01.07 “邯鄲學步”貽笑大方:不能怪燕國少年笨,而是“邯鄲步”太難

“邯鄲學步”貽笑大方:不能怪燕國少年笨,而是“邯鄲步”太難!燕國少年“學步邯鄲”不成,爬著回家,邯鄲人到底怎麼走路呢?

“邯鄲學步”貽笑大方:不能怪燕國少年笨,而是“邯鄲步”太難

莊子在《莊子·秋水》中篇有個著名的寓言故事,說的是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千里迢迢來到趙國的都城邯鄲,打算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式。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樣子,而且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子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莊子·秋水》)

壽陵少年的學步之舉,遭到後世譏笑,李白就有詩諷刺他說:“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上述故事,就是成語“邯鄲學步”的出處,現用來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邯鄲學步”貽笑大方:不能怪燕國少年笨,而是“邯鄲步”太難

懷有一顆上進之心的壽陵少年,為何會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呢?走路是人與生俱來的本領,一個刻意求學的有志青年,為何連“邯鄲步”都學不會呢,是不是那個壽陵少年太笨啊?原來,並不是他不聰明,而是“邯鄲步”的規矩多,太難學了。

古代的中國,號稱禮儀之邦,無論做什麼事,都得中規中矩,否則就是失禮,少教養。比如,對於主客如何相見、相聚,《禮記 曲禮上》就做了非常詳細(稱煩瑣更妥當)的規定:

將適舍,求毋固。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將入戶,視必下。入戶奉扃,視瞻毋回;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毋踐屨,毋踖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

“邯鄲學步”貽笑大方:不能怪燕國少年笨,而是“邯鄲步”太難

(去他人家做客,得懂禮守矩。進門前一定要高聲通告,使裡面的人知道。如果看到門外有兩雙鞋子,說明主人正在會客,可能在說麼事,所以,不要冒然闖入。進門時目光要向下,不要抬頭到處張望。進門後,雙手要像捧著門閂一樣恭敬地放到胸前,不要回頭張望。如果屋門原來是開著的,就讓它仍舊開著,如果是關著的,就讓它仍舊關著,如果後面還有人要進來,就輕輕關上,但不要關死,就是掩上門。不要踩到別人的鞋子,不要跨越席位就座,要到另一個席位或者席位的下位,要提起衣服。尤其是穿著寬袍大袖或者裙子,避免碰撞或者掃落東西。答話時,一定要謹慎地對答。)

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後客復就西階。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

“邯鄲學步”貽笑大方:不能怪燕國少年笨,而是“邯鄲步”太難

( 和客人一道進門,都要讓客人先入。客人來至主人內室門口,主人要請客人稍等,而自己先進去鋪好席位,然後再出來迎接客人,主人請客先入,客人要推辭兩次,主人這才引導客人入室。主人進門後 向右走 ,客人入門後向左走,主人走向東階,客人走向西階。如果客人身份較主人卑下,就應隨主人走向東階,要等主人一再謙讓,然後客人才又拐回西階。到了階前,主客又互相謙讓誰先登階。謙讓的結果主人先登,客人跟著,主人登上一階,客人跟著登上一階,每階都是先舉一足,而後舉另一足與前足併攏,如此這般地一步接著一步地上去。上東階的主人應先舉右足,上西階的客人應先舉左足。)

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並坐不橫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邯鄲學步”貽笑大方:不能怪燕國少年笨,而是“邯鄲步”太難

(在離帷簾遮擋較遠的地方不要快步走,堂上不要快步走,手中拿著玉器時也不要快步走。堂上走路要用小碎步,堂下走路可以用大步,室內走路不可張開兩臂。和別人坐在一起不可橫起胳膊。把東西交給站著的人則自己不應跪,把東西交給坐著的人則自己不應立。)

僅僅去別人家做個客,都這多講究,一般人是很難掌握的。當時事關飲食起居等生活細節,也都得按著《禮記》的要求去做,是所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連上哪個臺階,先邁哪隻腳都是有規矩的,還要通過走路的步伐加上“揖”“揚”等手的動作,使佩戴的玉發出的聲音能配合《採齊》等樂曲的節奏。

“邯鄲學步”貽笑大方:不能怪燕國少年笨,而是“邯鄲步”太難

當時所有的貴族青年都得先學走路。而邯鄲是趙國的國都,是個最講禮儀的地方,所以這個燕國人才到邯鄲學走路。也正因為走路這樣難學,他才沒有學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