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邯郸学步”贻笑大方:不能怪燕国少年笨,而是“邯郸步”太难

“邯郸学步”贻笑大方:不能怪燕国少年笨,而是“邯郸步”太难!燕国少年“学步邯郸”不成,爬着回家,邯郸人到底怎么走路呢?

“邯郸学步”贻笑大方:不能怪燕国少年笨,而是“邯郸步”太难

庄子在《庄子·秋水》中篇有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赵国的都城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庄子·秋水》)

寿陵少年的学步之举,遭到后世讥笑,李白就有诗讽刺他说:“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上述故事,就是成语“邯郸学步”的出处,现用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邯郸学步”贻笑大方:不能怪燕国少年笨,而是“邯郸步”太难

怀有一颗上进之心的寿陵少年,为何会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呢?走路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一个刻意求学的有志青年,为何连“邯郸步”都学不会呢,是不是那个寿陵少年太笨啊?原来,并不是他不聪明,而是“邯郸步”的规矩多,太难学了。

古代的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无论做什么事,都得中规中矩,否则就是失礼,少教养。比如,对于主客如何相见、相聚,《礼记 曲礼上》就做了非常详细(称烦琐更妥当)的规定:

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屦,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邯郸学步”贻笑大方:不能怪燕国少年笨,而是“邯郸步”太难

(去他人家做客,得懂礼守矩。进门前一定要高声通告,使里面的人知道。如果看到门外有两双鞋子,说明主人正在会客,可能在说么事,所以,不要冒然闯入。进门时目光要向下,不要抬头到处张望。进门后,双手要像捧着门闩一样恭敬地放到胸前,不要回头张望。如果屋门原来是开着的,就让它仍旧开着,如果是关着的,就让它仍旧关着,如果后面还有人要进来,就轻轻关上,但不要关死,就是掩上门。不要踩到别人的鞋子,不要跨越席位就座,要到另一个席位或者席位的下位,要提起衣服。尤其是穿着宽袍大袖或者裙子,避免碰撞或者扫落东西。答话时,一定要谨慎地对答。)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邯郸学步”贻笑大方:不能怪燕国少年笨,而是“邯郸步”太难

( 和客人一道进门,都要让客人先入。客人来至主人内室门口,主人要请客人稍等,而自己先进去铺好席位,然后再出来迎接客人,主人请客先入,客人要推辞两次,主人这才引导客人入室。主人进门后 向右走 ,客人入门后向左走,主人走向东阶,客人走向西阶。如果客人身份较主人卑下,就应随主人走向东阶,要等主人一再谦让,然后客人才又拐回西阶。到了阶前,主客又互相谦让谁先登阶。谦让的结果主人先登,客人跟着,主人登上一阶,客人跟着登上一阶,每阶都是先举一足,而后举另一足与前足并拢,如此这般地一步接着一步地上去。上东阶的主人应先举右足,上西阶的客人应先举左足。)

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邯郸学步”贻笑大方:不能怪燕国少年笨,而是“邯郸步”太难

(在离帷帘遮挡较远的地方不要快步走,堂上不要快步走,手中拿着玉器时也不要快步走。堂上走路要用小碎步,堂下走路可以用大步,室内走路不可张开两臂。和别人坐在一起不可横起胳膊。把东西交给站着的人则自己不应跪,把东西交给坐着的人则自己不应立。)

仅仅去别人家做个客,都这多讲究,一般人是很难掌握的。当时事关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也都得按着《礼记》的要求去做,是所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连上哪个台阶,先迈哪只脚都是有规矩的,还要通过走路的步伐加上“揖”“扬”等手的动作,使佩戴的玉发出的声音能配合《采齐》等乐曲的节奏。

“邯郸学步”贻笑大方:不能怪燕国少年笨,而是“邯郸步”太难

当时所有的贵族青年都得先学走路。而邯郸是赵国的国都,是个最讲礼仪的地方,所以这个燕国人才到邯郸学走路。也正因为走路这样难学,他才没有学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