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小默
用脑读历史,用心讲故事,欢迎关注【讲古场】
大汉帝国在建立之初,根基不牢,风雨飘摇。刘邦耗尽毕生精力,总算是在临死之前平定了各诸侯国的叛乱。即使是这样,大汉帝国还是在刘邦死后经历了两次重大危机。而化解这两次危机的人正是周勃、周亚夫父子,所以说周氏父子为刘汉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周勃和周亚夫的下场却都不好。周勃被冤入狱,周亚夫负气绝食而死,那么为什么功劳如此之大的周氏父子,结局都不太好呢?还有,周勃虽然入狱,但得以终老。而周亚夫却冤死狱中,这样的区别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周氏父子为什么晚年都被下了大狱?
周勃在吕后死后,平定了诸吕,迎立汉文帝刘恒,安定了刘姓江山。周亚夫临危受命,一举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避免了大汉王朝走向分裂和动乱。但父子二人晚年却都被冤入狱,其原因一定很多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权臣少主,必然矛盾重重:
周勃领导了诛灭诸吕的行动,是拥立汉文帝刘恒的第一功臣。然而,汉文帝刘恒在刚到长安,还没有进城的时候就给周勃来了个下马威。当时,周勃请求和汉文帝单独说几句话,汉文帝拒绝了。派人对周勃说:
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可见汉文帝,在还没有称帝的时候,就开始提防周勃了。汉文帝入长安,顺利称帝后,连夜进行人事安排,让周勃担任丞相,夺了周勃的兵权。即使这样,周勃的势力也还是很大。毕竟周勃功劳太大,所以年轻的汉文帝对周勃还是毕恭毕敬的。但是,帝王制度的核心就是皇权至上,集众多权利于皇帝一身。随着汉文帝当皇帝时间越来越长,对朝政越来越了解,皇权也逐渐提高。当然就和权臣之间会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直接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使得汉文帝从对周勃礼遇有加,慢慢到恢复君臣正常的礼节,再到最后,文帝利用列侯之国(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拿下了周勃的实权。
当过权臣的人,一朝被贬,失去了权利,心理是非常害怕的,总担心皇上进一步对付自己。所以政府一来人,周勃就草木皆兵,如临大敌。这更加剧了君臣矛盾,最终导致周勃入狱。再说周亚夫,周亚夫可以说是汉文帝留给汉景帝的顾命之臣。汉文帝火箭提拔周亚夫,就是把周亚夫留给汉景帝,用来对付吴王刘濞的。果不其然,汉景帝三年,爆发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不辱使命,成功平叛。回朝之后就一跃成为了朝中的权臣,而此时的汉景帝也仅仅当了三年的皇帝。还因为屡屡犯错,差一点葬送了高祖的江山。所以,景帝和周亚夫的关系也就来到了权臣少主的轨道上。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景帝和周亚夫之间的矛盾逐步升级。遇到不同意见,刚开始景帝还能够强忍着,听取周亚夫的意见。后来,就不拿周亚夫的意见当回事了。直到最后,景帝弃用周亚夫。并且找了个周亚夫儿子的小错,把周亚夫关进了大牢。
周氏父子不懂为臣之道:
周勃、周亚夫父子性格都很耿直、倔强,也都是军人出身,适合带兵打仗,但都不懂得为官之道。汉文帝称帝后,本来是让陈平担任右丞相,周勃担任左丞相的。可是陈平是个滑头,把右丞相让给了周勃。周勃当仁不让,连谦虚一下的意思都没有,相当于自己承认自己第一功臣的事实,这就是古代当官的大忌。更可怕的是,周勃根本就没有做丞相的才能,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汉文帝问了他和陈平几个问题,周勃哑口无言,而陈平却对答如流,周勃才知道自己的差距。
上文提到,周勃被贬官之后,一旦政府的官员去看他,他就满身戎装,安排家奴手持兵刃接待政府官员。周勃真是想不开,如果文帝要捉拿他,这几个家奴有什么用?如果文帝不想对付他,你身披铠甲,属下持刃,这不就是以下犯上,有不臣之心的表现吗?所以说,周勃不懂得为臣之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周亚夫同样不懂得为臣之道。周亚夫在做太尉和丞相期间,几次顶撞汉景帝。如果说在废太子刘荣,封外戚王信以及封匈奴降将问题上,周亚夫和皇帝之间仅仅是政见不合。那么后来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只给一大块肉,不提供筷子,周亚夫辞拜而出。以及后来周亚夫儿子犯法,周亚夫拒绝做出解释两件事情来看。周亚夫从来不肯向皇帝低头的做法就是大错特错。周亚夫高傲的过了头,这哪是为臣之道啊?就算是刘邦倚重的萧何,如果这么当官,也一定不会善终的。
二、为什么周氏父子的结局有很大的区别?
虽然父子二人都是权臣,都侍奉少主,也都不懂得为官之道。但是二人的结局还是差别很大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周勃懂得妥协,周亚夫太过高傲
周勃是商人出身,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不懂得妥协是混不下去的。吕后执政之后,周勃妥协了。吕后大封诸吕为王,王陵据理力争,可周勃和陈平却迎合、支持吕后,这说明周勃是懂得妥协的。周勃被关入大狱之后,向狱吏行贿,最后得到狱吏的指点,才得以脱身。这些都说明周勃懂得妥协,为自己争取到了空间。
反观周亚夫,贵族出身。从小就是高干子弟,军人世家,自然就容易形成高傲的性格。长大后,又因为高傲而取得了汉文帝的赏识(细柳营的故事)。所以,高傲是周亚夫骨子里的性格,改不了。所以,他不向皇帝认错,更不服软。当皇帝派人来让他解释一下儿子犯法之事的时候,他拒绝回答任何问题。这里需要交代一下这个事情,周亚夫的儿子买了500副军用铠甲,准备给父亲死后陪葬。这是违法的,但不是大事,却被人举报了。周亚夫入狱之后,审问官说了一句气人的话。他说,周亚夫就算真用这些铠甲陪葬,也是想到阴间武装军队造反。结果,周亚夫气的绝食五天,吐血而死。他是被气死的,如果周亚夫能够放下高傲的性格,妥协一下,不至于因为这么点事情被处死的,丢官也就差不多了。文帝有爱、景帝无情
汉文帝确实是一个好皇帝,爱民如子,对大臣也是关爱有加。不仅如此,汉文帝还善于纳谏,对于不会说话的大臣也都很有气度。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就不举例了。可是汉景帝却是个无情之人,当太子的时候,因为下棋打死了堂兄弟。当皇帝之后,逼死太子,腰斩晁错。所以周氏父子的不同结局也与他们皇帝的不同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亲若关注我,我必不负亲!
讲古场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的次子。爷俩同为汉初名将,战功彪炳,又分别成为辅佐文景父子二帝的丞相。同样走在功高盖主的风口浪尖,也同样遭遇攻讦陷害,然而父子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老子周勃,沛县草莽,跟着高祖刘邦打天下,又是清除诸吕、拥立文帝的大功臣。文帝上位后,周勃的风头可谓一时无两。
然而,他能够从善如流,不忘警醒自己的言行,主动向汉文帝示弱讨好。他比较擅长危机公关,善于隐忍退让,屡次化险为夷。最后能够安度晚年,善始善终。孝文十一年,周勃在封地去世,谥号武侯。
儿子周亚夫,却是个十足的耿直boy,远不如他的老子周勃机变圆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出自他之口,曾被汉文帝誉为“真将军也”。
作为武将出身的官二代,周亚夫性情偏于高傲刚正,欠缺政治觉悟。他不遵守委婉低调的为臣之道,更不愿察言观色,顺应上命。
一个有权有势、有才有名的重臣,常常和大老板汉景帝拧着干,还得罪了整个皇权集团,让老板不痛快不好驾驭。一代忠正名将,结果落得个意图造反,气愤之下绝食自尽的下场。
让我们看看,这位钢铁直男到底是怎样,把一手好牌打到烂的。
作为次子,周亚夫原本无法袭爵。然而他继承了老爹的军事天赋,是个将才。执掌细柳营时,手下兵士,敢把犒军的汉文帝都挡在营门外。军纪严明的周亚夫,没有触怒帝王,反而得到了汉文帝赏识。
后来他袭爵的哥哥犯错,被撸了爵位,随后就破格封周亚夫为绛候。文帝临终前,还特意关照儿子景帝,“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
文帝去世后,景帝提拔周亚夫做了车骑将军。周亚夫也确实不负所望,战功卓著。最出名的是,以少胜多,领兵平定了皇叔刘濞挑起的七国之乱,稳固了汉室江山。其后他也是封侯拜相,位列人臣。
然而作为一个文臣,他性格中的桀骜耿直,便在朝政中一再体现,他过于执着真理对错,凡事据理力争,连皇帝的面子也不给。
景帝想废掉太子刘荣,立刘彻,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为太子。周亚夫坚决反对,与景帝闹得很不开心。
景帝已经是西汉的第三位实权皇帝,文景之治下,和汉初刘邦想废太子时,情况有了很多改变。君权和相权虽然还能制衡,皇帝心理接受程度却不同。君臣之间的嫌隙就此加剧,景帝表示,看见你很头疼。
跟着更让他头疼的事,一而再地发生。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周亚夫反对;后来想要封匈奴降将为侯,周亚夫再次顶风反对。
他每次的反对,自然都是遵守法理,理由充分,态度分明。他是完全不考虑,皇帝的孝心和私心以及种种权衡啊。一再打脸帝王老大,不但得罪了皇帝,连带太后、皇后、一干外戚,都得罪遍了。
景帝对周亚夫很不感冒,故意在宫中设宴试探。在周亚夫位置上放了一整块肉,却没给放筷子。周亚夫很不高兴地向管事要筷子。汉景帝笑问:“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周亚夫羞愤不甘,下跪谢罪。起身后,当着皇帝面,就直接走人了。
再次被甩脸子的汉景帝,当即叹道:“他如此性情,终究不是我这年轻君主的臣子啊。”这次试探之后,汉景帝恐怕已是心生杀机,再也不肯留着这碍眼的臣子,继续膈应自己了。
这样一个得理不饶人的刚直性子,连皇权都压不住,更何况同僚手下。所以他和皇帝硬杠,落井下石、群起攻之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而能够提点他、帮助他的人,恐怕完全没法和他死去的老爹比,周勃当初可是人缘很好,被冤枉后,连薄太后都肯帮他求情。
周亚夫五十多岁时,他的儿子偏又犯蠢,偷偷买五百甲盾,打算给老爹殉葬。结果被小人告发谋反,把脏水泼到了周亚夫身上。
最终帝王一怒,周亚夫彻底悲剧,凉凉了。
周亚夫不甘含冤受辱,表现激烈。在狱中,绝不妥协服软,绝食五天,吐血身亡。宁折不弯的刚烈,真是可敬可叹又可惜。
蔓书房
周亚夫\t曾任汉景帝时期的丞相。周亚夫为人个性耿直,不善阿谀权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出自他之口。汉文帝生前告诫太子:“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周亚夫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平定“七王之乱”,在同吴王刘濞的做战中,沉着冷静,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
周亚夫胜利过后难免有些骄傲,况他武将出身,刚猛过直,喜欢随性而为,这难免让景帝很不开心。
《资治通鉴》记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47年)初,上废栗太子,周亚夫固争之,不得;上由此疏之。
汉景帝废黜太子时,周亚夫为太子不平为其争取,让景帝十分不爽。废立太子本就是件十分重大的事情,景帝没有充分的考虑和平衡,绝不会冒然行废立之事。要立的太子是谁呢?就是我们后来要说的汉武帝,这时的汉武帝刘彻已经金屋藏娇和长公主结成一派,背后有窦太后的支持。周亚夫这一争,既惹的景帝不开心,皇后王氏不爽,更是得罪了太子身后的长公主和窦太后。
接着窦太后劝说景帝封皇后王氏兄王信为侯,刚开始景帝婉言拒绝。后来窦太后又劝,景帝同意了,要和丞相议下。本是顺水推舟的事,可是周丞相坚决不同意,并搬出了高祖刘邦的御言,非刘氏不得为王,非有功不得为侯,若有天下共诛之。景帝默然,好尴尬。尴尬的不仅是景帝、王皇后,还有窦太后,窦太后的侄子也封侯了。这事闹得,几个大老板都不开心,但毕竟周亚夫说的也不能说全不对。景帝忍了。
后来,匈奴王徐卢等六人归降朝廷,景帝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后来人继续归降。丞相周亚夫说:“他们背叛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封他们为侯,那么还怎样责问不守节操的臣子呢?”这回景帝没有沉默说:“丞相的议论不可采用。”于是把徐卢等人全封为列侯。周亚夫因此就自称有病,请求免职。九月,戊戌,景帝罢免了周亚夫,任命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此时,汉景帝对周亚夫已不是简单的疏远而是厌恶。
后面发生的两件事更是加速了周亚夫的死。一次景帝大宴群臣,周亚夫获邀参加,酒宴上亚夫发现自己面前的肉块很大没有切开,而且也没有筷子。认为是景帝故意为难与他,气的甩袖而走。景帝冷冰冰的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刻,杀机已现!
这事刚过去,周亚夫的儿子又给他惹祸。其子买了五百甲盾,准备父亲去世后给他陪葬用。甲盾在当时是禁止个人买卖的。这事只能偷偷干,可是周亚夫的儿子不但要的急还不用多给钱。结果,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私自买国家禁止的用品,要谋反。这可摊上大事了!
景帝派人追查此事。负责调查此事的官员叫来周亚夫,询问原因。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对问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官员以为他在赌气,便向景帝报告了。景帝很生气,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
廷尉问周亚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讽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开始差官召他入朝时就要自杀,被夫人阻拦,这次又受羞辱,更是难以忍受,于是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称赞的同时,也为他惋惜,说他因为过于耿直,对皇帝不尊重,结果导致悲剧结局,令人慨叹。
笔者认为,周亚夫的死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自身个性原因,刚猛过直,坚持己见,不会婉转迂回,容易得罪人。受屈辱后绝食抗议,吐血而亡,就是其个性太过刚强的表现。
二是周家两代为相,周勃为平定诸吕叛乱立下汗马功劳,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功勋厥伟。在朝中、军中势力过大,功高震主,令帝王忧虑。
三是周亚夫不够明智地介入太子废立之争,让景帝认为他是太子、栗姬一党。景帝担心少主年幼,驾驭不住周亚夫等功臣,为保证新太子顺利即位必须出手解决。
四是景帝的心胸不够豁达,对臣子的直率个性难以包容,这比起他的先祖刘邦差得可不是一个档次而是几个档次。
假如周亚夫遇到是刘邦做皇帝,他的结局会怎样呢?
个人觉得以刘邦的容人之量或许可以有个较好的结局,刘邦无非也就是骂、怒骂,不至于像项羽那样动不动就烹!不过凡事也不是绝对的,韩信、英布等就是例子。所以在当时想要有个好结局要么学张良去学赤松子之术,要么像樊哙一样攀上吕后成为自家亲戚。不然就趁早回家养老,或可善终。
政史课课代表
周亚夫的细柳营可谓是军纪严明,汉景帝到细柳营视察周亚夫都是行军礼,并未行跪拜之礼,历史记载汉景帝轻车简从到细柳营巡幸,守卫竟然不放行,等到出示身份标牌之后大将军周亚夫才出来亲自迎接,可见周亚夫治军严明,并且可以看出周亚夫此人在军中地位之高、和目中无人。汉景帝的削番之策引起了七国的叛乱,正是汉景帝的慧眼识人和放权给周亚夫才顺利平定了七国之乱。周亚夫可谓是功高盖主。周亚夫的下惨凄凉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功高震主,在军中的地位甚高,在行军打仗中常常不按套路出牌,把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挂在嘴上
第二,不善于察言观色,刚正不阿,得罪了朝中不少文臣,只会带兵打仗不善于理政治国,是一个武夫,喜怒哀乐皆不藏之,当宰相期间对皇帝多有抱怨
第三,是最致命的,就是不肯服软,常不给汉景帝面子,皇帝不叫坐,他自己坐,不明白君臣之道。明明没有反叛之心,却不做解释,硬生生的和皇帝死扛
从这几点就可以知道周亚夫不知为臣为官之道,必定下惨凄凉。
黄立清3
周亚夫是西汉绛侯周勃的次子,父子二人皆是西汉名将,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但是结局却迥异,周勃晚年安然离世,而周亚夫却死的憋屈,活生生饿死自己。
周勃早年在沛县便跟随刘邦打天下,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刘邦建立汉朝后,封其为绛侯,周勃在朝时经历了刘邦,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时期。
周勃开国有功,而后经历吕氏之乱,在吕后死后,平定诸吕,拥立汉文帝,在汉文帝时期两次拜相,因为功高震主,空惹汉文帝猜忌,第一次拜相后,自请辞职,第二次封相后,汉文帝又免了他的职务,回到了封地。
周勃回到封底后,因为自己吓自己,找来祸事,被猜忌谋反,被抓回京城进监狱了,幸得薄昭和薄太后相助,汉文帝消除怀疑,放他回封地,安度了晚年。死后谥号为武侯。周勃懂得急流勇退,知道伴君如伴虎,听得进旁人的劝谏。
虽然同为父子,又都是战功赫赫的将军,但是周亚夫显然更直肠子,太过耿直,将自己送上了死路。
许负曾给他看相,说他三年后为侯,封侯八年为丞相,掌握国家大权,位尊任重,在众臣中将首屈一指,再过九年会饿死。
周亚夫丝毫不以为然,然而许负的话却慢慢一个一个应验,周亚夫的大哥周胜之因为犯错,丢失侯位,汉文帝选了周亚夫继承绛侯侯位。在汉景帝时期又被拜为丞相,汉景帝在起初是很器重周亚夫的。
在汉文帝时期,周亚夫作为将军治军严谨,守卫边疆,抵御匈奴,而后在汉景帝时期又平定七王之乱,维护西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
汉景帝拜周亚夫为丞相,本想委以重任,
但是由于周亚夫的固执和不懂变通,屡屡触怒汉景帝,汉景帝对其越发不满,汉景帝要废太子刘荣,周亚夫跟他唱反调,令汉景帝对其疏远,而后汉景帝要给归顺的匈奴将军封侯,周亚夫又站出来发对,认为不符合祖宗礼法。周亚夫的耿直和不知变通让汉景帝甚是恼火,周亚夫却不自知。周亚夫因此托病辞职,汉景帝立马同意了,周亚夫的悲剧从此被埋下伏笔。后来汉景帝又招来周亚夫试探他,但是周亚夫性情太过耿直,表现让汉武帝更加不满,汉景帝非常失望,认为周亚夫不足以辅佐幼主。
压死周亚夫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周亚夫的儿子,周亚夫的儿子见父亲年迈,便偷偷买了甲盾,想等发丧时候用,甲盾是国家禁止个人买卖的,周亚夫的儿子被人告发要谋反。
汉景帝派人来调查,周亚夫不知何事,无话可说,更惹怒了汉武帝,将周亚夫交给廷尉审理。
廷尉问周亚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讽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一开始被审查前便要自杀,被其夫人阻止,再次受辱,拒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而亡。
一代名将周亚夫没有战死沙场,反而以这种憋屈的方式结束,令人心生不忍。
周亚夫何错之有,若说有错,便是不懂帝王心吧。我想战场更适合他,朝堂是是非之地,伴君如伴虎,君王从来不对忤逆者宽容。过于耿直和功高震主的周亚夫终究没能安度晚年。
闲话茶馆
先看周亚夫最后的时光:“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食物,只放了一大块肉,没有切开,又不准备筷子。周亚夫心中不高兴,回过头来吩咐主管宴席的官员取筷子来。景帝看着周亚夫,笑着问:“这莫非不满足您的意思吗?”周亚夫摘下帽子向景帝谢罪,景帝说:“起来!”周亚夫就快步退了出去,景帝目送着他走出去。说道:“这位愤愤不平的人,不能做幼年君主的臣子。”
不久,周亚夫的儿子给父亲从工官那里买了专给皇室制造的可用于殉葬的五百件铠甲盾牌,虐待搬运这些东西的雇工,却不给他们工钱。雇工知道这是盗买皇室专用器物,怀着怨恨上书朝廷,检举周亚夫的儿子,事情牵连到周亚夫。景帝见到了检举信,就下令将此案交给司法官员审理。官员用簿书逐条审问周亚夫,周亚夫拒不回答。景帝得知,骂他说:“朕不必要你的供词,也可以杀你!”下诏让周亚夫去廷尉处接受审判。廷尉审问说:“您为什么要造反?”周亚夫说:“我购买的东西,都是殉葬用的,怎能说是要造反呢?”审案的官员说:“您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在地下造反!”官吏的审讯逼供越来越残酷。当初,官吏逮捕周亚夫的时候,周亚夫就想要自杀,他夫人劝阻了他,因此没有死,被关进了廷尉的牢狱。于是,周亚夫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与领导相处最重要的是要会察言观色,皇帝在自己面前放了肉而又不给筷子,很明显的是不想让自己吃,是在测试自己对皇帝的态度。我们工作中不能都认为领导把每件事都会放在心上,但领导对一个人的印象都是通过平时的细节积累起来的,临时抱佛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领导更看重的人下属对他的忠诚,个人的业务能力等,所以能让领导给予高的评价是需要一个人全面的素质,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领导的忠诚,没有忠诚的前提,能力越大,领导越会觉得你难控制。
是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这是几千年来不变的,能让自己不倒,必须做事谨小慎微,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对手抓住自己的把柄,越是高层越要注意这些,往往一些小事就能置自己死地。所以还是要用阳谋,做事光明磊落,手自己的手段去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通人性,识规律,有的放矢,在实际做事中锻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