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战争史上,哪些战役的结果,是让人最意想不到的?

汉史趣闻


在历史上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役,让人意想不到的战役结局也有很多。抗美援朝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当年朝鲜遇难,我国出手相救。因此抗美援朝算是我国的一个正义之举。在上世纪的50年代初,我们的新中国成立还没有很长时间,抗美援朝就发生了。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种各样的战火遗留问题,经济凋敝,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百废俱兴的状态,而且当时国内反对抗美援朝的声音也不小,再加上美国当时军事需实力确实比较强,在这个时候开一场战争,无异于以卵击石,对我们国家一点好处都没有。

更为重要的是,若是这次战争不能取得成功,美国把矛头对准中国,我们国家可就真的完了。但是考虑到唇亡齿寒的问题,朝鲜一旦被攻下,接下来挨枪子的可就是中国。虽然情势紧急,毛主席等依然没有丝毫犹豫,拍板定案:打。于是乎,彭德怀率领部队开往朝鲜,到那儿之后立马发动了第一次战役。

正如毛主席等所预料的那样,美国对中国早就势在必得,他们的如意算盘也打的啪啪响,即打完朝鲜,接着攻打中国,趁这两国都处于艰难时期,一举拿下。

但似乎他们并没有看清我们中国的实力,在第一次开战时就被打的落花流水。当时美国并没有将中国军队放在眼里,他们认为,他们的武器足够精良,粮食充足,与当时的中国军队相比,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将我们打跑,但事实上是我们的中国军队打败了他们,迫使他们不得不撤退到清川江以南那边,这可真是实实在在打他们的脸。

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搓了美军的锐气,还极大鼓舞了人心,让毛主席和志愿军的司令都很欣慰。这真是打得最了不起的一次战役。


匹诺曹jun


跟朋友们说说一个既让人想得到,又让人想不到的一个战役~

淮海战役,

我方指挥人员命令一个加强连去偷袭敌指挥部,

然后这支加强连部队趁夜赶路,直奔敌指挥部,

走着走着就看到有一支部队跟我方部队擦肩而过,

因为是晚上,又是特殊任务,也不便打招呼,

好象对方也是这个意思,

可是走了好长一段时间,两支部队还没有分开,

这时,两支部队的长官感觉不对,派出人员仔细观察,

这一看,不得了,对方是国民党部队,

对方也看清楚了,旁边是共产党部队,

然后就开打,

因为距离太近了,双方一交火就非常惨烈,

在这次小规模的战斗中,我方吃了点小亏,

然后敌我双方迅速脱离,

过两天国民党报纸大吹大擂,说什么这次战斗大捷呀,什么取得了胜利呀,

最后我方跟据情报得出结论,

感情是~我方想偷袭敌方指挥部,

国民党一方也想偷袭我方指挥部,

这就是淮海战役中的一个小插曲,也就是双方都想到了,可双方又都没想到这么巧。


猛禽950


孟良崮之战的结果,张灵甫的七十四师全部被歼,是让人特别意想不到的。最起码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是想不到的。

蒋介石得知他的整个七十四师被歼之后,他简直不敢相信,毕竟这一次他们之所以要打响孟良崮之战,就是为了把粟裕带领的华野军全部给歼灭。

但是,事实上被歼灭的是被蒋介石视为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师。你说结果是这种反差,蒋介石怎么可能想得到。

同样,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他也没想到。

他没想到粟裕带领的华野军,竟然如此的骁勇善战,毕竟他们消灭的是拥有最尖端武器的,被蒋介石视为嫡系的七十四师。

除了国共两党的两个领导人想不到,我相信最终的结果,张灵甫也是想不到的。毕竟这一场战役,就是他主动发动的。

他觉得自己的部队都是十分的骁勇善战的,自己的武器也是最为尖端的。在他看来,自己怎么可能吃败仗呢?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带着七十四师上了孟良崮。

他本来的想法,是想把粟裕的华野军给引诱到孟良崮来,然后在联合国民党的其他军队里应外合,把粟裕的华野军一举给歼灭。

可是,事实上当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来到孟良崮之后,他才知道华野军的战斗力远远比他想象的要厉害的多。

更加关键的是,粟裕早已看透了他的阴谋。

所以粟裕根本就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华野军到了孟良崮,就把张灵甫的军队,给逼迫到了孟良崮山上。

到了山上张灵甫才知道,这座山就是一座石头上,没有水,没有吃的。若是短时间内,他们等不来援军,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可是,粟裕并没有给他等待援军的时间,仅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华野军就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给歼灭了。

所以,这个结果肯定是张灵甫想不到的,若是他知道是这种结果,他才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呢。

所以,最后的结果蒋介石也感觉十分的意外。毛泽东更没有想到短短的四天内,粟裕的华野军竟然歼灭了国民党最为精锐的七十四师。

因此说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就是让人特别意想不到的一场伟大的战役。


史学达人


一波三折的莱芜战役,排兵布阵过程让陈毅粟裕颇费思量,煞费苦心,而对手也是在顾虑重重中入局,但战斗的顺利,最后的结果,却出乎了两个阵营指挥者的意料。

1946年末,国军接连在宿北、鲁南与陈毅粟裕所部的对决中,损兵折将,颇为狼狈,这让蒋校长大为光火,更是心有不甘,于是亲赴徐州定下“鲁南会战”计划,企图迫使华东野战军在临沂附近与之决战,并派参谋总长陈诚坐镇指挥。


此次军事行动,国军集中了华东战场的全部所能调动的近30万机动部队,分南北两路,气势汹汹向我华东野战军扑来。

华东野战军的兵力装备,此时与国军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死守硬拚不仅胜算不容乐观,而且如果打成消耗战势必得不偿失,但敌人大兵压境必须全力反击,陈毅粟裕苦思冥想,寻求战机,准备歼敌一部,打击国军的气焰,扭转战局。

但国军吸取以往的失利经验,此次进军,排出的阵型紧密,而且推进缓慢,让华东野战军很难找到机会对其进行分割,以各个击破。


关键时刻,主席的一纸“必要时放弃临沂,敌愈深进愈好”的电报,让陈毅粟裕醍醐灌顶,也放下了要守卫解放区首府临沂的包袱。

根据主席的指示,陈毅粟裕定放弃临沂,集中主力北进,计划以优势兵力围歼在北路冒进的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所部。

一声令下,华东野战军主力开始秘密向北运动,只留下少数部队和地方武装伪装主力,修工事、征粮、架桥,作出死守临沂的架式,来迷惑对手。


几天后,国军“顺利”攻下临沂,这令蒋校长和陈诚大喜过望,得意洋洋。但精明的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却疑虑重重,他从陆续得到的华北野战军北进的情报中,怀疑我军有歼灭李仙洲部的意图。

于是他擅自命令李仙洲收缩部队,不得继续孤军冒进,但蒋校长和陈成对他的这个举动大为不满,一再命令他必须让李仙洲部继续突进,夺取最后的胜利,王耀武虽然心里不服,但不敢违抗命令,只能命令李仙洲继续前进。


当看到李仙洲部突然收缩时,让陈毅粟裕大为紧张了一阵,他俩着实担心所有的准备前功尽弃,最后鸡飞蛋打。陆续抵达的华东野战军部队,一看敌人要跑,也都着急都万分,纷纷请求提前发起攻击,哪怕打掉一部分敌人也总比让他们跑掉好。

但陈毅粟裕经过研究分析,没有同意他们的意见,认为敌人并未完全认清我军的意图,只是心存疑虑,不会轻易改变作战部署,命令各部队按原计划陆续向预定位置集结,绝不能打草惊蛇,因小失大。


蒋介石和陈诚的命令等于把李仙洲部送进了我军的“口袋”,战斗的过程也较为顺利,只用三天的时间,我军以伤亡8800余人的代价,全歼李仙洲部5.6万余人,李仙洲及众多高级将领被俘。战斗过程中,与我军有联系的国军整编46师师长韩练成的暗中配合,也对这次战役的结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莱芜战役准备过程紧张复杂,扣人心弦,但战斗只用了三天,以至于战斗结束后,蒋校长并不相信自己的部队已被全歼,又再派飞机前往战场查看。而战斗过程的顺利,我军损失相对较少,也出乎了陈毅粟裕的意料,就是王耀武也没想到自己数万大军会如此迅速的灰飞烟灭,他大为感慨道“莱芜战役,损失惨重,百年教训,刻骨铭心”。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自1951年到1962年,印度入侵多次入侵我国领土,占领我国领土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个福建省。并且印度将我国的忍让当做是软弱可欺,声称要以武力对付中国,加紧进攻中国的准备和部署。在西段,印军部署了5600余人,在东段印度部署了17000余人,东、西两段,印军共集结了2.2万余人。

1962年面对印度方面对我国领土的蚕食政策和得寸进尺,我方外交并不被印度接受的时候,毛主席决定以战促和。

10月20日我军开始自卫反击。我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沿克节朗河右岸展开的进攻部署,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对印度进行打击,一开始由于我军并不熟悉印度的实力,所以中央的意见是先包围印度一个营进行战斗。但是战争进行的太过顺利,通过我军的迂回穿插,很快将印度的第7旅围歼,这一结果出乎意料,也让我军队印度的实力有了了解。

同时我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37个入侵印军的据点。在将印度的军队赶出国境的战略目标完成之后,28日,我军宣布暂停职位反击。

印度不甘心失败,还想扩大战争,在国内疯狂排华,并且像东西两线派遣部队,达3万多人,11月14日,印军在中印边境再次全线发起进攻,面对印度军队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实施反击。

我军分析印度军队在瓦弄地区的排兵布阵方式,印度是按照一字长蛇阵摆开,刘帅戏称这个阵势为“铜头、锡尾、背紧、腹松”。所以我军部队避开敌人右翼的坚硬脊梁骨,而从左翼软肚子插进去,直插申隔宗,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

被切断退路的印度军队迅速陷入了混乱,遂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20日从此反击作战结束,我军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印度方面没有想到,他们寄以厚望的军队,在前线被中国军队打败。当时国会大厅里,当印度人得知他们翘首以盼消息竟然是印度方面的溃败时,印度陷入了一片恐慌。当时的美国驻印度大使说:“我从没见到一个国家的自信心如此崩溃”。

印度并不死心,当时古巴导弹危机的阴霾刚刚算去,印度就找美国直接参加战争,但是出乎美国、苏联和印度意料之外的事情是中方主动退军。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于22日零时全线主动停火,12月1日开始后撤。主动后撤是毛主席的大战略、大智慧的又一次体现,因为当时美苏古巴危机已经解决,而从国家关系的角度看,这两个超级大国都偏向印度,所以持久战对我国不利。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是毛主席的国际战略、刘帅的战术分析、张司令的战前指挥和无数英勇战士共同创造的结果。

这一战有三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是我军,没有想到会打的这么顺利,印度会败的这么快;第二个想不到是印度,没有想打会输的这么惨,输掉了民族自信心;第三个没想到是印度、美国和苏联没想到,他们没有想到中国会主动撤兵。


帝国烽火


战争史上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肯定是那些看似不可能取得战争胜利人,最后却打了一个漂亮的仗,这样的战役让敌人根本就预料不到。

当然了历史上这样的战役,最为典型的就是以少胜多,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在这个战役开打之前,很多人都觉得人多的一方会胜利,同样士兵少的一方,也是会忧心忡忡的。

可是战争有的时候就很奇妙,若是有伟大的将领存在,他们就会把不利的条件,变成有利的条件,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

在这里我们说一下,被毛泽东视为最为得意的一场战役吧,这一次战役也就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

可以说这一战的结果,就是让人最为意想不到的。

要知道这一次战役毛泽东仅仅用了三万工农红军,就打败了蒋介石的二十万大军。在当时的条件下,武器不如人家先进,士兵不如人家强大。

这个战役要想取得胜利,对于工农红军来说,真的是太难了。

正是因为没有人看好毛泽东,所以,在毛泽东取得胜利之后,这个结果才是令人最为意想不到的。

四渡赤水之前,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让工农红军的人数有八万多人锐减到了三万人。

试想一下,国民党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打掉了工农红五万人。对于蒋介石来说,派二十万大军,灭掉工农红军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可是,当国民党大军再次围剿红军的时候,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时候工农红军的领导人已经换成了毛泽东。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开始打响了反击战的。

鉴于敌众我寡的局面,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行走在贵州、四川、云南等省的边界线上,尽可能把敌人的部队给分化开

这样毛泽东才能更好的发挥我军的优势,集中我军主要的兵力,各个歼灭国民党的军队。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的主力,先后四次出没在赤水河,并且都取得了胜利,并且歼灭了国民党的大部分兵力。

最终,国民党反动派被打的落荒而逃 。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此次胜利被毛泽东视为,他的一生指挥的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毕竟这一次战役,毛泽东仅仅用了三万的士兵,就打退了二十万国民党反动派。

所以这一场战役的胜利的结果,是让所有的人都意想不到的。


不才讲史


提到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战役,很多人想到的可能都是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争。不过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战役的结果很令人惊讶。像中国刚成立一年便发出的朝鲜战争,这是一场由中国援助朝鲜,而向美国发起的间接战役,在当时的整个世界看来,中国都是不被看好的那一方,但对中国来说,这却是一场必胜的战役。不过不管怎么样,这场战争的结局还是给了世界人民一个大大的惊喜。其实不管是从这个战役的结果来说,还是中国军队后来参与了这场战役,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历了战乱,饥饿,动荡后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国家,此时的她急需调养,需要养精蓄锐。对于刚成立的国家而言,根基并没有特别稳,这也是当时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美国,一个战时突然强大起来的国家,在武器和财力充足的情况下要攻打一个小国,这在当时是没有几个国家有能力前来阻止的,他们甚至都一致认为美国对战初期的中国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过,结果却是中国不仅发兵镇压住了美国士兵还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实力。



1950年6月26日,美国远东空军以协助韩国作战的方式正式参与到朝鲜和韩国的战争中,并在第二天就派出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附近巡逻以期阻止解放军对台湾经行解放。朝鲜战争初期,朝鲜一方节节高升,步步顺利,自从美国开始派兵参与此次战役后,朝鲜的实力就显得略微不足。直到9月15日,美国第10军在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此时的朝鲜人民军不仅遭受着美国海军和陆军的侵袭,还腹背受敌,损失严重,战略也由原来的进攻改为后退状态。

中国作为朝鲜的邻国,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大哥的角色,而在当时,我国领导人也一度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不管当时国力如何紧张,对此次朝鲜进行援助都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在如今看来平凡而有伟大的选择,在当时可是夹杂着很多无奈和举棋不定。一方面,正如世界各国所看到的那样,中国才刚刚成立,国内的一切都需要重新建设,国家需要休养生息,此时参与和世界大国美国为敌的战争,无疑是自讨苦吃。

另一方面,如果这一次战争选择妥协忍让,那么以后中国在世界上也很难有发言权,况且美国士兵在当时企图挑战我国的底线,已经将战争延伸到我国边境地区。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在世界人民都没有料到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参战,这也给了朝鲜战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9月30日,周恩来总理曾对美国发出警告,不过美国却认定中国不敢出兵与美国对抗,所以便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公然越过北纬38°线,企图占领整个朝鲜。

与此同时,美国还一度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想要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地区。同年 10月,中国派出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志愿军共歼敌70多万,在他们的帮助下,朝鲜重新夺回了自己的领地,美国也开始慢慢对中国有了忌惮。


小姐姐讲史


最最意想不到的是解放战争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进行的角逐。蒋介石直到去了台湾也没想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什么会败给自己看不上眼的共产党。

地盘没国民党大,兵力没有国民党多,武器装备也比国民党落后,又没有外援,又穷,共产党怎么就能够打败自己。

其实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毛泽东的文章著作里。



清和如月


淮海战役之前预订的小淮海战役计划,作战目标就是围歼黄百韬兵团,收复两淮,也就是淮阴、淮安,解放海州也就是现在的连云港,威逼徐州,所以叫淮海战役。之所以做出这个作战计划,是因为原本在济南战役的时候,一方面围攻济南,一方面打援,攻城用了14万人,18万人摆在外围打援,而且在整个战场的东南方向,实际上这个方向能来的就是黄百韬兵团,或者李弥兵团。但实际上的真正意图还是黄百韬兵团。

之所以选择打黄百韬兵团,是因为这是当时华东战场上国军相对来说比较弱的一个兵团,而且在豫东战役中也遭受过歼灭性的打击,被歼灭了一半,补充之后新兵比较多,所以估计打起来会比较容易。另一个原因则是,黄百韬本人虽然并非出自黄埔嫡系,但在历次作战中却非常卖力,增援总是非常积极。无论是孟良崮战役增援张灵甫,还是豫东战役增援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都是增援部队中最为积极的国军部队。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时候华东和中原地区的国军基本上沿陇海路一字摆开,最西边是在郑州和开封一带的孙元良兵团,商丘是邱清泉兵团,徐州以东则是李弥兵团和黄百韬兵团,黄百韬兵团驻地在新安镇,在最东边,再往东只有驻守海州的的九十九军和四十四军,所以黄百韬兵团相当于国军在陇海路铁路线上的一字长蛇阵的蛇头,如果先打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未必能来得及救援,而海州的部队自顾不暇,也没有能力增援黄百韬。

这时候的黄百韬兵团下辖四个军,分别是二十五军、六十三军、六十四军,以及临时配属指挥的一百军,二十五军是黄百韬起家的部队,是整个兵团的核心部队,六十三和六十四两个军是原来的粤军六十五军被歼灭后刚从广东调来的部队,对华东战场情况并不熟悉,一百军虽然长期在华东战场,但在历次作战中损失也不小,实力有限。因此,按照华野和西柏坡的估计,只要能够出其不意的包围黄百韬兵团,是有机会全歼的。

也就是说,在华野司令部和西柏坡眼里,这时候华东和华中战场国军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实际上还是十八军为核心的黄维十二兵团和第五军为核心的邱清泉第二兵团,黄百韬兵团这样的机动兵团已经属于比较弱的兵团了,是可以作为围猎目标的。至于李弥的十三兵团和孙元良的十六兵团,战斗力明显不如黄百韬兵团,为什么没有被当成目标呢?就是因为他们是守备部队改编过来的机动兵团,战斗力太弱了,打了也对战局影响不大。

结果没想到,淮海战役开始后,确实第一个被追上并且包围的是黄百韬兵团,但是围歼起来却非常不容易,中野在全力阻击东援的黄维兵团,华野既要自己阻击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东援,又要分兵围歼黄百韬兵团,兵力非常紧张。而黄百韬因为看到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正在增援,南京又不断空投物资,所以黄百韬虽然到碾庄的时候只有七八万人,但还是坚持了半个月,才最终被全歼。最终,华野和黄百韬兵团的交换比达到了1:2.8。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交换比数据。因为按照此前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的经验,是不需要这么高的伤亡代价的,尤其是济南战役,被包围的时候国军人数与攻城的部队只差三万人,打起来也很快,压根就没能给增援部队留出增援时间。因此,打完黄百韬兵团,让华野经出一身冷汗,照这个打法,要真的接下来再打黄维兵团,打完恐怕就没多少气力再去打徐州的三个兵团了,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补充才能恢复战斗力。

但让粟裕和西柏坡都没想到的是,黄维兵团虽然也坚守了很长时间,前后达二十二天,但交换比却没有打黄百韬兵团那么吓人,而是在大约1:5的水平,这就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了。而徐州的杜聿明集团在被包围之后,原本以为有第二兵团为核心,三个兵团报团在一起,会非常难打,没想到突然天降大雪,连下十天,大雪停了之后南京又出现了变动,到最后总攻的时候,国军早已经困饿乏力,很快就全线崩溃了,交换比反而达到了1:9.5。

在这个意义上,原本以为最容易打的黄百韬兵团反而成了整个淮海战役过程中最为艰苦的一个阶段,伤亡代价最大,交换比最低,而原本预计战斗力在黄百韬兵团之上的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在被歼灭的时候,反而伤亡没那么大。无论是华野司令部,还是西柏坡,还是南京,恐怕都没想到这个结果。尤其是南京,恐怕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整个关系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中,抵抗最顽强、打得最卖力的不是黄埔嫡系,反而是一个杂牌出身的部队。


萧武


我熟悉的三国历史里,最让人意外的战争应该是官渡之战。

袁绍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攻打曹操,本来赢面就很大,再加上他的领地更大,粮草供应上也比曹操更有优势,照这个局面,袁绍这一方应该能打赢曹操。

即使不赢,也不至于败得很难看,可以说,这一场战争的主控权就在袁绍的手里。

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对这一战没什么把握,他手下的人纷纷走门路,向袁绍这边的人投诚,可见曹军的惨状。

在曹操赢得官渡之战之后,在袁绍军中获得大量他麾下将领向袁绍投降的书信,大家都觉得曹操这次会打败仗。

可是意想不到的是袁绍的谋士许攸向曹操投降了,让曹操拿到了袁绍军中最大的弱点,就是乌巢的粮草。

曹操抓住机会,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再趁着新胜,大举进攻袁绍,凭借着强将,大获全胜。

袁绍败得很冤,但也不冤。

打仗,就要上下一心,可官渡之战还没开打,袁绍麾下的谋士与众将就开始勾心斗角,军中乱成一团。

忠心的人下的下狱,投的投降,比如后来投到曹操麾下的张郃,就用实力证明是一流大将,却在袁绍麾下混不下去了。

可见袁绍对军中的掌控已经失去平衡,失败就不足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