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76岁老臣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为何却下令满门抄斩?

清幽宁静


李善长早期只不过是朱元璋的一个参谋,没有任何的实权和职位,虽然朱元璋处处尽礼,但李善长也没有得到施展的空间。

郭子兴是朱元璋的上司,郭子兴看到李善长恨有才干,用重金和官爵的许诺,想让李善长来帮佐自己。如果李善长转投到郭子兴那里,不能算作反叛。因为早期朱元璋也没重用他。

就在郭子兴认为李善长必回应允自己的时候,李善长却婉言拒绝了,这让朱元璋对他十分感激。这也是李善长人生的转折点,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充满变数,没人知道李善长当时为何宁得罪郭子兴,也得跟朱元璋待在一条船上,当然从上帝视角来说,李善长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可彼时彼刻,他却真的是做了一个大的赌注。李善长赌赢了,朱元璋登基后,李善长被封为了大明朝韩国公,赐免死丹劵,公侯之中,功列首位,地位煊赫,无以复加。

洪武四年,李善长急流勇退,辞官归乡,朱元璋广赐房屋田地,按照最高的规格给李善长保留了全套仪仗,到了洪武七年,更是将李家子孙全部封官赐爵,到了这一步,一个是功成名就的老功臣,一个是恩义圣明的好皇帝,两个人的千古佳话,就要铁板定钉了,到了第二年,朱元璋下嫁自己的女儿给李善长的儿子,君臣之情,亲上加亲,真称得上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我感觉问题就出来了,李善长是读书人,知道中原历史,每当坐稳天下后,新皇帝就要大杀功臣,李善长意识到这点,告老还乡,是非常好的选择。但错在其后,既然不过问政治,又与朱元璋联姻,这点等日后朱元璋自己一想,你还是想当官二代呀。

很快有人接到皇帝暗示,弹劾说李善长的儿子行为不端,对圣上有诸多不敬之事,朱元璋借此削了李善长的俸禄,朱元璋的举动如同一个不大不小的信号弹,让一些人知道,原来贵如李善长,也并非是完全不能弹劾的。洪武十八年,第二波针对李善长的攻势来了,这一次是下了重手,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党羽,就是反叛。朱元璋以免死丹卷的名义,豁免了李存义的死罪,只是把他们给迁徒到崇明。

朱元璋对李善长不放心,是虽然李善长退休了,但他的弟弟,儿子,侄子在朝廷中任职,形成势力,所以打算根除。其后李善长为自己辩解,结果就是满门抄斩。


满族文化网


李善长或许没想到,76岁退休后,还是没能躲过朱元璋的猜忌,最终一家70余口人全部被斩。按说这个年纪的李善长已经过上了在家侍弄花草的生活,为何朱元璋还是不肯饶他一次呢? 事实上,李善长与胡惟庸代表的淮西党,与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党相互争斗多年,已经从最初的党争,威胁到皇权。



李善长看似已经退休,但他在朝中的影响还在。靠着扶持胡惟庸,李善长遥控朝政。为了加强这种关系,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儿子李佑,成了胡惟庸的侄女婿。有了姻亲关系,这两个人的关系更加紧密。 胡惟庸因谋反被诛,牵连着甚多,然而与他关系十分紧密的李善长却躲过一劫。这看起来未免有些不可思议。

五年后,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也是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却并没有将他二人处死,反而将他们安置在崇明。可没想到,如此宽容的处罚,却没换来李善长的感恩戴德。朱元璋自然十分不满。 事实上,李善长的死并非,没有征兆。在此之前,胡惟庸就曾寻找李善长商议造反的事情。



李善长听后虽然惊讶,却直说了一句自己年纪大了,让他们自己去做吧。如此行径,与支持又什么区别。知而不报,本来就是朱元璋心中一根拔不掉的刺。 功高盖主,却不知道收敛,门生故旧遍布,这在朱元璋看来,就已经是大错。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看上的继承者朱允炆不过是个年幼的少年,他哪里是这些老臣的对手。朱元璋都能想到,在自己闭眼后,他们如何压制朱允炆。如此一来,李善长非死不可,这是朱元璋为皇位下的决定,也是李善长为权利迷了眼的结局


简史讲官


朱元璋的政治大屠杀,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很多年轻人觉得朱元璋够狠够毒。但是,随着历史知识的不断丰富、以及社会阅历的日益增长,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为。

每一个被朱元璋屠杀的所谓“功臣”,都有着让朱元璋心生痛恨的言行举止和政治图谋。

李善长,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得到朱元璋高度认可与大力奖赏。但是,76岁主动回家养老,却没有能够善终,因为他的欲望还没有全部眠灭。

朱元璋为什么奖赏李善长?

劳苦功高、制衡浙东官僚

朱元璋说过“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列“开国六公”之首。

李善长位居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争相依附他的人数不胜数。随着李善长的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淮西派。

淮西派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柄利剑,有力制约着浙东官僚。浙东官僚以刘伯温、宋濂为主要代表。

其实,朱元璋利用淮西、浙东两大权力派别相互制衡,实现自己高度集权的目的。

审时度势、回家种地养老

当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当朱元璋诛杀了胡惟庸,明智的李善长不得不掂量自己的地位与价值。

他试探性地向朱元璋提出申请,希望回家种地、养老。

朱元璋毫无挽留之意,果断批准了他的请求。

本以为从此可以平安至老,李善长没想到自己70多岁,却接连不断遭到朱元璋制裁、惩罚、直至76岁的时候,竟然被诛杀、甚至近乎满门抄斩。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朱元璋为什么对待李善长这么绝情呢?

位高权重、傲慢情绪外露

由于多年以来,一直帮助朱元璋供应军粮,功劳很大,朱元璋册封李善长为韩国公,享受年禄4000担,而且子孙世袭;最特别的是,朱元璋授予李善长铁券,李善长本人可以免死两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

因为位高权重,李善长的嫉贤妒能心态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立即罗列他们的罪行,并且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的职务。

中丞刘基与李善长争论法令,李善长当众辱骂刘基。

刘基内心不安,唯恐受到李善长打击报复,便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就是这样,最后也没能逃脱被毒死的厄运。

朱元璋信任的一大批官员都获罪、丢官、甚至被处死,只有李善长依然在朝廷做官。

李善长地位和权力已经达到了为臣的顶峰,心中不知不觉滋生了傲慢与狂妄情绪,言谈举止都表现出目中无人的态势。

心机极深的朱元璋一直留意李善长的所作所为,对李善长的看法与感情也在慢慢变化中,由原来的欣赏、信任,到后来变成了怀疑、反感。

恃宠而骄、年禄大幅削减

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把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将李祺授予驸马都尉。

刚刚确立婚姻关系的时候,临安公主遵从妇道、尊重李家。李善长家庭因为受到皇家恩宠,势力十分显赫,当时全国上下对李家羡慕不已。

李祺迎娶临安公主进门一个月后,发生了轰动朝野的大事。

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给朱元璋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10日不能上朝,他都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已经6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

朱元璋回想,最近几天确实没看见李善长,而且驸马都尉李祺也是不恭不敬,便十分生气。

朱元璋下旨:将李善长的4000担年禄,削减为2200担。

也许李善长家不缺少这些俸禄,但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惩罚,表明朱元璋已经不再袒护李善长,而是能惩罚就决不手软、而是对李善长心生怨恨了。

深受皇恩、竟然不表感谢

李善长与胡惟庸向来关系很好,多年互有来往。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有一个儿子叫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罪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的人非常多;但是,李善长仍然当官并且暂理御史台事务。

朱元璋没有因为胡惟庸而惩罚李善长,可是李善长却没有对皇上表示感谢。朱元璋心存芥蒂。

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及其儿子李佑,实际上都是胡惟庸的党羽。

明太祖朱元璋对李存义父子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这么大的皇恩,李善长还是没有表示感谢。

朱元璋这次不仅仅是心存芥蒂,而是怀恨在心。

借兵造府、意在张扬人脉

按道理,李善长想造一座府第,应该不是难事,可是,李善长却希望造出气势,彰显自己具有强大的人脉。

他不是从老家邀请工匠为自己造房子,而是向以前的部下汤和借用300名士兵,来为自己建造宅第。

李善长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告诉乡亲们,我不是普通人、我是开国元勋、我是有功之人、我有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待遇。

令李善长没想到,如今的部下不是当年的部下了,汤和把借兵造宅这件事禀报了朱元璋。

朱元璋觉得问题挺严重的,李善长人老心不老,而且倚老卖老,念念不忘当年的功劳,还在试探部下的忠心,还有东山再起的野心啊!

朱元璋对李善长更加不满、更加猜疑、更加怨恨。

滥用人情、引发太祖深挖

有一批罪犯即将发配边疆,其中的丁斌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几次向朱元璋求情,赦免丁斌。

本来朱元璋对李善长就很不高兴,因为他已经退位了,还喜欢过问国事。

这次为丁斌求情,朱元璋更加恼火,不但不赦免丁斌,而且要对丁斌严加审讯,深挖背后的盘根错节。

丁斌招供李存义等人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

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又牵连到李善长。

原来,胡惟庸多次派人、甚至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一起谋反,并且承诺:一旦大事成功,就让李善长担任淮西之王。

虽然李善长没有同意参与谋反,但是他知情不报!这也是与谋反同罪的。

恰好这时候又有人检举李善长: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的使者封绩,李善长也是匿而不报。

很多大臣接连不断向朱元璋上书,弹劾李善长;就连李善长的奴仆也揭发李善长与胡惟庸经常私会密谋的事情。

朱元璋异常愤怒,他觉得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知道有人谋反、却不揭发举报,而是犹豫观望、心怀两端,就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朱元璋决心狠狠惩处李善长,即使李善长已经76岁了。

星变灾祸、近乎满门抄斩

正当朱元璋对李善长万分恼火的时候,钦天监报告天象发生异变,巨星从天空陨落。

朱元璋召集六部大臣询问吉凶,都说肯定有灾难即将降临。

朱元璋命令占卜官员进行占卜,结果是灾祸必须降临老臣身上,否则皇上就有灾难。

把李善长的事情与天象星变联系起来,朱元璋毫不犹豫,命人将李善长及其一家妻、女、弟、侄,总共70多人,全部处死。

因为李善长儿子李祺是驸马都尉,儿媳是临安公主,免于死罪,但是被迁徙到江浦。时间不长,两人先后死去。

李祺儿子李芳、李茂,因为是公主儿子、皇上外孙,便网开一面,没有治罪。

李芳担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担任旗手卫镇扶。

但是,原来承诺的可以世袭韩国公权利,统统取消了。

在皇帝面前,再大的功劳都不是免死的铁证;平时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皇帝处死大臣的理由。


岳飞的飞


李善长就是朱元璋故意要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善长剧照)

其一,李善长当时已经77岁了,而且已经辞职退休回家了。这样一来,他在朝廷中不可能再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自然不会影响到朱元璋的统治,朱元璋根本没有必要除掉他。

其二,李善长退休以后,就一心一意地栽花养草,不问世事,也不再关心朝廷中的事情。所以,既没有出格的言论,也没有出格的行为。

其三,朱元璋当时其实找不到杀李善长的理由,他是采用胡惟庸党追问的形式,拿下李善长的。要知道,胡惟庸早在十年前就被处决了。十年后,又再一次追问,包括李善长在内,接连诛杀了三万人,由此可见。朱元璋是有意要将这件事扩大化,有意要杀李善长的。

其四,朱元璋是利用“天变”杀掉李善长的。

胡惟庸在十年前就被处死了,却在这时候翻出来追问。追问到的李善长的问题,其实就是两点:一是胡惟庸想造反,联系李善长。李善长不答应,不过也没有向朱元璋汇报。二是蓝玉在征讨蒙古的时候,抓住了一个叫做“封绩”的奸细。据说这个奸细是胡惟庸和蒙古人联系的一个使者。蓝玉把这个奸细交给李善长,但李善长并没有上报朱元璋,也没处置他,而是把他给放了。

(胡惟庸剧照)

这两个问题,是不是真实的,其实是有疑惑的。而且,就算这两个问题,李善长都存在,实际上也不足以成为杀他的理由。为什么这么说呢?

胡惟庸联系李善长造反,不管李善长有没有向朱元璋报告,总之,他自己没有任何造反的举动。没有造反的举动,怎么就一定要杀头呢?朱元璋说李善长不上报,不过在李善长看来,胡惟庸其实并不是想造反,只是心中有抱怨罢了。李善长劝谏胡惟庸,缓解他心中的情绪,而不是急急忙忙就上报给朱元璋。作为一个宰相,他实际上做得是很好的。能够化解矛盾,为何要扩大化呢?扩大化而被朱元璋杀掉,这是处理矛盾的好办法么?所以,实际上李善长做的并没有错。

至于蓝玉抓到的那个奸细封绩,我认为从后面封绩的供词来看,其实是存在很多漏洞的。因为封绩说胡惟庸与蒙古人联系,并对蒙古君主称臣,表示希望蒙古人能援手,让他里应外合搞掉朱元璋。这个说法非常可笑。一者,就算胡惟庸想搞掉朱元璋,也用不着联系蒙古人啊。一场宫廷政变,联系御林军是不是更恰当一点呢?又不是发动战争,联系蒙古人有什么用?二者,就算胡惟庸要联系蒙古人,他也用不着向蒙古人称臣啊。大不了说一句“平分江山”这样的话。称臣,明显就是假话,蒙古人能相信么?三者,这样机密的事情,胡惟庸竟然告诉远在漠北行踪不定的蒙古人,难道他不怕泄密吗?

(朱元璋剧照)

总之,稍微有一点头脑,就知道这个封绩是胡说八道。既然是胡说八道,李善长有必要报告给朱元璋吗?

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李善长没报告朱元璋,其实他也没给胡惟庸说。否则的话,胡惟庸怕事情暴露,肯定就把这个封绩给杀掉了,还能留到十年之后吗?

正因为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理由站不住脚,因此,朱元璋才找了一个特殊的理由。当时管天相的官员说,天相有变,要降灾难下凡。

古代所谓天降灾难下凡,本来是应该皇帝受惩罚的。但是皇帝怎么可能受惩罚呢,因此,只能是最重要的大臣受惩罚。李善长既然是排在第一位的大臣,当然应该是他受惩罚了。所以,朱元璋便以这个理由,杀掉了李善长,还杀了李善长一家老小七十多口人。

总之,朱元璋是怎么着都要杀李善长的。那么,他为何要把“无公害人物”李善长处死呢?

从朱元璋处死李善长的那两个理由,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杀李善长的时候,其实极力想表达一种观点,就是李善长的错,就是不对自己忠心耿耿,不是任何事情都无保留地向自己汇报。而且,朱元璋把这件事情放大,也想以此表明,凡是不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向自己表达忠心的,他都会受到自己严厉的打击。李善长的其它问题越小,更能够凸显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更能因此引起天下人的注意。

或许,这就是朱元璋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吧。


张生全精彩历史


王国用曾经上书朱元璋,对朱元璋说:李善长和你是一条心,陪着你出生入死打下了江山,可谓是第一功臣!

可是,对于李善长这个所谓的“第一功臣”,朱元璋不可谓不狠,一口气诛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个人,除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儿媳妇和两个孙子李芳、李茂之外,他的亲族统统被砍了头。

这四个人之所以得以幸免,是因为李祺的妻子是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所以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李祺的儿子自然便是朱元璋的外孙。

朱元璋为什么对李善长这么狠呢?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怨恨可以说是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当然,这几乎是李善长一手造成的。

李善长在1371年的时候,因病辞官归里,朱元璋将濠州的一片土地赐给了他,怕他撑不过去一命呜呼了,又给他弄了一百五十户守冢户,然后给了他一千五百户佃户,仪仗队也给了二十家,这在当时绝对是殊荣。

过了一年,李善长病好了,朱元璋又迅速起用了他,让他督建临濠宫殿,让他留在濠州经营了数年之久。

对于李善长,朱元璋也算是爱屋及乌,先是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后又将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可谓是恩宠有加。

但是,也正因为李善长太受宠了,所以难免也有点膨胀,最后遭到了御史汪广洋和陈宁的弹劾:皇帝呀,你看看那个李善长,他可真是恃宠骄纵了,你生病了,快10天没有上朝了,可是李善长这个老货也没来问候一声。还有,你的好女婿李祺也有6天没来朝见你了,让他来了,他也不知道赔礼谢罪,太不是东西了!

实际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骄纵早已生出了厌恶之心,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借口办他。

1380年,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的机会砍了一批脑袋,不过,作为胡惟庸的“亲家”的李善长却没有受到牵连。

不过,这时候没有被清算,可不意味着李善长将来也能高枕无忧,对于李善长这样的功臣,所谓的“第一功臣”,往往不能一招致命,只能循循善诱,让他不断地犯错,然后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可一刀斩了。

1385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告发,说他是胡惟庸一党,朱元璋想了想,也没砍了他的头,只是将他发配去了崇明。可是,李善长对于此事,既没有谢罪,也没有谢过朱元璋对李存义的不杀之恩,总之,他没有任何表示。

朱元璋心中也不舒服了,我好心好意饶了你弟弟,你连句感谢也没有?

1390年,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76岁了,可是他却人老心不老,突然想着要给自己建一座豪宅,为此专门向汤和借了300个卫卒,然后这事便被汤和给捅到朱元璋那里了。

同年4月,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因罪被发配边疆,李善长知道此事后好几次去找做朱元璋,让朱元璋放过丁斌。

朱元璋看李善长来给丁斌求情,顿时怒了,我怎么处置犯人,还得你李善长批准了是不是?

于是,朱元璋一气之下决定严惩丁斌,这个决定也促使丁斌一事成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人被诛的导火索。

这个丁斌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可是他曾经在胡惟庸家中谋职,知道胡惟庸的不少事。最后,丁斌因为经不住审讯,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之间相互勾结的事给供了出来,李存义也因此被捕。

李善长的这个弟弟也很够意思,在被捕之后,将自己的哥哥也给供了出来,李存义在供词上写了一件事——

胡惟庸在企图造反的时候,想要拉拢李善长,此时李存义已经投入了胡的阵营,所以胡便让李存义当自己的说客,去劝说李善长,让李善长投靠自己。

李善长听了李存义的话后,惊诧不已: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事一旦败露,可是要诛九族的!

胡惟庸见李存义说服不了李善长,又改派李善长的老朋友杨文裕去:老李呀,你要是投靠了老胡,事成之后,他说了,肯定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

李善长听了,心里也有一些意动,他已经被封为国公,这个条件虽然没有想象的这么诱人,可是也算是更上一层。

胡惟庸听说李善长有所意动之后,也亲自去了李的府上游说,不过,李善长却仍然保持着头脑清醒,始终没有答应。

又过了不久,胡惟庸又派了李存义来:我的亲哥哥呀,你就答应了老胡吧!我们老李家可全看你的了!

谁知李善长仍然坚定地摇了摇头: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已经老了,快77岁了,半截身体都躺进棺材里了,你还让我跟他胡惟庸玩造反?你们好自为之吧!

朱元璋突然决定“重审”胡惟庸案,不是为了给胡惟庸翻案平反,而是他此时对李善长的忍耐已经超过了他的底线,所以想要趁机拿下李善长。

对于李善长而言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御史们看朱元璋想要向李善长开刀,立刻又发动了起来,纷纷落井下石,弹劾李善长:当年蓝玉将军率军出塞打蒙古的时候,打到了捕鱼儿海,抓到了胡惟庸派往沙漠勾结蒙人的使者,可是,李善长这个老东西竟然隐而不报,这分明便是想要配合胡惟庸一块造反!

事情到了这一步,不管你李善长有没有真的投靠胡惟庸,这“知情不报”一条便能置你于死地!

胡惟庸造反,你李善长知情不报,也等同于谋逆造反!

李善长的罪名有了,朱元璋当然也能有理由砍他的头了,他也一口气之下砍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口人的脑袋。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当上皇帝之后,最想做的便是想方设法地延长朱家江山的国祚,所以,他最痛恨的便是谋逆,对此他是宁可杀错也不放过,这才导致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案牵连甚广。

所以,别说李善长76岁了,即便他已经86岁了,只要他涉嫌谋反,恐怕也难逃一死。


宁糊涂


李善长回家养老,盖了一栋大院等等。看着似乎有种杯酒释兵权的意思。而他就是放弃了权力的那一种,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很明显不是。李善长真的那么简单吗?朱元璋真的是要把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全都赶尽杀绝吗?很显然也不是,究其原因其实还是他李善长不安分守己。最终还是触怒了他朱元璋的底线了。



有一句话叫做心在朝廷,他李善长就是人在田野,心在朝廷。无论朝中什么大事竟然都逃脱不了他的身影,即使他身居三线甚至还更远的地方,但是几乎什么事情他还都能插一脚,这个朱元璋还能容他吗?


肯定不能容他了。

什么叫做功高震主,在明朝初期算是真正的诠释了这一个词。这一个朝代,开国元勋都很强大。他朱元璋其实才是真正的从底层爬起来的,其中更是有着不少人曾经都在他之上。而且最重要的是,其实他们还很多都不弱于朱元璋的。

于是朱元璋说实话对他们也是十分忌惮的。所以其实安分守己的话,朱元璋还忌惮三分,更何况他们这些人还居功自傲呢?

算一下,朱元璋在建国之后,他们这些淮西勋贵犯了多少事情。朱元璋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但是这个他就可以原谅吗?更何况他李善长还很不安分,甚至连莫权篡位这种事情他都能掺和一些。

所以,这个就很简单了。你看中了我的天下,我岂能留你。所以就算李善长躲在了乡村田野,朱元璋依旧挂念着他。


一寸三分


李善长被杀,很大的原因是他当过丞相,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能量,虽已退位,势力还是很大,而明初五个丞相只有徐达得以善终,其余的都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在胡惟庸之前,李善长还是很小心谨慎的,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饮酒作诗,这时候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还不突出,杨宪当丞相后,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李善长,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只不过没斗赢,被李善长弹劾“放肆为奸事”,然后在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被朱元璋杀了,至于犯了什么事,史书却没记载。

胡惟庸当了丞相后,擅权乱政,独断专权,当了几年独相,有架空皇权的嫌疑,这使得朱元璋很是不爽,于是安了个谋逆罪给胡惟庸,彻底的端掉了胡惟庸,把中国的宰相制度也废除了,大大加强了皇帝专制集权,勤快的朱元璋干的不亦乐乎,却苦了后世的皇帝。

其实看看胡惟庸的谋反案,其中有很大的漏洞,胡惟庸说家里的水井涌出了醴泉,邀请朱元璋去观看,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朱元璋的车马前,拉着缰绳却急的说不出话,在被卫士乱棍打的半死情况下,指着胡惟庸宅第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感觉不对劲,就返回宫中,登上宫城,开启了他的千里眼,扫描一番后,发现胡惟庸宅第墙道藏着好多士兵,心里暗吸一口冷气,然后就把胡惟庸抓了。

没多久胡惟庸就以谋逆罪被诛了九族,为了快速定胡惟庸的罪,连告发胡惟庸谋反的涂节也被杀了,因此死无对证,胡惟庸坐实了谋逆,只不过胡惟庸案却没有就此作罢,在此后十余年,不断有人被牵连进胡惟庸谋逆案中被杀,一大批功臣被牵连进去,家族惨遭灭门,开国元勋李善长最后也被牵连,一家七十余口全成了冤死鬼,胡案前后共被诛杀了3万多人。

为什么李善长已经退休好久还是没逃过朱元璋的屠刀?

李善长和胡惟庸是同乡,两人还有一层姻亲关系,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而胡惟庸也是因为有李善长的推荐,成了右丞相,最后担任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李善长这人有个毛病,就是护短,喜欢拉帮结派,对于自己的老乡,很是维护,而对于别的地方的人,极力打压,明朝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因为是浙江人,不是淮西派,也遭到李善长的打压,因为李善长的缘故,朱元璋也不怎么信任刘伯温了,刘伯温只好告老还乡,而朱元璋的功臣中有很多是淮西人,这些人也都以李善长为首,对于淮西党坐大之势,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虽然他也是淮西人。


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得江山,实属不易,坐上皇位后对于骄兵悍将本就疑心重重,李善长身为大明王朝开国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门生故旧自然不少,而且李善长和朱元璋还是亲家,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李家受宠显赫,权势地位到达顶点的李善长也滋生了傲慢的情绪,朱元璋对其也开始有所反感。

在李祺结婚一个月后,就被汪广洋奏了一本:“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几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来问候,驸马李祺也六日不来朝见,这是对陛下的大不敬。”然后心里极不爽的朱元璋将李善长的年禄削去了一千八百石。

1380年胡惟庸案发后,对于胡惟庸的推荐人李善长,朱元璋倒没有将他牵连进来,只不过随着朱元璋的年纪越来越大,想法也就会有所不同。


1385年,有人举报所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也没将他们杀头,还下诏免死,安置到了崇明,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开恩却一点表示都没有,既没去谢罪也没去谢恩,这让朱元璋心里又多了个疙瘩。

到了1390年,76岁的李善长想在家乡造个豪宅,找汤和借了300个卫士来用,汤和害怕惹祸,跟朱元璋说了这件事,这让朱元璋心里又咯噔一下,这要是李善长找的是别人借兵,别人会告诉他吗?而且李善长能借到兵,就是因为他的威望和曾经的职权,说明他虽然退休在家,影响力还是很大。

同年四月,李善长的亲戚丁斌因为犯了事要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就找朱元璋求情,结果把朱元璋惹毛了,决定严惩丁斌,丁斌曾经在胡惟庸家做过事,然后丁斌就牵扯出李存义和胡惟庸勾结的事,李存义父子被抓来后,招供说胡惟庸想谋反,曾经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没答应,胡惟庸亲自去找李善长,李善长虽然还是没答应,却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自为之。”


朝廷里的大臣看到朱元璋在调查李善长,也开始出来爆料,说蓝玉在捕鱼儿海抓到胡惟庸派去和蒙古私通的使者,李善长却隐瞒不上报,御史们也争相弹劾李善长和胡惟庸两人走的很近,这两人肯定有问题,种种迹象表明李善长知道胡惟庸要造反,却不揭发举报,实属大逆不道,于是朱元璋决定收网,将李善长和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并处死,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得以免死。


76岁李善长没有逃过朱元璋的屠杀,明面上是涉嫌谋反所以被杀,其实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朱元璋想要铲除功臣中有势力、平常又表现的心怀怨望的人,为了巩固大明江山,只要有一丝对朱元璋不满,朱元璋都会毫不犹豫的举起屠刀,更何况李善长是功臣之首,淮西党的领头人,虽然退休在家,势力还是很大,加上和胡惟庸的姻亲故旧关系,这都是朱元璋心中的一根刺,隐忍多年后,还是动手拔掉了!


历史红尘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作了几十块“丹书铁券”给开国功臣们,绝大部分人都乐呵呵的领走了,李善长第一个领走,只有汤和没有领。“丹书铁券”在民间被称作“免死金牌”,除了逆谋造反的大罪以外,一律可以免除死罪,现在看来这就是朱元璋事先挖好的坑,有“免死金牌”的开国功臣大多没有好下场。朱元璋在心里暗暗为这些“免死金牌”做了备注:

最终解释权归朱元璋所有!(丹书铁券,朱元璋发的基本没用到,全部定的是谋逆大罪)

依我看在某些方面看,李善长死的有点冤,从另一方面看死的又不冤。

为何这样讲呐?就要看一看涉及李善长家族被夷灭三族一些主要人物关系:1.朱元璋。他和李善长是儿女亲家,他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2.

胡惟庸。他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是偏亲家;3.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和胡惟庸关系密切;4.丁斌。他是李善长的外甥,曾经在胡惟庸家做事,被发配边疆,李善长请求朱元璋赦免,从而引发李善长被夷灭三族;5.朝中隐秘官员,剑指李善长。

李善长夷灭三族事件经过:李善长为自己的外甥丁斌求情惹怒了朱元璋,心想你李善长早就退隐了还干预朝政干什么,平时不怎么积极,这时反倒积极起来。于是严刑拷问丁斌,丁斌供出了李存义和胡惟庸关系密切。接下来又抓了李存义父子,李存义父子又供出自己和胡惟庸曾经几次劝说李善长谋反。李善长虽然没同意,是听之任之的态度,此为大逆不道。恰在此时,朝中有大臣上书将会发生星变,灾祸要应验到大臣身上,于是乎,李善长被夷灭三族七十多人,只有儿子驸马李祺、临安公主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得以幸免。(朱元璋、李善长和太子剧照)

为何说李善长死的有点冤?

李善长被杀是在1390年,而牵扯到的是1380年胡惟庸案,此事有点蹊跷。胡惟庸案朱元璋屠杀3万多人,也没有牵扯到李善长;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和胡惟庸案有牵连,朱元璋也免了李存义父子的死罪,明显的保护李善长及其家族。10年之后的牵扯胡惟庸案件,又是亲戚,证据明显不足,大多是屈打成招,胡乱咬人的口头证据,证据上明显不足。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跟随造反不可能超过现在的待遇水平,没有多少动机。

从证据(证据不可靠)和动机(动机不大)上来看,李善长不可能谋反。1391年,虞部郎中王国用曾经上书替李善长申辩,分析了李善长不可能谋反的事实。按照朱元璋的脾气,替谋反者翻案应该立马会处死或者流放,不过王国用一点事也没有,朱元璋没有追究,看来杀李善长另有深层次的原因。

从这一层面上讲,李善长死的有点冤枉了。(汤和剧照,他是真正退隐,得以善终)

为何说李善长死得不冤?

怨恨是慢慢积累的,李善长不懂得尊重朱元璋,虽然立下了功勋,但早晚有一天会耗尽的。

实例1:朱元璋曾经病了十几天没有上朝,李善长居然没有去探望,儿子驸马也六天没有去探望,遭到其他大臣的弹劾。

实例2: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牵扯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免死,他也没有到朱元璋那儿谢恩。

实例3:利用权势借汤和300兵丁修建豪宅,这事得上面批准,私自调兵是不可以的。

实例4:不能约束部下,作威作福,尤其是亲族。

实例5:替自己的外甥丁斌求情,典型的护犊子。

他做人的风格是极力保护自己的得力部下和亲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小集团。朱元璋最痛恨和最害怕的就是官员结成朋党,动摇国家的根本,左右朱元璋死后的政局,胡惟庸案、蓝玉案皆是如此。李善长虽然已经77岁了,但是朋友亲族已经形成集团,为自己后继者考虑,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拔除了李善长及其培养的政治小集团,防微杜渐。同时受牵连的人有:

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营阳侯杨璟(已故)、济宁侯顾时(已故)等诸多官员。

这些大都是李善长小集团的核心人马,从这一方面讲,李善长被灭三族一点都不冤。

李善长并不是真的回乡种田,他的目光始终盯着朝堂,为朱元璋所忌惮,被杀迟早的事情。



穿越再现彼岸


洪武二十四年,77岁的“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抱着他供了二十年的“尔免二死”金书铁卷失声痛哭,自己曾视为珍宝的救命符,如今已成为一块废铁。


李善长,安徽定远人。1354年,朱元璋南下攻打滁州,李善长来投奔。朱元璋久闻李善长大名,问安定天下之大计。

李善长答:效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用、不乱杀人。朱元璋做到了,成就了刘邦一样的霸业,而李善长也成了朱元璋手下的“萧何”。

朱元璋曾这样评价李善长:“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萧何未必过也。”

李善长立此奇功,朱元璋也并没有亏待他。官职太师、中书左丞相。爵位韩国公,位列六大开国功臣首位。朱元璋还同李善长结了姻亲,可以说李善长荣誉、地位,大明无人能及。



洪武三年,在朱元璋的授意下,李善长率淮西集团斗倒了浙东集团,刘伯温被赐告老还乡。

李善长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不引以为戒,反而在权力面前迷失了自己,愈发膨胀。朱元璋曾告诫他“常自检点”,但李善长并没有收敛,于是朱元璋只得暗示他告病还乡。

李善长还乡,朱元璋赐良田百亩,佃户一千多家。朱元璋本来想他在家乡安心养老,但迷恋权力的李善长寂寞难耐,第二年连发几道奏折,要求继续为国效力。

朱元璋不忍挫了他的热情,就安排他在安徽凤阳主持修行宫。洪武七年,大功告成。李善长又请求回京。


朱元璋答应了,但并没有再对他委以重任。作为弥补,朱元璋提拔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他的两个儿子。

洪武九年,御史弹劾李善长父子,皇帝朱元璋生病十日,不来探视。李善长因此被罚年禄一千八百石。

李善长此时虽然没有手握重权,但毕竟还是皇亲国戚,这点事被弹劾,少不了朱元璋的授意。但李善长仍没有引以为戒,继续和官员特别是胡惟庸交往甚密。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贪污和结党,李善长的恃宠而骄让朱元璋深深地记在心里。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死的很多,而李家安然无恙。不过李善长仍然没有收敛,继续活跃在政坛。

洪武十八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告发,曾参与胡惟庸谋反案。但朱元璋免了他的死罪,只是将他们一家发配到崇明岛。

多年的旧案被翻出,李善长此刻知道了朱元璋是要为孙子扫清一切障碍,吓得赶紧跑回了老家,不过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谢罪,也没有谢恩,直接一走了之。

这让朱元璋动了杀心,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时机和一个借口。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要修建府邸,问好友信国公汤和借兵士三百。


老兄弟一个一个被朱元璋“送走”,汤和正为如何保命而发愁,所以不可能放过这次表忠心的机会,于是密告了朱元璋。

机会终于等来了,理由有了。怎么审讯,什么证据确凿,那是锦衣卫、御史们的事,这些都已不重要了,李善长的末日到了。

洪武二十四春天,李善长因参与胡惟庸谋反,被赐死,同时诛灭三族,七十多口无辜生命成了刀下鬼。仅朱元璋的女婿李祺和两个外甥因“公主恩”,得以幸免。



花木童说史


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后,大封功臣,一口气封了六个“公”。

这六个“公”是朱元璋心目中功劳最大的六个人:

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常遇春,郑国公;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



李善长位居六公之首,朱元璋称其为吾之萧何。

李善长真有两把刷子,竟能力压战功赫赫的徐达、常遇春。

朱元璋不仅封李善长为韩国公,还特意赐给他两张铁卷,说到铁卷,也许你会嗤之以鼻,铁卷有什么稀罕,又不是金卷。

但金卷银卷不如铁卷。这个铁卷,可不是一般的铁卷,上面有免死二字,还盖了皇帝的大印,有了这个,就可以免死两次了。

哇,令人艳羡啊!有了这张卷,就可以赤裸裸的凌驾于法律之上,就可以肆意践踏国法的尊严了,就放浪形骸为所欲为了!



你想多了!因为铁卷夹缝中还有几行肉眼可见的小字:

除谋逆不算,其余若犯死罪,免死!

看到这,大臣全都傻眼了!这是坑啊!谋逆,只要被扣上谋反罪名,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你啊!忠肝义胆如岳飞,谋逆而死;功高盖主如韩信,也是谋逆而死。

谋逆,就是皇帝屡试不爽的杀人法宝啊!

你和家人在家杀猪宰羊,吃着火锅唱着歌呢,这边卫兵踹门而入,手持搜查令,大喝一声:“都别动,手扶墙站好,我们是警察,你们有权保持沉默,你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作为呈堂证供。”

你一脸懵圈,这吃火锅碍你啥事了,影响空气质量了吗?你据理力争道:“我们是良民,我有免死铁卷!”

士兵捡起一把杀猪刀,冷笑一声:“这就是谋反罪证!你还有何话说。”



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当时,朱元璋一口气下发了34张免死铁卷,李善长得到了三张,两张是自己的,一张是儿子的。

其余的功臣都是一人一张。

那么,这些有免死铁卷功臣结局如何呢?

徐达有一张铁卷,吃烧鹅而死;蓝玉有铁卷一张,全家被杀;胡惟庸有铁卷一张,全家被杀。36个功臣,基本被杀光了。

免死铁卷,就是然并卵啊!



李善长结局如何呢?

胡惟庸案过去了10年了,李善长76岁高龄,半截身子都入土了,朱元璋还是没让他寿终正寝。

李善长以勾连胡惟庸罪名被杀,一家70余口无一幸免。

怎一个惨字了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