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文|水木鱼工作坊

2020/2/28

1. 《资治通鉴》:以古为鉴,经世之学

在广阔的古代世界,古希腊人注重哲学和科学,中东、南亚、北非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佛教的诞生地。中国人更看重的是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典籍浩如烟海。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社会每朝每代都有撰写史书的传统,这一部部流传下来的史书替我们拨开了历史的迷雾,理出了历史的脉络,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一代代传承了下来。今天我们要谈到的就是史书中的佼佼者——《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曾国藩说过:“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毛泽东也曾如此评价道:“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资治通鉴》问世以来,受到了历代文人和帝王的赞颂。相比其他史书,它的亮点究竟在何处呢?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一语中的:“这本书不光讲道理,还通权变,还懂得讲操作,那就太厉害了。”

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这本书里的几个小故事看看《资治通鉴》留给我们的那些普世哲学和为人智慧吧。

2. 智伯之死:少以自能为能,多以官人为能

(1)贤而无德,必有隐患

春秋时期,晋文公称霸。晋国出现了赵、魏、韩、智、范和中行等世袭卿族,史称“晋国六卿”。在晋国,六卿的权力很大,他们垄断国政,专擅晋权。到了春秋末战国初,范氏和中行氏被诛灭,”六卿“变为了”四卿”(智、赵、魏、韩)。这个故事就是围绕这几位晋国卿大夫展开的。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在四卿当中,智氏的权力最大,把控着晋国的中央,智伯就是智氏的掌门人。智伯出身贵族,自然从小便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时人称智伯拥有“五贤“(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但唯独有一个缺陷——不仁。

智伯为人刻薄寡恩,高傲不仁,不仁义的君主自然难以笼络人心。智伯上位后,处事强霸,对其他三家很不客气。他甚至在酒宴上侮辱韩氏卿大夫,事后高傲不悔。时间一长,韩、赵、魏三家都对智伯怀恨在心,但碍于智氏的强大不敢表现出来。

(2)日渐骄奢,自掘坟墓

后来,智伯想要筹集军费,于是向三家索要城邑。韩家首当其冲,韩庚子当然不乐意交出城邑。他的辅臣段珪建议道:“交出城邑,将祸水外引。智伯不仁而贪婪,得到韩家城邑后必将威胁赵、魏两家。到时候我们静观其变,借刀杀人。”

果不其然,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城邑。魏桓子的谋臣任章采用了“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的骄兵之策。于是在暗中与有同样遭遇的其他两家便成了“相亲之兵”,用”相亲之兵”敌智伯的骄兵,才有战胜智伯的把握。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到了赵襄子这里,得意洋洋的智伯更加狂傲,竟然点名要赵襄子先祖的封地。先祖之封地,焉能拱手让与他人?赵襄子果断拒绝。不可一世的智伯马上纠集韩魏的军队,准备一起攻打赵襄子。面对气势汹汹的智氏联军,赵襄子只能作战略性撤退。

他不选择城高池深的长子,因为百姓的徭役繁重。不选择粮草充足的邯郸,因为百姓的赋税繁重。而是选择了相比之下少有优点的晋阳,因为晋阳轻徭薄赋,赵家在那里最得民心。在事后智氏联军掘城灌水,将晋阳围困了两年之久。期间,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果然赵襄子来对了地方。

两年后,赵国即将沉没,韩魏两家并没有流露喜色。他们知道唇亡齿寒,赵国沉没了,他们也难逃厄运。一天,三家暗中商议,反攻智伯。在约定的时间,三家发动进攻,赵襄子掘开堤坝,大水反灌智伯。不可一世的智氏家族就这么陨灭了。后来韩赵魏三家尽分晋地,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3)切记:少以自能为能,多以官人为能

智伯之死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显而易见,这个故事的四位主角都是领导者,这个故事就是领导者的博弈。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最需要的品质是“仁”。一个领导者不仁,下属就不甘心为其卖命。一个领导者不仁,他的合作伙伴就对其心存芥蒂。故事中的晋伯就是很好的范例。

领导者最需要的能力不是匹夫之能,而是领导之能。

匹夫之能就是“以自能为能”,是用来做事的能力。就比如上文提及的”智伯五贤“,这种能力是个人的本领,而不是领导别人的本领。

领导之能就是”以官人为能“,是领导别人为自己做事的能力。智伯多匹夫之能而少官人之能,也是他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商鞅变法:一心变法扫六合,英雄迟暮尽余生

战国时代风云变幻,政治纵横捭阖,变法图强始终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由此出现了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孝公时代的商鞅变法。这次变法不但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制度根基,更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毛主席曾经写过:“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可见商鞅变法的有力之处。商鞅变法时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1)立木取信:国无法不兴,人无信不立

商鞅变法中最著名的事件是立木取信。

这件事情发生在变法前夕,商鞅的法令已经准备完善。他忌惮百姓不相信自己,不遵循法令,为了博取信任,商鞅上演了这一出好戏。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道:“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赐十两黄金。”

时间没过去多久,南门口就沸沸扬扬围了一大堆人,大家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怎么会给十两赏金?”有的人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百姓满肚狐疑,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但仍然没人敢去扛。 正在人群仍旧迟疑的时候,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随后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了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金,一分未少。这件事立即传开,一下子轰动了秦国,政府信誉大大提升,商鞅言而有信的形象在百姓的心中也塑造了起来。

人无信不立,与他人合作的前提就是博取信任。获取了别人的信任,就可以引导别人,就不愁做不成事了。

(2)风光登场,苍凉谢幕

“奖励耕战“是商鞅变法的重要举措。

这个举措说白了就是一种资源导向,商鞅借此把国家的财力人力都引导到种地和打仗上面来。商鞅告诉百姓,人一生就两件事情,一件是打仗,另一件是种地。怎么能让大家心甘情愿的打仗种地呢——立功受奖,违背责罚。在当时的秦国,如果你种地种的好,打仗立了功,就能有钱,就能当官。如果你不想种地打仗,就会被官府贬为奴隶。这样一来,商鞅就把秦国百姓的人生道路安排好了——拼命种地和打仗。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乘着变法的东风,部分秦国百姓变成了秦国贵族,商鞅打通了平民通向贵族的通道。

尊严、金钱和权力像海水里的血液一样诱惑、驱使着“鲨鱼们”为大秦统一天下付出汗水和生命。秦国国君指向一个方向,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每一个人都被商鞅无形的鞭子鞭策着不停朝那里奔跑。

商鞅真是政治奇才啊!从此以后,秦国国力日渐强盛,最终一统六国,商鞅功居首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位变法图强的商鞅最终因为自己的无上傲慢和一生最耀眼的变法而死。他残忍冷酷,革新法令后面还隐藏着令人胆战心惊的酷刑。他骄傲放纵,甚至敢于诛杀太子老师。

上至利益受损的贵族,下至饱受酷法的黎民百姓,秦国上下无一人不怨恨商鞅。这位在制度上无比聪明的人才,最后却也被自己发明的制度杀害了。

4. 写在最后

《资治通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传奇的故事。

它网罗包括了春秋战国的计谋,楚汉相争的烽烟,雄汉的气魄,三国的浪漫,还有盛唐的繁华。

它通过平静客观的讲诉告诉我们世间的道理,运用智慧的辩证剖析事情的真相。深入研究,这本书带给我们的谋略智慧和人性道德会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内容创作官】水木鱼工作坊

我们是兼具创作力与活力的工作坊,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致力于推送分享最优质、最思考、最柔情、最开脑洞的资讯营养。21世纪,让我们陪您一起生活与成长。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欢迎广大朋友点赞、转发、收藏,到留言区评论提建议,喜欢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无厘头跨界】.情感、工作和生活,都在可以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分享!

这里是百万年轻人的成长交流社区平台,欢迎你的入驻,让我们一同经历,一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