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安禄山造反的导火索是什么?如何评价这种行为?

月光侃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已现端倪,红颜初入宫,君王不早朝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即便到了今天,大唐文化仍然影响着整个汉文化圈,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封建王朝时期最开放,文化最包容的王朝,然而一场叛变的爆发,导致大唐迅速的由盛转衰,而始作俑者正是唐玄宗极为信任的河东节度使,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那么安禄山为何要反唐呢?

这我们就要先说说唐玄宗李隆基了,唐玄宗这位皇帝,半世英明,半世昏庸,本来在他的治理之下,大唐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然而取得了卓越政绩的唐玄宗,看着自己治下的国家,民富国强,他也渐渐的倦怠了下去,想要享受两天清福,本来就风流的唐玄宗更加没有节制了,而爱妃武惠妃的病逝,让唐玄宗伤心欲绝,就在这时身边的大臣告诉他,寿王李瑁的王妃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就把杨玉环诏进了宫。

本来选个妃也没什么,但是女性长得太美,在特殊的时候就变成了红颜祸水,而遇到晚年昏庸的唐玄宗,就是这个国家百姓的不幸,也是这个女人的不幸。有句古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很好的体现在了杨家身上。因为杨玉环深受唐玄宗的宠爱,杨家也跟着飞黄腾达,特别是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官至宰相,然而杨国忠不但没有从政的本事,反而嫉贤妒能,贪污腐败,在朝中培植党羽,杨国忠得罪了朝中不少大臣,唐玄宗也由他折腾,不理朝政,百姓更是怨声载道,阶级矛盾不断的激化。

安史之乱爆发的导火索,奸臣当道,各怀鬼胎

安禄山本来是西域的胡人,在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就和母亲生活在一个突厥部落,成年之后以经商为生,有幸被幽州节度张守珪收为义子,开始在军队中任职,安禄山为人机谨,行贿来往官员,在这样不断的打点之后,安禄山也被一路提拔,不久安禄山被唐玄宗任命为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他为人圆滑很受唐玄宗宠信,而朝中很多重臣都受过安禄山的贿赂,自然在唐玄宗面前都称赞安禄山,这也增加了唐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

后来杨玉环入宫之后,深得唐玄宗的宠幸,安禄山见状就主动请求成为杨贵妃的养子,也就是说唐玄宗也成了他的义父,有了这层关系,安禄山办起事来更加方便了,他后来求唐玄宗给他担任河东节度使,唐玄宗也就顺着他,让他去担任河东节度使,这也给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本来吧安禄山当自己的节度使,不招谁也不惹谁,杨国忠干好自己的宰相,两人享受一世荣华富贵,妥妥的没问题,但是两个人都是不安分的人。

安禄山权势日盛,在自己辖区修建防御工事,囤积兵马,征讨周边的少数民族,而杨国忠见安禄山权势日盛,十分嫉妒,他得势时间晚,安禄山也没把他放在眼里,而安禄山还和前任宰相李林甫关系不错,这也让杨国忠十分不爽,开始到处的打压,排挤安禄山,而太子李亨对这两个人都十分厌恶,杨国忠是个得势的小人,而安禄山让李亨十分忧虑他怀有异心,在唐玄宗那,两人都比李亨得宠,而安禄山在此时,手上已经囤积了大量的兵马,他掌握着唐朝三分之一的兵马。

在朝中,李亨不喜欢安禄山,杨国忠更是巴不得弄死安禄山,而唐玄宗年老昏庸,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安禄山悄悄的率军造反了,安史之乱就此爆发,消息直到六天后才传回长安,而叛军则势如破竹,大唐军队一路溃败,河南,荥阳相继失守,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唐玄宗仓皇出逃。

安史之乱的结束,大唐王朝的衰落。

唐玄宗一行人逃至了马嵬坡,太子李亨策划了马嵬坡之变,处死了杨国忠,赐死了杨玉环,李亨和唐玄宗兵分两路,李亨到了朔方大营后,登基称帝为唐肃宗,唐玄宗就此被架空,唐肃宗开始组织唐军反击叛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唐肃宗却担心节度使权利过大,反击不了了之,安史之乱一直到了唐代宗继位之后,才算是彻底的平定了,但是大唐却也由此开始了藩镇割据的时代,之后大唐灭亡,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也是因为受到这一时期的影响,像李嗣源,朱温等人均为唐末的节度使,拥兵自重。

我们回看一下安史之乱,这其实是一场完全可以彻底避免的叛乱,虽然晚年的唐玄宗有些倦政,但是从他出逃后的一系列表现来看,他并不昏庸,事实上在他执政前期是位非常不错的君主,但是长久淫乐后宫也的确让这位皇帝麻木了,自己的国家变成什么样他完全不了解,他还活在十多年前自己开创出的那个盛世之下,而他不知道的是,在他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后,百姓们早就过得痛不欲生了。

而安禄山造反,第一是他本身就有野心,他得势时唐玄宗已经开始怠政,通过行贿安禄山一路平步青云,这样的江山谁坐不行呢?第二安禄山是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在这片地方一切安禄山说了算,长久以往没有野心的人也会滋生野心,而在征讨蛮夷的过程中,安禄山也意识到自己挺厉害的,手下更是兵多将广,拥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兵马,这给了安禄山底气,第三被逼无奈,即便有了造反的条件,安禄山也明白,要对抗大唐并不容易,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反,而杨国忠对他的排挤,太子李亨对他的敌视,以及后来唐玄宗对他的猜疑,迫使安禄山不得不反。

如果他就这样忍着,结果无非是在唐玄宗之前死,自己到没事,但是家人们肯定和李林甫的家人一样,被杨国忠残害,要么自己有一天被杨国忠陷害,莫名其妙身首异处,而最后就是李亨上台后,自己和杨国忠等人一并被清洗,既然都没好下场,那么为什么不搏一把呢?安史之乱就在各类意外,巧合,纵容之下爆发了。

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大唐的经济发展严重倒退,国家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像较为稳定的南方转移,很多地方因为战乱,成为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百姓更是死伤无数,流离失所,唐王朝中央的统治被严重削弱了,至此之后,地方的藩镇势力一直存在,由于唐王从边疆调兵清剿叛军,使得大唐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严重的削弱了,失去了对西域的统治地位,最严重的是社会不同阶级的矛盾,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减弱,反而更加激烈,这也给一百多年后大唐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前言:安禄山造反的导火索是杨国忠逼迫着他造反,好以此向唐玄宗证明自己并不是在诬蔑诋毁安禄山。

安禄山画像

安禄山是唐朝天宝年间的大将。他属于胡人出身的将领,深受唐玄宗的喜爱,被唐玄宗任命为平卢、范阳、河东三个节度使,一身兼任三个节度使,手握重兵。由此可见唐玄宗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后来,一代奸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死了,杨国忠接任了宰相,掌控了朝廷重权。

杨国忠作为利用裙带关系上位的朝廷新贵,虽然权势显赫,但是,安禄山作为唐玄宗器重的老牌权贵,很是看不起杨国忠。于是,两人之间矛盾越积越深,达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

杨国忠对安禄山愤恨之极,不断头地对唐玄宗进言,说安禄山有野心、要造反,应该赶紧采取措施收拾他。可是唐玄宗对安禄山深信不疑,根本就不相信杨国忠所说的话。

杨国忠没办法,无奈之下只好想方设法去逼迫安禄山早日起兵造反,以便自己出手收拾掉他。

在杨国忠看来,只要安禄山一造反,收拾他简直是易如反掌。他根本就没有料到安禄山一旦起兵造反,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至于安禄山,确实是怀有极大的野心;可以说安禄山久有异志。只是原来的宰相李林甫权谋老到,心狠手辣,是个政坛高手。安禄山非常害怕李林甫,于是装出一副憨厚模样,夹起尾巴来作人,唯恐李林甫看出自己的野心,出手对付自己。

李林甫死后,安禄山才长出了一口气。

杨国忠一泼皮无赖,靠杨贵妃上位,没有政治才能,安禄山根本就不拿正眼看他。

而且杨国忠政治上无能、贪污腐败也就算了,他竟然还发动了对南诏的战争。两次大败,给唐朝政府带来极大的危害,以致关中、洛阳一带兵力空虚,防守力量非常薄弱。军费开支巨大,政府财政困难,百姓徭役负担沉重。

这一切都被安禄山看得一清二楚,安禄山已经预感到起兵的时机到来了。但是,是人都有感情!尽管安禄山是胡人,可胡人也是人啊。虽然安禄山久怀异志,一心想要起兵造反;可是因为唐玄宗对他太好、太信任了,以致安禄山无颜在唐玄宗生前起兵造反。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安禄山本来是准备在唐玄宗死了以后起兵造反的。可是,宰相杨国忠三番五次地在玄宗面前告自己谋反,现在又连出诡计来通迫自己马上造反。安禄山实在是忍不下去了。

算了,撕破脸皮吧!管你李隆基受不受得住,谁让这无赖小子杨国忠一再欺负我呢。那好吧,我就打着“诛国忠,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吧。

于是,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了。


惰性人儿


安禄山为突厥人,是一个粗犷而干练的将领。

经过几次到长安进谒皇帝,政府的腐败和宰相以下官员们的颟顸无能,使他留下深刻印象。

杨国忠因为杨玉环而得势。彼时杨国忠向安禄山索取巨贿,他一口拒绝,而且对杨国忠也不维持应有的礼貌。杨国忠不能忍受这种轻蔑,遂决心打击他。

于是,“返以谋反”的法宝出笼,向李隆基一再告密,李隆基一再不相信。但在那种形势之下,没有人敢保证李隆基下一次仍不相信。

五十年代755年,杨国忠采取“逼他反”的手段,派遣警备部队包围安禄山在长安的住宅,逮捕他的宾客,全部处死,他希望安禄山有激烈的反应。

安禄山果然震恐而且愤怒,他知道向皇帝申诉没有用,所有的奏章都不能越过宰相这一关,他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叛变,他决定叛变。率领洋华混合兵团十七万人南下,宣称讨伐杨国忠。杨国忠得到消息,大为兴奋,因为事情终于证明他料事如神,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安禄山缉拿归案。不过安禄山的洋华混合兵团却一路势如破竹,深入六百公里,渡过黄河,攻陷洛阳。

明年(756),再向西进击,攻陷潼关。李隆基从长安仓促逃出,逃到了距长安只六十公里的马嵬坡(陕西兴平西),愤怒的禁卫军包围行宫,把杨国忠杀掉,屠灭他的全家,包括他的儿女和杨玉环两位拥有极大权力的美丽姐妹。

为了防备复仇,禁卫军要求李隆基处置杨玉环,李隆基只好把她绞死。但李隆基仍然贪婪不肯放弃宝座,他的儿子李享(唐肃宗)不能忍受,径行奔向西北五百公里外的灵武郡(宁夏灵武),宣布即位,遥尊逃到成都(四川成都)的李隆基为太上皇。

安禄山造反的导火索实为杨国忠无疑。

安史之乱是大唐从盛世走衰弱的一个分水岒,安史之乱使地方割据,成为独立王国,中央有对地方施政有心无力。藩镇割据更引起严重的边患,使西域再度丧失。

就在内忧外患中大唐帝国慢慢走向灭亡。


最囧体育


一.安䘵山造反的导火索有三条:

1.安禄山造反身为宰相的李林甫罪责难逃,正是他的嫉贤妒能,排除异己,埋下了灾难的种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官位,他极力反对张嘉贞,张说,王晙等文臣从镇守边疆的官员升任为朝庭的宰相,并向明皇谏言,用番人替代文臣武将可以避免将士怯战的缺点。



众所周知,番邦属少数民族,没有受到中原文化熏陶,做宰相是万万不能的,玄宗心有灵犀,就让歌舒翰,安禄山等番将成为节度使,唐朝的节度使是封疆大吏,这样安禄山就名正言顺地长期控制了河北地区,势力日益膨胀,最后才有了与中央叫板的实力。

2.早年的唐玄宗不愧为奋发有为的人,发动“唐隆政变”奠定了自己的皇帝地位,登基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尤其是他抢得了儿媳杨玉环后就变得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起来,竟然“从此君王不早朝”。



杨贵妃宠冠后宫,使得她的落魄堂兄杨国忠也粉墨登场了,后来走向了大唐的政治舞台前沿,也当了宰相;志大才疏的杨国忠为彰显文治武功两次鼓捣了征南诏的战争,最后均告失败,严重削弱了国力,也让安禄山有恃无恐了。

3.在中央,安禄山害怕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知道这个人跟玄宗近,不能得罪;但瞧不起好大喜功的杨国忠,安惹不起奸佞李林甫,便经常找茬杨国忠。

杨依仗堂妹妹的“枕头风“并不退让,这样杨与安的间隙越来越大,经常互相诋毁,直到后来鱼死网破、不共戴天,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


二.如何评价这种行为?

安禄山是缺德的人,本来大唐对他有再造之恩,自己的“干妈”杨贵妃对他也疼爱有加,但他自己不顾道义,不守信用,一旦有了雄厚的实力,就图谋不轨,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寻找理由造反;这是倒行逆施的行为,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安䘵山作为跳梁小丑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希望星晨58298869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代历史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关于安禄山为什么造反,通常的说法是这样的当时唐玄宗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不理朝政,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这才导致了安史之乱。比如司马光自己的《资治通鉴》上就是这么写的:唐太宗晚年以后由于天下太平,自认为没有什么好担忧的,因此就纵情声色、把政务交给宰相李林甫。李林甫当了19年的宰相,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正史上说得比较模糊,实际上安史之乱爆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朝廷权力失衡,杨国忠上台以后大肆镇压异己才导致的。虽然安禄山军事力量很强,但是以他的实力是不可能取代大唐的。当时的大唐有9个节度使,兵马50万人。安禄山当时有着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人马,共计20万人,实力最为强大。但是哥舒翰统帅河西、陇右二镇,兵马15万人,仅次于安禄山。高仙芝、封常清统帅朔方、北庭二镇,兵马5万,人数最少。这些人互相牵制,所以安禄山是有顾忌的。正常情况下安禄山起兵胜算真的不大。

唐玄宗晚年的时候朝廷有两股强大的实力。第一便是李林甫的党羽。李林甫在的时候还是能够完全控制安禄山的,因为安禄山也是李林甫的势力。第二便是杨国忠自己也是自成一派的。为什么杨国忠自己能够有自己的力量呢?一方面是他和杨玉环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唐玄宗也有意培养他,让他能够牵制李林甫,防止李林甫一人独大。李林甫和杨国忠可以说是有着激烈的冲突的,双方为了争权夺利而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所以在当时从朝廷到地方就形成了两股强大的势力。

李林甫去世以后,只可以杨国忠上台以后就权力失衡了。杨国忠大肆打击李林甫的党羽,朝中李林甫的旧部纷纷遭到清洗。不用想就知道杨国忠下一步的动作就是清除李林甫在地方上是势力。其中,重要的人物便是安禄山。杨国忠一味的激发矛盾使得安禄山只能铤而走险。正好当时有几个主将不在任上,给了安禄山千载难逢的机会。安禄山起兵的原因也是诛杀杨国忠。

实际上安史之乱中无论是唐玄宗,还是唐肃宗,表现都是非常差的。当然,这也好理解。安禄山造反使得唐玄宗不信任将领。这使得官军损失惨重,花了很久才平定了叛乱。


历史是什么


由于安禄山的哄骗,和李林甫的奸谋,唐玄宗李隆基逐渐的给予安禄山权力,从最初的范阳节度使到后来的同领范阳、平卢、河东三处节度使,安禄山已经具备反叛的能力。

早期,由于宰相李林甫具有察言观色的本领,安禄山摄于李林甫的威严,一直不敢造反。杨国忠取代李林甫为相后,安禄山更加骄横跋扈,杨国忠已经无法节制,为此,杨国忠多次向唐玄宗报告安禄山将反,可昏聩的唐玄宗一直不信,杨国忠无法,只得与唐玄宗打赌,要求唐玄宗召见安禄山,并肯定地说安禄山心里有鬼,肯定不会应诏,唐玄宗也是被杨国忠惹烦了,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下诏召见安禄山,结果安禄山竟然来了,而唐玄宗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只好赏赐安禄山一些财物,安禄山也察觉这次召见的不寻常,本来他打算等唐玄宗死后造反,现在被召见,通过在京城的心腹得知:本次召见是唐玄宗与杨国忠打赌他是否会反而为,安禄山惊出一身冷汗,回到驻地后反思,认为自己已经与杨国忠不共戴天,遂以奉唐玄宗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造反,这就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级原因是经济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藩镇崛起、玄宗怠政、杨国忠无能、将相不和等问题,归根结底地说,安禄山终究是要造反的,只是由于杨国忠的原因,导致他提前行动了而已。


洞庭一苇1188


我是扎心君,我来哔哔几点。

1安禄山本来是个胡人,父亲早亡,母亲是突厥族的一个巫师。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安禄山以骁勇出名,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义子。安禄山秉性机灵聪慧,用厚礼贿赂官员。升为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又请求当杨贵妃的义子,这样也就是唐玄宗的干儿子。安禄山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还兼任马牧(安禄山乘机把良马调入自己部队)。战马一万五千匹,军队18万。天下的边防精兵共49万,有三分之一强在安禄山手中。因为,人口不断增加,国家木有多余的土地,府兵制搞不下去了,唐玄宗喜欢征伐四方,设十大节度使,节度使采用募兵制,集军,民,财三政于一体,常常一人兼统二镇三镇甚至四镇。于是形成外重内轻的格局。


2李林甫当宰相,维护自己的官位,为了杜绝开元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等文臣出将入相(从边将升为宰相)的道路。奏道,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番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人木有什么文化,以后不可能做宰相。使得高勾丽人高仙芝,突厥人哥舒翰,胡人安禄山成为独当一面的节度使大将,安禄山长期控制河北,势力逐渐尾大不掉。


3唐玄宗年轻时,拨乱反正,开元盛世。后来年纪大了,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把儿媳杨玉环招进宫中,撒起狗粮。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早年落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后来飞黄腾达当了宰相,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两次发动征南诏的战争均失败,损失了朝廷的威信和有生力量,中央直属部队从13万剩下6万。杨国忠喜欢搜罗天下奇才,比李林甫待人口蜜腹剑要好一点。安禄山害怕李林甫,瞧不起杨国忠,杨和安禄山不和。狗咬狗,一嘴毛,互相共击诋毁。


4安禄山与太子李亨关系也不好,有次安禄山为了表忠心,见了太子也不行礼,奴才只知道皇上,不知道太子是个什么官。唐玄宗高兴了,太子心里五味杂陈,可不是滋味。

5安禄山有实力造反,本来感于唐玄宗的恩德,准备等玄宗死后再反,但是杨国忠逼得太急,太紧,所以决心造反,于天宝十四年11月,以奉旨讨伐逆贼杨国忠的名义在范阳起兵。

6安禄山为了一己私利造反,放纵部下烧杀抢掠,致使天下生灵涂炭,是历史的罪人。

先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无能的扎心君


历史,是一段故事,我是松头土豆,为你讲述一段历史故事,感谢你花费3分钟阅读。

先天元年,也就是七一二年,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古时候称为李三郎的李隆基登基,在唐朝那会儿称为唐玄宗,李隆基做事很果断,做出的决策也比较英明,才艺方面也很有特色,能够演奏一手好音律。不只是这些方面,他还是一个帅男子,具有雄伟俊丽的外表。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时,可谓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唐玄宗这个富豪过上了奢侈的生活,当然身边也是不缺美人的,贵妃玉环就是其中的一位,有美人的陪伴,享受着荣华富贵,日子过的太平,产生了落后的思想,乐极生悲啊,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了,盛世大唐已经不存在了,衰退的小火苗已经点燃了。

朝政开始走下坡路了,就会有人想在朝政上出人头地。

这时候有一个胡人安禄山走进朝野,人们都称赞他机灵聪明,在朝廷中如日中天,平步青云。他用厚礼贿赂往来官员,要求在朝廷为他多说好话,唐玄宗更加信任喜爱他,这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李林甫也是帮助安禄山取得唐玄宗信任的人之一,安禄山认杨贵妃做干娘这件事,李林甫也是功臣,他极力撮合了这件事情,李林甫将杨贵妃作为一颗棋子,在朝堂上稳固自己的地位。
奢华的生活,美女在怀,磨灭了唐玄宗争斗的天性,他的心思几乎不在朝政上了,红颜祸水杨贵妃就是这么来的,其实杨贵妃并没有直接的参与朝政,也没有进谗言误导皇上的决定。其实她就是丞相李林甫的一个棋子罢了,李林甫才是幕后大老板。
李林甫做人不太厚道,表里不一,明面上是一套,背后是一套,暗中培养自己的党羽,还在朝堂之上凭借着自己的权力,铲除异己。
杨贵妃还有个兄弟,杨国忠,更是一个淫秽相,公开行贿不说,还屡屡的残骸忠臣。着实可恶的很啊。

这些人就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这场战争。

安史之乱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这种行为不是一个巴掌更够拍响的,主要还是李隆基的问题,朝政才是自己的本质工作,把朝政工作丢了,整日过着奢华的生活,美女在怀,朝政自然荒废了,别人不反你,咋能说的过去呢,也给当时的朝政敲响了一次警钟,不然唐朝就要改换名讳了。

我是松头土豆,为您解读历史事件,呈现历史故事。

这些只是个人的一些愚见,若有正解,请关注留言,谢谢!


穆青聊情感


安禄山造反不是一时的性起,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偶然事情引起的,而是必然要发生的事,只不过是早与晚的问题。

到了后期,由于唐玄宗的宠信,使安禄山羽翼渐丰,权势大增,加之能够制衡他的宰相李林甫的死去,替代宰相李林甫的杨国忠是个无能之辈,唐玄宗年事已高,沉迷酒色无心管理政事,朝政日益败坏,造成京城武备废弛。朝外土地兼并的剧烈,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被破坏,大量的部队集结在西北和东北一带,形成内部空虚,安禄山抓住时机,于公元755年末在范阳起兵,随后,他的铁哥们史思明响应造反,这就是历史上“安史之乱”。



说起安禄山为什么造反,我认为是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造成的。首先说说内因。安禄山是个胡人,有突厥人的血统,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部落里,他的母亲是个巫师,他的父亲是个牧羊的汉人,安禄山从小没有接受忠君的儒家思想教育,长大后变得残忍奸诈,诡计多端,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造就人”。他实际是少数民族中的黑恶分子。这是内因决定的,安本人无力改变这些。

然而有个牛逼人物能改变他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唐朝戍边名将张守珪。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空城计吧?其实那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真正历史上张守珪就用空城计吓退了突厥10万大军,所以说张守珪是个牛逼人物。

张守珪是在做幽州节度使时遇到了安禄山,不过是在惩治偷羊贼现场,安禄山偷羊被捉住了,张守珪命令士兵乱棍打死安禄山。就在临刑前,安禄山大呼:“大人不是要灭奚、契丹两藩吗?为何要杀壮士?”张守珪见他豪爽有胆气,生出爱才之心,便放了他。(是不是这场景面熟,唐朝名将李靖曾这样做过)

要不说人生的转折点都有贵人相助。安禄山经过自己的努力,战功不断,官职也越做越大。张守珪很重用他,经常派他进宫奏事,安禄山是个聪明人,脑瓜灵活,会来事,经常用金钱贿赂朝中的大臣,这些官员投桃报李,在唐玄宗面前极力推荐安禄山。时间一长,唐玄宗也想拉拢一个边将,于是提拨安禄山为第一任平卢节度使。



安禄山的上位,得益于张守珪的慧眼识珠,当然离不开自己的“聪明才智。”安禄山在人际交往上堪称“溜须怕马”的教科书。他为了讨好唐玄宗,什么肉麻的话都会说。

比如有一次唐玄宗让他拜见太子李亨,其实他早就了解了宫中规矩,但是此时装傻充愣站着不拜,说:“我是外族人,我眼中只有皇帝,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唐玄宗听了内心很高兴,然后给他解释,安禄山这才拜见。想想看,皇帝心里能不待见“愚忠”这样的人吗?

皇帝一高兴,于是就让杨贵妃收了安禄山为干儿,说是干儿子,安禄山此时48岁,杨贵妃徐娘半老32岁。收了干儿按照胡人的礼节,杨贵妃百日洗儿,也就是过了一百天,杨贵妃用绸缎把安禄山裹起来,然后用水为他洗礼。年老昏庸的唐玄宗在旁边嘿嘿傻笑,全然不知是他为二人产生奸情而牵线搭桥。

从此以后,安禄山假借是杨贵妃的干儿自由出入杨贵妃的寝宫,干柴烈火相遇不燃烧没人相信。安禄山最后造反有杨贵妃的原因。毕竟大唐江山富裕而辽阔,杨贵妃美丽多情,江山美人刺激着安禄山那颗不安分的心,所有这一切激活了曾经野蛮的狼子野心。



▲杨贵妃

本来安禄山想在唐玄宗死后再造反,范阳起兵时,安禄山52岁,杨贵妃36岁,而唐玄宗已是耄耋之年70岁,在古代,民间有60不死就活埋的说法,唐玄宗早该死了。安禄山估计唐玄宗活不多久了,然而他迟迟不死,怎么办?恰好一个能制衡安禄山的人死了,造反的机会来了。


安禄山由于得宠于皇上和贵妃,在朝中不免得意忘形,就连杨贵妃的表哥杨国忠都对他恭敬有加,每逢上下台阶,杨国忠都亲自搀扶安禄山。但是安禄山很忌惮宰相李林甫,这就应了那句话“恶人自有恶人磨”,“小人不怕君子怕小人”李林甫比安禄山还要狡猾。

李林甫有一次接见使臣,别人都恭敬有加,而安禄山立而不拜,李林甫不动声色,旁敲侧击,毕竟李是宰相,身份在哪的,经李林甫旁敲侧击的敲打,安禄山这才吓得直喘粗气,腰渐渐地弯下去了。每当同李林甫交谈,李林甫总摸准了安禄山的心思并先说了出来,安禄山认为他像神仙一样无所不知,每次见到李林甫,即使是隆冬天气也惶恐得汗流浃背。



每次他的手下去宫中汇报工作,他先问:“十郎(李林甫)说了些什么?”有好话就喜得蹦跳,如果只是说“大夫必须好好地查核一下”,他就反手撑着床说:“哎呀,我死定了!

公元752年11月,对安禄山来说是喜讯,因为处处制肘他的宰相李林甫死了,接替他的是杨贵妃的表哥杨国忠,杨国忠的阴险手段远不如李林甫高明,平时安禄山就看不起他。杨国忠当了宰相后,一反平时对安禄山的恭敬,二人时常为争宠而发生矛盾,互相攻击。安禄山在老皇帝面是红人,但是太子李亨和杨国忠结成了同盟,二人设法打击安禄山的势力。唐玄宗想提拨安禄山做宰相,杨国忠和太子提出反对,理由是安禄山大字不识,让他做了宰相还不让番邦笑掉大牙吗?

安禄山知道之前得罪过太子,老皇帝70多了,能活多久呢?一但太子掌权,自己肯定靠边站。加上杨国忠处处和他作对,安禄山感到了危机,果断在公元755年末,于范阳起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的“安史之变。”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是早晚要发生的事,由于杨国忠和太子的威逼,安禄山没有等到唐玄宗死后提前造反了。这也是为什么唐玄宗逃亡四川路上,士兵发生哗变,射杀了宰相杨国忠,士兵和将领认为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这一切。随后逼着唐玄宗杀了杨贵妃,目的就是害怕杨贵妃秋后算账——为表哥报仇,杨贵妃在马嵬驿自缢而亡。杨贵妃死后没一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所有一切云消烟灭。


秉烛读春秋


唐朝,安禄山作为戍边重臣,他的身上或有或无都能折射出一丝丝普通人的心理。


---当走无可走,退出可退的时候,更多的人都会选择孤注一掷。


而我们的主人公也一样,安禄山作为统军十五万的戍边重臣,他有一定的资格和唐王朝叫板。


可是,这却不是安禄山内心真正想做的。


作为曾经玄宗皇帝作为新任的戍边重臣,安禄山的身上折射出了太多权臣的无奈。


---当拥有15万大军后,安禄山即便没有当朝宰相杨国珍在玄宗皇帝嚼舌根,他自己的心里也一定是害怕的,毕竟真正的王朝是李唐皇族主导的,自己拥有如此多的兵马,玄宗皇帝就是不介意他,但是朝堂大臣怎么说?


那些杨国忠的幕僚又会如何抨击手握重兵的安禄山???


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不仅仅是玄宗皇帝和杨国忠引发的,还有一点是安禄山自己的所思所想,还有更为重要的便是自己的身家性命。


如果用一个合适的现象来形容安禄山的状况:


那“温水煮青蛙”最为合适不过了!!!


所谓的温水便是“玄宗皇帝”,而能够燃烧温水的灶火便是“宰相杨国忠和他手下的幕僚”,久在温水里面的安禄山十分惬意这样的生活,但是他的内心又是十分恐惧的,因为他害怕那一天以杨国忠为首的那股“灶火”在猛然之间越烧越旺,而温水里的自己再也没有能力跳出来。


上杨国忠试图将火力调大的时候,突然发现温水里面的安禄山瞬间受不了刺激,直接从温水里面跳了出来。


这一点,恐怕玄宗皇帝没有想到,杨国忠也没有想到。


杨国忠所能想到的是:


安禄山有可能反,可是他的能力也仅仅是那么一点,断断不可能有掀翻大唐的资本和能力。


可是,杨国忠还是小看了安禄山,也高看了唐王朝的平叛的能力。


所以,安禄山造反的导火索绝对不仅仅是杨国忠的身上,要解释安禄山造反的导火索玄宗皇帝、杨国忠、安禄山这三个人是必须紧紧绑在一块的。


而对于如何评价安禄山的这场造反行为,历史上其实早就有了“盖棺定论”。


无非不过是动摇了唐朝之根基,李唐之社稷。


可是,这一点是针对于唐王朝来说的。


对于安禄山而言,这场造反实在是太值得了。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安禄山能够留在史书上或许都是一个问题,但是有了这场战乱,我们看到在史书中看到了一个对于命运挣扎和不肯屈服的励志形象。


一个从蛮夷之地出生的小孩,他能够成为唐王朝的边疆重臣,实在是难得可贵。


这种事情不要说在古代,就是放在现在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如果用一个给发动这场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一个定性的而评价:


我只想说太值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