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从硬怼总统到全民臭骂:看政治如何捧起一个人,然后再轻易捧杀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政治的稳定是国家秩序稳定的基础。但实际上,政治比人们想象得要疯狂的多。尤其是在上世纪冷战的背景下,美苏都做过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苏联的官场氛围向来沉重,这点咱们不必赘述,咱们今天就来讲讲美国的一场自我清洗运动。有趣的是,当时美国的实权大佬们发起这场运动的初衷是对付苏联人,谁料这股风最后刮到了自己头上。


从硬怼总统到全民臭骂:看政治如何捧起一个人,然后再轻易捧杀


事情是这样的:二战结束后,苏联和西方两大阵营分别用自己的方式迎来复兴,西方国家这边相对简单,说白了就是靠着老大哥美国的疯狂输血,在许多被创造出来的机遇下实现快速重建,在利益的驱动下,美国帮忙是真出了力,而有些国家也擅长把握机会,发展得甚至比战前还好。苏联这边就相对复杂了: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和鼎盛时期的六七十年代没法比,周边是强敌环绕,一众西方国家虎视眈眈。然而在独特的国家体制和民众不懈的努力下,苏联硬是冲破了封锁,以近乎奇迹的速度飞速崛起。

不巧的是,恰恰是在这段时期内,美国国内经济迎来了一波影响颇大的通货膨胀,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多少受到了点波及。说个大家不太相信的事实:仅1945年一年,美国国内爆发的各种罢工、示威游行等活动就多达近3.5万次,整个国家浮躁得要命。与之相对的是,苏联GDP仍以稳健的速度增长,国力蒸蒸日上,百姓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段时期,不少西方百姓把目光瞄准了苏联,他们当真相信苏联宣扬的那套说法——苏联体制是充满优越性的。


从硬怼总统到全民臭骂:看政治如何捧起一个人,然后再轻易捧杀


本来,美国人就对马列主义的飞速传播及巨大的感染力而感到担忧,前者甚至曾一度怀疑苏联拥有“心灵控制”这方面的特殊能力。如今局势对美国大大不利,一部分不怎么安分的人就跳了出来。早在1945年3月,美国众议院就投票通过了一项决议,将一个名为“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奇葩组织定为常设机构。这个组织最初是由一群极右翼分子组成的。他们的极端与狂热跟纳粹没啥区别,甚至更胜一筹。举个毫不夸张的比喻:哪怕是吃汉堡时,有红色的番茄酱从汉堡里流出来,一些极右翼分子恐怕都会指控吃汉堡的人是苏联派来的奸细。这一点并不是瞎扯,咱们在后文会讲到。

搞政治的人不是傻子,掌握美国国家权力的那些大佬更是精明无比。可正常人都清楚,这个所谓的非美委员会不是啥好角色,能将这群人摆到台面上,大佬们自然有他们的考虑,而这些考虑是不方便由代表着“伟光正”的美国政府直接行动的。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美国政府需要“一杆枪”来突破困局,或是说单纯地转移国内矛盾。在这种局势下,他们推出了一个人,此人名叫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


从硬怼总统到全民臭骂:看政治如何捧起一个人,然后再轻易捧杀


麦卡锡何许人也?倘若他早几年或是晚几年出现,历史上估计就没有这号人物了。麦卡锡的政治生涯有个极其光辉的开始:1935年,他投身于律师行业,仅4年后,麦卡锡便成为威斯康辛州第七区“史上最年轻的法官”;有趣的是,有说这一殊荣是他偷改年龄获取的。美国民众或许不喜欢戈尔巴乔夫描述的苏联式的“老人政治”,年轻且富有斗志的政客是前者愿意看到的。因此,麦卡锡横空出世伊始还是具有相当的人气的,1946年,他还曾为艾森豪威尔赢得总统大选出了份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上去前途无量的政治家,却硬是玩坏了一手好牌。

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期,麦卡锡几乎成了美国人民眼中“庸官”的典型:他有一张巧嘴,肚子里却是空空如也;享受起来堪称大师,但一提到正儿八经地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他就便秘。有同僚甚至说他公文包里没有文件,只有一瓶酒,随时随地都可能拿出来喝一杯。总而言之,麦卡锡的政治生涯眼看就要到头了。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的极右思潮赋予了他“第二春”。

1950年2月9日的西弗吉尼亚,麦卡锡在那儿扔了一颗核弹。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掌握着一份名单,上边的人都是苏联打入政府的间谍,而这些人占据了国会超过一半的席位,正试图颠覆美国。此话一出,美国朝野震惊,政府要求麦卡锡公开名单,麦卡锡既不公开也不解释;而在随后的调查中,民主党完全找不出麦卡锡的破绽,甚至有些大人物三人成虎,开始偏向于相信。结果,美国政府威信扫地,麦卡锡一举成了当红明星,这场闹剧也直接影响到了美国当时的许多重大国家战略与决策,其中就包括朝鲜战争。


从硬怼总统到全民臭骂:看政治如何捧起一个人,然后再轻易捧杀


本来,杜鲁门对麦卡锡还十分不屑,觉得他不过是个想要出名的跳梁小丑。总统原本想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扭转颓局,不料战争打得稀烂;麦卡锡借机指责是民主党出卖了美国,让美国在困境中更加被动了;与此同时,麦卡锡又在几乎没有现成证据的情况下一口咬定苏联原子弹技术是从美国偷的,美国为此成立了调查小组,发现还当真如此。在极右势力的推动下,被认定是苏联间谍的卢森堡夫妇惨遭处死。这一连串的胜利,将麦卡锡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

正如咱们刚刚所说,正是因为利益,高居权力顶端的大人物们或许并不反感麦卡锡。试想,如今国内外局势十分不利,彼岸的战争又打得一团糟,想要转嫁矛盾的目的没有达成。如今这个杜鲁门口中的“混蛋”反而折腾出了动静,引得全国民众关注,为啥不由着他折腾呢?况且更重要的是,麦卡锡的诸多指控看似并非空穴来风,又可以一举打击苏联势力的侵袭,何乐而不为?很快,麦卡锡便被赋予了权力——大得可怕的权力。


从硬怼总统到全民臭骂:看政治如何捧起一个人,然后再轻易捧杀


咱们简单来说,从1950年到1954年这段时间里,麦卡锡及其团队掌握着“无限开火权”,想对谁开炮,只要扣动扳机就行了。麦卡锡要指控谁,对方就必须乖乖受审;他不时向白宫发难,完了还要趾高气扬地打电话,要白宫做正面回应。抨击杜鲁门政府几乎成了他的日常,他甚至把高明的战略家、国家决策者、美国历史上数得着的人物乔治·马歇尔骂作“卖国贼”和“谋杀者”。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挨了骂的马歇尔居然毫无还手之力,最终还不得不辞职回家养老。

从1953年开始,马歇尔又在美国大搞文化清洗,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被列为“禁书”,连马克·吐温写的幽默故事都未能幸免。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美国国务院、国防部、白宫和议会,没有一个部门或机构能够免遭清洗,麦卡锡发起疯来,甚至连自己的团队都要搞。那段时期,美国政府受命大搞监听;大学老师在上课前必须花几分钟来大骂苏联,若非如此,他便会被怀疑对祖国不忠。甚至连有些刚刚两三岁的小孩都被要求在效忠书上签字。事情最终到了荒谬的地步,一些名字里带“红”这个字眼的公司、企业和机构都被迫改名。不仅如此,麦卡锡团队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暗杀,许多人一夜间便失踪了。仅1953年当年,团队平均每天就要搞近2次调查,直到事情结束,有约2000万美国人受到牵连,国家被搞得沆瀣一气。


从硬怼总统到全民臭骂:看政治如何捧起一个人,然后再轻易捧杀


后来,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吐槽:究竟是麦卡锡权力大,还是美国总统权力大?想了半天,人们把麦卡锡称为“美国的独裁者”,当世法西斯。有这样一个胡折腾的人当权,民众自然是忍无可忍,长久的积怨终于爆发了。

1954年,麦卡锡开始对美军下手。在麦卡锡—美国陆军听证会上,他肆意对美军官员开火,甚至单纯地搞人身攻击。麦卡锡估计是骄横惯了,他没意识到自己数年来的所作所为已把整个国家连同亿万民众逼到了绝路。结果,有人当场就拍桌子翻脸:陆军部律师约瑟夫·韦尔奇指着麦卡锡痛骂:“难道你连最后一点最起码的良知都没了吗?”听证会结束后,美国社会各界终于也不再屈服于麦卡锡的压迫,很快,全国上下都加入了声讨。1954年12月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麦卡锡的弹劾,虽然高层仍然默许麦卡锡搞一些调查,但运动已然是迅速转衰了。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麦卡锡运动”,因此而诞生的“麦卡锡主义”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对于麦卡锡当年的诸多指控,美国人在讨论过后得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多数人觉得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炫耀着手中的权力,满足自己的政治虚荣心;然而同样有不少人认为麦卡锡的担忧是合理的,他们相信苏联对美国政府的渗透已经到了一种可怕的程度,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把麦卡锡称为“美国英雄”都不为过。


从硬怼总统到全民臭骂:看政治如何捧起一个人,然后再轻易捧杀


其实,笔者认为麦卡锡运动的出现并不算啥稀罕事,只是这种事情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对美国而言确实有些别扭。正如老生常谈那样,政治场上的一举一动,背后都掺杂着利益,而麦卡锡则充当了大佬们攫取利益的工具;只要利益够大,连美国总统都得心甘情愿地被踩到脚下。对麦卡锡本身而言,一个政治生命濒临死亡的人,因为“有些价值”而被抬举到这种程度,那个年代政治的儿戏实在是令人咋舌。值得一提的是,有这样一说:麦卡锡当年的那份名单,其中的确有许多人后来被证实是苏联间谍,这也让一些同僚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麦卡锡的指控是完全正确的,只是美国政府不会承认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