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清末摄政王载沣要如何做才能彻底将北洋军的军权从袁世凯手里收回来?

宇文路名


袁世凯的新军要从甲午后的“小站练兵”说起,其最初由广西按察使胡燏棻编练新军10营,其中步兵三千,炮队一千,工程队五百,马队两百五,共计4750人,号“定武军”。

之后,胡燏棻调任津卢铁路督办,袁世凯接办。之后,老袁在山东、河南等地招来了2000多名淳朴高大强健的农家子弟,将原兵额招足至7300人。

此后,“定武军”被改名为“新建陆军”,小站练兵成为后来北洋军之源头,老袁带出的如冯国璋、段祺瑞、曹锟等,都是后来北洋系的祖师爷。

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最少从表面上看是比较牛的,其以德国军制为模板,分步兵、炮兵、工程兵、骑兵四个兵种,全军设有步兵5营、炮兵1营、骑兵1营、工程兵1营(未练成)。

其中,步兵营每营4队,每队3哨,每哨6棚,全营官弁兵夫1544人。

炮兵营分左、右队和接应队,每队3哨,左队每哨9棚,装备重炮18门;右队每哨8棚,装备快炮24门;接应队每哨6棚,装备马炮18门,全营官弁兵夫1651名。

骑兵营分4队,每队分3哨,每哨分4棚,全营官弁兵夫809名。

工程营分桥梁、地垒、雷电、修械、测绘、电报等6个司队,每司队又分若干队,官弁兵夫521名。

此外,总部机关尚设有督练处、教习处、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侦探局等机构。

从组织上看,新建陆军分左右两翼(相当于旅),翼下设统领(旅长)1名,统领下设分统1名,协助统领训练步炮骑兵各营;营下设统带(营长)1名,统带下设帮统1名;

在兵员配置上,左翼步兵2营,炮兵1营;右翼步兵3营,骑兵1营;另有工程兵1营;营以下设队(连),队下设哨(排),哨下设棚(班),层层管辖,以便于指挥。

由此可以看出,新建陆军是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军事单位,其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大相径异而与近代军队的师、旅、团、营、连、排、班大体接近。

新建陆军的枪械,全部为进口的奥制八厘米口径的曼利夏步枪、马枪,炮营配备格鲁森快炮,军官配六响左轮手枪及挂刀。

士兵及军营的装备全部近代化,统一发给冬夏制服、军帽、战靴、雨衣、雨帽、洋毯、背包、水壶、短锨等,军官另配有铜哨、时表、双筒望远镜、指南针等,军乐队配有全套的洋鼓、洋号等。

从营制度、装备、训练来看,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可以算得上一支近代化的新陆军,和当时世界各强国的陆军差别不大。

1898年后,袁世凯的恩主、军机大臣荣禄被授为练兵钦差大臣,京畿一带的军队被重新改编为“武卫军”,全军分“前、后、左、中、右”五军。

其中,荣禄自领武卫中军(八旗兵为主),聂士成部武毅军为前军,董福祥部甘军为后军,宋庆部毅军为左军,驻山海关内外;袁世凯所部新建陆军为右军,仍驻天津小站。

荣禄的用意,是要将武卫军打造成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国防军,其主要任务是拱卫京畿,但是由于时间过于短暂,这一计划在庚子年被完全冲散。

八国联军之役中,最先接敌的是聂士成武卫前军,虽然在天津打过几次硬仗,并给予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但最终因为兵力不足(实力也不足)而被打垮,聂士成也最终以身殉国。

至于其他几支部队,如宋庆所部,虽然经验较足,但武器装备仍旧陈旧,兵力、实力都有限,基本只在外围接战,且战且退,侥幸保存(非保全)。

至于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比较侥幸的是,因为1899年底袁世凯被调任山东巡抚,这支部队也被带到了山东,得以完整的保存。

之后,凭着这支部队,袁世凯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因为也只有他还有保卫京畿的实力。

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有负责编练了北洋六镇,并以此为模板向全国推广,计划编练36镇新军(约50万兵力)。

由此,袁世凯也成了北洋军乃至整个清末新军的祖师爷,如此盘根错节,载沣想要拔除他的势力,短时间是做不到的。

如果说可以的话,也只能等袁世凯病死(其实也没多久,就1916年),这时才能顺水推舟了。


坑爹史册


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谁掌握了枪杆子,谁就是老大。

而掌握枪杆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重新组建军队!

这个道理,孙中山用了二三十年才明白。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搞了无数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就是因为一直依靠别人手里的枪替自己干活。后来,孙中山想明白了,赶紧组建黄埔军校,组建自己的军队。之后,蒋介石以黄埔军校校长身份,在黄埔系支持下,这才打败了各路军阀。

我党也吃了这个亏,以为依靠国民党的军队能够实现革命。谁知道,蒋介石和汪精卫搞了反革命政变,我党数万人被害。也是因此,毛主席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正确理论。

所以,载沣的出路只有一条,自己弄一支军队出来,替换北洋军。

北洋军是袁世凯私人武装,谁也弄不走!

袁世凯在淮军干过,淮军都是一个个私人武装组成的,所以,他知道掌握军队的重要性。袁世凯从天津小站练兵时,就开始把新军当自己的私人军队培养。

袁世凯用人,主要是亲信旧部和外聘的军事骨干。对于这些人,袁世凯通过拜把子,结亲家,以及权钱收买等手段,全部笼络在北洋旗下。而且,部队的数千中下级军官,也都是袁世凯自己选拔的。

同时,袁世凯还注重给普通士兵洗脑。袁世凯明白,清朝原来的所有军队都存在吃空饷和克扣兵饷的事。而普通士兵最关心的,就是自己能否拿到足额饷银。新军发饷时,袁世凯肯定亲自坐镇,甚至有时还会亲自发饷。所有士兵都觉得,自己拿的是袁世凯的钱,就该为袁世凯卖命!

也是因此,北洋军从上到下,整个都是袁世凯自己的私人武装。载沣想通过撤换中上层将领,将北洋军换血,来掌握北洋军,是不现实的。

载沣也曾想学康熙擒鳌拜!

慈禧死后,载沣是有意杀袁世凯的。传闻,有人给载沣出主意,趁袁世凯单独上朝时,一刀砍了袁世凯!据说,他们甚至都安排好让溥伟拿着刀杀袁世凯。张之洞听闻此事后,劝说载沣不要杀袁世凯,袁世凯死后新军必然会乱。

而袁世凯听说载沣计划以后,马上调保定的段祺瑞领军入京。同时,袁世凯呆在家里不出门,不给载沣杀他的机会。载沣再怎么猖狂,也不敢在没有合理罪名的情况下,直接去袁世凯家里杀他。

段祺瑞也很给力,马上从保定赶来北京,理由是“要来帮助朝廷平息北京南苑兵变”。其实,南苑所谓的兵变,就是几个士兵打架。而这场架,可能还是北洋派自己安排的。这里面的内情,载沣自然知道。

载沣每天听着段祺瑞在城南开炮,心里也很委屈:我就是一书生,那他么放过枪啊,你们竟然连炮都用上了。幸好,袁世凯上书称自己患有足疾,请求解职回老家。载沣赶紧就坡下驴,结束这场风波。

载沣这还没怎么着,北洋军都到北京城外放炮了。你说,载沣还敢动袁世凯吗?载沣对北洋军只能冷处理,再抓紧时间组建自己的军队。不过,没过两三年,辛亥革命爆发了。载沣手里还没组建好自己的军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袁世凯重新被启用,而且,还是重用!

如果,辛亥革命晚十年爆发,载沣还是有时间组建新军,替换北洋军的。可惜,时不我待!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载沣作为摄政王,是中央重臣;袁世凯作为北洋军队首领,是武将重臣。名义上,新军仍然为清廷所有,但实际上就是袁世凯的个人军队,那么载沣想要收回北洋军队,只有一个办法:先是怀柔之策,麻痹袁世凯,然后分化袁的军队将领,逐个击破。

载沣作为光绪帝的胞弟,对袁世凯出卖光绪帝的行为十分厌恶,故而心生恨意,因而在上位之初,就想借自己的权势干掉袁世凯,也算是为百日维新的失败报了仇。

假如载沣能够以德报怨的话,信任袁世凯,就可以先稳住清廷危亡的局势。

清廷末期,各地纷纷起义的军队都是依托新军,而各地新军大多出自袁世凯负责的天津小站练兵处。袁世凯作为当时中国最强有力军队的统帅,如果他能够一直忠心于清廷,那么清廷的命运就会延长许久。

此刻,载沣只需要仍然像慈禧太后一样,以国家摄政王的最高名义,重用袁世凯,对他推心置腹,托付一些军国大事,化解百日维新告密的矛盾,让他真正回到清廷军机处做事。

这就稳定了第一步,收买袁世凯。

此时到了中央军机处任职的袁世凯,对军队的管控力就稍稍弱了一些。下一步,就可以对袁世凯的军队将领逐个下手分化。

袁世凯手下有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另外也还有徐世昌、张勋等重要将领。这三人都是北洋军队中的杰出首领,虽是一家人,但其实都是都是权力欲望膨胀的人,内部关系并不稳定,相互内斗是常有的事情。这一点,可以从袁世凯死后,直系、皖系等军阀的混战就可以看出来,就是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等等这些北洋将领相互内斗的结果。

那怎么引起这些将领的内斗?或者说让他们的军队回归清廷的控制呢?

这里有两个办法,可以迅速解决问题,第一个擒贼先擒王,第二个方法,分化地方、集权中央。

擒贼擒王

袁世凯在载沣的稳定下,已经到京述职。到了北京,袁世凯就是瓮中之鳖了,北京防务、城外驻守的部分军队,都在载沣手中,只需要将袁世凯严密控制,不走漏风声即可。同时北京的徐世昌也要严密控制。

然后在北京,假借袁世凯命令,调令北洋军队的各地首领进京,商讨国家要事。整个过程高度保密,等到各地军队首领一到北京,全部圈禁,这样北洋军就群龙无首。这时,只需要载沣再派遣心腹之人、赶赴各地统帅军队就可以了,这就兵不血刃地控制了北洋军队。

分化地方、集权中央

袁世凯在北京,被载沣控制,还是一样的套路,假借袁世凯传达军队命令,解除王士珍的军队职务,然后打压段祺瑞,提升曹锟,安抚并提升冯国璋。王士珍是袁世凯的死党,必须要除掉;段祺瑞也是袁的长期好友,需要严厉打击,让两人之前的私人关系出现裂痕;

曹锟是从老百姓底下爬起来的人,一心想出人头地,只需要以清廷的名义好好安抚、重用,必然效忠清廷;冯国璋虽是袁世凯提拔的,但仍然是有忠心清廷的想法,如在袁世凯倒台时,曾提出辞职,避免受到袁世凯的牵连,以示清白,所以载沣只需要好生安慰,厚重恩赏,以知遇之恩重用他,自然也是效忠清廷的人。

有了这一层分化,北洋军队必然会有明争暗斗,这时载沣只需要适时调度,就可以借用最后誓死效忠清廷的将领、来收复军队了。

小结

这些计谋,个人认为载沣应该是不太会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载沣会失败的原因。载沣为人比较木讷,因循守旧,当值军机处时,不会权谋处事。袁世凯逼宫时,载沣仍然掌握皇宫军队,是有机会翻盘的,但最后他还是向袁世凯妥协了,清廷就此灭亡。


岁七夸父


摄政王载沣是晚清末代皇帝溥仪的爸爸,因溥仪年幼,并无执政能力,只能有其父亲摄政王载沣代为掌管朝政,当时的清军坦白的说烂泥扶不上墙,扶不起来的阿斗,但是清政府已经彻底了丧失了民心,中国老话讲:失民心者失天下,谁都不愿意替他玩命,清政府已经没有任何的号召力了。

袁世凯当时手里握着北洋军,北洋军从武器装备,军队素质来说,属于晚清最有实力的一支军队,自从慈禧太后死后,北洋军被袁世凯牢牢控制,北洋军中的大将段祺瑞等人,也忠心于袁世凯,根本不服从清廷的调动。

再说说摄政王载沣,载沣这个人对政治一向不感兴趣,对于家事也嫌麻烦,一向不闻不问,家里当差的太监也不买他的账,他让他们干什么,他们都声称得听“奶奶”(溥仪母亲)的。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被迫辞去监国之职,解除职务的那天,他回到王府,一脸轻松地对福晋瓜尔佳氏说:“从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他安于读书生活,爱看《资治通鉴》,喜欢天文学,到了夏天的晚上,他就给孩子们指点天上的星座,把日食、月食的图形用工笔画下来,记在日记里。

载沣也曾想收回军权,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二人曾发生这样一个故事:末代宣统皇帝溥仪即位时,载沣就认定袁世凯不是什么好鸟,所以想把袁世凯杀了。但是呢,他又不敢,最后想了一个馊主意,让袁世凯回家休息,借口是袁世凯脚丫子有病(足疾)。有一天,袁世凯带着小跑上朝,在朝堂上,载沣就认定袁世凯脚丫子有病,袁世凯蒙了,反过神来,袁世凯就一瘸一拐的回去了,袁世凯心里明白,离了我清政府什么都不是,什么都玩不转,就凭你们这些提笼架鸟的王爷,想要回我的北洋军,我先谢谢你了,我在旁边乐着,走着瞧,没有我袁世凯大清国一天都混不下去。

果然辛亥革命一起,武昌起义爆发,载沣急了,调北洋军调不动,北洋军跟蜗牛似的在那爬,根本不到南方去。载沣知道没有袁世凯,就调不动北洋军,所以启用袁世凯,一个电报打过去,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去镇压武昌起义,袁世凯回电,脚疼不去,我脚丫子有病。载沣心里也明白,什么脚疼,那是我说的,我说你脚疼你就脚疼,根本没这事。闲官小,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总督江南四省军务,军权给你,行了吧,袁世凯再次回电,脚疼不去,还脚疼不去,载沣有点生气,不去不去吧,我自己派人指挥北洋军,但根本指挥不动,革命烽火愈演愈烈,再不让袁世凯出山,大清国就土崩瓦解了。最后载沣求袁世凯,爷爷,你去吧,你脚怎么才能不疼。袁世凯回电:内阁总理大臣,换言之解散你们的皇宗内阁,让你们这些爱新觉罗回家觉罗去,将清政府的政权交给我,你要不交给我,我脚就疼,只有当内阁总理大臣,我脚才不疼,载沣一看,算了算了,为了让你脚不疼,就交给你吧,我回家继续研究文学了,袁世凯遂夺得了清朝的实际统治大权。

所以说在当时晚清政坛上,一个喜欢文学的载沣是根本斗不过袁世凯的,老袁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很多年,对于权术,堪称乱世之奸雄也,十个载沣也都不过一个袁世凯,在战争时期,枪杆子里出政权,袁世凯手里的北洋军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队,论权术和实力,载沣都不是袁世凯的的对手,所以说载沣无论怎样做,都无法把军权收回。


历史课课代表


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能力。北洋军是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的,想要从袁世凯的手里彻底接管北洋军,本身就是痴心妄想!北洋军是小站练兵时由袁世凯一手带出来的。所以满清朝廷摄政王载沣要想全盘接收北洋军?还不如自己重新打造一支更新的军队来的实际一些,问题就是满清朝廷贵族里,哪有这样的人才?训练军队尤其是新式军队,不是满清朝廷八旗旗主王爷们,那些老古董们能够胜任的。最关键的是兵员素质,北洋军普通士兵都是良家子弟。而且都很能吃苦,八旗子弟都早以腐化堕落成了纨绔子弟走狗架鹰他们在行。军事训练?不是他们的强项。普通农家子弟?都是汉族人他们能够得到满清朝廷贵族们信任吗?汉军绿营兵也步了八旗兵的后尘了。所以满清朝廷摄政王载沣想要夺取北洋军的军权?就只能是痴心妄想。南方汉族人的督抚们的淮军,湘军,楚军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腐败不堪了。所以才要组建新军的。


爱看爱思考


效仿康熙除掉鳌拜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