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影片海報


《客途秋恨》是由許鞍華導演,張曼玉、陸小芬主演的劇情片,於1990年4月27日在香港上映,影片改編自導演許鞍華的真實身世,講述了一對母女從矛盾隔閡到原宥諒解的經歷。

上映同年,影片榮獲了第27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和意大利瑞米尼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曉恩(張曼玉 飾)小時候,爸爸在香港工作,她和媽媽還有爺爺奶奶住在澳門。媽媽(陸小芬 飾)的沉默嚴肅在母女間劃出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相反,慈祥寵孫的爺爺奶奶則讓曉恩覺得很親近,所以曉恩自小就與母親十分疏離,她兒時的全部情感都寄託在爺爺奶奶身上。

後來,爸爸要把曉恩和媽媽接去香港,可曉恩堅持要跟爺爺奶奶一起住,爸爸只好把她留在澳門。

曉恩15歲那年,爺爺因為難捨對祖國的眷戀,帶著奶奶回了廣州老家,曉恩被送回到父母身邊,可這個陌生的家並沒有讓她感到太多溫暖,在一次和父母爭執後,曉恩決定去學校寄宿。

離家的前一天晚上,爸爸才告訴曉恩媽媽是日本人,並語重心長地訴說了多年來媽媽因為尷尬的身份而承受的痛苦,他希望曉恩不要怨恨媽媽。可曉恩對此並不能夠理解,她對媽媽依舊心存怨懟,第二天一大早,曉恩便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

後來,曉恩去了英國留學,畢業之際,妹妹打來電話說要結婚移民,曉恩才終於回到了那個久違的家。可她與媽媽間的隔閡並沒有因為長久的分離而有所消減,重新生活在一起的母女二人頻頻爆發矛盾爭吵。

直到後來曉恩陪母親回日本探親,她才終於開始瞭解母親、理解母親當年獨在異鄉的寂寞無助,母女二人因此和解。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曉恩和母親葵子


01 《客途秋恨》究竟成功在哪?

1905電影網評價說:“《客途秋恨》是一部講述異鄉異客,關於理解和體諒的故事……電影作為導演許鞍華的半自傳作品,體現出導演早年輾轉中、日、英多地的真實經歷,多種文化在片中形成鮮明對比。影片主題落在了母女之間微妙複雜的情感上,以女性化角度描寫母女間的情感與隔閡,從細微處感動人心,一些片段如泣如訴,令人動容。”

從情感主題方面來說:

影片中,曉恩與母親葵子之間的感情看似涼薄,但實則充盈著無限溫情,向人們詮釋了“血濃於水”的真諦,家人之間雖會有爭吵、嫌隙與隔閡,但卻仍然會關心著彼此。

曉恩15歲時與母親發生爭執,母親嘴上雖說讓她不要回來,但在曉恩離家去學校的早上,母親還是站在窗口久久凝望著她遠去的背影;曉恩對母親也是一樣,雖然她埋怨母親從小到大都不曾關心自己,但母親賭氣跑出去後,她同樣在窗口焦急張望,母親說要回日本,她因為擔心母親,所以決定陪母親一起去。

此外,曉恩與母親的頻頻爭吵展示了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互不理解的常態,而她們從隔膜到寬宥的和解過程讓我們明白了,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並沒有多麼瞭解父母,如果我們能夠試著多去了解他們,我們也許就能夠理解他們,而後與他們和解。

影片中關於“什麼是鄉土”的議題也非常值得人們深思:久居的客鄉和回不去的家鄉究竟何處才是真正屬於遊子們的故鄉?

異鄉者們大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身在異鄉時,我們常常會思念故鄉,但真的回到故鄉後,卻往往又會因長久客居在外而覺得不習慣,萌生出“相見不如懷念”的失落感。

影片中的母親葵子也是如此。

遠嫁異國、客居他鄉的二十多年間,遙遠的故鄉一直令葵子魂牽夢繞,可回到故鄉後,她卻悵惘地發現故鄉已經不屬於自己了,她開始懷念吃慣了的廣東菜。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從製作方面來說:

電影體現了許鞍華導演一貫的執導風格——不刻意渲染、不矯揉造作、真實刻畫生活。而正是這種基於生活、還原生活的表現方式帶來的真實感,才使得電影如此動人。

影片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將過去和現在類似的情景、曉恩與母親相似的遭遇拼貼在一起,使觀眾得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母女間情感變化的原因和歷程。

此外,影片的敘述節奏十分舒緩,配合粵曲《客途秋恨》“涼風有信,秋月無邊……”的悠揚曲調,給人以舒適渺遠之感,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故事的結尾處,意猶未盡。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從時代方面來說:

好的電影應當展現時代的縮影,一方面是為了記錄時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所以展現時代也是對人物命運的註腳。葵子之所以會遠嫁中國,不正是抗戰的時代背景使然嗎?

影片中展現的時代包括:抗日戰爭時的中國、文革時的大陸、反貪風暴時的香港……

而拋開影片所反映的時代轉向現實,港大刊物《許鞍華之〈客途秋恨〉》是這樣評價這部電影在現實時代中的作用的: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的香港,移民及遷居的壓力甚大,而影片中不同文化間的疏離感、分裂的忠誠、隔代人之間的諒解,都令當時的香港人產生了共鳴。即使現在香港迴歸超過十年,在迴流的香港移民心裡,以及海外學子心中,該影片依舊是永恆的經典。”

這部電影被譽為許鞍華導演最令人難忘的作品之一,自然有許多值得褒揚的地方,看完整部電影,讓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母女倆從矛盾到寬宥的和解過程,以及影片中關於鄉土問題的思考。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02 從矛盾隔閡到原宥諒解

在陪母親回日本前,曉恩對母親是不甚瞭解的,她只覺得母親不關心自己、偏愛妹妹、愛打麻將、不愛做家事,是個不合格的母親。她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因素改變了母親,讓母親從一個沉默嚴肅的女子變成了一個整天只知道打麻將、嚼舌根、品味低俗的中年婦女。

直到她陪母親一起回了日本,她才終於開始瞭解母親的過往、瞭解母親內心的傷痛,理解母親身處異鄉的孤苦無助。

影片中的母親葵子年輕時因為一時衝動隻身離家去了東北,投奔在那兒工作的哥哥,而後意外結識了身為國民黨翻譯官的父親,抗戰結束後,母親應父親愛的請求留在了中國。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父親告白、挽留母親


由於當時中日關係水火不容,所以結婚前父親並沒有告訴爺爺奶奶母親是日本人的事實,可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

生活習慣的不同、文化的差異加上家仇國恨,使得爺爺奶奶打心底不接受這個日本媳婦,因而彼此間矛盾不斷,而且母親既不會聽也不會講中國話,父親又不在她身邊,所以,在澳門的那幾年,母親的內心是極其孤苦的。

語言不通、內心悲苦,使得母親總是極為沉默嚴肅、不苟言笑,但年幼的曉恩並不懂得這一切,她只知道慈祥的爺爺奶奶很疼愛自己,但母親卻不愛笑、不愛說話,所以她便不與母親親近。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年幼的曉恩和爺爺奶奶其樂融融


母親被奶奶誤解後,曾哭著抱住曉恩說:“曉恩,媽帶你去香港。”可曉恩卻抗拒地說不要,掙脫了母親的懷抱,轉身去找奶奶,母親怔怔地看著曉恩離她而去的背影,難過地跑到了外面,伏在一棵樹上失聲痛哭了起來。

曉恩的反應無疑讓本就孤苦無依的母親有種深深的被拋棄了的感覺,這件事已然成了母親的一道心結,所以多年後發生爭執時,母親才會說:“我可沒冤枉你啊,你只關心廣州的爺爺奶奶,眼前的我你問過一聲沒有?”曉恩則反問道:“那你在乎過我嗎?15歲開始,我自己住校、自己生活、自己唸書,這麼多年來,除了爸爸,你根本懶得理我,你什麼時候問過我一聲?”母親繼續說:“是你先不要我還是我先不要你……”

她們彼此相愛,但卻因曾經不美好的記憶無法找到內心紓解的出口,因而時常劍拔弩張、彼此傷害。不過幸好,一場探親之旅終於化解了母女倆累積多年的矛盾。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曉恩掙脫母親的懷抱


去了日本後,曉恩因為語言不通、環境不熟飽受苦楚:

跟媽媽的舊友們在一起時,她因為聽不懂別人說什麼,老是覺得不安,感覺自己像個傻瓜一樣;

舅媽問她在哪裡吃早餐,她搖頭表示自己聽不懂,可舅媽卻以為她不吃,不高興地走開了,而後她拿起桌上的早餐吃,舅媽覺得她很奇怪,剛才說不吃現在又吃了;

她騎著自行車在周圍逛,因為不熟悉環境迷路了,她來到一戶人家前摘了個西紅柿,戶主發現後對她大喊,其實戶主是好心提醒她西紅柿打了農藥,不能直接吃,但她卻以為戶主責怪自己摘了他的西紅柿,要找她算賬,因而拼命逃跑,被戶主追趕了一路;

她被一群日本村民圍著,他們嘰嘰喳喳不停地說話,可她一句也聽不懂,這讓曉恩想起小時候在澳門時,母親被一群鄰居用中文指指點點時手足無措的模樣。

正是這種相似的切身體會,使曉恩終於能夠理解母親當年在澳門時的苦悶難過。

影片中有一幕,是曉恩獨自坐在門口抽菸的背影,我想那時她心裡一定在思忖著、體味著母親多年的不易與難過吧。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曉恩獨自沉思的背影


後來,曉恩從大舅嘴裡瞭解到母親曾經很疼愛小舅,但因為母親嫁給了父親,所以右翼勢力的小舅無法原諒她,當母親說要回來時,小舅寫信給母親說:“不見不貞的姐姐。”母親因此倍覺心痛。

而後,醉酒的母親告訴曉恩關於她遺憾的舊情以及她與小舅不歡而散的談話,說著說著禁不住悲傷慟哭起來,這是母親第一次將內心的隱痛展現給曉恩,這也使得曉恩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母親的苦痛。

影片中有個細節,是母親回到家鄉後逢人便說曉恩是從英國學成歸來的碩士畢業生,我覺得母親這樣做無非是想倔強地向旁人證明她過得很好,她不後悔當初遠嫁的選擇。但如若真的不曾後悔,她又怎會在酒醉後悲傷落淚呢?又怎會語氣淒涼地感嘆一切都是奇怪的命運使然呢?

酒醒後,母女倆並肩站在夜晚的海邊,母親對曉恩說起她與父親相識相愛的過往,儘管時隔多年,母親仍清晰地記得父親當初深情的話語,我想父親的疼愛和懂得便是遙遠的異鄉帶給母親僅有的輕盈愉悅的記憶了吧,可父親早逝後,多年來,母親心中的傷痛又有何人可以訴說呢?

瞭解了母親後,曉恩心中對母親不僅有理解,還有心疼與歉疚,所以當母親說出那句“愈親的愈遠,愈遠的愈親”時,她摟住了母親,曾經歡笑落淚無法擁抱的母女二人終於在黎明的海岸邊擁抱在了一起,雖然它是個遲來的擁抱,但卻也是最好的結局。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海岸邊,曉恩聽母親訴說她與父親的往事


劉同在《38歲教給我的12件事》中說:“多創造機會和他們聊天,比如陪爸爸喝酒,讓媽媽作陪,能聽到好多自己不知道的事,自己的,他們的。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瞭解父母。”

如果你與父母間也存在隔閡,那不妨試著多去了解他們,你多些瞭解他們,也許就能多些理解他們,而理解之後,便是和解。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母女擁抱,冰釋和解


03 此心安處是吾鄉

許鞍華2017年在《可凡傾聽》中說自己剛唸完電影,還沒入行的時候,妹妹結婚,她畢業回來,然後帶著媽媽去日本看舅舅,她在田邊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有一天會拍一部講這個場景的電影,因為真的有一些話要講,關於“什麼是自己的鄉土”。

明朝萬泰的《留別董四來》中有云:“客塗相見即相親,總是淒涼夢裡人。”

我想這句詩道出了大多數遊子的心衷吧。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葵子回到故鄉後,去拜祭父母


影片中的母親葵子客居異國的二十多年中,故鄉一直讓她魂牽夢縈, 當她終於如願再次踏上故土時,她痴痴地看著站牌動情地說:“我回來了。”親人重逢、舊友相會、愛吃的料理、洗澡的浴室……這曾經熟悉的一切都讓她興奮不已。

可漸漸地,葵子悵然地發現故鄉已非昨日的故鄉了。

哥哥要將老家的房子賣掉,去東京和兒子、孫子們一塊住,葵子本來極力反對,她對哥哥說:“就算我不回來,連老家都沒有的地方,還算是故鄉嗎?”為此,她禁不住悲傷落淚,但她最終還是同意把房子賣掉。

再見最疼愛的小弟,時隔多年,身為右翼分子的小弟仍然不肯原諒她這個遠嫁中國的姐姐,姐弟倆的交談最終以葵子拿熱茶潑小弟收尾。

回國前夕,葵子對曉恩說了這樣一番話:“這裡的菜不對了,生生冷冷的,肚子老有空空的感覺,還是廣東菜好味道吃,好像燉個湯喝喝哦。”

聽到這段話時我不禁在想:有時候,可能不是故鄉不屬於我們了,而是我們不屬於故鄉了。

猶記得沈從文在32歲之際重新回到闊別了十八年之久的故土後,曾悵惘地寫信給妻子說:“這裡的一切使我感慨之至。一切皆變了,一切皆不同了,真是使我這出門過久的人很難過的事!”他因而寫作了《邊城》,用文字溯回記憶中的那個美好純粹的故鄉。

也許正如蔣方舟在《文學裡的鄉土中國》中所說:“故鄉是用來懷念的,故鄉是用來美化的,故鄉是用來失望的。”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母親懷念吃慣了的廣東菜


關於許導說的“什麼是自己的鄉土”的議題,我在曉恩的身上找到了答案。

曉恩說:“那年我們離開別府時,東瀛三島已經籠罩在蕭瑟的秋葉中了,而香港卻似乎連夏天都沒過完。我在香港電視臺找到了工作,第一次和這個地方、這裡的人緊密地接觸起來,第一次那麼熱切而仔細地看著他們的臉孔,聽他們的聲音。我忘了英國的宿舍裡還有東西沒運回來,忘了那些求職信,甚至忘了要去廣州的事。”

由此可見,曉恩心目中的鄉土不是自己留學的英國、不是媽媽的故鄉日本、也不是爸爸的故鄉廣州,而是她重新與之建立起聯繫的香港,雖然香港對她來說是異鄉,但卻是使她內心有歸屬感的地方。

在這部電影中,許鞍華導演挑戰了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家”的固有認知,為人們建立起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家,即讓人有歸屬感的地方。

白居易在《初出城留別》中說:“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所以,回不去的故鄉也好,久居的客鄉也罷,能讓我們覺得心安的地方便是真正屬於我們的歸處。

電影《客途秋恨》:籠罩在鄉土情懷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