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外貌神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阿丹151014015



《红楼梦》中黛玉初进贾府,在众人眼里的黛玉是这样的:

原文: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在黛玉在凤姐口中的评论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是这样的:

原文: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贾宝玉的姨表兄薛蟠的表现更直接就是“酥倒”。

这些都说明黛玉的外貌气质神韵方方面面,都是符合曹雪芹时代封建贵族普遍的审美标准的。


清代的孙温红楼绘画中的宝黛,著名的87红楼电视剧中黛玉的定妆照就向着这样形象上靠拢的,相比之下饱受诟病的10红楼电视剧中的黛玉其实更加接近这个形象和意境。

甚至可以说87红楼电视剧中的黛玉,除了这张定妆照中化妆师和灯光摄影们在努力模仿中国古典仕女画中人之外,真正电视剧中黛玉角色的整个表情动态表演却都是出圈的。

87红楼电视剧中的黛玉,所表达出的气质是相当独具特色的。

即使87红楼电视剧的高仿版“小戏骨”也不曾在表情动态上真正去模仿这个独一无二的87黛玉,而是在外貌和气质上努力靠拢89电影版中的黛玉形象。
“小戏骨”黛玉有着与89电影版黛玉一样的水灵灵的大眼睛和可爱的娃娃脸,气质上温婉而妩媚完全消解了87电视剧中黛玉的尖酸刻薄。


为什么“高仿”87版的“小戏骨”会在黛玉这角色上努力避开87黛玉的形象气质和表演方式呢?

因为87版黛玉虽然在演员外形、化妆、灯光、摄影上都在努力靠拢中国古典仕女画中人,然而87版黛玉角色的动态表演、气质神韵上实在是难于“模仿”的。
这样的87版黛玉的表演方式,真是分分钟都怕她突然变化成为“聂小倩”了。


与之相反的是,备受争议甚至被称为“聊斋”版的10电视剧,画面的唯美呈现确是清代孙温红楼绘画风格的。

10版的宝黛形象气质也是最贴近清代孙温红楼绘画中宝黛形象的,有图有真相。


87版黛玉被称为气质诡异,其表演动态上的“无法超越”和无人摸仿,相信真的会成为“不可逾越”的林黛玉形象。

当年87版黛玉选角时的“模版”,是62越剧电影中扮演黛玉的王文娟大师。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六十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模版”林黛玉是62越剧电影中的王文娟版黛玉,她自身所具备的外貌和神韵应该是最接近中国古典仕女画中人的一版林黛玉了。


阿丹151014015


文‖陈明朗

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大概是他最爱惜的人物。

她的外貌其实一出场是没有描写的,最初,林黛玉的出场是通过贾雨村引出的,文中说,“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此外也就说到她的言行举止,“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

这笔墨大概也就是说林黛玉是体弱多病,但又懂得礼节。

直到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见到贾母等一干等时,才开始描写林黛玉的形象,但是也着墨不多。文中说,“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这里比第一次对林黛玉的描写多了一点:风流态度,这已经在开始着墨林黛玉的外形了。当然言谈不俗和体弱多病,仍然是先前所看到的,并不稀奇。

我们很奇怪,曹雪芹为什么对这样一个极度爱惜的人物那么委婉,舍不得一开场就动用大笔墨赞扬。

要知道,曹雪芹的笔是很精简的,他绝对不会描写女人多一句废话,但是对于主要人物仍然会给予很直接的赞美,例如对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的开场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这样做,曹雪芹是有深深用意的,他不但精湛使用镜头式的描写,而且还把玩了一种类似于抛砖引玉的递进式写法。

在前两次描写中,是老师对学生的镜头,是贾母和姐妹们对林黛玉的镜头。第三次递进是王熙凤对林黛玉的镜头,这镜头体现在王熙凤见到林黛玉所说的那句话中,“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句话有双关,一是描写了林黛玉的标致,二是抛出了王熙凤的言谈心机。那么曹雪芹利用三次递进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引出贾宝玉对于林黛玉的评价。因为这本书当中的主要爱情,是宝黛之恋,旁人眼中的黛玉再美,也不及情人眼中的黛玉半分美。



宝玉第一次看到林黛玉,给予了林黛玉全书最精彩的外貌描写,我们来看看: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描写基本上把林黛玉的外貌和神韵写尽,这即是贾宝玉眼中的黛玉,也是曹雪芹眼中的黛玉,当然她更是通篇林黛玉所作所为的指引。

林黛玉是一个玲珑剔透的泪美人。黛玉又名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谁,是古代传说中的娥皇和女英,两弱女子都是哭夫而投湘水而死。太虚幻境中说林黛玉是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滴水之恩,陪其下到人间还他一世的眼泪,转作人世。林黛玉是来还泪的。



林黛玉有着超凡脱俗的惊世外貌,玲珑剔透般的聪明伶俐,但也有着玻璃心一样的泪眼,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是那个被曹雪芹一生所爱惜的女子。


陈明朗


一个人的美,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大致就是容貌和气质,这两种美林黛玉都有。

林黛玉容貌最出众的地方,是她的眉毛,从“黛玉”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黛”是指古人用来画眉的青黑色颜料,也指眉毛。

在87版《红楼梦》黛玉葬花一集,黛玉的眉毛细腻传神,尾端锋锐如剑,和人物的性格融为一体。造型师通过青烟色远山眉,很好的勾画出黛玉孤傲高洁的个性和顽强不屈的品格。


说到87版《红楼》林黛玉,就不能不提第一美人秦可卿的扮演者–张蕾,她曾经也是林黛玉的候选人,给同为候选人的陈晓旭造成很大压力,张蕾最大的优势就是她散发出来的古典美,气质上更胜一筹,但是因为张蕾年龄偏大,最终与黛玉失之交臂。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具备黛玉的病态美,如果再加上张蕾姿态风流的气质美,就更加完美了。


1981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枚4分值邮票–黛玉葬花,其造型形神兼备,充满书卷气和古典美,应该是最接近原著黛玉神韵的形象了。


剑胆琴心01


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是整部巨著的灵魂。她高洁不染而又纯真无邪,她多愁善感而又活泼诙谐,她是一个诗一样的女子。是一个立体丰满,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我中学时看过原著,后来又全程关注了2010版红楼梦的选秀、定角、和播出,只觉得那个林黛玉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原著中描写道:“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似西子胜三分”。可是在电视剧中,我却看到了一个痴肥的女人,用呆滞的表情,尴尬的表演来塑造我心中的女神。吓得我赶紧收集以往诸如62、87、89各版红楼梦影视剧。没想到却是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红楼百花园。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89版《红楼梦》林黛玉扮演者陶慧敏

到了10版,就变成了两湾似有似无淡淡眉,


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八七版红楼梦林黛玉

在10版红楼梦中林黛玉却变成了一双似肿非肿金鱼眼

态生两靥之愁————10版红楼梦选秀黛玉组选手李欣汝。被评为最具古典气质选手 和最具人气选手

而最终出演10版红楼梦林黛玉的确是态生两靥之肥


娇袭一身之病————这是《黛玉传》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闵春晓。她也参加了10版红楼梦的海选,是第二名,但是没演成黛玉这也是
娇袭一身之病?哎呀妈呀,这是什么“病”啊?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10版红楼梦黛玉组选秀选手蓝燕,

美吧?简直是刘亦菲与蒋勤勤的结合体,当然最后………


10版的黛玉,哈哈,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嘛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1945年版电影《红楼梦》林黛玉扮演者周璇璇

1962香港绍氏电影《红楼梦》林黛玉扮演者乐蒂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2010版红楼梦,困困!睁不开的朦胧睡眼,闭不上的香肠厚唇

————要么我先睡一会?

病似西子胜三分————"黛玉葬花":闺中女儿惜春暮,满怀愁绪无着处


在看我们洒脱版的10版
我嘴里头笑的是呦呵呦呵呦,我心里头美的是楞格里格楞


潇湘窝心脚


《红楼梦》对林黛玉的外貌神韵,是在宝黛初次相见时,通过宝玉的眼睛描写出来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对林黛玉的描写,曹雪芹不像对王熙凤那样犹如工笔画似得进行肖像描写,而是采用了写意手法,且只写了宝玉印象最深的的眼睛和眉毛——因为眼睛是人的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也刻画了林黛玉的神韵。

从林黛玉的外貌折射她的神韵,神韵即气质和仙气,而气质仙气是比外貌更勾人魂魄的。

难怪贾宝玉第一次看到林黛玉便说她是“神仙似的妹妹”,不禁惊讶“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也是林黛玉心里想到却没有说出来的话。

林黛玉自带仙气暗示她本是天上的绛珠仙子,而贾宝玉本是天上的神瑛侍者,这就把俩人的前世情缘巧妙的联系到一起,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贾宝玉还说他跟林黛玉像“远别重逢”,更说明俩人双双下凡人世演绎了一出情爱悲剧。

可见,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把他俩的前生后世都浓缩在了一起。

一孔之见,欢迎交流!


白话石说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搁现在,这句话就是“我喜欢你”的另外一种表达。

通过贾宝玉,我们看到林黛玉确实与众不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很多人把这段当做林黛玉的长相了。

骚年还是太天真。

真正的描写黛玉长相的也只有两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态生两靥之愁”。

只能让人明白,黛玉有双弯眉,眉色清淡,脸有酒窝。

忽略黎姿版赵敏的喜感,类似这样的?

其他的描写都是神态和气质,和长相没有关系。

然而,弯眉和酒窝,只是林黛玉的局部啊。我们依旧不知道她的脸型,鼻子挺不挺,眼睛是不是双眼皮,嘴唇厚薄,身材比例……

这段宝玉眼中的黛玉,是纯粹的美。美到没有具体样子,我们不清楚。

或许有人提“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但那个只是比喻,不是容貌和身材描写。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有过精准分析,

写黛玉,连面貌也几乎纯是神情,唯一具体的是“薄面含嗔”的“薄面”,通身没有一点细节,只是一种姿态,一个声音。


张爱玲指出林黛玉的相貌并没有具体的样子,是非常厉害的观点。


另外,这段描写的厉害之处,自始至终没有讲林妹妹的衣裙妆饰,表明宝玉全心全意在欣赏黛玉,衣裙装饰始终是身外之物。

《红楼梦》第19回袭人说宝玉“想是说他哪里配穿红的”,可以看出宝玉是个经常对别人服饰评头论足的人物。

这一点连薛宝钗都不例外。

他专程去探望宝钗,见宝钗 “头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爱好注意别人服饰的宝玉偏偏不注意黛玉的服饰。对宝玉而言,黛玉的美就是她本身。

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宝玉第一次见黛玉是多么的心醉神迷。


在宝玉眼中,林黛玉是自带仙气的。他对贾母说,“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是很高级的表达。

有很多人初次见面,只需一眼,就能感觉到是不是同路人,是不是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

这一次初见,原来是远别重逢。

林妹妹到底有多美呢?

曹雪芹采用大量侧面描写的手法。

第26回,黛玉在花荫下伤感,因她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哭的伤心,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又用一首诗赞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尤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这应该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意思了。

还有关于林黛玉的相貌神韵,《红楼梦》中有很多侧面描写。

只要是和她有相似之处的,都是美女。

比如说晴雯,大观园里第一等的美丫鬟。

王夫人也说晴雯的眉眼“像你林妹妹。”

还有龄官,所有人都看出来这俩人长得很像。

龄官“眉蹙青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风”。

而这个女孩儿对待感情的认真,和黛玉也是最为相似,“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写秦可卿时,说她“风流婀娜,则又如黛玉”。

曹雪芹夸尤三姐,生的风流标致,依旧要借下人兴儿的嘴说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差不多。”

“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时,可见尤三姐烈性。

这是为爱而生的女子,她和黛玉一样有着干净不屈的灵魂。

这么多美好的女子身上都有黛玉的影子。

然而,这些像黛玉的也只是好看,在宝玉严重,黛玉才是唯一。

黛玉的美,还因为她有着一个诗意的灵魂,温柔而易伤,趋于艺术性,是仙女一样的存在。

她体贴着宝玉的心,从不规劝他去学习仕途经济的学问,也不指责他为人处世的天真。

做自然之子,一片赤诚之心。

世人都说黛玉刻薄,却不知道她对人对事是怎么样的温暖。

她和丫鬟交心,紫鹃跟她情同姐妹。

她不以身份贵贱待人,香菱没有丝毫地位,求着黛玉教她作诗,她认真对待,丝毫没有嫌弃香菱的意思。

她看见落花飘零,就心生怜惜,要把花都葬了才心安。

她等待燕子飞回檐下,方拿石狮子倚住帘子……

这样的天人,又有世人罕见的才情,世间真的有这样的女子吗?

《红楼梦》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有20余位演员诠释过这个角色。

五六十年代的越剧皇后王文娟老师演绎的林黛玉在当时特别轰动。

王文娟老师眉梢眼角都藏着秀气,扮相雅丽脱俗。

87版的陈晓旭版林黛玉,在扮相上就是采用了王文娟老师越剧电影里的扮相。

很多人都喜欢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因为那个版本的林妹妹最深入人心,很多人都以为林妹妹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其实也不是这样,陈晓旭有她多愁善感的一面,演绎这个角色也确实投入了太多。

但是她其实和书中的林妹妹差着很多。

比如林黛玉是真正的大家闺秀,而陈晓旭有小家子气,并没有能够很好的诠释出林妹妹的贵气。

陈晓旭的脸庞偏大,眼白有些多,看不出黛玉的仙。

但是话又说回来,曹公都承认“颦儿才貌世应稀”,这样的仙人,在人间怎能寻到呢?

我们要见到真正的林黛玉,还是在书中寻找吧。


优优飞扬


我看有8个回答了,说的都挺好,那我还说什么呢?悟空既然邀请了,还是要说俩句。

书中本来有关于林黛玉的描写,你还能提出这个问题来,可见书里的描写还是不能让你信服,或者没有给你脑子里留下一个关于黛玉的清晰的模样。

你有这种感觉其实是对的。

书中是怎么描写的,通过宝玉的眼睛,他这样写到:“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样的写法,是中国画里的写意风格,写其神韵。而题主还想知道的是中国画里的工笔风格---就是她到底长啥样?

曹雪芹不会写相貌吗?显然不是,那他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用写意的风格写态,而不用工笔的手法写黛玉的模样?原因很简单,他想要读者模糊黛玉的年龄,自由的去想想,要知道黛玉入贾府才6岁多7岁的样子,还是个小女孩,怎么直接写样子呢?怎么写都不好。

好了,题主问的神韵曹雪芹已经告诉你了,下面我们探讨下黛玉的模样?

林黛玉本来是株草--绛珠草,没有神瑛侍者每日甘露浇灌早就死了,所以林黛玉生下来身子骨就弱,有病,要靠药顶着,草木之胎,先天不足。身子骨很弱。

所以现在有了第一个印象,就是病态的柔弱。

林黛玉是姑苏人士,南方人,你可以大概想想南方人是什么样子?瓜子脸?鹅蛋脸?随你乐意,身材一定是匀称的,皮肤是好的(不过我怀疑她因为体质问题,加上常年吃药,皮肤未必白,就算白也不是那种白里透红的白,就是说她不是粉面,而是一种白中泛青的肤色)骨头架子是小的,凤眼,因为得配她那个眉毛,鼻子小而挺,占一个俏字,口也是小口,唇色不艳,泛白,还是因为她那个病。

改绮我觉得有清人的审美,他画的还是比较靠谱的。


吴公子燎


林黛玉从外貌上看,自带仙气“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印象最深的是87版陈晓旭老师版本的林黛玉,从轿子里下来,刚进荣国府时,真的像天女下凡一般,羡煞旁人。在入住大观园后,居住在潇湘馆,一进院门,就是满目的翠竹。竹为花中的君子,象征林黛玉品质高洁,而且还都是细细的竹子,意味着女性的柔美。这样一个冰雪聪明能诗能文的女子符合了前世是绛珠仙草的身份,她对于爱情有自己的追求,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从来也不要求宝玉去读什么圣贤书,也难怪宝玉哥哥一直是“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木槿谈文化


林黛玉在《红楼梦》群芳谱中的地位极高,红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她进行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获颇多。这位家喻户晓的扬州姑娘,皱着眉头,走进《红楼梦》,用一生的泪水征服了千万的读者。虽然,人们似乎并不是很喜欢她的脾气:敏感自尊、多愁善感、小性儿,且时常歪派别人,说出话来比刀子还厉害,在待人处事方面几乎丝毫不懂……但就是这些缺点和不尽完美的性格特点,让我们看到了她性格中单纯、率真的一面――“真”性情。

  黛玉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少女,能够辩色而知意,更有卓绝的口才,任何一件细微的事情,都似乎瞒不过她锐利的眼睛。薛姨妈托周瑞家的顺便把宫花带回贾府分给几位姑娘,周瑞家的在送宫花时,依远近顺路而送,刚巧黛玉住处最远,所以最后才送给她,如是迎春、惜春等人,定不会注意这些小事,收下宫花说声谢谢就行了,黛玉却偏偏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送给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第七回)

  芝麻绿豆大的小事,黛玉也要随口讽刺,语无忌惮,在周瑞家的面前逞口舌之快,她的小性儿、敏感,可以说是她一生的病,她的耿直、率真,毫不顾忌地想说就说,虽是无心,却让周瑞家的“一声也不敢言语”。她永远也想不到:不经心地埋怨一句宫花的迟递,就开罪了周瑞家的,惹下祸端。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是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住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第二十九回)

  这段文字里,黛玉敏感、小性儿的性格特点,在作者轻描淡写中,得到了详尽的刻划。可见,对于每一件细小之事,她都会毫不留情地道破,她事事都记在心里,却不工于心计,于是造就了她自尊敏感、我行我素的个性。

  宝玉因为晴雯的几句话而气出眼泪,善于体贴的袭人正站在一旁,陪着宝玉一起垂泪,刚巧黛玉走来看见,不问情由就打趣说:“二哥哥不告诉我,我问你就知道了。”一面说,一面拍着袭人的肩,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们两个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劝和劝。”袭人推他道:“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黛玉笑道:“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第三十一回)

  黛玉当然也不会想到,虽是无心地打趣袭人,无异于当面揭穿她的私心。袭人对宝玉侍妾之位,早已存有染指之心,大家都不道破,经黛玉这么一说,怎能不使袭人大起反感。她太单纯,绝想不到一句笑话,就刺伤了自己与袭人的感情,使袭人对她深存戒心。黛玉虽有极佳的口才,却不懂得承欢于人,她一味地挖苦讽刺,逞了口舌之快,反而招惹了别人更深的恶感。她的天真、耿直是极遭人反感的。怪不得湘云批评她:“专挑别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就连卑微的丫头小红也说她:“嘴爱刻薄人,心理又细”。

  在一个比较单纯的官僚家庭里长大的林黛玉,投身到荣国府以后,命运又仿佛给了她新的安排,必须学会照顾自己,必须去学会如何适应周围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

  在这里,隐忍曲承,安分随时,装愚守拙等等,是最受称赞的美德,而缜密的机心,巧妙的欺诈,在这里更是可以换取到欢心与奖赏,这就是周围的一切向林黛玉所提出的做人标准,而我们看到林黛玉的行为却与大观园中的为人处事标准格格不入。她不怕得罪任何人,甚至从不思考谁可以得罪,谁不该得罪,一切都随着她生性的好恶,凭着她感情的流转,毫无顾忌地任意而行,既不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半点掩藏,她的心中所想即口中所说,而口中所说的,常常又是为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真相。

  正因为林黛玉的率真自然、任性任为,所以她虽然轻易地与人生隙,但从不与人结嫌,而是很快地就能与人消除隔阂。史湘云曾把黛玉比做唱戏的小旦,这对闺阁小姐林黛玉来说,当然受不了,当晚便和宝玉吵了一通,吵得宝玉十分无趣,就借题发挥地写下了一首谒语并添了一支《寄生草》曲,没想到曲子被林黛玉看了后就立即携回房中与湘云同看,而在这之前,她刚和史湘云所发生的不愉快,好像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她就这样的率真自然、不谙世事、心无城府。

  我们之所以喜爱和同情一个有很多缺点或不足的林黛玉,相反不喜欢甚至是讨厌长处似乎不少的薛宝钗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法国古典主义者波瓦洛说:“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①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说:“美看起来要美得多少倍,若再有加真给它温馨的装潢!”②于是,林黛玉和薛宝钗最终在人们面前必定是一个被肯定,一个被否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林黛玉的“真”薛宝钗的“伪”。

  二

  死亡和爱情永远都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红楼梦》也不例外,林黛玉为了美好的爱情而死,而美好的爱情也让林黛玉不死,后人给了她更多的理解和更高的歌赞。

  宝黛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三日好了,两日恼了”,“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整日拌嘴、轻嗔,让我们感到了爱的简单、纯洁、神圣。

  然而,林黛玉又摆脱不了封建女子的闺阁身份来直接表达胸中的爱情,在反反复复的误解、口角、闲气甚至吵架过后,两人真挚的爱情比石坚,超脱于俗世,由此可见,黛玉对爱情的“真”。她会固执地认为爱是两个人的事,却忽略了宝玉身边庞大的封建家长集团,她永远也想不到,世情阴险之极,自己的爱情胜的不是真情、真爱,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封建家长。对于宝玉来说,虽然他深爱自己的林妹妹,但是他却没有婚姻的自主权,或许她对爱情的专注和单纯太过洒脱了吧!她真、纯的性格实不屑于讨好贾母、巴结凤姐这样的封建家长。   另外,宝钗、湘云的介入也让宝黛之间的爱情发生了许多不快。

  当她看见宝玉从薛宝钗家里走来,她不满:“我说呢?方在那里拌住,不然早就飞来了。”当她到薛宝钗家里去,看见贾宝玉在那里,她也不满:“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当贾宝玉听从薛宝钗的劝告,不喝冷酒,她也不满:“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得比圣旨还快些?”

  至于人们一说:“史大姑娘来了”,宝玉听了“抬身就走”,自然又引起黛玉的不满,她与史湘云是可以相处很好的,但一当贾宝玉侧身其间就生出嫌隙来了。那一次,史湘云把她与戏台上的小旦相比,这固然引起她的多心和不愉快,但这误会到底是容易解释和消除的,引起她最不愉快的还是因为贾宝玉为了怕史湘云得罪人所使的那个“眼色”,这在林黛玉看来是一种有情意的表现。因此她非常尖利地责问宝玉:“我恼她与你何干?她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看来,她仿佛是褊狭到了如此的地步,好像非要贾宝玉和所有的女孩子尤其是薛宝钗断绝关系之后她才能甘心似的。果然有一次,贾宝玉被她拷问得急了,忍不住这样说道:“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不说偶然去她们那里一遭,就说这话。”这几句话无疑刺伤了黛玉那颗脆弱的心。因此她不由的急了,并且说:“我难道叫你疏她,我成了甚么人呢?”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她终于被迫地挤出了隐藏在心里最深处的一句话:“我为的是我的心。”

  说来说去,林黛玉所以对薛宝钗显得特别褊狭,不仅是因为薛宝钗可以使她的爱情完全破灭,而且也因为贾宝玉确实对这个“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少女有着难以斩断的情丝。因为,即使是薛宝钗对他说了那些让他反感的“仕途经济”的“混帐话”以后,他也并没有完全斩断对薛宝钗的种种系恋,真的从此“生分”,当薛宝钗搬出大观园时,还是引起了他的空惘和寂寞。

  黛玉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贾宝玉,宝玉也深深地爱着黛玉,虽然他并没有彻底断绝和宝钗的系恋,但是,当这种关系危害到他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时,他就会立刻做出决然的表示。所以,他在睡梦里也不忘高呼:“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甚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而在林黛玉的面前更是说得斩截:“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死不得人身。

  是的,正是从这颗心里所颤动出来的爱情旋律,使我们在林黛玉的褊狭中看到了爱情的纯真和热切,唯其因为她所献给宝玉的爱情是纯真的,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不渝。然而,他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泪水,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纵观黛玉、宝钗的爱情,“真”者得到了真正的爱情,“伪”者得到了无爱婚姻的苦果。

  三

  试看一部《红楼梦》里,林黛玉都做了什么?我们见到她所做的只是恋爱与作诗,而作诗其实只是她恋爱的副产品。在诗中,有她爱的追求,爱的憧憬,爱的悲欢,爱的幻灭,她对宝玉的爱已经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所以,她的爱情一旦完结,那些断肠的诗稿也随之灰飞烟灭了。

  诗是黛玉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为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溶入了一丝的浪漫和凄美。她的诗,有对爱的感伤,有对爱的怜悯,还有对世俗的不满。在林黛玉的身上有着浓郁的诗人气质,她把情化为诗,把诗化为自己追求理想、向往爱情的武器。她的诗情真、爱真,她的诗也让这一人物形象达到了空前的完美。

  在她的身上,有着恃才傲物、自命清高、目下无尘的文人骨气和精神洁癖,有着冲淡平和、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隐逸追求。伤感、爱恋,不仅是她的专长,也让她成为大观园中的第一才女。

  《红楼梦》中她的诗最好,她的情最纯。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当香菱十分迷醉陆放翁的两句伤于纤巧的诗“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对她说道:“断不可以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局,再学不出来的。”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又介绍香菱读王维,读杜甫、李白,读陶渊明的诗,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

  细心地教诲与不厌其烦地讲解让我们看到了黛玉对诗的执着,是她让古典诗歌变得更美,古典诗歌也让她变得更加艳丽。在共咏白海棠时,她在别人都交了卷后,才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贾宝玉极力想推她的一首为上,李纨、探春却坚持宝钗的一首最好,让黛玉曲居第二,她也默然接受,完全没有反应,以后的几次吟诗,众人或誉她为魁首,或让宝钗为第一,她都欣然服从,表现出大家的风度。

  “小气”的黛玉,在“吟诗”时表现出了真正诗人的大度,这也是她性格“真”的表现。可以想象这个极度自尊,以高傲目光凌视一切的少女,在这方面又何尝显得褊狭、露过“小性儿”?

  在吟诗时,我们看见她笑得最多,最开怀,很容易掏出真诚的赞美,折服在别人的才华面前。

  还有一次,她与史湘云在凹晶馆里联诗,我们只感到月色生寒、夜气沁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感觉,暗袭着我们的心头。但是,在这个玉宇无尘,远避了贾母等“人声嘈杂,有何诗兴”的地方,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境是平和而舒展的,就像那池中潋起的涟漪,银光闪闪地向四周徐徐散开。那一夜,她兴致高极了,竟至忘记了病体的瘦弱,与史湘云玩了一个通宵。每当史湘云说出两句诗,她总是不断地“起身叫妙”,或者是“又叫好,又跺足”,或者感叹:“我竟要搁笔了”……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群钗,在博学多识方面,黛玉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

  有一分真情就有一分诗才,她的情既真又苦,故而诗才也高,而这高无疑是苦水多,甜汁少。

  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特别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抒发了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是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林黛玉泪尽而逝,但她纯美的精神、真的神韵,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她身上闪耀高洁无暇的艺术光环,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兔子说娱乐


关于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有以下几处:

1.十岁时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2.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