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道德經》修行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毛病,慢慢找到本來真實面目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20篇(第二十四章)

《道德經》修行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毛病,慢慢找到本來真實面目


AI信息時代就像一面稜門境,智能機器人每天會根據我們的興趣、愛好、日常行為和習慣,自動推薦和分發信息內容到我們的眼前,剛開始不習慣的時候,還總以為有人能夠對我們心靈感應瞭如指掌,慢慢習慣了也就平常了,得失心一息,妄想疑懼自然無……

這個AI智能機器人,懂得與它和諧相處的時候,就是當下修行最好的助緣,讓我們時時刻刻處處都能返觀內照自己,不斷髮現修正自己的各種毛病,慢慢覺悟自我本來真實的面目,與道合一。

與道合一,就是空和無的境界,應屬覺悟後的自然境界,為大方向,真正到達這種境界了,也就不再像寫文章一樣,不斷妄想計著逐念流轉,在六塵緣影當中打圈圈繞來轉去了……

今天詳解《道德經》第二十四章,提煉成一句話就是:有道者六不處。

樵夫仍尚在不斷修正的起步階段,路漫漫其修遠兮,行則必達,誠則必至……

《道德經》修行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毛病,慢慢找到本來真實面目


01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前兩句新增,承二十三章飄風驟雨而來;後四句為複述第二十二章提到內容。

踮起腳尖來的人,是站不穩的,而且容易摔跟斗,古時應無芭蕾舞?此句道祖應是指心高氣傲吧?類飄風。

想三步並作一步趕的人,也是沒法行走的,太著急了不是個辦法!此句道祖應是指急促如雨吧?類驟雨。

固執己見的人,只顧及個人感受,少了對他人的理解和包容,是不明白道理的!

自以為是的人,習慣把個人的理解當真理,沒法接受他人的批評和指正,心性沒法光亮起來!

自輕自賤的人,缺乏足夠的勇氣和毅力,是一事無成的!

太過保守吝嗇的人,沒有寬廣的心胸,不適合茁壯成長!

《道德經》修行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毛病,慢慢找到本來真實面目


02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這以上六種惡習,在修道過程當中,就好比殘羹冷飯和臃腫的脂肪,不受自然造化歡迎,背離與道合真的常理,故有道之人引以為戒,不居其一。

有道者,是指具備了一定修為境界的人,內心清靜,已不被塵緣世俗所染,為出世間惟道是從者。

然俗世間之人,誰沒有個三五俗習?而俗世間真正有成者,亦屬心身嚴格自律之人,與修行又有何差別?

《道德經》修行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毛病,慢慢找到本來真實面目


修行無處不在,點點滴滴都是機緣,平淡無奇之處皆藏造化。

很多時候,我們自身存在什麼缺點,存有哪些毛病,沒有相形參照對照的時候,是根本不知道的!

這需要自省自查思維,經藏就是一面最好的鏡子,讀多了,把自個平常的日常生活習慣拿來一照,存在哪些相形見絀的地方,就歷歷分明起來,只是一下子改不過來,短時間也改不過來,但只要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之處,然而再誠心正意,就會自然一點一點的慢慢修正過來……

不斷修正自己的毛病,就是返本歸元,復歸嬰兒,重回本來清靜無極之旅!

清靜之法,只是澄心遣欲四個字而已!識得本來真,面目自然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