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墓中的黄肠题凑墓室是一种什么样的墓室结构?

溪云斋1


在“事死如事生”的古代,丧葬之事是极为重要的。墓葬的形制、规格、陪葬品的数量和种类等都和墓主人的身份息息相关。提起帝王陵墓,就会想到金缕玉衣和各式精美华贵的陪葬,乃至殉葬。但若是提起黄肠题凑,也许就会让人稍感陌生了。

那么,黄肠题凑究竟是什么呢?且随笔者一探究竟。

黄肠题凑一词,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文中记载到:“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壁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黄肠题凑是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一种墓制,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是厚葬之风的产物。在秦汉之后逐渐消失。那么,何为黄肠?因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何为题凑?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也就是,在帝王陵寝椁室周围用柏木枋(方形木)堆垒成框形结构。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其实相当于防盗门。

都说黄肠题凑奢侈,那黄肠题凑奢侈在何处呢?

第一,是它的使用者。黄肠题凑,使用者是帝王及其宠爱的妻妾,还有他特许的大臣。因此,有资格使用黄肠题凑的人,都是非富即贵的人物。一般的百姓和寻常官吏,是享受不到这份荣誉的。

第二,是它本身。一方面,黄肠题凑在原料上大量使用柏木。柏木,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就其特点来说,第一,柏木坚固耐用,可以历经百年而不损。第二,柏木内含材脂,干燥较慢,因而耐腐蚀能力强,且散发出幽香,沁人心脾。古时一直有“松柏之高洁”的赞誉,可见柏树在精神文化方面也为人所推崇。如此一来,造价必然昂贵。譬如1974年到1975年在北京大葆台发掘的两座墓所建造的黄肠题凑,所用柏木足有一万五千多根,手笔之大,令人咂舌。另一方面,黄肠题凑也在墓室的密封防潮和防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是工艺。黄肠题凑,是一层层平铺上去的,所用柏木,也都将表面打磨光滑,倘若有略微不平处,还要垫上薄木片或木屑以使各层保持严密整齐,仅在顶部加一层压边木进行巩固。这对工匠的手艺要求较高,倘若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可能就会导致整体效果与预想偏差极大。

关于黄肠题凑,其发展与衰落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在西汉前期,制作比较粗糙,四角采用纵横相压的方法交接,代表为长沙象鼻嘴一号墓等;到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制作发展至更加精细,柏木多去皮,榫卯开始加入;最后至东汉中、后期时,木制黄肠题凑被黄肠石式逐渐取代,黄肠题凑也逐渐消失。

如今已经考古发现拥有黄肠题凑的大墓中比较出名的有:秦公一号大墓、定陶汉墓、大葆台汉墓、长沙王陵墓、大云山汉墓等等。

黄肠题凑,作为专属身份象征,静穆的伴随君王沉睡千年。在昏暗的地宫,和那些寂寂无言的陪葬品一道安静的怀念过去的辉煌。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黄肠题凑,作为当时厚葬之风的产物,它对木材和人力、财力的耗费量极大,对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害而无利的,这也就为它之后的消亡埋下了伏笔。


邓海春


昨天在微头条中说到了青海都兰的“九层妖塔”,其封土以木料和石块相隔成,有朋友联想到了黄肠题凑,在这里再专门谈一谈。

1.黄肠题凑的形制

黄肠题凑是一种墓室结构,简单说就:

  • ①在地面挖个大大的土坑
  • ②在坑里用规格相同的木条,垒砌成一圈“木墙”。
  • ③在木墙围起来的范围内,修建椁室,里面再放入墓主人的棺材。

下图是网络上找到的一张大云山汉墓的示意图,答主在里面标出来黄肠题凑的位置,一目了然。

2.黄肠题凑的得名

其实其他答主已经指出,黄肠指的是柏木的黄心,题凑指的是这种垒砌的方式,即古人所说的: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在这里需要补充一点,根据考古工作者对汉代黄肠题凑墓所用木料的研究,并非所有木头都是柏木,其实汉代黄肠题凑墓所用木料比较复杂,以老山汉墓为例,用了松木和板栗木。

3.黄肠题凑的起源时间

以往的很多研究者,都认为黄肠题凑是汉代的墓葬形制。不过这个观点到今天就需要更新了。

2011年,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秦东陵被盗,其中有一座墓,盗洞已经进入墓室的边缘位置,工作人员进入以后,发现其侧壁也是以木料整齐垒砌起来的。该墓的墓主人有可能为秦昭襄王,即秦始皇的曾祖父。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至少在战国晚期,黄肠题凑就可能作为一种高等级的墓葬形制而存在了,其起始时间可能还要更早一些。

4.黄肠题凑的使用阶层

黄肠题凑在汉代主要为帝王阶层所使用,这一点得到了考古材料的印证,如前面说的大云山汉墓,墓主人可能是江都王刘非。

再比如北京大葆台汉墓,墓主人应当为西汉的广阳王刘建。

(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

比诸侯王阶层低一级的列侯,一般是不能用黄肠题凑的

,比如说著名的南昌海昏侯刘贺墓,虽然刘贺生前曾经当过诸侯王,还当过皇帝,但是他最后的身份是列侯,因此只能使用一般的木椁和回廊,而没有用黄肠题凑。

(刘贺墓结构)

当然,很多人也指出,像霍光这样的权臣,死后可以获得皇帝的特赐,使用黄肠题凑,但这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而非常制。

5.黄肠题凑的实际功能

黄肠题凑使用大量的木材,对于墓葬的保护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某省曾经有盗墓贼盗掘一座黄肠题凑墓,因为木墙太厚,一直挖不穿,后来不得已使用了炸药,还是没能得逞,爆炸声反而引起群众的注意,后来这伙人全部落网。


考古军中马前卒


古墓中的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中用柏木枋堆垒的围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可知,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同属帝王陵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皇帝允许,一些勋臣贵戚也可使用。唐代颜师古引苏林注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日黄肠。木头皆内向,所以为固也。”根据《吕氏春秋》与《史记》等文献记载,以及近年来考古发掘证实,墓葬中的“题凑”这一结构不晚于战国时期,但尚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目前汉代考古资料可知,“题凑”是将一定规格的枋木平铺叠垒,而不用卯榫,这些枋木与椁室的地板木呈垂直的方向,即“木头皆向内”,即从侧面看,每一面黄肠题凑都只能看见枋木的端头。位于北京西南郊的大葆台一号汉墓中发现的黄肠题凑,共计用柏木14000多根,通高近4米,直抵墓室顶部.规模宏大,是迄今发现的级别最高、用材最为考究的一套黄肠题凑。

此外,在江苏高邮、扬州等地也相继发现了一些使用黄肠题凑的汉代诸侯王墓葬。因汉代帝陵尚未经科学发掘,迄今考古所见汉代诸侯王墓中的黄肠题凑为研究汉代帝陵的葬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此外,目前尚未发现东汉时期使用黄肠题凑的实例。





历史有妖气



黄肠题凑只能是皇帝享用,其它人不得私自使用,除非有皇帝的特许。史书上的记载,只有两个人曾得到了这样的恩宠,一个是霍光,一个是邓禹。


大将军霍光大家都熟悉,几朝权臣。邓禹是东汉开国名将。


  • 南京博物院的“黄肠题凑”模型(看着比金缕玉衣震撼)


但就考古发掘来看,事实上有些诸侯王也使用了黄肠题凑,如高邮天山1号墓也出土了黄肠题凑,他的墓主人是刘胥。刘胥觊觎皇位、诅咒天子,这样的人,皇帝怎么可能特许使用黄肠题凑?这样子的人都能使用黄肠题凑。倒是可怜的海昏侯,据说下葬前是有准备使用黄肠题凑的,最终还是没敢用。


《汉书·霍光传》刘敞注:“以次言之,先亲身者衣被,次梓宫、次便房、次题凑、次外藏。”


也就是说黄肠题凑不是单独存在的,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相依相存。简单来说“黄肠题凑”的结构就是一层又一层的,并且所使用的木材也颇为名贵。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黄肠题凑需要用黄心柏木枋构成。柏木本来就很珍贵。在木植中的级别相当高,有“木中之王”之称。柏木有香味可以入药,可取香气而防腐。而一副黄肠题凑的黄柏木用料达到万计。

比如拿墓葬较完整的北京大葆台一号墓来说,总木量达到15880根。有句话说的好“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一棵树的生长是需要周期的。有钱也未必买到,所以,就是统治者也会难免力不从心。在中山简王刘焉死后,汉和帝与窦太后为他修陵墓时:


“发常山、钜鹿、涿郡柏黄肠杂木,三郡不能备,复调余州郡,工徒及送致者数千人,凡征发摇动六州十八郡。”


由此可见黄肠木的稀缺。到了西汉中叶以后,即使是帝王也不再使用黄肠题凑了,主要也是因为“用不起”吧,实在是太浪费了。所以就改用砖室墓和石室墓。


我是阿斗,喜欢阅读、逛博物馆,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