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潮陽金灶柳崗王氏祠堂聖旨亭歷史由來

潮陽金灶柳崗王氏祠堂聖旨亭歷史由來


王氏祠堂(含王雲谷墓)


王氏祠堂,位於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柳崗村。始建於宋建炎三年(1129),明嘉靖十三年(1534)重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曾修,為座乾向巽兼亥已分金,佔地面積1904平方米,建築面積646.42平方米,系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之建築結構。該堂是“潮州前八賢”之一的南宋禮部尚書王大寶請聖旨建造的。祠堂大門為石結構的雙疊樓亭臺式,石亭頂端有一太陽形狀石徽,頂臺中央立有高0.64米、寬0.22米的刻有“聖旨”二字之石牌,故史上稱為“聖旨亭”。亭門上方通梁石刻“王氏祠堂”,明嘉靖十三年(l534)閏二月立,清雍正乙卯年 (1735) 二月重修。通梁背面刻“時思”二字。亭扁高0.31米、長1.43米,正面石刻“科第”、“唐節度使王審知”、“宋建炎榜眼王大寶建炎進士王大鼎”,背面石刻“宋賜進士文林郎惠州府推官王仁”、“明鹹化戊子科鄉進士□□□□□王□”、“清康熙丁酉科進士郎王時”。亭大門高2.23米、寬1.51米,兩側門高均為2.l米、寬1米。大門門框上,有史以來一直張貼一副春聯: “慶春王正月,祝天子萬年”。相傳此對聯是王大寶 (王大寶,字龜元,宋哲宗紹聖元年、甲戌<1094年>生於潮州府登贏都湯頭村)三十五歲時,他“對策丹墀中上游,天顏撫諭遜龍頭”而榜眼及第所作,這與潮陽靈山寺由王大寶奏準皇上而立的“祝聖碑”有聯繫。長方形雙疊樓臺式,長3.51米、寬2.55米、通高5.73米,頂臺為1.91米。由於王氏祠堂系奉聖旨而建造,史稱“聖旨碑”,故凡路過此地之宋代文武官員,文得下轎,武需下鞍,叩拜而過。


潮陽金灶柳崗王氏祠堂聖旨亭歷史由來


王氏祠堂之建築結構為三進四廂房,入大門是陽埕,進而是中廳、天井、拜亭和各有兩間對稱廂房的後廳。拜亭上的瓷塑豔麗多彩,有精緻美輪美奐“雙鳳朝牡丹”圖案和栩栩如生之人物形象。拜亭和後廳的樑架上擁有眾多的木雕,分別有由人物、雄獅、松鹿、駿馬、花籃等組成的形態各異、生動有趣的圖像,其雕刻古樸自然、生動流暢、技藝精湛。舊時祠堂後廳、拜亭等處懸掛著十幾塊文魁、武魁、狀元、進士等字樣的木牌匾,但在解放初破除封建迷信運動中,這些牌匾被當柴火燒。今祠堂尚存木牌匾一塊,匾高0.7米、寬1.9米,匾文為“文魁”、“主試頭品頂戴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糧餉李翰章監臨頭品頂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廣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剛義為”、“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恩科鄉試中式第十九名舉人王廷獻立”。祠堂廂房兩側現存石碑兩通,一為“明王氏世族”碑,一為“呈明縣主勒石示禁”碑,可惜歷經風雨滄桑,碑文有些模糊不清,有些依稀可證。該堂系潮汕地區唯一一座以雙疊樓亭臺式石結構的聖旨亭為大門之祠堂,整座祠堂具有南宋建築遺風,並保留和保存有明、清建築樑架和木雕,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潮汕宋代古建築,2001年3月,被原潮陽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潮陽金灶柳崗王氏祠堂聖旨亭歷史由來


王雲谷墓,位於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金溪鄉王厝山,與王氏祠堂史脈相承,同為一地史蹟。始建於宋淳佑[辛丑年(1241)]年間,坐庚向甲兼酉卯,佔地面積576平方米,建築面積256平方米。該墓葬形狀為陽居向臺,碑後為古典式全建石龜身,長454公分、寬394公分;龜身後石砌半月形墓管,直徑630公分、高250公分;碑前石祭床,高59公分、長140公分、寬77公分,石刻“福壽祿”三字;碑面高198公分(包石床)、寬184公分,系宋代疊頭“三門四筷”款式,中間石刻碑文:“宋潮邑一世祖、寧宗賜進士惠州府知府雲谷王公、四品誥命霄貞鄭氏墓”,兩旁石刻博古花瓶。墓前有石柱兩對,各高136公分、闊49公分;柱聯四副,分別石刻:“庚山鍾靈蒸嘗表孝思,甲水毓秀繼述集大成”、“鳳繞吉塋高歌祖宗德,地凝佳城卜其嗣裔昌”、“追思兩晉家聲遠;綿延三槐世澤長”、“繼太原世系源遠流長,承琅琊道脈子孝孫賢”。兩幅直襬(疊獅),各高140公分、長523公分、寬275公分,分別石刻:“祖肇太原、帝胄天潢、琅琊承祧、江左輝煌、固始種德、忠懿流光、燕翼貽謀、奕葉飄香”與“宗興潮路、世繼青緗、惠州黃堂、政聲斐然、棉邑立籍、柳崗發祥、螽斯旺盛、蘭桂騰芳”。整座墓葬系全建石結構,古樸莊嚴。該墓雖有王氏後人看管保護,但因年代久遠,特別是“文革”期間遭受部分損壞。為保護好王雲谷墓和王氏祠堂這一不可移動文物,王氏後人專門成立王氏祠堂和王雲谷墓文物保護管理組,並籌集資金,按照“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文物修繕原則,對王雲谷墓進行全面修繕,並保留保存原墓葬部分石板材和石構件,現該墓基本恢復宋時原貌,基本保存宋代潮汕墓葬形制、格局、特點。


潮陽金灶柳崗王氏祠堂聖旨亭歷史由來


王雲谷,名師程,字紋孫,生於宋孝宗淳熙丁酉年(1177)。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賜進士,授任惠州知府,期間政聲斐然。有王師程像像贊佐證:“懷抱利器、刺治惠州、從政雍容、寢食無憂、愛民若赤、疾苦勤求、謳歌載道、人去思留”。回任途經潮陽,愛其山川秀美、風俗淳厚,遂初籍柳崗,韜晦躬耕。之後,帶長子王晦齋遷潮陽縣城。後裔繁衍潮陽乃至粵東各地,被尊為潮陽王姓氏族始祖。宋淳佑辛丑年(1241)卒,享年64歲。


王雲谷系宋代惠州與潮州名人。任惠州知府期間,整飭吏治,勤政愛民,淡泊名利,清廉儉樸,其高風亮節,深受惠州人民讚頌與懷念。隱居柳崗及潮陽縣城時,不求聞達,躬耕樂道。在柳崗時任塾師,耕讀教子,忠厚傳家。至潮陽縣城後,以其學識與聲望,竭力倡導並率先創辦私塾,身體力行教授儒學,傳播道德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為潮陽的啟蒙教育做出貢獻,在潮汕大地啟蒙教育領域產生一定的影響。


為更好地妥善保護好王氏祠堂和王雲谷墓這難得的宋代不可移動文物,發揮其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研究作用,特申請公佈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潮陽金灶柳崗王氏祠堂聖旨亭歷史由來


王氏祠堂,位於潮陽區金灶鎮柳崗村。始建於宋建炎三年(1129),明嘉靖十三年(1534)重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曾修,為座乾向巽兼亥巳分金,佔地面積1904平方米,建築面積646.42平方米,系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之建築結構。該堂是"潮州前八賢"之一的南宋禮部尚書王大寶請聖旨建造的,是潮汕地區唯一一座以雙疊樓亭臺式石結構的聖旨亭為大門的祠堂,整座建築物不僅具有南宋古建遺風,還集明、清兩代建築樑架和木雕特點之大成。由於王氏祠堂系奉聖旨建造,史稱“聖旨碑”,故凡路過此地文武官員,文得下轎,武需下鞍,叩拜而過。為潮汕乃至粵東地區不可多得的有較高研究價值的宋代古建築。


潮陽金灶柳崗王氏祠堂聖旨亭歷史由來


王雲谷墓,位於潮陽區金灶鎮金溪鄉王厝山。始建於宋淳佑年間,坐庚向甲兼酉卯,佔地面積576平方米,建築面積256平方米。因年代久遠,“文革”期間遭受破壞,王氏後人籌集資金,組織對古墓葬進行全面修繕,按照“修舊如舊”和“不改變文物原狀”之原則,使修繕後的王雲谷墓基本保留宋代潮汕古墓葬形制、格局、特點,特別是修繕時還保留保存古墓葬宋時石板材及石構件。該墓一直以來由王氏族人成立文物保護機構進行看管與保護。


王氏祠堂與王雲谷墓之現狀保存基本完好,已成為潮汕難得的宋代不可移動文物,以及海內外王氏族人聯絡鄉情鄉誼、愛國愛鄉愛潮汕歷史文化、瞻仰祭祀和各界人士參觀、瞭解與研究歷史文化遺產之文物場所。現已專門成立王氏祠堂和王雲谷墓文物保護管理組,有若干名專兼職人員負責保護看管,有制度措施保護文物安全。


潮陽金灶柳崗王氏祠堂聖旨亭歷史由來


王氏祠堂系潮汕地區唯一的以雙疊樓亭臺式石結構的聖旨亭為大門的祠堂,也是“潮州前八賢”之一南宋禮部尚書王大寶請聖旨而建造的獨一無二的具有南宋建築風格的古建築,整座建築充分體現了宋代潮汕建築形制、格局、特點,特別是保留和保存至今的明、清兩代建築樑架和木雕均是潮汕地區難得的古建築,歷史、藝術價值較高。


潮陽金灶柳崗王氏祠堂聖旨亭歷史由來


王雲谷墓系宋代惠州、潮州歷史名人墓葬。墓主系宋代進士,官任惠州知府,為官一方,造福百姓,政聲斐然,備受惠州人民讚頌與懷念。離任入潮後,以其學識,創辦私塾,教授儒學,從事啟蒙教育,留下眾人稱道之口碑。其墓葬基本保留並保存宋代潮汕古墓形制、格局、特點。


上述兩處不可移動文物,是史脈相承、史料相通、史蹟相印之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對於研究潮汕宋代建築形制、格局、特點、特色,特別是明、清建築樑架及木雕,尤其是潮汕地區唯一的以雙疊樓亭臺式石結構的聖旨亭為大門的祠堂;對於研究歷史名人、宋代古墓、潮汕民俗喪葬文化、王氏人口遷徙入潮文化與潮汕移民歷史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潮陽金灶柳崗王氏祠堂聖旨亭歷史由來


潮陽金灶柳崗王氏祠堂聖旨亭歷史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