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何為醫道(指中醫) 古時大夫給人看病有什麼講究?

應知和


醫道就是看病的本領,也就是醫術,這是傳統醫學術語,現代醫學講的是醫療技術,所以說醫道是指中醫,中醫講究的是“陰陽五行、四診八綱的辯證關係,用藥是以“五氣與五味,”即“寒、熱、溫、涼、平;辛、甘、酸、苦、鹹”各入其經,這就是中醫之道。


石玉峰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言: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這段話應該是中醫大德創醫道的記載。其後記載中古之時有至人,其次有聖人和賢人。此是道傳。《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言: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意思是聽從醫聖教導,可保健康。其實就是全身心進入醫道之門。從上可知:古代醫聖不看病,只收徒入醫道之門。這大概就是授人與魚不如授人於漁的來源。這也是師者,修道,授業,解惑的來源。


小太極猴劉永明


醫生是救死扶傷的天使,在面對病魔時第一時間衝在前面。而醫生在已有自己的準則,在如今,那麼古人醫生對於醫病有什麼準則額。

據明代醫學家李梃在中醫啟蒙書《醫學入門》中提到古代中醫的習醫規矩:行醫關係到人命 ,不是品德誠實而不虛偽、性格沉靜而有恆心、真正知道長陰功樂趣的人,不可輕易學醫。

既然人立下學醫的志向,就可以商議如何用工。學醫人每天早上面對 《先天圖》靜坐,誦讀品味《孝經》、《論語》 、國小;大有資力者,再遍及《四書》全部內容、古《易》白文,以及《書經》、《洪範》、《無逸》、《堯典》 (理會大意,不必強記)。因為醫出於儒, 不讀書明理,終是庸俗昏昧 ,不能變化貫通。

除此之外,學醫人每天中午將《醫學入門》中的大致內容從頭至尾逐段誦讀,必須一字不漏,如同自口述出來一樣。(就算學醫人想專攻小科,也不可不讀大科;想專攻外科,也不可不讀內科。因為學醫只有觸類旁通的道理,沒有對其他科一竅不通卻能精通一科的道理。只是因為醫生經驗有淺有深,技術有生有熟,所以才有分科的不同)熟讀後,學醫人要潛思默想,深究書中意義。稍有疑難之處,學醫人就要檢閱古今名家方書來增廣見聞;或者向醫術高明、醫德高尚之士恭敬請教,陶節庵說過:心得只是不與俗人說罷了。

因為學習中醫方藥不外乎《神農本草》, 學習中醫理論不外乎《素問》、《難經》 以及張仲景、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除此之外縱然有小方捷法,終究不是大家氣數,千萬不可被其誣惑。學醫人對於 《醫學入門》一書既然融會貫通,而後可以成為一名小醫。此後學醫人更要努力靜坐,誦讀儒書。

可見古人對醫生的要求更高,比現在的醫生要求更多。做好品德才能學醫,這也是古人學醫的第一條。由此可見,做人是第一步,不管做什麼工作。





青峰酒史


古代中醫很講究醫道,對醫生而言,首先要有高尚醫德和懸壺濟世的仁愛之心,再加上精湛醫術才可稱為大醫;大醫治病時,安定神志,有同情患者疾苦的憐憫之心,無論患者是男女老少、長得美醜、不同民族、不同國籍等前來診治疾病,都一視同仁當做親人看待;不可瞻前顧後,考慮自己聲名;無論白晝冬夏、路途遠近崎嶇、疲勞飢渴、一心赴救,不能應付或拒絕;在中藥使用上不能殺生求生,杜絕使用虻蟲、水蛭、穿山甲等動物藥;診病時排除雜念,平穩心態,縝密細緻,四診合參,辨證論治,杜絕差錯發生;給患者用藥不用怪異當地市面難尋之品;平時做人上,說話和氣,不高聲喧譁,道說是非;不做以醫技謀索錢財之事;做到以上這些,才是人民群眾的好醫生。古代中醫還要熟練掌握探求自然界變化法則和規律(人與自然界是統一整體)、萬事萬物(疾病發生髮展)變化綱領和根源、萬事萬物(人的生長壯老死)新生和消亡始終的陰陽、五行學說及五運六氣(氣候變化與疾病流行)學說。





翼昂揚185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 所謂醫道,也就是醫生在行醫過程中所秉持的行為準則。電視劇《大宅門》是以同仁堂的故事改編的,裡面有一副牌匾,“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我覺得這是對中醫醫道最好的描述。

其實,古代中醫除非已經功成名就的名醫,大部分還是赤腳醫生,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走街串巷的“鈴醫”。無論哪個類型的中醫都會秉持“醫不扣門”的規矩,也就是醫生不會主動上門給病人治病,一是免得病人及其家屬覺得晦氣,二是儘量交給醫療事故糾紛。

另外,重點說一下赤腳醫生的治病模式,特點就是醫藥分離,也就是他們出了針灸推拿的理療外,只管開方,病人一方自行到藥店抓藥。即便是坐堂的醫生應邀出診,開了方子,抓藥也是自便。兩者都沒有名義上的出診費,一般代之以“車馬費”為名,這樣就可多可少,憑病人自己根據情況斟酌。

總之,中醫作為一種經驗醫學,和患者之間信息量相較於西醫更加不對等,西醫主要藉助於機器,是可以反覆驗證的。所以,人們對中醫有更高的醫德要求。


中原一條蟲


醫道意思就是說,作為一名醫生所應該具備的德行,應該要有濟世救民之仁心,謹慎負責知品質,畢生專研的精神。



古代的醫生,我覺得比較著名的就是採用望聞問切,

望,他就是說看一個人的氣色如何。

聞,就是聽他的聲音和嗅氣味。

問就是詢問患者的症狀。

切,就是診斷一個患者的脈象。

古代的話是通過這種比較古老傳統的方式得出患者是得了什麼樣的病。古代的醫生就是給患者用藥,一般是從山上採的,成本也比較低,然後醫生是懸壺濟世為己任,然後古代的那些中藥也比較的純正,因為現在的中藥很多是人工種的,可能藥效沒有古代野生的好,因此,古代的醫生看病可能更容易,藥到病除更快,更準,更狠。


梅溪沐雪客


這是現在的講究。



功德21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言:“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髒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汲聖堂中醫陶秋蓮


醫德至仁,懸壺濟世,杏林春暖,救死扶傷,仁心仁術做為醫者有此精神方為醫道,在行醫過程中心懷善念用最精簡的幾味藥能夠力挽重疾方為道…古代中醫看病救人不分貧窮高貴一世同人無論白晝黑夜風雨無阻。有精成的古郎中大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


肝病腫瘤病研究所


古代醫道不甚清楚!就解放後的中醫師,給人瞧病,從不收費,寫好藥方,自己去藥店去抓藥。有人或者給醫師兩瓶白酒,或者一盒糕點,幾盒香菸等等,就算是對醫生說回報!而現代發展到,非錢莫談,非錢莫為,所以醫學發展也阻力頗大,沒有更多時間去研究醫學,而是研究著錢幣的多寡之事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