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佛經大多由印度傳入,僅一本我國本土真“經”,讓人當下明心見性

佛經大多由印度傳入,僅一本我國本土真“經”,讓人當下明心見性

佛,在我國深入人心,幾千年來影響力很大,寺廟可以說無處不在。在語言學上,我們在日常生活用語中有很多詞彙來自佛學。比如,大千世界、指點迷津,神通自在,剎那須臾,不可思議,回頭是岸等等。


佛經大多由印度傳入,僅一本我國本土真“經”,讓人當下明心見性

因為我們對佛學已經習以為常,所以通常已經感受不到佛學是由印度傳入,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佛學是外來的。

按照一般的說法,佛經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彙總,是學佛的依據。對佛經的解釋和闡述,在佛學典籍中稱之為論。按照這個道理,我國本土高僧大德的講述,只能稱之為論。

但是,從中國佛教史和中國文化史來看,禪宗惠能大師卻打破了這個傳統,其著作成為中國佛學作品的“唯一”,稱為“經”,這本著作就是《六祖壇經》。自六祖惠能大師開始,佛學在中國成長為影響最大的——中國的禪宗。

《六祖壇經》自唐代至今,影響著世界上很多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朝鮮、日本、美國等地,受禪宗影響極大。

佛經大多由印度傳入,僅一本我國本土真“經”,讓人當下明心見性

六祖惠能可以說是位傳奇人物,年輕白丁,出身貧苦,沒有上過學,不識字,卻是我國佛學史上傑出的大師。他出生在我國嶺南未開化的山村鄉野,後來卻被五祖授予禪宗衣缽。

六祖拜師的事蹟,還被仿寫進入了《西遊記》。《壇經》中,惠能說“惟求作佛”,而《西遊記》中,孫悟空“只求長生”。惠能被祖師稱為“獦獠”,而孫悟空被須菩提祖師稱為“猢猻”。為了教授惠能明心見性的法門,五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三鼓為說《金剛經》;在《西遊記》中,須菩提祖師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三更傳道。

《壇經》薄薄的一冊,將佛的境界一一闡述,惠能大師所證悟的境界,已然是佛的境界。因此,後人才認可其論述為“經”。

佛經大多由印度傳入,僅一本我國本土真“經”,讓人當下明心見性

佛祖在靈鷲山上拈花一笑,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一宗,傳於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的由來。惠能大師,接受了這個傳承,將禪宗發揚光大。禪宗與各宗各派,最大的區別在於,禪宗則主張頓悟,而其他各派主張要依照一定的次第漸修漸悟。

六祖惠能原本是嶺南新州的百姓,父親早亡,只有母親,以賣柴度日。偶然聽到客人讀《金剛經》,“應無住而生其心”而悟道。

從上面來看,用佛學的術語來說,六祖惠能是“利根性”之人,聽聞一句佛經,就能悟道。這與佛祖的拈花一笑是完全一致樣的開悟方法,因此後面由惠能承接五祖的衣缽水到渠成。

悟道之後,到黃梅拜見五祖。然後,便有了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經大多由印度傳入,僅一本我國本土真“經”,讓人當下明心見性

從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之後,可以說是一路度人,而且每次都是簡短的話能夠讓人大悟,直接開示學人當下見性。比如,一路追過來的惠明。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這個時候,哪個是本來面目?”由此話,惠明大悟。

在廣州印宗大師講《涅槃經》的時候,六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後來,在寺中開示東山法門。與會者,聽到講說,無不醒悟。

在韋刺史的齋會上,在會的善男信女,各得開悟。等等。在此不再列舉。

從《壇經》中,惠能一路度人的記錄來看,能夠當下明心見性的人不在少數。

【版權聲明:本文由李秀筆記原創首發,作者李秀,多平臺原創作者,簽約作家。】

舉報/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