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乾隆三大家——蒋士铨鄱阳记忆

清乾隆九年(1744),蒋士铨随父母,自山西泽州经河南、湖北归江西,“侨居饶州月波门内小市巷”,一住就是8年。

蒋家家境贫寒,但父母的知书识礼,使蒋士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记》说他自幼就开始苦读。十岁时起遍游多省。十五岁开始学诗。乾隆九年九月,全家“卜居于鄱阳”。

第二年秋天,蒋士铨对鄱阳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连续创作了《浮洲寺》、《湖上晚归》、《秋日过浮洲寺》、《荐福寺》、《芝城》、《饶州怀古》等诗。“古刹萧然冷劫灰,残碑何处偃苍苔?不关天地非奇困,能动风雷亦异才。佛子堂空香雨散,英雄坟老野花开。白杨摧尽无封鬣,寒食凭谁展墓台?”这首《荐福寺》诗一直被广为传诵。

1745年冬天,蒋士铨在鄱阳完婚。此后几年,蒋士铨随父归铅山老家读书迎考,巧遇督学江西的殿撰金德瑛来铅山,便从学于金德瑛,同时也经历了中举、会试落第、父亲病逝于鄱阳等人生大事,也留下了《番君庙》、《止水亭吊江文忠公万里》、《张睢阳庙》、《荐福碑》等诗。

蒋士铨在鄱阳的第六年,即乾隆十四年(1749),留下了两段文学佳话。一是为了安慰母亲,延请画师为其画像,并创作了哀婉动人的散文《记》,二是推出了组诗《鄱阳竹枝词十一首》。《鄱阳竹枝词》语言朴实,风格清新,音节和谐,既揉入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又在诗中留下了二十多个乾隆年间的鄱阳地名,深受读者好评。

乾隆三大家——蒋士铨鄱阳记忆


1750至1751年,蒋士铨母亲和其妻张氏都在鄱阳,但蒋士铨一直在外谋取功名,所以也没太多关于鄱阳的信息,只有《舟出鄱湖》、《将归鄱阳叠韵别寿雨》二诗,让人隐隐约约知道鄱阳是他奔波的起点或终点。1752年,蒋士铨举家迁往南昌。又过了三年,蒋士铨才进士及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而依然时有眷顾鄱阳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