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學畫入手要高

學畫入手要高

沈周 《廬山高》


又到了各種高研班、導師班招生報名的季節。有多人諮詢:上哪一家的班好?我瞭解了北京各種班的教學情況,卻難以推薦。都是成年人,我建議你自學。現在網絡、通訊方便快捷,教學資源豐富而開放。所謂自學就是跨過當代,直接向古人學習。自學不僅可節省幾萬元的學費,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因選擇不當而被歪嘴和尚唸錯經,誤入歧途。


學畫入手要高

李唐 《萬壑松風圖》


“師古人”與“師造化”歷來被奉為學習中國畫的兩條重要途徑。就具體操作方法而言,“師造化”主要是通過觀察物象、遊歷寫生來實現; “師古人”則是指通過觀摩傳統經典、臨習範本來學習的過程。有此二途,再加上畫家本人的體察領悟與意緒融入,慢慢便會學有所成。

而對於剛涉畫道、始習技法的初學者,或者畫藝還沒有達到相當水平的畫家來說,“師古人”是更為重要的途徑。

  中國繪畫源遠流長,且不論先秦自兩漢間已有一批出色的巖畫、壁畫、帛畫作品留存至今,僅從東晉顧愷之,唐代吳道子、王維算起,經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現代的積累,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中國畫經典。這是歷代畫家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是我們“師古人”的教材與寶藏。


  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數量如此可觀的傳統經典,我們不可能一一逐件臨習,這就面臨一個“取捨”的問題,究竟該從中選取哪些作為我們“師”的對象呢?我們要選擇最上乘的、最有代表性的,選擇那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為大多數人所共同認可、推崇的傳世名作。只有從這些最優秀、最上乘的作品人手,觀其筆意、師其度法,才能使學習者一開始便能取法乎上,與一流的大師展開精神對話。從而將自己的藝術起點建立在相當的高度之上,如此方有高屋建瓴、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畫山水,要注意對山石、樹木、雲水、舟橋、樓閣亭榭及點景人物之局部細節學習與臨摹,同時對用筆、用墨、用色、用水加以體會,對於線條、皴法、點苔及用筆的連貫性、節奏性的把握。


學畫入手要高

范寬 《雪景寒林圖》


  學畫一般從小畫入手,古畫裡冊頁小品很多,中國畫自初創伊始,千年以來,與書法、詩文有著無盡的聯繫。自摩詰、東坡和“二米”以降,或以文助畫,或以畫載文,或寥寥幾筆,或興致所至,往往都會相得益彰,無不透溢出強烈的“文性”、“詩性”和“個性”。在臨摹之餘從中體會其意境與情趣。小作品往往在各方面都經得起推敲,作品中的技術含量也讓人歎為觀止。


但凡筆墨考究、精妙的畫家,往往更鐘情於小品冊頁,他們往往善於在咫尺之間盡情揮灑而遊刃有餘,能利用有限的空間,充分展示和演繹天地萬物至大至美的境界。小品不僅具有小中見大、以微觀宏的視覺功效,還具備了一種“管中窺豹”或“一葉知秋”的哲思功能,更容易體會出作者道行修煉的高低深淺。若細細品來,倪瓚、沈周、青藤、八大等無疑都是將小品把玩到極致的高手。

古代經典也有大量不朽的恢弘鉅著,如范寬的《雪景寒林圖》,董源《溪岸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沈周的《廬山高》等等。學習都是循序漸進,由易入難,臨摹大畫主要是研究畫面構成、畫面處理,所以臨摹大畫要放在階段學習的後期。

學習傳統不能侷限於一家一派,要放眼廣闊,清人劉開說:“夫天下有無不可達之區,即有必不能造之境。有不可一世之人,既有獨成一家之文。此一家者,非出於一人之心思才力為之,乃合千古之心思才力變而出之者也。非盡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開獨造之域。”畫亦如是。(文/丁雪峰)


學畫入手要高

董源 《溪岸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