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大明永樂初年山東大規模移民河北初探

“若問故鄉何處是,山西洪洞老槐樹”。一直以為,明朝初年那場規模空前的大移民,山西是唯一的移民輸出地。

大明永樂初年山東大規模移民河北初探


直到有一天,一個姓鄢的朋友說他家族譜中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鄢氏奉詔由河南省鄢陵縣遷入河北南皮,佔地立村鄢四撥(鄢陵縣的第四撥移民)。

南皮鄢氏竟然不是山西移民,出於好奇心理,小編蒐集了不少南皮及其周邊吳橋、東光、泊頭、鹽山等縣市有關明初移民的資料,竟然發現在上述地區,明初來自山西的移民還不足百分之四十,絕大多數移民都來自於山東即墨。

大明永樂初年山東大規模移民河北初探


《吳橋縣誌》記載:該縣有451個自然村,其中有253個村是於明朝永樂初年由即墨移民建立的,佔全縣總村數的56%。

而南皮共有312個自然村,雖然自然村的數量不及吳橋多,但人口卻多出三分之一,也證明人口流動性不大,也更有參考意義。

南皮三百多個自然村中,明代以前的傳統村落17個,例如董村,秦代名四合廟,西漢時稱西鄉城。永樂年大移民以後成立的村落有53個。

另外還有奉詔從浙江杭州府任河縣遷來的柴氏。江蘇南京遷來陳氏(村名陳六撥,說明南京至少有六次向外移民)。江蘇揚州的周氏。江西吉安府萬安縣的王氏。安徽鳳陽府壽祿縣楊氏。河南省南陽縣的葉氏。湖北黃岡湯氏。山東文登縣的叢氏。泗水縣的何氏。共九個來自全國各地的村落。

為了撫卹陣亡將士恩賜立村三個,他們的籍貫無從考證。剩下的村落中有177個來自於即墨移民,山西洪洞移民村落的數量只有32個。

東光縣有自然村412個,其中明朝以前的11個,永樂年間立村384個,其中就有266個來自於山東即墨。

鹽山縣只找到了孟店鄉的資料,全鄉有31個村,由唐山灤縣遷來的有17個,山東即墨遷來的有九個。鹽山有八大姓氏,其中一半來自於山東。

歷史上泊頭有很長一段時間隸屬於南皮,移民的情況也大同小異。

另外寧津縣是1964年由河北劃撥為山東,其中至少有150個自然村來自於即墨移民。

除了上述地區,海興、黃驊、阜城等地也能找到即墨移民的蹤跡。

大明永樂初年山東大規模移民河北初探


據明萬曆版《即墨志》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人口為126800人,至永樂十年(1412年)即墨人口為121400人。20年中,人口不升反降,很多人把這個數據作為山東即墨向河北大規模移民佐證。

但是小編認為上述數據有待商榷,根據不完全統計,由即墨移民組建的村落至少不低於2000個。明代初期採用裡甲制,五戶一甲,二十二甲一里。也就是說一個村落立村時至少不能低於五戶人家,比如說南皮縣劉顯吾村,雖然以人名為村名,但卻是兄弟三個謙讓的結果。同來的徐氏、陳氏只能服從多數。

王三家村是因為王氏有三戶,另外還有姓白的和姓翟的各一戶。

大坊子村同時有林、王、楊、宮、馮等五姓同時遷入的,像這些五戶立村的,到現在村子的規模都不大,一般人口在400到700之間。像那些動輒三五千人口的大村鎮,當初安置移民的數量還要更多。

如果按照每個自然村平均安置六戶移民計算,自永樂二年到永樂七年五年時間裡,至少有12000戶即墨移民來到河北。根據《畿輻通志》記載,明代洪武年間,南皮縣平均10戶59丁,每戶人口10人以上,以此類推,永樂年間有12萬多人口從即墨移民,這幾乎是即墨當時所有的人口。

大明永樂初年山東大規模移民河北初探


現在很多人依照族譜記載去即墨尋根問祖,卻都失望而歸。即墨有小云南之稱,那裡的居民大多都是雲南移民的後代。

當時為什麼把即墨的原住民移走,而用雲南移民填補空缺呢,小編試著分析一下原因:關於永樂年間大規模移民的原因,很多資料顯示,朱棣靖難之役的主戰場在河北、山東一帶,經過四年的拉鋸戰,給當地造成巨大的人口損失。朱棣在奪取政權後,又有計劃的對上述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民間傳說燕王掃北(或者是燕王掃碑也可以)。

但傳說畢竟是傳說,小編認為這場大屠殺是子虛烏有,憑空臆造的。燕王朱棣鎮守北平,手下的士兵也大多來自北平周邊地區。《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北人口189.3萬人,能夠動員的壯丁最多50萬。

朱棣的靖難軍最後有20多萬人,在戰役中傷亡的人數也不會低於這個數,另外部隊的後勤補給也需要大量男丁。這就意味著河北幾乎所有的男丁都被捲入到這場戰爭中。

沒有人願意去戰場充當炮灰,抓壯丁對普通百姓來說,這就是《石壕吏》明代翻版,自然在他們心目中留下非常惡劣的印象。

另外交戰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河北南部及山東北部的平原地區。《元史》 記載:元至正十八年(1359年)紅巾軍北伐,毛貴率領的東路軍攻克山東,兵入河北,在南皮大敗元軍,擊殺右丞相董摶霄。然後攻克滄州,薊州(今天津薊縣),前鋒直逼元大都不足120裡。

紅巾軍和元軍交戰的區域和靖難之役高度重合,元朝用了四年才擊敗了紅巾軍,然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屠城。一直到18年後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創編《賦役黃冊》,南皮縣編戶九里 (一里110戶),整整十八年,南皮縣總人口才恢復到990戶,人口不足萬人(9900人),足見當年戰禍屠戮之慘烈。

大明永樂初年山東大規模移民河北初探


而且自洪武十四年以後,到靖難之役前,也沒有向南皮移民的記錄。

建文元年七月(1399年),朱棣靖難軍過南皮,募民間子弟從徵,得軍三千餘。造成的後果是“秋禾踐地,童姑不可收”。

另外,朱棣在做了皇帝后,修建北京城,屢次出兵征討蒙古,都需要由華北平原做人員和經濟上的後盾。

大明永樂初年山東大規模移民河北初探


朱棣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華北平原的生產力,於是便有了山東即墨大規模移民河北的事件。為了減少扯皮,整體搬遷無疑是最簡單,也是最高效的。

由於個人能力有限,本文有諸多不足之處,呈現給諸位看官,就當是拋磚引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