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三国君主归顺晋朝后,封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

用户7344034730516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取代魏国,一扫蜀、吴,对三国的亡国之君都进行了封赏。先是代魏后,封曹魏的亡国之君曹奂为陈留王;蜀国投降后,封蜀汉的投降后主刘禅为安乐公;灭掉吴国后,封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为归命侯。

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一级更比一级低,而之所以会有如此封赏,全然是由于两个原因:名分和局势。


一,名分

古代改朝换代都极为讲究一个名分,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必须是天命所归的天选正统才能继承大位,无名分则不立。而魏、蜀、吴三国的名分却并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继承前朝的延续,而有的则完全是没有名分的诸侯自立为王。

魏国

魏国是当时是天下认可的正统,尤其是对于晋朝而言,司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们的前朝,对于他们来说,必须得承认曹魏正统的名分,如果不承认,就等于变相的不承认自己正统的名分。

司马炎仿照曹魏立国皇帝曹丕的做法,强迫曹魏最后一任皇帝在太庙禅位于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对待汉献帝一样,不能亏待曹魏的亡国之君。

曹丕取汉时,因为汉室是正统,他不好直接灭掉汉室皇族,为了名正言顺,让天下归心,只能强逼汉献帝颁布诏书让位与他。


汉献帝让位给曹丕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虽名为功,各种待遇却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万户,甚至曹丕为了彰显自己的气度,还让汉献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仪,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车架,在自己的封地内继续实行汉法,可以不尊重魏国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甚至不用听魏国君主的命令。

司马炎同样如此手段的取代魏国之后,依然延续了曹丕对汉献帝的封赏,如此这般封赏了魏国亡国之君曹奂,不过在封号上直接为陈留王,而没有用公爵之名。之所以如此,无非是事所势也。

当时的汉室天下完全就是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诸侯纷纷拥兵自重,汉室仅有的土地本就是曹魏的开国皇帝曹操打下来的,所以曹丕可以只给汉献帝一个公的封号,因为那时候的汉室已经有名无实。而曹魏不一样,司马炎取代曹魏的时候,曹魏的天下还完整,且都是曹氏自己打下来的天下,和司马家没什么关系,所以曹魏是名存实也存,所以司马炎给了一个完成的王侯封号。


蜀国

蜀国又叫蜀汉,甚至在当时蜀国自己人看来,自己都是大汉。可见他们是继承了前朝汉室的名分的。但是这个名分却并不完整。

相较于真正统一了天下的大汉来说,蜀汉只能算是一个偏安一偶的国家,并没有真正的恢复大汉的统治。而且当时大汉的亡国之君汉献帝是明明白白昭告天下让位给了曹魏皇帝曹丕,等于说把汉室的正统之名让给了曹魏。虽然蜀汉皇室也流淌有大汉皇族的血,且也只是旁支,这样算起来,虽然有正统之名,但却不是完整的名分。

所以,作为一个偏安一偶的政权,蜀汉虽然有名分,却不完整。在投降之后在待遇上虽然能够得到一部分正统投降皇帝的待遇,但是却不可能和真正的正统降帝刘协、曹奂一样,有王爵的待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当了个公爵。


吴国

相较于前两者,魏国是大汉正统禅位继承未来的天下正统,有完整正统的名分。蜀国是大汉汉室血脉的延续,有部分正统的名分。而吴国,祖上以及前身就完全没有帝王的事例,和人家相比起来就完全是一个野路子自立为帝的国家。

而且吴国的建立,显然并没有得到北方曹魏以及西蜀的认可,他们没有任何名分,完全就是自己建都称帝,没有任何继承和延续之说。对于其他两国来说,他们就只能算是一个诸侯国,并不能算是一个皇室政权,因为完全没有正统的名分。

而一点正统皇室名分都没有东吴,在投降之后,显然不可能享受皇帝投降的待遇,只能按照诸侯王投降的待遇来封赏,就只能堪堪的得了个侯爵的封赏。


二,局势

魏国

司马炎篡取曹魏的皇帝之位时,北方百姓认的还是曹魏这个皇室,而不是司马氏这个皇室。同时曹魏在各地还有不少的忠臣兵马,为了收曹魏百姓以及各地兵马臣子之心,司马炎必须得给足曹魏亡国皇帝面子,才能安抚这些人的心。

就像曹丕取代汉室之后,为了安抚大汉士林以及群臣的心,还说了一句和汉献帝平起平坐,共享天下。要知道那时候的汉室早已经名存实亡,而现如今的曹魏可不一样,并没有多少凋零惨淡的光景,还是一片祥和盛世。


所以为了守天下之心,必须和曹丕对刘协一样对待曹奂。不然篡位之后,可能屁股还没做热,就回面临各地反叛并起的情况。

而且当时天下还没安定,尚且有蜀国和吴国两个政权没灭,如果你不给足曹奂赏赐,不是正好给了这两个国家名号?在加之你连自己的前朝皇帝都不好好对待,这两个国家又怎么会轻易投降?势必会抗争到底,封曹奂为王,也是为了个蜀国、吴国的君主立个榜样。


蜀国

蜀国投降的时候,在成都之外的地图地方还有不少蜀国的军队未灭,各地都还没有攻取。为了让蜀国的其他将领安心投降,并且尽快的收复蜀国的江山土地,司马炎就得对刘禅足够的好,给足他封赏。不然让那些军队义愤填膺的想要为自己的皇帝报仇就不好了,虽然掀不起什么大浪,但是毕竟麻烦。

而且当时的吴国还在负隅顽抗,如果刘禅得不到一个好结果,估计东吴决计会反抗到底,不死不休。给刘禅一个好的结局也是给东吴孙皓立下一个好的榜样。


吴国

吴国既亡,天下大定,前面的魏国和蜀国都已经搞定了,吴国一灭,就再也没有那个势力可以反抗晋朝了,所以司马炎也不需要在去立榜样。

再加上吴国那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兵力了,吴主孙皓人品不良,残暴无度,自然也没有几个忠臣义士一直忠诚于他,更加用不着安抚谁。

所以司马炎可以完全不给孙皓面子,只给他封一个侯爵,意思意思得了。


之所以三国亡国之君的封赏各不相同,全然就是因为名分和局势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三国各不相同,君主封赏自然也不相同 。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