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姓,晉國六卿之一,為後宋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韓虔為得姓始祖。韓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5位。
韓姓最早活動於春秋時的晉國,後經過韓國幾次遷都,從而得以迅速繁衍。當代,韓姓主要分佈在北方的河南、陝西、山西、甘肅、河北、遼寧等省,南方則以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為主。
1、源自姬姓
黃帝第二十九代韓侯:霜字輩。黃帝第四十三代韓獻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韓侯至平王時失國,其裔韓厥事晉復封韓原,凡二十四世,而滅於秦後有,韓氏、何氏、橫氏、俠人、罌氏、言氏、賈氏、褐氏、李氏、呂氏、韓侯氏、無忌氏、公族氏、韓褐氏、韓藉氏、韓嬰氏、韓信氏【見姓纂。】信都氏。韓厥氏之元系康,釆於趙,藺為藺氏,哀侯少子婼,採於平,為平氏、婼氏、張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韓餘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2、少數民族改姓而來:
①鮮卑族改韓姓: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
②滿族改韓姓:滿族哈勒塔喇氏,滿語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烏拉,後多冠漢姓為韓氏;翰顏氏,滿語為Hanyan Hala,世居赫林臺、嫩河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韓氏;赫濟哩氏,滿語為Hegiri Hala,世居輝發,後多冠漢姓為韓氏。
③錫伯族改韓姓:錫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稱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訥,清中葉後,改為漢姓韓氏;韓吉利氏,世居伯都訥,清中葉後多冠漢姓為韓氏;韓亞喇氏,世居伯都訥,後多冠漢姓為韓氏。
④朝鮮族改韓姓:滿清建國後,世居義州(今朝鮮新義州)、開城府(今朝鮮開城)的朝鮮族人,皆冠漢姓為韓氏。
⑤鄂倫春族改韓姓:鄂倫春族卡格依爾氏,亦稱卡日基爾氏,世居雅魯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韓;哈爾卡拉氏,滿語為Harkala Hala,世居雅魯河(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所冠漢字姓韓。
韓姓得姓始祖
《韓氏四祖》
[受封遠祖]:
〖后稷〗-帝嚳長子,母姜原,周朝的祖先,也是韓氏的遠古先祖,名棄,姬姓,生於稷山,他教民稼穡,種植五穀,是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的開創者,被尊為農耕文明的始祖神,稷王,稷神,是堯舜的農師,功勳卓著,被分封於邰。
[受封先祖]:
〖唐叔虞〗-周武王有個幼子叫唐叔虞,是周朝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氏的血緣祖先。周武王逝世後,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受封始祖]:
〖姬萬〗-叔虞的兒子名燮,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厲侯生靖後,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釐侯,名司徒,為七世。釐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穆侯生成師,封於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因功正式受封於韓地,成為韓國(邑國)的開國之君,但此時仍為姬姓,所以是韓氏的受封始祖。
[受姓始祖]:
〖韓厥〗-從姬萬開始,晉之屬國韓子國下傳三世,到韓厥父親姬輿這一代,因為是家族中的非長支,沒有繼承君位,只是晉國的一位普通大臣,而韓子國傳至姬穿(韓穿),仍然是晉國重要的一卿,其後歷史便再無記載!因為韓子國小宗旁系韓厥此時的強勁厥起,完全覆蓋了長支的光輝,且韓厥重獲封地,開創晉國的第二韓子國時代,也就是從宰相韓厥開始,姬萬的子孫正式以韓為姓,從此,中華大地上正式出現了一個以封國之名~韓,為姓氏的嶄新姓氏,而韓厥也成為了普天之下韓姓的第一代祖先,戰國時韓國王室的先祖 ,他是一位傑出而穩健的政治家,執法公正 鐵面無私的大司馬,公忠體國的賢臣,驍勇善戰的將軍,運籌帷幄的大元帥,執政晉國二十餘年,處處體現著樸素的民本思想,是春秋時期的一代名相
韓氏遷徙傳播
韓姓繁衍發展主要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及唐宋三個時期。
韓姓最初活躍於陝西和山西一帶,商末周初時進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區。漢晉南北朝時期,韓姓在河南地區發展迅速,尤其以韓國古都陽翟和南陽為中心,形成了潁川郡望。同時韓姓向北部、東北地區、山東、江蘇、浙江、甘肅、四川播迂。唐朝後期,韓姓始入廣東和福建。韓姓在東晉、隋唐時期的北方地區戰亂中,損失較大。宋朝時,中原人群大量南遷,韓姓也隨之遷往廣東、福建一帶。元明清時期, 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繼續南遷,有的遷居臺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
韓氏人口分佈
宋朝時期,韓姓大約有64萬人,約佔中國總人口的0.78%,排在第二十五位。韓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約佔韓姓總人口的25.6%。在中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陝西,這三省韓姓大約佔韓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山東、江西、四川、安徽四省,又集中了24%的韓姓人口。形成了以豫冀魯皖、陝川為中心的兩大塊韓姓聚集地。而湖南和兩廣地區是當時韓姓人口稀少的地區。
明朝時期,韓姓大約有62萬人,約佔中國總人口的0.67%,排在第二十九位。山西和山東一躍並列為韓姓第一大省,約佔韓姓總人口的31%。在中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山東、陝西、河北、甘肅、浙江,這六省約佔韓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江蘇、廣東兩省,又集中了14%的韓姓人口。宋元明600年裡,中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韓姓人口增長比率為負值,人口在減少。韓姓是北方地區姓氏,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到慘重的損失。期間人口主要向西北、東部和南方地區遷移。重新形成了晉冀魯、陝甘、浙蘇三大塊韓姓人口聚集地區。
河南為韓姓第一大省,約佔韓姓總人口的14%。在中國的分佈,在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佔韓姓總人口的35.6%,其次分佈江蘇、遼寧、安徽、山西、黑龍江、陝西,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韓姓人口。形成了以山東中部為中心,向東南、東北、西北以及東方輻射,長江以南的省份少韓姓的狀況。從明朝以來的近600年間,韓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強勁的回遷,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同時,黃河以北的韓姓人群出現向東北地區移民的傾向。韓姓在人群中分佈以長江為界,分高頻率北方區、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區。在晉冀魯豫、京津、內蒙古中部和東部、遼吉黑、陝寧北部、皖蘇北部,韓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達到1.6%以上,這部分覆蓋面積大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7.8%,居住了大約66.5%的韓姓人群。在陝寧南部、甘寧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部、皖蘇南部、上海、湖北、重慶、四川北部、浙贛北端、湘黔北部、海南,韓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o.88%,其覆蓋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21%,居住了大約20%的韓姓人群。
韓氏郡望堂
郡望
穎川郡:秦王政時置郡,治所在陽翟。
南陽郡:戰國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
昌黎郡:後魏永興中時置郡,以昌黎(今遼寧省遼東義縣)為中心,在遼河以西。
堂號
泣杖堂:出自漢朝韓伯愈孝母事典。
昌黎堂: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河北昌黎人。
晝錦堂:宋代三朝宰相韓琦回鄉任相州知州時,在州署後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名“晝錦堂”。其後裔以“晝錦堂”為堂號。
韓氏部分字輩排行
山東日照韓氏一支字輩:“挺公(曰)學敬幫立修平”。
山東日照韓氏一支字輩:“居公(伯)建治邦立秀”。
山東莒南韓氏字輩:“邦首文成本玉克傳林輝茂振臣繼廣一西增北祥”。
山東棗莊韓氏字輩:“作玉書榮光建業夢造怡”。
山東平陰韓氏字輩: “清魁天三振得□允法文九美道興敬明子效繼順承宗正修衍嗣連慶恆傳”。
山東沂水韓氏字輩:“文殿宗慶福春忠茂成”。
山東黃縣韓氏字輩:“學克德永成其世”。
山東寧陽韓氏字輩:“有興兆登殿炳玉立耕田”。
山東寧津韓氏字輩:“君天文德自似忠存殿立全永功明太世光方金玉在衛國大印正蘭紅”。
山東棗莊韓氏字輩:“作玉福榮光建業正(夢)兆(造)儀(怡)懷本培元祥修家齊茂俊延學衛澤長”。
山東膠縣韓氏字輩:“裵玉文廷瑞光大振本宗”。
山東萊州韓氏字輩:“希玉萬廣德生洪振國廷”。
山東即墨韓氏字輩:“學守明先志萬世德安康”。
山東韓氏一支字輩:“金玉永國鳳延雨復都城春來景明立秋書萬寶中”。
山東羊流韓氏字輩:“世汝樹耀增”。
山東棲霞韓氏字輩:“中電為國利言道”。
山東平陰韓氏字輩:“清魁天三振得□允法文九美道興敬明子效繼順承宗正修衍嗣連慶恆傳”。
河南夏邑韓氏字輩:“善鳳賢德寶守慶元祥起道濟聖遠紹顯光懿開柬旌昕傑俊迪匡贏魁騫勳巍耀先宗弼嗣賡葉繁延長相國志昌茂孝義聯殷望尊家訓恆古萬代傳
河南汝州韓氏字輩:“香風思國文維兆照宏玉松存善”。
河南葉縣韓氏字輩:“金榮思清恩樹德子秀文同宗知愛敬萬代福長春”。
河南溫縣韓氏字輩:“廣萬相剋之邦繼永”。
河南禹州韓氏字輩:“開廣同欽永向佳”。
河南南陽韓氏字輩:“永存家發世傳祖德”。
湖北灄水韓氏字輩:“賢慈繼志先德用章夢修學立喜緒宏”。
湖北麻陽韓氏字輩:“友文遷通上啟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注:循環使用。
湖北十堰韓氏字輩:“發啟祥寶”。
湖北建東韓氏字輩:“正大廷方啟永慶裕宗之德鴻昭紀美作述可崇熙克孝培家本興仁定國師紹榮先澤遠一發萬千支”。
湖北廣水韓氏字輩:“忠厚傳家文明啟運”。
湖北灄水韓氏字輩:“賢慈繼志先德用章夢修學立喜緒宏長”。
湖北天門韓氏字輩:“光明學士文章定可”。
江蘇春暉韓氏字輩:“學以全為範衷其慎是舉作求躬日方迪遵集受敷宜”。
江蘇徐州韓氏字輩:“玉厚慶鳳祥百碩長”。
江蘇銅山韓氏字輩:“大孟之文向連殿長玉貴耀風經書陸良培植深厚廣承吉祥德行方正久保安康”。
江蘇海州韓氏字輩:“開竹繼振生”。
江蘇揚州韓氏字輩 :“長山玉九連國正民心順家和永康寧榮華增富貴子來定乾坤”。
安徽合肥韓氏字輩:“金銘明永憲寶善傳家克守正道福慶榮華”。
安徽廬江韓氏字輩:“文章華國忠厚傳家”。
安徽壽縣韓氏字輩:“孟廷慶佳勇承宣維寶善”。
安徽黟北韓氏字輩:“玉彥口胄鄉卿立甫”。
安徽安慶韓氏字輩:“榮明華彥雲富□永萬廣如尚光志希先進修錫慶士宗傳承可久仁厚澤常新恆立端方品旋敦秩序倫祥開洪毓秀吉聚合懷珍瑞兆桐枝茂昌隆復祉臻”。
浙江紹興韓氏字輩:“人淳禾溥金信水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
浙江蕭山韓氏字輩 :“心之言可山問日世淳禾溥金信水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
浙江蕭山韓氏字輩:“心之言可山問日世
浙江紹興韓氏字輩:“人淳禾溥金信水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
湖南上川韓氏字輩:“玉登正爾國世澤大文章”。
湖南常德韓氏字輩:“天子正中景緻永棟漁萬思連祖德昌隆”。
湖南澧縣韓氏字輩:“為學成名克紹先業永照其昌”。
河北廊坊韓氏字輩:“庭井萬丙”。
河北永年韓氏字輩:“裕後存忠孝承先獻佩居世懷修道德儒重讀詩書”。
河北泊頭韓氏字輩:“寶洪永炳成”。
黑龍江呼蘭韓氏字輩:“剛行建基業”。
黑龍江哈爾濱韓氏字輩:“樹德家風勇”。
黑龍江韓氏一支字輩:“廣學士忠合(守)”。
四川雲湖韓氏字輩:“學應辵知金世映興朝久家承建業傳作忠培遠澤篤孝紹先賢”。
四川峨眉韓氏字輩:“興銀華登金邦”。
四川宜賓韓氏字輩:“玉登正爾國世澤大文章”。
遼寧大連韓氏字輩:
長派:守志復玉陽邦君道昆岡行建基業永始得仲魁元泰運逢康世昭明正大中英光連美利文化克全功”;
支派:顯守有元培國兆興恆玉樹德家芳永振庭會文長業輔膺仁壽增進朝作業敬尊嗣殿立昌復繼遠明”。
遼寧鳳城韓氏字輩:“九士振良全天子喜萬年”。
海南文昌韓氏字輩:“卿廢甫心良言可山問濟芳訓劍敏迫時德騰素循以翼準豐元光疇定衍禧緒敦裕承會慶世永清”。
北宗相州韓氏字輩:“本大宗子孫千載一修寸念門尚中行示以文為工其力作曰惟善卜兆方長”。
重慶潼南韓氏字輩:“一二三士元明常繼今永昌盛遠洪中德開治道景芳紹祖榮仁志尚維合本善一通成才思文正連旻茂其高升”。
吉林延吉韓氏字輩:“殿守明先志苦壽乃合湯(學守明先志萬世德安康)振德秀福永萬”。
陝西橫山韓氏字輩:“殿維文祖樹”。
廣東平遠韓氏字輩:“政能錫受建奕世”。
甘肅武威韓氏字輩:“廷敬智應兆”。
貴州道真韓氏字輩:“方日之升永堅金石世繼忠貞克宏先志”。注:唐穆宗李恆賜予韓愈家族的班派字輩。
紫泥韓氏字輩:“元受祖宗善德福慶昌隆”。
韓氏一支字輩:“兆憲延寶紀慶”。
韓氏一支字輩:“正大光明承先繼世”。
韓氏一支字輩:“立志啟仁文
韓氏一支字輩: “大井如師學乃立朝庭啟秀蘭”。
韓氏一支字輩:“金生明雲延長青”。
韓氏一支字輩:“金明永獻寶勝傳家”。
韓氏一支字輩:“方石之孔永堅金碧世繼忠真克紅先志”。
韓氏一支字輩:“從有應成忠孝遠繼仲維尚詩書長”。
韓氏一支字輩:“士金(師)雲少乃”。
韓氏一支字輩:“增志維大有方正兆宜傳本培同興立慶啟茂竣炎”。
韓氏一支字輩:“富貴永國明丕忠錫(世)雲廣德”。
韓氏一支字輩:“湘兆新安幫定國”。
韓氏一支字輩:“涿玉書榮光建業夢正怡”。
韓氏一支字輩:“清奇鼎應孟朝廷世德作求天必佑”。
韓氏家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韓姓歷代名人342名,佔總名人數的0.7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三位;韓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58%,排在第四十四位;韓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55%,排在第四十位;韓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47%,排在第四十七位。
韓 非:約前280-前233年河南禹州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韓王信: ?-前196年韓國(今山西、河南一帶)漢初將領,韓國太尉
韓 信:前231年-前196年淮陰漢初三傑、軍事家,封淮陰侯。
韓延年:?-前99年郟城(今河南郟縣)漢朝成安侯
韓安國:?-前127年梁成安(今河南汝州)漢朝宰相,一代名臣
韓 當:?-226年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遷安)東吳名將
韓 雄:生卒年不詳河南東垣北周將領
韓擒虎:538年-592年東垣(今河南新安)大隋上柱國
韓 愈:768年-824年河陽(今河南孟州)唐朝文學家
韓 瑗:606年-659年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唐朝宰相
韓 休:672年-739年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擔任宰相,犯言直諫
韓 滉:723年-787年長安(今陝西西安)唐代畫家,宰相
韓 偓:約842年-約923年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詩人,著有《玉山樵人集》
韓令坤:923年-968年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北宋開國名將
韓延徽:882年-959年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遼朝宰相
韓崇訓:955年-1010年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檢校太傅
韓 琦:1008年-1075年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三朝宰相
韓彥直:生卒年不詳綏德(今陝西綏德)尚書,宋朝名臣
韓世忠:1089年-1151年延州(今陝西綏德)韓家軍統領,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韓侂冑:1152年-1207年安陽(今河南安陽)追封岳飛、開禧北伐
韓山童:?-1351年欒城(今河北欒城)元末紅巾軍領袖
韓林兒:?-1366年欒城(今河北欒城)元末紅巾軍領袖
韓 爌:1564年-1644年山西永濟大明內閣首輔
韓 文:1441年-1526年洪洞(山西洪洞)太子太傅,尚書
閱讀更多 氏族之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