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潘玉良油画作品《瓶花》「晚年精品」

潘玉良是我国著名的女画家、雕塑家。先后就读于上海美专、中法大学、巴黎国立艺术学院、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潘玉良是我国旅法最早最著名的女画家,曾两次远渡重洋,在巴黎从事艺术活动达50多个春秋。她一生之中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潘玉良1975年作品《瓶花》。78 × 110cm。款识:玉良,振华同志雅正。手机简单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

潘玉良油画作品《瓶花》「晚年精品」

▲ 潘玉良《瓶花》油画 78 × 110cm

潘玉良油画作品《瓶花》「晚年精品」

▲ 潘玉良《瓶花》油画局部-1

潘玉良油画作品《瓶花》「晚年精品」

▲ 潘玉良《瓶花》油画局部-2

潘玉良油画作品《瓶花》「晚年精品」

本藏品高清大图下载:点击下载。

作品点评:本件作品她充分发挥油画背景烘染和后印象派的点彩手法,同时又吸收了中国民间艺术的质朴、浑厚、沉静的气韵,融成了一幅令人称道的晚年珍品。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菊花,月季,丁香,扑克,书,中国瓷花瓶等,都表达了潘玉良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与怀念。对生活细节的回味和随之变化着得心情,表达出潘玉良对其人生况味的思考。晚年作品中,在无意间总会透漏出淡淡的曲婉哀伤。

他将国画的线描应用在作品中,将国画的意境美和民族传统文化(作品中的瓷器花瓶等)融合于创作中。她的静物画风格吸取了印象派的外光技法,后期接受野兽派,抽象派风格,加上对本民族传统技法的感悟,着色艳丽,用笔夸张,没有女画家的温婉,反而有超越普通画家的气势。在纷繁的西画色彩中又融入了国画的线条勾勒,蕴藏着中国艺术的意境、韵律、诗情。此《瓶花》作品构图胆大而夸张,画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绚烂而宁静,微风袭来,窗纱晃动有着强烈的律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有家归不得,借《瓶花》发泄思乡情绪。第二次留法的40多年间,潘玉良一直在争取回到祖国,但由于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原因一直没有成行,但并不妨碍她对祖国的热爱。“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潘玉良选择她最喜爱的花卉作为载体,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但这些花大多是插在花瓶中,没有根,暗示艺术家远离故土,有根归不得的伤感。

人物简介

潘玉良(1899-1977),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江苏镇江人,生于扬州。她不仅擅长油画,其彩墨、素描也颇具功底,雕塑、版画同样有深厚的造诣。

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女性画家限于客观条件,要成功往往比男性困难,必须付出许多牺牲,才能成就事业,潘玉良即是这样的例子。潘玉良,画家、雕塑家。毕业于巴黎及罗马美术专门学校,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

潘玉良油画作品《瓶花》「晚年精品」

▲ 自画像

1929年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对此,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先生作了很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于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又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了丰富的贡献。

1977年,这位旅居法国的一代画家逝世于巴黎。

潘玉良油画作品《瓶花》「晚年精品」

▲ 潘玉良 《青瓶红菊》

潘玉良油画作品《瓶花》「晚年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