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胶东方言中的“大嫚”,真的是从青岛舶入的德语词汇么?

很多朋友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有些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别人突然问起或者说起它的来源,自己会有一种很懵的感觉。数年之前,在一篇胶东民间故事当中,笔者用到了“大嫚”这个词,当时有读者说:“大嫚不是胶东传统词汇,是从青岛舶入的德语音译。”这让多年以来一直对“大嫚”习以为常的笔者,感到很懵。

“大嫚”这个词真的是德语的音译么?看到读者留言之后,笔者赶紧查询了一下,而查到的结果似乎真的像是这么回事,在德语当中,女士的单词为dame,复数的话就是damen,发音跟“大嫚”的确很像。而在网络上,一些介绍外来语对青岛话影响的文章,也对此事“言之凿凿”,认为“大嫚”与“古力盖”(gully)一样,都是来自德语的音译。

胶东方言中的“大嫚”,真的是从青岛舶入的德语词汇么?

(德式风格的青岛老火车站)

不过,笔者始终对此事将信将疑。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大嫚一词不单单在青岛话中有,胶东其他县市的方言里用的也比较常见,如果说德语影响青岛,多少有些道理,但要说影响整个胶东,则有些托大,毕竟德国租借胶州湾的时间前后只有不到二十年,并且势力范围仅限于青岛商埠以及胶济沿线;其二,胶东方言当中不仅有大嫚一词,还有小嫚、嫚儿等称呼,她们都可以用来指代年轻女士,尤其是未婚的女孩,说大嫚是德语音译还能说通,那么小嫚和嫚儿又是怎么来的呢?

当然,推测归推测,要证明一个观点,最好还是有史料作为支撑。关于大嫚与“damen”之间关系,目前看到的,以民间传闻居多,而未见到史志资料记载。如果找到能证明“嫚儿”是胶东方言传统词汇的资料,显然前者的传闻,可信度就会更低一些。

笔者查询了不少资料,但很长时间却没有结果,直到有次阅读《四续掖县志》时,才无心插柳,找到相关的记载。

胶东方言中的“大嫚”,真的是从青岛舶入的德语词汇么?

《四续掖县志》在“风俗”一章当中,记载不少当地俗语,其中赫然有一条是“嫚子”,原文写道:“嫚,音幔,说文侮易也,左氏其言僭嫚于鬼神,并无所谓妇女之解。而俗以嫚子代表小女或名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嫚在古文当中的解释,与谩骂的谩意思大体相通,不过带有轻佻之意(例如高祖过赵,嫚骂赵王),并没有指代妇女的意思。但是在当地的习俗里,则以“嫚子”(嫚儿)来称呼小姑娘,甚至以此作为名字。

胶东方言中的“大嫚”,真的是从青岛舶入的德语词汇么?

这段记载虽然没有提及称女孩为“嫚儿”习俗是什么时间形成的,但考虑到《四续掖县志》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修撰,此时距离德国租借胶州湾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德语词汇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形成普遍习俗,并且影响到数百里之外的掖县(莱州)农村(县志记载多为乡土之事),可能性几乎为零。也就是说,早在德国人来到青岛之前,胶东人就已经习惯用“嫚儿”这个词了,如果两个嫚儿一起出现,就要分个大小,只不过这都是口语化称呼,在书面资料中少有记载。

并且,县志中提到了以嫚作为名字的情况,这一点在黄渤主演的电视剧《青岛往事》中也有体现。电视剧中有一对姐妹,姐姐叫“大嫚”,妹妹叫“小嫚”(实际就是区分大小)。假如是三姐妹的话,就有可能是大嫚、二嫚和小嫚了。

胶东方言中的“大嫚”,真的是从青岛舶入的德语词汇么?

那么,大嫚跟德语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结合史料的记载,笔者认为,这很可能是翻译当中的一个巧合。在德语当中,damen是女士的复数,而当地人听到德国人这么说,感觉发音跟本地方言中的大嫚很像,意思也比较接近(其实大嫚很口语化,damen却一般用于正式场合),因此按照翻译中的“信达雅”原则(难称作雅),将两者融合。

最后,再简单介绍一下“嫚儿”(大嫚、小嫚)在胶东方言中的语境,避免外地朋友误用。长辈称呼晚辈女孩为“嫚儿”,显得亲切;同辈的熟人之间称呼“嫚儿”,亲切中带有“调侃”的意味;而如果既不是长辈,也不熟悉,就称呼一个陌生女孩为“嫚儿”,就显得轻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