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孟子》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一個富有民主精神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要保障人民權利。主張保國愛民,禮賢下士,提出要讓人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還要為民制產,藏富於民。而且人民有權決定君主的名義與地位。孟子這一思想在中國思想界是破天荒的,首次提出的。

《孟子》所闡述的要勇於擔當道義的思想造就了許許多多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大丈夫。孟子不僅在哲學論理上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為基礎的政治思想體系——“仁政”學說。我是國學經典的傳播者 ,關注我您會看到更多精彩內容!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孟子》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稱一稱,然後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後才能知道長短。此句說對事物的判斷要經過仔細思考才能知道他們的內在本質。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廚房有肥美的肉食,馬廄有肥壯的馬匹,百姓卻面有飢色,荒野卻有餓死的人,這種行為無異於驅趕著野獸來吃人。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通過保護百姓來稱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他稱王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孝敬自己的長輩,並把這種感情推及到他人的長輩身上;愛護自己的後輩,並把這種感情推及到他人的後輩身上。

【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逃跑了五十步的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古時候的賢德君王和百姓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如果為人把義擺後面而把利擺前面,那麼他不奪去君位是不會滿足的。沒有追求仁德卻拋棄自己父母的人,沒有求道義卻怠慢君主的人。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以大國的身份服事小國的,是順應上天的人;以小國的身份服事大國的,是畏懼上天的人。順應上天的可以安定天下,畏懼上天的可以保存他的國家。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孟子》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把百姓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的君主,百姓也會把他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把百姓的憂愁當做自己的憂愁的君主,百姓也會把他的憂愁當做自己的憂愁。能和天下百姓共同歡樂,和天下百姓共同憂愁,做到這樣還不能使天下人歸附的,還從來沒有過呢。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自個欣賞音樂是快樂,與人一起欣賞音樂也是快樂,哪一個是真正的快樂呢?

【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警惕!警惕!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

【王顧左右而言他】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齊宣王回過頭來看東看西,岔到其他不相干的話題上去了。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成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靠武力使人順服的,不是真心順服,而是別人力量不夠;靠道德使人順服的,是內心快樂真正順服,就像七十多個弟子順服孔子一樣。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是禍是福沒有不是自找的。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子路這人,別人把他的過錯指出給他,他就歡喜;大禹聽到善意的話,他就拜謝。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惻隱(同情別人)之心,是仁的開端;羞恥之心,是義的開端;禮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的開端。人有了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了四肢。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意思是:對於作戰而言,好的氣候條件比不上好的地理形勢,好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人心所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意思是:獲得道義的人就會得到很多幫助,失去道義的人只會得到很少幫助。幫助少到極點時,親戚也會背叛他;幫助多到極點時,天下百姓都會歸順他。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孟子》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固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意思是:所以說將要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會有無法召喚的臣子;要是有事商量,那麼就親自前往臣子那裡。

【古之君子,過則改之……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意思是:古代的君子,犯錯了就改正……他的過錯,就像日蝕月蝕一樣,百姓都看得見;等到他改正過錯了,百姓就都仰望他。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意思是:想要使天下太平,當今世上,除了我還能有誰能擔當這份重任呢?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意思是: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怨他人。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父子之間要講親愛,君臣之間要講禮義,夫婦之間要講內外有別,長幼之間講尊卑有序,朋友之間要講誠信。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人明白要做人的道理,有倫理道德,吃飽、穿暖、安居卻沒受到教育,便近於禽獸。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富貴不能使他放縱,貧賤不能使他變節,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就叫大丈夫。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自己不正直的人,是不能使別人正直的。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準確畫出方和圓。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天下的根本在於國,國的根本在於家庭,家庭的根本在於個人。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孟子》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道路近在眼前卻向遠處尋找;事情本來容易卻向難的去找。如果人人能愛自己的親族,尊敬自己的長輩,就會天下太平了。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做事沒有結果的,都要自我反省。他的品行端正了,天下百姓就會歸順他。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一個人一定是自己先有招致侮辱的言行,然後人家才侮辱他;一個家庭一定是自己先有招致毀敗危機,然後人家才毀敗它;一個國家一定是自己先有招致討伐的藉口,然後人家才討伐它。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如果君主仁德,將沒有人不仁德;如果君主正義,將沒有人不正義;如果君主正直,將沒有人不正直。君主端正了國家就安定了。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侍奉什麼最緊要?侍奉父母最緊要。守護什麼最緊要?守護自身的良善最緊要。不喪失自身良善而能侍奉父母的,我聽說過;喪失了自身良善還能侍奉父母的,我從沒聽說過。誰不做侍奉的事呢?侍奉父母,這是侍奉的根本。誰不做守護的事呢?守護自身的良善,這是守護的根本。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不能取悅父母,不足以做人;不能順從父母,不足以做兒子。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有意想不到的讚譽,有過於苛求的毀謗。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男和女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數;嫂子落水了,用手去拉起她,這是權變。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孟子》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恭敬的人不侮辱他人,節儉的人不掠奪他人。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出自《孟子•離婁下》。意思是:如果君主把臣下當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自己的心臟;如果君主把臣下當成犬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人;如果君主把臣下當成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強盜仇人。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出自《孟子·離婁下》。意思是:人應該有放棄不做的事,然後才可以有所作為。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出自《孟子•離婁下》。意思是:廣泛學習並且詳細闡說,為的是融匯貫通迴歸到言簡意賅地闡說的境界。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出自《孟子•離婁下》。意思是:正人君子,說話不必都守信用,行為不必都果斷,關鍵看是否符合道義。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出自《孟子•離婁下》。意思是:世間所說的不孝的行為有五種:四肢懶散,不贍養父母,這是一種不孝;賭博下棋好酗酒,不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貪好財物,私下只對老婆孩子好,不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不孝;縱情聲色,給父母招致羞辱,這是第四種不孝;喜歡鬥勇鬥狠,以至危害到父母,這是第五種不孝。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孟子》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出自《孟子•萬章上》。意思是:所以解釋《詩經》的人,不能拘泥文字而損害辭義,不能拘泥辭義而損害詩的含義,通過作品的含義探求作者的本意,這樣就能真正理解詩。

【孝子之志,莫大乎尊親】出自《孟子•萬章上》。意思是:孝子的志向,沒有比尊敬父母這志向更大的。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出自《孟子•萬章上》。意思是:沒人讓他這麼幹,他卻這麼幹了,這是天意;沒人給他,而他卻得到了,這是命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出自《孟子·萬章下》。意思是:交朋友,是結交他的道德,不可以有其他目的。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出自《孟子•萬章下》。意思是:天下的善士,結交天下的善士。感到結交天下的善士還不夠,就又上溯古代討論古人。

【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人性,就像杞柳樹,仁義,就像杯盤。使人性符合仁義,就像是用杞柳樹製成杯盤一樣。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孟子》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人性就像急流,東面決了就向東流,西面決了就向西流。人性是不分善和不善的,就像水流的方向不分東西一樣。

【富歲,弟子多賴;凶歲,弟子多暴,非天之將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豐年裡,青年子弟大多懶散;荒年裡,青年子弟大多暴戾。不是因為上天使他們的資質如此不同,而是因為外界事物影響了他們的心性。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一旦兩者不能同時得到,我就放棄魚而選擇熊掌。生命是我想珍惜的,道義也是我想珍惜的,一旦兩者不能同時得到,我就寧可犧牲性命而得到道義。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日,又凍它十日,也是不能夠再生長的。比喻求學無恆心是不會成功的。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心的作用是思索,思索才能獲得,不思索就不能獲得。

【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人的各部分有重要和次要之別,小大之分。不可因為小的部分而妨害了大的部分,不可因為次要的部分而妨害了重要的部分。只知保養小的部分的是小人,知道保養大的部分的是君子。

【人皆可以為堯舜】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

【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身為臣子的抱著仁義侍奉君主,身為兒子的抱著仁義侍奉父親,身為弟弟的抱著仁義侍奉哥哥,這樣就能使君臣、父子、兄弟去除利慾之心,而抱著仁義之心相待了。做到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的,還從未有過。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上天將要降落重大使命在這樣的人身上時,必定首先磨礪他的心志,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飢餓,使他的財物匱乏,使他的行為受到阻撓、干擾,以使他的心志撼動、性情堅韌,增加他原來所沒有的能力。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孟子》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在憂患中生存,在逸樂中死亡。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人常常犯錯,然後才改正;心志受困,思慮受阻,然後才能奮起;一個人的想法表現在臉上,表達在話中,然後才能使你的心思被人瞭解。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沒有羞恥之心的羞恥,是真正的無恥。

【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做事就像鑿井,鑿井鑿到九軔深了還沒鑿出泉水,井就還是個廢井。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窮困時就修身養性,得志時就造福天下。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有的要像及時雨那樣教化,有的要培養他的品德,有的要培養他的才能,有的只要回答他的問題,有的要用自己的品德學問影響他人自學獲益。

【其進銳者,其退速】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前進太快的人,後退也快。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孔子登上東山就感到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感到天下變小了。所以看過海的人就感到其他的水很難算作水了,在聖人門下受過教的人就感到普通的言論很難算作言論了。

【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士即使窮困也不會喪失道義;即便顯達也不會偏離正道。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人不用學習就會做,這是天賦的能力;不用思考就能知道,這是天賦的道德。

【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聰明人沒有什麼是不知道的,但眼下的事是最緊迫的;仁愛的人沒有什麼是不愛的,但愛護賢人是最緊要的。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君子有三種快樂,而稱王天下卻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沒有禍患,是第一種快樂;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他人,是第二種快樂;得天下英才並教育他們,是第三種快樂。君子有三種快樂,而稱王天下卻不在其中。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楊子主張為我,就算拔下一根汗毛以便利於天下,他也不做。墨子主張兼愛,就算頭頂腳跟都磨禿了,只要能利於天下,他也要做。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會因為拙劣的工匠而修改或廢棄做工的尺度,后羿不會因為拙劣的射手而改變射箭的標準。

【盡信書,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意思是:完全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

【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出自《孟子•盡心下》。意思是:木匠和車匠能教給人圓規和曲尺的使用方法,但不能使人手藝靈巧。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出自《孟子•盡心下》。意思是:百姓最緊要,國土次之,君主又次之。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出自《孟子•盡心下》。意思是:賢人先使自己明白,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都稀裡糊塗,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出自《孟子•盡心下》。意思是:山上很窄的小路,人們經常在上面走就走成了路;有一段時間不走的話,茅草就塞住了。

【養心莫善於寡慾】出自《孟子•盡心下》。意思是:修養心性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方法了。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孟子》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關注我您會看到更多精彩內容,記得關注我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