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步輦圖》,是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在這裡多說一句,在大家的記憶裡,閻立本似乎只有一個角色就是著名畫家,事實上,除了畫家的身份外,閻立本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政治人物,其在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被任命為右相,而當時擔任左相的為姜恪。其中可能是由於閻立本在作畫上的名氣太大了,而姜恪則是因為戰功被任命為左相。所以當時唐朝長安城的老百姓們專門編出了一句話來形容這兩位宰相,就是所謂的"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好了,言歸正傳,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是此幅畫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一、祿東讚的裝扮為何如此特立獨行
關於《步輦圖》所描繪的內容,後世一般認為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特使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畫中,作為"天可汗"的唐太宗坐在由宮女抬著的步輦上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祿東贊則在兩位唐朝大臣一前一後的陪同下來拜見太宗皇帝,其中在祿東贊前面的是一位身形高大、著紅袍、滿臉絡腮鬍子的唐朝官員,從這位官員的體貌特徵來看,不像是中原人士,所以很可能是在唐廷任職的胡人官員。而在其身後的那位著白袍官員,就是很典型的中原人長相。
那不用說,中將那位就是祿東贊啦。然而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畫中祿東讚的服飾和藏族服飾有所不同,既不像現代的藏族服飾,也不像布達拉宮裡所收藏的祿東贊塑像身上所穿的吐蕃服飾,總的來說,就是與藏族各個時期的服裝樣式都不一樣。並且需要說明的是祿東贊所穿的
也不是唐朝服飾,唐朝官服或常服不長這樣,如果其身穿的是唐裝,那還可以解釋是唐太宗特地賜給他的榮譽。為什麼《步輦圖》中祿東讚的穿著打扮如此不同,可以有兩個解釋。第一,當然是祿東贊為了表示對唐太宗的尊敬,特意做了這麼一套與眾不同的新衣服,這就跟我們今天入職面試專門去做一套西裝一樣;第二,《步輦圖》裡面這個,壓根不是祿東贊,而是唐朝其他藩屬國的使者,所以他的穿著才一點也不像吐蕃人。這個問題我們留待下面去考證。
二、《步輦圖》與閻立本之謎
說回《步輦圖》,其實除了祿東讚的服飾和當時的吐蕃服飾不一樣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在唐朝的相關文獻中對閻立本的畫作記載十分詳細,比如經常能在《新舊唐書》、《唐會要》看到這樣的記載:"某年某月某日,丹青大師閻立本奉命(也有時候是有感而發想畫了),作某畫",但是在正史中卻從來沒有提到閻立本曾經繪製過《步輦圖》這幅畫。甚至,整個唐朝時期有關畫作的文獻中(包括筆記小說、志怪傳奇)都沒有記載過《步輦圖》是閻立本所畫。
那麼既然這樣,今天為什麼認為《步輦圖》是閻立本的作品呢?這就要追溯到北宋時期了,北宋後期的《宣和畫譜》和米芾的《畫史》中正式認為《步輦圖》為閻立本所畫,至於當時是怎麼推測出這幅畫是閻立本所繪,以及創作《步輦圖》的動機,這兩部書中卻沒能給一個合理解釋。
一直到了元代,大畫家湯垕在其晚年所著《畫鑑》之中才詳細的介紹了《步輦圖》
《畫鑑》:"又見《步輦圖》,畫太宗坐步輦上,宮人十餘輿輦,皆曲眉豐頰,神采如生。一朱衣髯官執笏引班,後有贊普使者服小團花衣,及一從者。贊皇李衛公小篆題其上,唐人八分書贊普辭婚事。宋高宗題印完,真奇物也。"
湯垕認為《步輦圖》確實是描繪唐太宗會見祿東讚的場景,而且此行祿東讚的主要目的是為松贊干布推辭大唐的婚事,並且最後還聲明有宋高宗的蓋印,不是空穴來風。然而當我們查閱《新唐書》和《舊唐書》,就會發現正史記載和湯垕的故事大不一樣,按照正史記載祿東贊此行拜見唐太宗是為了替松贊干布求婚而不是所謂的"辭婚"。並且辭婚的也不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而是祿東贊,因為唐太宗特別欣賞祿東贊,想將唐朝女子賜婚給他,但祿東贊考慮到松贊干布還沒求到唐朝公主,自己卻先成婚,恐有僭越之罪;再來唐朝不久之前還在跟吐蕃交戰,祿東贊作為吐蕃實力派權臣,擔心唐太宗用此舉來
離間自己與松贊干布的關係,那樣自己回國後就太難了。所以就推脫自己在吐蕃早已娶妻,婉拒了這樁婚事。《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初,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贊普使祿東贊來迎,召見顧問,進對合旨,太宗禮之,有異諸蕃,乃拜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又以琅邪長公主外孫女段氏妻之。祿東讚辭曰:'臣本國有婦,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贊普未謁公主,陪臣安敢輒娶。'太宗嘉之,欲撫以厚恩,雖奇其答而不遂其請。"
史料記載上的矛盾和祿東贊形象的差異,使我們不得不懷疑《步輦圖》所反映的祿東贊拜見唐太宗故事的真實性,圖中身著異族服裝的人物真的是祿東贊嗎?可能是,但是我們也不能排除《步輦圖》所描繪的是其他來自西域的使臣前來拜見唐太宗的畫面,結果被誤認為是祿東讚的可能性。
三、大唐往事
那麼如果畫中人物不是祿東贊呢?其實仔細觀察唐朝流傳下來的畫像,我們會驚人的發現祿東贊身上所穿服飾和敦煌壁畫中回鶻王所穿服飾有一些相似,而回鶻則主要活躍於漠北和西域地區,而回鶻也曾長期與唐朝交好,所以不排除畫中人物為回鶻使臣的可能性。
回鶻又稱回紇,曾經協助唐朝滅亡後突厥,並且在安史之亂中幫助唐朝收復首都長安(當然唐朝付出了巨大代價),立下大功,其後更是多次與唐朝和親。從回鶻的發跡史可以看出,其主要活躍年份是唐玄宗之後,直到唐憲宗時期回鶻汗國瓦解,大約昌盛了一百多年。所以如果《步輦圖》中描繪的是回鶻,那麼就比唐太宗會見祿東贊要晚一百到二百年左右。
而且首先要排除唐玄宗時期,因為唐與回鶻的和親,是在"安史之亂"以後開始的。並且最有可能的是在唐肅宗、唐德宗、唐穆宗時期,為什麼?因為這三位皇帝時期,以真公主(不是宗室女)下嫁回鶻。
公元758年,肅宗以幼女封為寧國公主,出嫁葛勒可汗。這是唐朝第一次嫁公主給回鶻,也是中原皇帝嫁親女給邊疆少數民族首領的第一次。肅宗這次給回鵲可汗嫁女的目的,正如公主的封號那樣,是要通過公主加強唐與回鶻的聯合,達到寧國的目的。
公元788年,德宗又以第八女鹹安公主嫁給頜骨咄祿可汗。可汗對此次結親十分重視,派其妹骨咄祿毗伽公主、大巨妻及宰相以下千餘人來到長安迎親。可汗還上書德宗表示:"昔為兄弟,今即子婿。子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請以兵除之。"德宗還冊封合骨咄祿可汗為長壽天親可汗,公主為孝順端正智慧長壽可敦以示尊榮。
公元821年,唐穆宗封其妹為太和長公主,嫁給回鵲登羅羽祿沒密施句主毗伽崇德可汗。太和長公主入回鶻十多年,回倆汗國亡,她隨南下的回鵲可汗遷入唐邊,後來南下一支破散,被唐朝迎回長安。
真公主和親其實與假公主和親,從效果上來看並沒有什麼差別,真公主和親,其實是唐朝國力下降的標誌,不得已行此策略。或許也只有真公主出嫁,才值得唐王朝專門繪製圖畫記錄下這一時刻,但這畢竟是"屈辱"時刻,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後世尤其是宋朝在對北方王朝的作戰中屢吃苦頭,只能緬懷歷史上中原王朝對少數民族政權的碾壓來獲取信心,因而宋朝人不願意承認《步輦圖》是唐朝屈辱和親的寫照,而是將其附會成唐太宗時期賜婚給西北小國吐蕃的場景,以顯示大唐萬國來朝的的盛況。這就是為什麼唐人很少提及此畫,而宋元之後大肆宣揚的原因。
總之,在宋人的眼裡,《步輦圖》就是描繪的唐太宗接見祿東讚的場景,但是查閱相關史料記載和對畫中祿東讚的服飾進行探究,卻發現始終存在著漏洞,不論是服飾更貼近於西域民族服飾,還是唐朝史料著作中從未提及閻立本曾有此作品,這些都反映了《步輦圖》內容的爭議性。此外,現在關於《步輦圖》的真偽問題也是一個討論的熱點問題,不過這個就不是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內容了。
參考文獻:《舊唐書》、《宣和畫譜》、《畫史》、《畫鑑》
閱讀更多 江左夢華錄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