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武松杀嫂是对还是错?

老哥聊生活


我认为,无论从伦理上还是从法律上讲,武松杀嫂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先看看这个故事梗概。武松因公差外出,嫂子潘金莲受王婆和西门庆诱惑,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却被武大郎发现,因为害怕武松回来收拾他们,在西门庆的教唆下,潘金莲狠心毒死了武大郎。武松回来后,怒杀潘金莲和西门庆,为大哥报仇雪恨,最后武松被判充军。



故事虽然简单,但人物之间的关系却是复杂微妙的。下面我试从伦理和法律两个方面来理性分析为何说武松杀嫂是错误的做法。

首先从伦理方面来看。潘金莲是武松的嫂子,如果按照纲常伦理来说,小叔子杀嫂子是违背人伦是不对的。按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自己的长辈不管做错了什么事情,作为晚辈也不应该对长辈不敬。也就是说,即使潘金莲再怎么罪大恶极,按伦理武松都不能杀她。杀了她,首先错在武松。



再说,武松也不是完全没有错误。试想当年貌美如花的潘金莲阴差阳错嫁给了矮矬穷的武大郎,其心定有不甘。所以当威武强壮的武松出现时,潘金莲一颗芳心顿时被其吸引,然后便向其表白,可正直的武松情商太低,他简单粗暴的处理了和潘金莲的关系,让潘金莲羞愧难当的同时,顿起怨恨之心。

正是武松处理事情的不理性不婉转,导致潘金莲的心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怨恨之心到出轨之心,最后是杀人之心,最终导致整个事件的发生。



其次从法律方面来看。其实武松因工作原因是个懂法的人,也是个理智有头脑的人。你看他并没有直接冲动的马上杀了潘金莲,而是摆上酒席把街坊邻居叫来边吃边看,其目的是让大家为他杀人做个见证,证明潘金莲有罪再先,然后杀西门庆,捆了王婆去见官。手段狠辣,思路清晰,敢作敢当。

按说武松完全可以不用杀人,因为当时的法律对奸夫淫妇杀人的判罚就是凌迟处死。而作为阳谷县都头的武松,怎么说也是一个知法懂法的人,他完全可以去官府举报西门庆、潘金莲这对奸夫淫妇,进行正常的法律诉求,这样应该也可以给哥哥申冤。但武松没有这么做,他断然举起了手中的屠刀,酣畅淋漓的进行了一场个人英雄主义的血腥复仇。



综上所述,所以我说无论是伦理上还是法律上,武松杀嫂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但是,尽管武松的做法是错误的,可对于当时的武松来说,杀人是他唯一也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武松如果去报官,作为暴发户的西门庆是有财力将官员收买的,那么,武松有可能不仅无法为自己的哥哥报仇,甚至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正因为武松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才断然痛下杀手。

所以说武松杀嫂的做法是错误的,但其选择是正确的。



(欢迎点击关注墨鱼轩书画,阅读欣赏更多文史典故)


墨鱼轩书画


武松的做法在当时完全是对的,符合当时人的心态,而且会被全社会接受。

在“宋刑统”中对奸夫淫妇的处理是很重的,女性是关押二年,男性是18个月。

中国古代都有万恶淫为首的说法,所以古代女人不像现在的女孩子可以有很多选项,完全没有什么顾忌;

像一些村庄,宗族势力非常严肃苛刻的,男女通奸都要被审判鞭打。在深恶痛觉中被捆绑,赤身裸体装进竹笼,直接沉入水中了却不光彩的一生。

为什么有这么多贞洁牌坊的存在,孤零零的矗立在旷野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严寒酷暑,或是雷电交加,它们依旧挺立着。

就是在诉说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哪怕你有多么孤独和无奈,你都要一生随一人,孤独终老,既使你很讨厌他,你妈妈也会和你说,这就是命!

一个苛刻的年代,抑制了人性的生长,抹杀了一代又一代人曾经美好的意愿!

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根深蒂固的顽固思想束缚着豆蔻少女,禁止她们逾越雷池半步,封建思想的鸿沟永远隔绝她们与红尘的些许幻想!

有生之年只能清灯苦茶,在道德制高点俯瞰世间繁华。

历史的车轮虽已远去,辗压的记忆彷佛昨日。

武松杀嫂,王婆骑木驴都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闲谈话温州


武松杀嫂是对还是错?

旗帜鲜明地说出我的观点:武松杀嫂是完全正确的!第一,潘金莲杀死哥哥武大郎,潘金莲就不再是武松的嫂子,而是武松的仇人;第二,哥哥武大郎在武松心中就像父亲一样,如果武松不杀了潘金莲为哥哥武大郎报仇,武松就不是人了,更配不上英雄好汉的称谓;第三,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还毒杀哥哥武大郎,武松如果不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他就没办法在江湖上立足了;第四,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还毒杀亲夫,他们的可耻行为遭到人们唾弃,武松杀死他们是惩恶扬善,能得到人们的支持。

第一,潘金莲杀死哥哥武大郎,潘金莲就不再是武松的嫂子,而是武松的仇人。

按照最基本的人伦常理,潘金莲此前对武大郎固然不好,经常破口大骂,压根没有武大郎这个丈夫在心里,她对武大郎满是怨愤和嫌恶,即便是当着武松的面,对武大郎也是非常恶毒的诅咒和辱骂,武松看在眼里,内心当然极为不满,但他知道,这不对等的婚姻本就是个错,他也只有容忍,不能帮哥哥出面和潘金莲对抗。但是,当武松从东京回来,得知哥哥莫名其妙死了,他内心第一个反应就是潘金莲害死哥哥了。等到后来被武松从蛛丝马迹中查找到了物证、人证,再逼问王婆和潘金莲的口供,确认了哥哥就是潘金莲毒杀的之后,在武松心中,潘金莲就不再是自己的嫂子,而是杀害哥哥的不共戴天的仇人。武松杀死潘金莲为哥哥报仇,是合情合理的举动!

第二,哥哥武大郎在武松心中就像父亲一样,如果武松不杀了潘金莲为哥哥武大郎报仇,武松就不是人了,更配不上英雄好汉的称谓。

从武松的身世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哥哥武大郎在武松的心中就像父亲一样,因为武松自幼父母双亡,就是靠哥哥武大郎辛辛苦苦把他抚养长大的,而且能让武松长得这么高大健壮,可见哥哥武大郎对武松没有少花心思,自己吃尽苦头,想方设法不能亏待了弟弟武松。再看看武松的个性和脾气,也知道哥哥在抚养武松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对弟弟的个性有半点打压。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如果遇到了怕事的父母,就会对孩子进行打压和压制,害怕孩子张扬的个性会惹祸。很明显,武大郎对武松张扬的个性并没有打压和压制。这样的哥哥对武松来说,地位犹如父亲一般,如果武松不杀了潘金莲为哥哥报仇,那武松压根配不上英雄好汉的称谓,简直连人都算不上了。

第三,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还毒杀哥哥武大郎,武松如果不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他就没办法在江湖上立足了。

潘金莲原本也是个值得同情的苦命人,小小年纪就做了清河县大户人家的使女,想必不是父母早亡就是被父母嫌弃,早早把她卖到了大户人家。使女的生活是凄苦的,永远又干不完的体力活,稍不留神还要被打骂。等到潘金莲长大后,没料到竟然姿色出众,凄苦的生活竟然压制不住她绝美的长相。潘金莲长得不但美貌,而且十分妖娆,这让大户人家的男主人心猿意马,他就想仗着自己是男主人,定然有权霸占使女,没料到,潘金莲竟然不同意,还状告女主人。男主人一气之下,倒贴嫁妆把潘金莲嫁给了县里最著名的臭男人武大郎。在这里,潘金莲蜕变了,不但和西门庆勾搭成奸还毒杀亲夫武大郎,武松如果不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他在江湖上就没法立足了!

第四,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还毒杀亲夫,他们的可耻行为遭到人们唾弃,武松杀死他们是惩恶扬善,能得到人们的支持。

潘金莲原本有可怜的身世,值得人们同情,在大户人家做使女时,因为拒绝大户人家男主人的侵犯,被男主人倒贴嫁妆,把她嫁给了武大郎。潘金莲看到武大郎,内心的确是崩溃的,从此,潘金莲身上那种好色、贪婪、薄情、狠毒的个性就慢慢滋生。因为对武大郎的厌恶和不满,潘金莲就开始勾搭男人,害得武大郎在清河县没法立足,只好搬到阳谷县。但潘金莲禀性难移,在勾搭武松失败后,潘金莲和西门庆一拍即合,很快勾搭成奸,只有武大郎被蒙在鼓里,整个紫石街的邻居都一清二楚。潘金莲为了能和西门庆长久,居然下手毒杀亲夫。武大郎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肆无忌惮公然淫乐,这种可耻行为遭到人们唾弃,所以武松杀死他们,能得到人们的支持。


乔鞅


依照当时社会现状,武松替兄报仇,杀了嫂子潘金莲这个淫妇是对的。为什么说对呢?倘若武松手下留情只是暴打一顿之后交给官府,官府按大宋程序办事,一级上报一级,关押其间,那西门庆家中有的是金银,暗中差人上下一打点,官府慢慢将大事化小,(化了是不可能,必竟是把人毒死了)顶多判个三年五载的,之后,西门大官人再去牢里使上银子,弄个保外就医什么的,(不知宋朝法律有沒保外就医)这样潘金莲就死了啦!出来后继续给西门庆当小三,那还不把武松給气死了吗?所以,武松在把王婆的口供和在场目击证人的人证、还有潘金莲的口供一一都经本人签字画押,证据齐全到手后,毅然果断地杀了潘金莲,之后再去杀奸夫西门庆.…,其做法是对的,我赞同!


山乡逸夫


武松杀嫂是对还是错??

武松杀嫂的故事,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故事并不复杂,大家都很清楚,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讲一讲。

武松出差期间,潘金莲受西门庆诱惑,勾搭成奸,被武大郎发现,潘金莲怕武松知道,在西门庆教唆下,用砒霜毒死武大郎。武松回来后,为报大郎冤死之仇,怒杀潘金莲和西门庆。最后武松被判充军,一番波折之后,被逼上梁山。

我个人认为武松的做法是最正确的,对于武松来说,这是他唯一选择的做法。刚开始的时候,我想的是武松完全可以不用去杀人来解决矛盾,他可以报官。但是我仔细的想了一下,如果武松报官的话,他可能无法为自己的哥哥报仇,甚至最后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在武松生活的年代里,那是一个官逼民反的年代,所以可以看出来这个年代的官并不是为民做主的清官,所以如果武松报官的话,那么作为富二代的西门庆完全可以凭借着自己财力将那些官员收买。我想武松也是知道这个事实,所以他没有选择去报官,而是选择自己去报仇。最后自己虽然因为杀人,而被判了刑,但是他为自己哥哥报了仇。

所以在那个年代,法律只是有权有势的人的保护伞,而不是穷人的。

如果按照纲常伦理来说,武大郎是武松唯一的亲人,从小把武松养活的。自古以来,长兄如父,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潘金莲勾搭西门庆并毒杀武大郎,对于武松来说不亚于杀父之仇。武松如果不杀潘金莲哪他就不是嫉恶如仇的武二郎了。




小时大彬


武松杀嫂,放在现代法律范畴是不对的!

放在古代,特别是,西门大官人权势擎天,不使用极端手段,肚子里的邪火实在难以压下!

在当时世道,宋朝官官相护,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很难有伸冤机会!只有杀之,不杀难解心头怒火!

如果穿越回现代,这事情好弄!

1.先暴打一顿,别弄死!

2.动用一切力量,送这对狗男女上断头台,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锦艺搜布


武松杀嫂没有单纯的对与错之分。

第一点从小说角度理解,潘金莲在第一次见到武松的时候是对武松有好感的,奈何嫁给了武大郎。古代女子嫁人是要遵循三从四德的,所以潘金莲并没有太过放肆。武松走之后,潘金莲被隔壁王婆教唆,这时候潘金莲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西门庆就趁虚而入,并联合害死武大郎。而《水浒传》讲述的就是一个杀一个,一个杀一帮,一帮杀一帮的复仇故事,所以为了刻画武松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潘金莲是必须死的。

第二点从历史角度理解,这个相对好理解一些。因为在古代法制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自己的亲人被人杀了,一是找官府解决,二是有能力自己解决。所以武松选择了后者。古代亲人被杀都在宣传有仇必报的观念,而应用到《水浒传》,且先不说武松和武大郎的关系有多好,单纯的潘金莲害死武大郎,并且还搞背叛,这种情况在古代是绝对忍无可忍的,所以潘金莲必须死。

无论从小说角度和历史角度都在宣传有仇必报的观念,所以武松杀嫂没有单纯的对与错之分,在相对的观点面前,看个人更偏好哪一个了。





心影视


1,自古就有“王法”,叫做“欠债还钱,杀人尝命”。

武松怒杀了兄嫂潘金莲,替哥哥武大郎报了仇,解了恨,出了一口恶气,同时也触犯了“王法”,杀人犯的罪名坐实成立,被衙役捕获成为“贼配军”,而后在“水浒传”中成为行者武松之角色。

2,由此命题不禁联想到商朝有关“杀人”案而反应出当时的原始而简单可行,并立杆见影的“法律”效果:

姜子牙的弟子武吉因挑柴进城,不慎因扁担脱离担担挑,失手打死了路人贪上人命官司。

3,当时的法律法规就是筒单而行,在地上画个圆圈,让武吉进到圈子内失去自由,被称为“画地为牢”成为中国最早的法律雏形模式而成为流传千古的有关法律名词。

4,武大郎被西门庆设计于潘金莲毒死大郎一案,西门庆为主犯,潘金莲为协从,西门庆应尝命判死罪杀头,潘金莲也可能被判十恶不赦的谋害亲夫罪“骑木驴”游街示众,获极刑而亡!

5,武松由“杀嫂”一案又杀了西门庆,并不是对与错的小问题了,按当时大宋法律也应判极刑杀头,怎奈“水浒传”作者笔下留情,判令武松不死,发配流放,后来投奔水泊梁山进入了中国“四大名著,成为一段佳话。


老刘105751014


从追求爱情来说,潘金莲是爱情的牺牲品。如果出生在现在。小叔子和嫂子好,甚至走到一起,也没啥奇怪的。更犯不上为了和西门庆厮守,去毒死自己的老公。俩人过不到一起,去法院起诉离婚就是了。武松为了给哥哥报仇,血刃了自己的嫂子,也就是潘金莲。当初潘金莲对他也有意,可惜封建社会不允许做这种有悖常理的事情。武松作为封建道德的维护者,即使心里有点小冲动,他也不敢做出非分之想。只能把那种情,压抑住。当潘金莲毒死他哥哥武大郎的时候,自己对潘金莲那种恭恭敬敬,变成了恨意。杀之而后快。至于杀了嫂子,是不是就不念旧情了。恐怕作者本人也不好下结论。


与猫有缘


此大快人心之举,不知有何不对?且不说背负杀兄之仇。如此败坏世风,污秽人间的烂淫蠢物,浪荡恶纨。世人人人当得而诛之!何罪之有?

目下不知何时,举世掀起一股同情潘金莲的风头。完全置礼义廉耻于不顾。从顺于皮肉滥淫之荡欲!叹于当今世风日下,万民无耻。可能也是见怪不怪了!此真真可谓中华之可悲,5000年文明之可悲,人伦道德之可悲!

人类渴望与民主自由解放,但如果仅于人类的欲望,那么这自由和解放就成了释放魔兽的钥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