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儿时到今天,北京人的大白菜


儿时到今天,北京人的大白菜

"大白菜的花儿,就是十字花科的。"

儿时到今天,北京人的大白菜

至今我依然清晰无比的记着小学时候的那堂自然课。一小截儿白菜根子倒扣在盘子里,上面抽枝发芽,顶着一小堆儿一小堆儿的花骨朵,其中几朵鲜黄色的小花儿静静地伸展着四个花瓣,抬着脸,好像也在观瞧着挤在她周围的我们。


我记得那时候的大白菜比现在超市上见到的更绿。莹白硬挺的大帮子配上浓绿色的叶子,紧紧地包裹成个大块头,帮子多,毫不费力地戳在地上,显得特别结实。而且特别的瓷实,特别沉。7、8岁的小孩儿若是能抱起一颗大白菜运回家,绝对是好样儿的,能帮家里干活儿了!

儿时到今天,北京人的大白菜

好像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北京人冬天囤大白菜的事儿似的,比如2016年的美国《纽约时报》的网站报导:"每年11月,储存大白菜开始进入高峰,此时北京郊区的农民把大量新收获的大白菜运至市区,在人行道上出售。"


人行道?我没看见,到是每年都看见小区门口会停一辆满载着大白菜的大卡车。据菜农说,一天卖一吨。


儿时到今天,北京人的大白菜

《纽约时报》网站称:"在一个挤满宝马车、高档商场和拥有各类商品超市的城市里,储存大白菜是一个遗留下来的本能,证明物资匮乏的年代,仍然萦绕在一定年龄段的人心头。"


可不是么,这次突然爆发的疫情,挑战了货物运输,大年初二,超市的货架就显得空落落。就在我慌张地抓着老公(家里的壮劳力)奔赴超市准备囤货的时候,我看到了大白菜。大白菜堆成山,堵在了超市的楼道里,严重拥堵了前来购物的居民。


儿时到今天,北京人的大白菜

脸上蒙着口罩的居民,两眼望着久违了的白菜山,脚下并不急着向前了。这就是大白菜山的神奇魔力——看见了,就知道有菜吃了,就踏实了。再说,连大白菜都能运进来,其他的东西肯定不在话下,没有问题!


在我这个年纪,冬天家门口的白菜山已经化作一种仪式,入冬的标志。生活没有那么苦了,冬天可以吃着暖棚的菜、外地运来的菜。白菜山基本就是救急用,或者说——是个摆设。每到天气好的时候,都要里外倒腾一遍这堆菜,或者包上报纸,饶是如此,春天依然烂掉一大半。


旁观者清,美国人说储存大白菜的行为,是"遗留下来的本能"。也许是吧,米、面、油、盐,加上大白菜——可以不吃,但必须有。


儿时到今天,北京人的大白菜

从十字花科的大白菜嫩黄的小花,到家门口100斤起步的白菜山;从翠绿莹白且高大的青口白菜,到浅绿色、叶子大帮子薄的山东大白菜;从2分钱一斤到50块钱一棵。。。。。。


大白菜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菜"的概念,大白菜串起了我生活中无数的片段。它是我回忆童年时不可缺少的背景;又是一颗"定心丸",使我在货架空空如也的时候不会慌张。


儿时到今天,北京人的大白菜

每个北京人都有关于大白菜的独特的回忆,大白菜像一根线,能串起北京人的生活和故事。过去的、现在、还有将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