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施耐庵的《水浒传》中,细节透露出谁是杀晁盖的真凶呢?

武昊东


晁盖遇难,是水泊梁山的一次重大转折事件。也可以说是全书的重点章回。

关于晁盖的死因,书中讲得很清楚,就是在征讨曾头市时,于沙场上被乱箭射中头部,待回到营寨拔下箭头,才知道是毒箭,也才看到箭上有史文恭三个字。

之所以出现杀害晁盖真凶这一疑问,皆来自晁盖临终遗嘱之迷。


按正常道理,宋江自上山以来,一直是二把手,且多次带队下山征讨,取得了不俗的战绩。用当今的话说,这叫政绩。

既是二把手,又有政绩,不是理所当然应该接班么?

而晁盖恰恰不安排他接班。不仅不安排,连边都让他摸不着。

咱们看看晁盖是怎么说的:

贤弟保重,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坐梁山泊主。

从晁盖遗嘱中可以清楚看出,晁盖当时是清醒的,遗嘱说得很明确。

那么问题来了:宋江能捉住射死晁盖的人么 ?

宋江一个刀笔小吏出身的人,手无缚鸡之力,又不能上阵厮杀,他怎么可能捉住武艺高强的史文恭呢!根本就连影子都没有的事。如果晁盖有让宋江接班之意,完全可以直接说出,何必绕这个八下都没一撇的弯子。

问题很清楚:晁盖就是不想让宋江接他山寨之主的班。


问题又来了:晁盖为什么不让宋江接他的班呢?

这也正是导致谁才是杀晁盖真凶问题的源头。


从书中看,杀死晁盖的真凶是没有疑问的,就是史文恭。

因为古代是很讲究级别的(现在也讲究)。有身份人的座位,是不能谁都去坐的。不然梁山为什么要排座次呢。如果白日鼠白胜坐在了林冲那把交椅上,岂不是要造反么?使用的武器也是同样。既然在箭杆上已经刻上史文恭的名字,别人是不可能随便拿去使用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怀疑杀害晁盖的真凶呢,问题还是出在晁盖的遗嘱上。

分析到此,我们只好对这个遗嘱的古怪,进行深入分析了。

本人以为:晁盖之所以阻止宋江接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治路线不同

整天在一个马勺里吃饭,晁盖对宋江撅尾巴屙几个粪蛋都很清楚。宋江时刻梦想的招安,与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的人生理念差距甚大。尤其是智取生辰纲这样的弥天大罪,晁盖都敢不计后果去做,他怎么可能去和朝庭讲和呢。朝庭又怎么可能赦免这样的罪过呢。


今天的我们,看问题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站在当时的局限性上看。在封建社会,皇帝是天子,权威是至高无尚的。别说是挑战皇上,就是说句错话都有可能掉脑袋,并且诛连九族。那不就是几代人包括亲属都要统统杀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幻想皇帝施恩赦免弥天大罪,几乎是不可能。既然如此,晁盖是不可能有招安想法的。

可惜,晁盖不相信,宋江相信啊!

于是,这就酿成了一个不可调合的矛盾。不管宋江在晁盖面前多么谦恭,但是在大事大非面前,晁盖则显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坚决阻止宋江上位,防止宋江把弟兄们送上万劫不覆的深渊。

2、团队向心力不同

宋江上山前,山上都是晁盖的人。宋江上山后,一批又一批的带人上山,逐渐形成了一呼百应的趋势,逐渐形成了宋氏集团。宋江的威望,宋江的风头,在某种度上已盖过晁盖。架空晁盖,使晁盖成为名义上的首领,已经是当时梁山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下,对于一把手晁盖,如果说一点压力没有,一丝顾忌没有,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把手的权力,被分化瓦解,被别人分一杯羮,那是什么滋味?是吃骨头不吐骨头的滋味,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滋味。

平时相安无事,关系尚可维持。一旦到了决定梁山命运的大事大非时刻,晁盖岂能不知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

其实晁盖也不是没做过努力。这次攻打曾头市,宋江又要力争统兵下山,却被晁盖阻止了。晁盖之所要亲自上阵,就是想把不利的局面扭转过来。

请看当时是怎么对话的:

宋江道: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

晁盖道: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厮杀劳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

听听,这哪是一把手对二把手应该说的话,分析晁盖这句话,余音太多太多:

首先,一把手怎么能夺二把手的功劳呢,那怎么能叫夺呢,到底谁是老大呀?

其次,我今天替你走一遭。一把手替二把手走一遭,话说反了,说不通啊!

再有: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这等于排排座,吃果果了。这是一把手应该说的话么。有失身份啊!

究其根源,晁盖是心中有事,无法直说,只好随口应对。结果是欲盖弥彰,说得完全不在调上。

在这种情况下,在决定接班人的关键时刻,把宋江排除在外,也就合乎情理,合乎逻辑了。


好了,前面已经把晁盖不让宋江接班的事分析透彻。那么,谁是杀死晁盖的凶手这个疑问,也就不解自明——史文恭就是杀害晁盖的凶手!


至于推断宋江是杀害晁盖的背后主谋,晁盖是被梁山内部人射死,以便让宋江尽早上位的分析,一是没有任何证据做依托。二是完全凭主观臆测,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文化一家人


这是一个旧题目了,拜读了几个朋友的回答,很有些感想,忍不住写上几句。

题主问的是《水浒传》中,细节透露出谁是杀晁盖的真凶。看来,是对晁盖是否被史文恭毒箭射死有不同的看法了。因而,我将从《水浒传》的文本细节来解读这个问题。并且,可以先公布答案:《水浒传》中的细节显示,花荣射箭、林冲下毒,晁天王一命归西。

晁盖中箭前后的细节

却说晁天王带着五千兵马来到曾头市,先后与曾头市小股人马打了一场遭遇战,林冲二十回合战退了曾家老四曾魁。第二天,又到曾头市市口搦战。原本,这是一场检验史文恭与林冲、呼延灼战力的精彩对决。但是,作为主将的晁盖却心急火燎的亲自出马,准备挑战曾家老大曾涂。梁山众将担心晁盖有失,便一齐掩杀过去,一场好戏就这样搅黄了。

大概晁盖的武功并不咋地,又没打过这样的硬仗,所以,轻敌冒进的错误是绝对难免的。果然,这一场混战,双方各折了些人马,本是个平局。但是,晁盖却“郁郁不乐。在寨内一连三日,每日搦战”。主将这样的急躁情绪,别说曾头市实力并不比晁盖的队伍差,就是更弱一点的对手,晁盖都很难赢下来。危机就这样悄然潜伏,又悄然来临。

书中写道, 第四日,忽有两个和尚直到晁盖寨里来投拜。进了营寨,这两个和尚便向晁盖下跪,自称是曾头市东边法华寺的僧人,因为不满曾家五虎不时常来本寺作践啰唣,索要金银财帛,无所不为,便来投降。和尚们说,愿意带领梁山人马前往偷袭曾头市。晁盖一听,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相信了他们,立即点兵去偷袭。林冲谏道:“哥哥休得听信,其中莫非有诈?”

晁盖不听,干脆不让林冲前去,分了一半人马,自己带着呼延灼、刘唐等十个头领,跟着法华寺的和尚前去偷袭。林冲也不再多劝,留在了村口准备接应。

此时,就得注意书中的细节了。

晁盖出征时,施耐庵交代得十分清楚,是“春暖之时”。晁盖带着人马,跟随和尚先到了法华寺。此时,是二更天气,也就是21点-23点之间。两个带路的和尚建议,等到三更时分,曾头市人最困的时候再去,“他无准备”正好下手。于是,到了三更天气,晁盖便从法华寺出发,前往曾头市偷营劫寨。

梁山二千五百人走了不到五里路,黑暗中不见了两个和尚。呼延灼情知中计,连忙叫队伍往回走。“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喊声震地,一望都是火把。”

奇怪的是,这彪伏军并没有杀出来,更没有射箭,几乎是放梁山人马往外逃。晁盖等人夺路而回,“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

晁盖三更天气从法华寺出发,五里路不到,后又只转过两个弯,来回最多不会超过八里路。以军队行军速度,刨去夜里行军和偷袭这两个因素,晁天王中箭的时间不会超过三更天气。即便是三更末,以现在的计时,也不会超过凌晨一点。

晁盖中箭落马,刘唐、白胜救得晁盖上马,杀出村中来。村口,林冲引着二千五百人接应,双方继续展开一场混战,“直杀到天明,各自归寨。”

春暖时节,大概就是三、四月份,天亮得稍早,此时,应当是卯时了,也就是5—7点钟。即便是5点钟,那么,从晁盖中箭,到杀出重围,归还营寨,最少也过去了四个小时。

这期间,晁盖还被扶上了战马,在马上颠簸,甚至参与了混战。那么,晁盖中毒了吗?或者说,晁盖中的是毒箭吗?

晁盖拔箭中毒时的细节

却说晁盖回到大营,书中没写其他人的情况,只是特别交代,“三阮、宋万、杜迁水里逃得性命”。金圣叹为了给晁盖、宋江划阵营,在贯华堂本中修改了这个细节,说是晁盖中箭落马后,“却得三阮,刘唐,白胜——五个头领——死并将去,救得晁盖上马”,在贯华堂本的基础上,增加了三阮。但是,在林冲清点人马时,金圣叹却忘记删掉“三阮”这两个字,与容与堂本一样,都说三阮与宋万、杜千水里逃命而回。

这个细节说明,梁山本无阵营,当时的情况确实只有刘唐、白胜跟得比较近,三阮则杀散,自顾自逃命而去。金圣叹想把劫取生辰纲的兄弟都归到晁盖的阵营,没想到自己露怯了。细读《水浒传》,假若一定要给梁山好汉划阵营,刘唐也不是晁盖的人,这次大案的主角本身就不是晁盖,而是吴用。

书归正传。且说晁盖进了大营,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于是,“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

四个小时过去了,晁盖中箭的部位没有任何中毒的症状,是施耐庵惜墨如金,简省了这一笔吗?不是,因为,书上清楚的写道,因为拔箭的动作很迅速,晁盖只是血晕倒了。可见,这一箭射得不深,假若箭头没入,倒三角的箭头是急切不可拔出来的。而且,拔箭之时,应当见到创伤处有乌青,血至少也当呈褐色,甚至会流出乌血。但是,晁盖只是“血晕倒了”。

拔箭之后,细节更加重要了。“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这句话与前面拔箭,都没有主语,到底是谁操作的,是谁看见了箭上刻有史文恭的名字,施耐庵没有交代。但是,看到箭射在晁盖面颊上的,却是“众头领”。也就是说,林冲、呼延灼等头领都看见了晁盖的伤口上没有毒。都见证了拔箭过程,箭上写着史文恭的名字。

这一系列动作完成后,主语来了,“林冲叫取金鎗药敷贴上”,原来却是一枝药箭。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这个细节说,林冲教取出金枪药,谁敷贴上的?又是一个疑问。重点是,金枪药敷贴上之后,施耐庵才说是“一支药箭”。难道当时的史文恭是个化学高手,“药箭”上的毒药要与金枪药混合起化学反应才变成了毒药?

施耐庵接着写。“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这句话很明确的说,在晁盖中毒之前是可以言语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曾头市》中有一张图,画的就是晁盖坐在帅椅上,亲自看拔出来的箭。连环画这样表达,是为了后面把晁盖的遗嘱定格为“哪个捉得史文恭的,可做梁山寨主”。但是,也说明没有敷上金枪药之前,晁盖并没有中毒。

有读者会说,史文恭的箭毒是慢性毒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施耐庵并没有这样写,文本中没有任何蛛丝马迹表明,史文恭使用了慢性毒药。四个小时过去了,再慢性的毒药都会有反应、有症状。

看箭伤、拔箭、看箭的都是众头领,施耐庵为何在敷药时便写林冲了?因为,林冲有重大嫌疑。

花荣有可能射晁盖一箭吗

绝对有可能,这是早有伏笔的事。

还是看细节。《水浒传》第十回书“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中写道,王伦在聚义厅接见了林冲,听完林冲讲述自己的经历后,王伦“蓦然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著杜迁来这里落草……。”

“合着”就是跟着,原来,王伦是跟着杜千上的梁山,杜千在前,王伦在后。所以,杜千才是第一任寨主。这两人在柴进庄上分手,杜千大概是直接上了梁山,王伦另奔他处,后来,“因鸟气”便来到梁山入伙。在柴进庄上不可能“因鸟气”,柴大官人待他不薄。即便是受了柴大官人的鸟气,也没有必要上梁山落草。假如是在来到柴进庄上之前“因鸟气”,便没有必要说是“合着杜千”了,应当是杜千合着王伦才对。王伦是寨主,哪有老大“合着”老二的?

王伦是梁山第二任寨主,这件事林冲也说过一次。在杀王伦时,林冲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得到这里。”

既然如此,晁盖就是梁山的第三任寨主。施耐庵如此伏线,便有“小李广梁山射雁”来照应了。花荣当着晁盖及梁山好汉的面展示箭法,说“这枝箭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果然,花荣如愿射中了雁群中第三只雁的雁头。这与曾头市晁盖中箭是多么的契合!

花荣绰号“小李广”,李广也曾以箭法出名,卢纶《塞下曲》中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说的是李广夜间误将一块大石头当成了老虎,发力射了一箭。等到第二天天明,却发现那支箭连箭羽都射入石头中。

花将军上阵,一贯的爱放暗箭,以“小李广”来做他的绰号,似乎与卢纶这首诗有很大的关系。晁天王夜间中箭,这里是不是也是一处暗喻呢?

再往下看。花荣射落大雁后,有一首赞诗是这样写的:天汉雁行惊折断,英雄雁序喜相联。也就是说,这群大雁的队伍因为花荣射落了第三只而折断,但是,却因此重新组合,又“喜相联”了。难道失去了同伴是一件喜事?

果然是喜事。晁盖死后,没过几天,在林冲为头串联倡导下,宋江做了临时寨主。于是,“梁山泊水浒寨内,大小头领,自从宋公明为寨主,尽皆欢喜,拱听约束。”这种场景,与花荣射落大雁时是何其呼应!梁山重新排序,果然是“英雄雁阵喜相联”了。

花荣射雁后的那首赞诗出自容与堂本《水浒传》,金圣叹则删掉了《水浒传》几乎所有的赞诗赞词,也包括这首。即便是这首赞诗不是原著就有的,但也说明当时腰斩《水浒传》时,还是有人看懂了这其中的玄机。

因而,曾头市暗夜中,花荣射了晁盖一箭。

梁山上一次真正的大火并

金圣叹在“曾头市晁盖中箭”这回书的总评中,反复强调宋江有谋杀晁盖的重大嫌疑。不仅宋江希望晁盖死,而且说“则夫晁盖虽未死于史文恭之箭,而已死于厅上厅下众人之心非一日也。”金圣叹也不相信是史文恭的箭至晁盖于死地,是梁山所有的好汉早就希望晁盖死。

那么,花荣有没有可能混进曾头市队伍中,充当了暗夜杀手呢?完全有可能。细节表明,曾头市龟缩防守,外围防卫并不十分严格。第二次攻打曾头市的时候,吴用便派时迁扮作曾头市伏路小军,非常近距离的深入到曾头市的防区,把陷坑全部标记清楚。大白天都可以扮作曾头市的人,何况夜晚?

那么,宋江以及梁山好汉为何要谋杀晁盖呢?是因为晁盖要阻止宋江当寨主吗?绝对不是。为什么?还是让细节来说话。

晁盖到了梁山,昏迷不醒。这天晚上,晁盖忽然开口说话了。晁盖对守候在身旁的宋江说: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这是金圣叹批注的贯华堂本晁盖的遗嘱,容与堂本则是这样讲的: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很明显,金圣叹本的晁盖遗嘱对宋江不太有利,容与堂本则是对宋江的叮嘱。不过,容与堂本的晁盖遗嘱应当比金圣叹本的更接近原著,因为,简本《水浒传》中,晁盖的遗嘱是这样说的:

贤弟保重,捉得射死我的,与吾报仇,死亦瞑目,你自立为寨主。

无论那种版本,晁盖都没有说射死他的是史文恭。

过了几天,林冲联合吴用、公孙胜等人要扶宋江做寨主,于是,宋江便篡改了晁盖的遗嘱:“晁天王临死时嘱付:‘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宋江说众头领皆知不假,晁盖死的时候,“众头领都守在帐前看视”。但是,众头领听到的是这个遗嘱吗?看来,金圣叹说的一点都没错,梁山所有头领在晁盖这件事上达成了高度的默契。

更何况,晁盖的遗嘱也绝对不是为了阻止宋江做寨主。一则,晁盖并非以史文恭为仇敌,假如射箭之人就是一名普通弓箭手呢?晁盖中箭时,可是“当头乱箭射将来”,晁盖哪里知道那支箭上刻着史文恭的名字啊?以捉拿史文恭为遗嘱,是宋江自己篡改的,难道是宋江自己阻止自己做寨主?

第二,即便是史文恭射的,假若凭武功硬捉,谁能拿得下史文恭?林冲能行吗?肯定能行,但必须如卢俊义那样,在吴用、公孙胜、晁盖的帮助下才能做到。如果是这样的“捉”,有谁比宋江更有优势?宋江不能捉拿真凶,便只能嫁祸史文恭了。嫁祸史文恭也不是为了寨主之位的归属,宋江另有所谋。

晁盖刚刚瞑目,林冲便非常积极的出头,像当年扶持晁盖那样,推宋江坐第一把交椅。这是前后照应的大手笔。回头细看王伦被杀时的场景,梁山的这次寨主更替,是不是又重演了一回呢?

林冲杀王伦这回书的回目是“林冲水寨大火并,晁盖梁山小夺泊”。火并,就是内部相互残杀,相互吞并,这两个条件都必须满足。当时,晁盖等人尚未入伙,做寨主是“夺”。施耐庵写这回书写的是假火并,谋杀晁盖,内部人做了寨主,这才是梁山真正的大火并。

因而,前后细节对比,林冲下毒应当就不是嫌疑了。

梁山好汉为何都希望晁盖死

晁盖当初不愿意上梁山,智取生辰纲时,吴用故意在安乐村酒店暴露晁盖,留下破案线索。从这时起,晁盖不过就是个荣誉带头大哥。上了梁山之后,晁盖因为山寨没有金帛用,正好山下来了一队客商,刘唐、三阮等人便下山去抢劫。临行时,晁盖叮嘱道:“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刘唐等人完成任务回到山寨,晁盖悄悄叫过一个喽啰问道:“不曾杀人么?”小喽啰报告道没有伤人。于是,晁盖大喜:“我等初到山寨,不可伤害于人。”

做强盗不杀人,当然也包括不杀官府的人,晁盖根本就没有造反之心。因而,在东溪村专爱结交江湖好汉的晁天王,竟然没招一个好汉前来入伙。这不等于混吃等死吗?这样的老大与王伦相比,也强不到哪里去。晁盖不作为,吴用、林冲等人便很着急,如此梁山,如何能够抵挡大队官军?后来,宋江上山,以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为行动纲领,在不断壮大梁山的前提下,专等朝廷招安,得到了梁山所有好汉的支持。

梁山大聚义时,宋江建议大家对天盟誓,众头领一齐响应,盟誓“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而且,要“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歃血饮酒,大醉而散。

晁盖不愿意造反,当然也是积极赞同拥护招安的,呼延灼攻打梁山泊的几回书中,有三次劝降朝廷将官的故事,分别是彭玘、凌振、徐宁,说辞无一例外的都是以招安为核心内容。晁盖不仅都在场,而且,劝降成功后,晁天王都吩咐安排宴席庆贺。其中,彭玘投降后,在晁盖的指使下劝降凌振,当时是这样说的:“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

梁山之上无一人反对招安,包括晁盖在内。因而,也就不存在晁盖反对招安,所以要阻止宋江做寨主之说。既然如此,宋江为何还要设计谋害晁盖呢?原因就出在对待曾头市的问题上。

金圣叹先生在段景住提到照夜玉狮子时,有这样一句夹批:“文情由前踢雪骓生来,马名照后玉麒麟立出,前映后带,绝世奇文。”说白了,这几回书都是围绕战马展开的故事,曾头市便是阻止梁山扩大军力,阻截梁山马匹的金国人的集市。

原来,宋江嫁祸史文恭,原来是要解决战马问题。因为,象征北地战马的照夜玉狮子,此时正是史文恭的坐骑。因而,宋江一坐上临时寨主之位,便立即成立了一个心机构,杨林、石勇、段景住专门负责前往北地采购战马。

梁山先后两次发兵攻打曾头市,期间,有一个变化,就是曾头市的曾弄由“曾长者”变成了“曾长官”。也就是说,晁盖打曾头市的时候,这里不过就是一个金国人经营的私人集市。宋江出兵时,这里就变成金国官方的榷场,曾弄就是这个榷场的提辖。

私人榷场有周旋的余地,可以通过交涉走私马匹。曾头市变成了官方集市,就有权与北宋官府联手,查禁马匹走私了。晁天王不知这个缘故,也没有意识到战马对梁山的重要性,仅以个人意气要打曾头市,宋江当然不答应。同时,梁山好汉也不会答应。没有战马,梁山如何抵抗官军缉捕?山寨不保,梁山好汉当然不会答应了。这就是金圣叹说的,晁盖早就死于梁山好汉心中了。

卢俊义上山其实并非是为晁盖报仇,也丝毫不涉及梁山寨主归属。晁盖没有死的时候,宋江早就盘算着以玉麒麟来制服照夜玉狮子了。这是题外的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晁天王曾头市中箭那回书的最后一段,推断一下宋江大约是什么时候惦记上卢俊义的。

晁盖死后,显圣两次,都是帮助宋江的。因为晁宋这两个人物本是一体,寄托着施耐庵“佛道合一”的宗教思想。这一点,绿野老道多次撰文,已经讲得很明白了。而且,晁盖大名府显圣救宋江时,所说的话与宋江当初东溪村报信时的话简直就是一个人说的,读者朋友不妨去读一读金圣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再对照第十七回,印证一番“晁宋一体”。

托塔天王本是毗沙门天王,即北方多闻天王,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晁盖原本就不在道家北斗七星群之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列,升天之后,自归其位。而且,得知宋江他们上应天星,因而,对宋江及谋害他的真凶毫无怨言。一句“非为此也”,泯灭了恩仇。


绿野萍踪01


书中实际上并没有明确指出凶手的身份。

原文: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 倒撞下马来。……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

之后就是顺理成章地发现毒箭上刻了史文恭的名字。

但是晁盖临终前留下遗嘱:“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只不过在晁盖留下遗言去世后,宋江装模作样不再理事,后经众人劝解才再次主事,并且向众家头领转述晁盖遗言:“晁天王临死时嘱付: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

根据原文,只能说史文恭有嫌疑,而宋江的诡异行为也使得他自己有了嫌疑。

网上对此有各种各样的奇怪猜想,从花荣到林冲再到辽国的寇镇远都有,甚至还有人胡扯说是那个被李逵一斧头劈死的韩伯龙。

至于真凶究竟是谁,很遗憾,我们不是施耐庵,要猜出来实在太难,说得再多也只能是猜想。





湘谭小文的生活实录


宋江,必须是宋江呀!

《水浒传》里说的是晁盖被史文恭的毒箭射中的,箭上还有史文恭的姓名,这是不可能的!

史文恭是谁?史文恭武力高强,有着超一流的实力,在江湖上有名望,有地位,断不会自降身份,用这么不耻的手段射杀敌人,更不会如此厚颜无耻地还在毒箭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其实晁盖是知道真凶谁的!晁盖临终的时候,并没有把寨主之位传于二寨主宋江,而是说出了“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的遗言,这就是一种奢望,一种报复!想为宋江继任寨主之位添堵,晁盖的克星就是宋江!连晁盖的挚友加亮先生都被宋江忽悠背叛了他,很多人知道却选择不说!梁山早已经成了宋江的梁山。

史文恭被捉后,未发一言就被斩杀了!

花荣、吴用在宋江死后,都来到梁山自缢,不知道对晁盖忏悔没!


说槽点


《水浒传》中没有明确谁用箭射死晁盖一说,但晁盖死对谁最有利?

书上是这样说的晁盖等人在行军的夜路上,忽然周围到处是火把,不料从草丛中射出一箭正中晁盖眼睛,箭上有剧毒,这是要晁盖的命啊,显然是提前埋伏,意要害晁盖,是要让晁盖死啊,宋江怀疑是史文恭要害晁盖,因箭上有史文恭的名字,但史文恭箭法一般,晁盖的死对史文恭也没多大利益。

论箭法只有花荣的箭法最好,有是宋江的心腹,只有花荣有那么好的箭法,在夜里百法百中,只能是宋江想做老大,旨意花荣用箭射死晁盖的可能最大。




德行天下崔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花荣是杀晁盖的真凶,幕后主使就是宋江和吴用。

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花荣的箭法是最高的。

花荣的箭法在水浒传中算是一绝了,绰号小李广不是浪得虚名,凡是被他用箭瞄准的人,非死即伤。

第二,花荣是宋江的铁杆心腹。

花荣对宋江可以说是死忠,比李逵还要死忠,这点只需要从最后宋江死后就看的出来,宋江死后,花荣居然上吊死了,陪着宋江一块死了。

第三,晁盖和宋江的理念不合。

这两人的理念是绝对不合的,晁盖是什么人?就喜欢当山贼的自由自在,不像宋江一心只想着招安,归顺。

晁盖家里富有,不缺吃喝,但是还是劫了生辰纲,确实,十万贯是一笔大财,但是也犯不着冒这么大的风险吧。

所以晁盖骨子里就不是那种安分的人,招安两个字怎么写他都不知道。

第四,晁盖是宋江的拦路虎,晁盖不死,宋江就没办法一言九鼎。

哪怕宋江实力再大,哪怕再怎么架空晁盖,晁盖的位置和身份在那摆着,宋江就做不到顺利被朝廷招安。

就从这一点来说,晁盖就要必死。

第五,弄死晁盖只能用计,不能明着来。

所以,宋江就指使自己的心腹花荣,在黑暗中射出了毒箭,这中间绝对有吴用的影子,单靠宋江一个人,很难成事。

而且只有晁盖在外面的时候才可以这样做,还必须是在战争之中,这中间还涉及到献马的问题,就不多说了。

就这五点就可以说是宋江指使花荣射死了晁盖。

另外,还有晁盖的遗言,宋江的欲盖弥彰,改变晁盖的遗言,还有段景柱献马等等,足够我们猜测了。

当然,我们都没法去问作者,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猜测,真也好假也罢,权当乐趣吧。


踏歌走马


《水浒传》中,关于晁盖中毒箭细节,有很多文章,作了主观上的解读。有的说是是花荣放的箭,有的说是徐宁放的箭,有的说是宋江的幕后指使。我认为,这些观点都带有主观想象和过度解读。书中宣扬的主题是义字当先,恩怨必报。梁山好汉,实际上大部分不是好人,杀人放火,图财害命,索取贿赂,垄断行市,抢掠人财。但他们的闪光点是讲义气,报恩,路见不平。按这个逻辑推理,射晁盖者绝不是梁山好汉。至于箭上写史文恭名字,是因为他是曾头市武功最高的人,是块招牌。射箭之人,是曾头市的人,但不一定是史文恭本人亲自射的。再一点,书本身是虚构的,人物、情节都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晁盖临死前说的话,是埋下伏笔,留下悬念,为引出梁山二号人物卢俊义出场,这是为推动情节发展而设计。以上仅为一己之见。


六月槐


很多细节分析射出那一箭的是金枪手徐宁,这个人既有能力,也有时机,最后更有充分的动机。具体可以看下我的文章,一点拙见,期盼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