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通渭民居

通渭人因财力所限,院子以二合或者三合的居多。有时一所宅子里,只建了一边的厢房,一家人吃住全在里边,而那客房却要等几年手头宽展了再建。客房即主房,通渭人称之上房,多坐北朝南,即使因居住地形所限,客房也必定背山而居,所谓靠山。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通渭民居基本上是土木结构的,土墙,木檩,木椽,青瓦。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渭四目之内皆黄土,不以黄土筑房,难道要如南方地区一样,以木、以竹搭建房屋不成?陕北和陇东地区的窑洞、湘黔地区的吊脚楼等等,均是人们因地制宜的伟大发明,地域特色明显,文化内涵深厚。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基子

通渭人建房子先要打基子的,基子也就是土坯,相当于砖,但比砖要大许多。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打基子用的土要较为湿润,先于地上平放一块磨盘,将基子的木模置于其上,框内撒少许草木灰(防止泥木粘到木模上,脱模干净),铲入泥土,用脚踩实,再用石杵夯实,卸下木模,将那土坯小心端起,置于一旁码垛晒干即可。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晒干后的基子较为坚硬,作为砌墙之用。砌好的墙是要上泥的,黄土里撒入铡碎的麦草或麦衣,加水搅和而成泥。一般要上两三道泥,用麦草和的是粗泥,为加固墙体之用,用麦衣和的泥为细泥,以装饰墙壁之用。小时候父亲常骂我的一句话是:人活脸面树活皮,墙皮活着一锨泥。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多少年来,通渭人祖祖辈辈就这样地沿袭着传统,修建居住,繁衍生息,自成为一种风景,一种地域特色。祖先是智慧的,智慧得让后人叹服而难以逾越。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通渭人一户一院,一院一风情。所谓“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受此耕读道德理念的影响,通渭乡村人家的门楼上大都刻有“耕读第”,也有挂扁牌的。作家贾平凹几年前到通渭,写了一幅“通渭人家”的字,被人临摹了字样,多刻于新庄院的门楼上。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耕读第三字,至今非常醒目看到这,我想起那首诗:"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风俗

小辈成了家,是要与老人分开另过的,于是划了宅基地,打庄建房,另立门户。老人对儿子的义务至此而已,而老人自己则仍然居住在老宅子里。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磨过五谷杂粮,也蘑过荞衣树皮的这盘磨,闲置在这里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这就是你曽经要找着看的堡子,我给你拍下

通渭砖雕

盛开在青砖之上的花朵

砖雕是中国特有的雕刻艺术,大多作为建筑构件用于园林、房屋、寺塔、墓室的门楼、门楣、屋檐、屋顶、照壁、山墙的装饰,与木雕石雕合称为建筑三雕。其远近均可观赏,有画龙点睛之美,并因取材简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雅俗共赏,备受人们的青睐。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通渭砖雕是我国北方砖雕体系中重要的一支,制作工艺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产品辐射西北地区,在西北各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通渭砖雕在通渭境内均有分布,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装饰等,受地域文化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对研究我国砖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通渭砖雕在有效地保护传统建筑结构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寄托。从建筑学角度看砖雕,除美化人们居住环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以外,对传统建筑也起到了加固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近年来,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些民间的技艺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另外,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通渭民居逐渐被楼房替代,通渭砖雕工艺越来越少,市场不断萎缩。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加之雕刻业都是以家庭成员组成小作坊的制作方式生产,很难形成规模,也没有可以传世的制作工艺文字记载,年青一代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越来越少,这门古老的技艺也面临失传。

甘肃通渭的民居、民风

通渭砖雕以美的形式给予人愉悦享受,同时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感化人心,愿这清新质朴之美能感染更多的炎黄子孙,进而感染全世界。

生活条件逐渐提高了,通渭的庄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坯的房子正在渐渐地被青砖绿瓦的小楼房所替代,也许过不了多久,“半边盖”的房子终将成为通渭民居的历史。

目的及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目的只为信息共享,无其他目的;

备注: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