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總拿“華裔”貼金說事,這下打臉了吧?此人獲諾獎後稱不是中國人

總拿“華裔”貼金說事,這下打臉了吧?此人獲諾獎後稱不是中國人

新中國開國後,我國湧現的諸多偉大科學家中,最為人歌頌的非“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莫屬。

事實上,同期的錢家族譜中還有諸多了不起的人物,比如其堂弟——美國波音公司工程師錢學榘、錢學榘的大兒子——美著名生物學家錢永佑、錢學榘小兒子——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錢學森這位獲得諾獎的小侄子,相比於錢學森放棄榮華,排除萬難回祖國效力,錢永健對中國的感情顯得相當淡漠,公開表示自己不是中國人。

總拿“華裔”貼金說事,這下打臉了吧?此人獲諾獎後稱不是中國人

父輩淵源

錢永健的父親錢學榘比堂哥錢學森小三歲,因家道中落受到錢學森一家的照料,求學經歷、在美待遇與錢學森如出一轍,但兩人因在回國一事上的不同選擇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

1952年錢永健出生時,錢學森正千方百計推掉美國的少校軍銜和波音公司的體面工作,熱情澎湃地想回國建設破舊河山。錢學榘卻拒絕了哥哥的邀請,決定留在美國。

這並非錢學榘薄情寡義,其實他在1939年就曾回國效力,被聘為飛機發動機長總工程師,一心想為中國造出自己的飛機。但當時政府內部腐敗不堪,造飛機的款項竟然被官員們瓜分了

見識了亂世中的醜陋人心以後,錢學榘義憤填膺,對國內時局心灰意冷,回了美國。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榘因為曾效力於他黨,擔心受到政治清算,

就拒絕了堂哥錢學森的盛情。

因此,情同手足的兩兄弟如同一根枝丫上的兩生花,一個回國效力,一個留美生活,一朵向著科學和自由開,一朵向著忠誠和信仰開。而錢永健,見證過父輩的命運與兩個國家的起伏交錯,選擇了科學。

總拿“華裔”貼金說事,這下打臉了吧?此人獲諾獎後稱不是中國人

開明的家庭教育

錢學榘夫婦不主張給孩子灌輸傳統的詩書禮儀,而選擇了更為開放的美國自由式教育模式,鼓勵孩子們做自己想做的事。

雖然父親、伯父都是世界頂級的物理學家,但錢永健和哥哥錢永佑都沒有繼承父輩的衣缽,而選擇另闢蹊徑,在自己鍾愛的領域鑽研。

錢永健年幼時患上哮喘,無法像健康的孩子們一樣參加太多體育活動,對理化有著超常的興趣的少年便埋頭研究各種化學反應。

錢永健穿梭於紐約的圖書館,翻閱化學書籍,嘗試自己做實驗。高中時,錢永健和夥伴一起研製火藥,不慎造成意外爆炸,將家裡的球桌都點燃了,好在人沒有受傷。

開明的錢學榘夫婦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專門為他建造了一間實驗室,併為他購置實驗用具,教他實驗方法,鼓勵他以更合理的方法走自己的路。

總拿“華裔”貼金說事,這下打臉了吧?此人獲諾獎後稱不是中國人

化學天才少年到諾貝爾獎獲得者

奇異的化學反應像一個未知的王國,錢永健在實驗室裡開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他與化學的碰撞擦出了耀眼的火花。16歲那年,錢永健研究起金屬受硫氰酸鹽腐蝕的課題,研究結果在美國西屋科學

人才選拔賽上一舉奪冠。

美國很重視高端人才培養,西屋科學獎是專門的青少年人才選拔獎項,威信極高。錢永健藉由這一獎項跨入了化學界大門,還獲得了優秀畢業生獎學金,走進了哈佛大學。

錢永健沒有就此自滿,反而對化學有了更深的熱情。四年後,20歲的錢永健由哈佛考去劍橋大學,通過五年學習,先後取得碩士、博士、博士後學位,畢業後到加州大學分校任教。

錢永健有著堅定的信念和持重不燥的性格,高等院校設施完備,學術環境優越,沉穩的天才與優良的環境結合,註定著偉大科研結果的誕生。

錢永健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在化學領域深耕,全身心投身各種研究,提出了科研意義深遠的染料分子測定鈣濃度方法和GFP技術,先後獲得帕薩諾青年科學家獎、沃爾夫獎、蓋爾德納基金國際獎等獎項,被聘為美國醫學院士、美國科學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為醫學、化學等研究領域做出巨大貢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總拿“華裔”貼金說事,這下打臉了吧?此人獲諾獎後稱不是中國人

我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科學家

2008年,錢永健迎來了人生高光時刻——成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消息一出,這位帶著圓眼鏡的瘦弱華人再次回到國人的視線,他的名頭

從錢學森的侄子變成了諾獎得主,全世界的華人似乎都因此沾了光,但這卻是人們的一廂情願,錢永健與熱血報國的伯父錢學森有著截然不同的家國意識。

第二年,港中大授予錢永健榮譽博士頭銜,在頒獎過程中,錢永健當眾表示:“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雖然我流著中國的血,但我不說中文,我這輩子都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科學家。”

此言一出,國內許多人一片譁然,有人認為他背典忘祖,對他嗤之以鼻,更有人認為錢永健雖然是世界公認的天才科學家,本質上卻與人們認知中的移民二代無異,沒有國家認同感,是所謂的“香蕉人”——披著黃種人的皮,長著白種人的心。

總拿“華裔”貼金說事,這下打臉了吧?此人獲諾獎後稱不是中國人

錢永健的家國情結

事實上,錢永健這種認知是他的成長經歷決定的。他在紐約出生,接受西式教育,在歐美國家留學、任教,娶了美國夫人,他對中國的感情僅僅來自於在國內經歷過坎坷的父母和在中美都備受尊崇的伯父,但這種感情和羈絆無疑是遙遠而淺薄的,無法演化成濃厚的愛國情懷。

在錢永健心中,祖國,是實實在在養育了他、裝下他整個榮耀一生的國家——美國,而不是交集寥寥的中國。

雖然錢永健對中國的感情平淡,但他對錢學森的敬仰是有目共睹的,常常提起伯父,錢家的兩代天才隔著千上萬水和一代人的距離維持著一種微妙的惺惺相惜。

但錢學森見證了中國的傷痛動盪,對祖國有著深刻的感情,親身踐行著“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的崇高精神,而錢永健一生致力研究工作,生活在安定的環境中,沒有經歷過國仇家恨,心中無疑有著一種開闊的世界觀,只體會到了伯父那句名言的前半句——科學沒有國界。

2016年8月,64歲的錢永健因病辭世,早逝的科學家給世人留了一點未完待續的遺憾,圍繞他的爭論也未因他的離去消逝。

家族關係像一根纖細而堅韌的紐帶,將他與中國岌岌可危地連在一起,以至於國人提起他時總保持著一種既熟悉又陌生、既可敬又涼薄的矛盾情緒。

總理曾說,選擇做哪個國家的公民,就忠於哪個國家。當戰火硝煙離我們而去,跳出狹隘的以己度人,學會從更高遠的角度去看待和評價他人,也成了人生的必修課。

錢學森先生無疑是值得仰望的愛國志士,但我們不能將這一套道德枷鎖強加給他的家人。我們有權選擇熱愛這片土地,也要允許別人選擇離開這裡,在更繁茂的花園裡開花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