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中國教育一敗塗地?清華北大 PK 哈佛耶魯,誰能更勝一籌?

眾所周知,清華北大是我國數一數二的高等學府,想要考上這兩所學校基本是萬里挑一,可以說匯聚了一屆又一屆最聰明最勤奮的生源。


尤其近兩年,北大清華在世界上的名聲漸漸響起來,也引發不少人互懟,什麼我***大學生(國外某知名大學)考清北那是小菜一碟,什麼考不上985/211的花錢出國鍍金…類似互撕帖子在各大論壇比比皆是。


中國教育一敗塗地?清華北大 PK 哈佛耶魯,誰能更勝一籌?


這裡面有不少人拿排名說事兒,我們一再強調的是,排名只是第三方總結的,給外界一個可以被量化的數據,確實可以讓各位同學和家長有一個比較客觀的對比,但如果僅僅拿排名作為學校的水平和談資,那就太片面了,更何況排名標準錯綜複雜。


如果非要對比的話,那就看看 清北 VS 哈耶,名校與名校之間的差別在哪兒?


申請難度


很多人小時候都思考過一個問題:“我以後上清華,還是上北大”,後來發現自己想得太多了...清北的難度大是國內公認的,那這樣的難度係數同美國相比又會有什麼結果呢?


正方同學說,自然是考上清北更難,我國參加高考的人數已經突破千萬,毫無疑問這是放眼全世界最激烈的考試之一。


“在中國,要想進入最好的大學,你就必須和1000萬人同臺競爭,可想而知這難度有多大。”


此外,究竟能不能在清北有一席之地,還和你的戶口有關。例如,北大可能只在浙江省招收兩名學生,而擁有北京戶口的學生卻有200個招生名額。所以中國的學生根據戶籍地的不同,錄取率不一樣。


反方同學表示不同意,哈佛耶魯作為全世界的名校,申請條件又那麼多,每年錄取的中國學生少之又少,怎麼看都是申請哈佛耶魯更難吧。


“哈佛耶魯錄取的都是全世界的精英,而不僅僅是中國學生。如果說中國學生僅僅和1000萬的同胞在競爭,那申請哈佛耶魯就是在和數千萬的全球學子在競爭。”


到底哪個申請難度更大,我們通過數據來對比一下。


2019 年參加高考的學生總人數有 1000 萬人,清華北大共錄取本科生 7117 人,清華約 3717 人,北大約 3400 人。錄取率為 0.071%。


據 CB 官方數據,2019 年參加 SAT 的考生共有 213 萬人,哈佛錄取了 1950 名本科生,耶魯約 2100 名。錄取率為 0.19%。


注意,如上文所提及,國內的大學錄取時涉及到不同省份不同招生人數,也就導致每個省的錄取率不一樣;而美國申請除了標化成績還考察其他條件。所以,這樣的對比其實也並不完全準確,只是就考生的數據來看,清北的錄取率更低。


課堂文化

就課堂文化來說,中國和美國的教育體制有明顯的差異,最典型的就是學生處理問題的方式和能力。


國內是傳統教育理念,祖祖輩輩的觀念都是讀書才能改變未來,這的確沒有任何不對。所以國內的大學大多以傳授書本知識為止,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記筆記,以實踐為主的專業也要先理論課過關才可以。


就算是在清北的課堂上,老師們也很少講自己不瞭解的東西,因為被學生質疑很“沒面兒”,而質疑老師的學生也很“沒禮貌”。或許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講究一個“禮”字,以禮待人,尊重前輩才是最重要的。


這樣的教育體制有缺點但也有優點,絕對不像很多人抨擊的那樣不堪。


曾經有一個人抱怨說,“中國的教育太垃圾了,優勝劣汰對於窮人來說太不公平了,這樣的狀況有什麼資格說普及教育?又有什麼資格說公平競爭?”


另外一個人回懟說,“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教育體制,多少貧困山區的孩子才可以通過讀書改變未來,否則你讓他們花錢買學位嗎?你讓他們去出國“看世界”嗎?我們都應該謝謝這樣的競爭體制,如果沒有了高考,那些孩子該拿什麼去跟別人拼?”

美國的教育方式是更兼顧理論和實踐,培養評估模式是看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而不是單純死記公式。


在哈佛耶魯等大多數美國學校的課堂上,大部分的老師都是一邊教授知識,一邊與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就算有老師確實不明白的,他們也不會吝嗇說一句“I have no idea”,然後和學生一起探討。


從這一點上面來看,有一說一,美國大學的課堂氛圍或許沒有那麼僵化,美國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要強於中國學生。


中美博士


學制受歷史、文化、經濟等種種因素影響,不同國家的教育制度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認,美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已形成一套獨特的、並向全世界流傳的模式,也使其在全世界佔有絕對優勢,所以重點來看看中美大學博士階段差異。


a. 招生體制完全不同


中國博士招生分為“資格審查-初審-複核”三個環節,大多數人都敗在了資格審查上。本意是選撥最優秀的學生,但報名門檻過高反而流失了一些綜合實力強勁,卻受限於碩士階段的專業或學校而無緣申請博士研究生的學生。


我國是應試教育,在博士的申請中也不例外,“輕材料,重成績”的選拔標準無法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綜合實力,這是中國招生制度的短板。而成績來源於高校自主命題,考驗著試題的公平合理性。


美國的博士申請制度相對明瞭許多,申請們將材料遞交給招生委員會,由他們評定,並通過電話和麵談的方式對申請者進行深入瞭解,等待錄取結果就可以了。申請門檻也不強制碩士學位,而是對學生科研能力與博士項目綜合評估。


在招生考試方面就是 GRE,目的在於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水平,對他們從事學術研究的一般潛在能力做出預測和衡量。雖然有些項目正著手取消 GRE 考試,但大部分項目仍堅持認為 GRE 不失為科學的參考依據,不會流失優質生源。


b. 科研小組的靈活劃分


以清華為例,他們在科研上走的的是“大團隊,大梯隊”的模式,通常300多位教授捆綁在十幾個研究所裡,具體的科研項目也就是這十幾個單位來做,一個或若干個帶頭人,身後跟著一大批學生。


而哈佛大學的博士項目小組走的是“小梯隊,多分組”的模式,可以隨時重組成為無數個新的隊伍。也就是說,如果說一所美國大學裡有60個科研人員,但創新性研究的點可能不止60個。


區別在於,當所有的重心都集中於某幾個點,且無法動態協作的情況下,只能將研究集中於幾個重要的項目,尤其是對國家戰略有優勢的。而具有靈活性的研究小組通常可以以真正的研究興趣為目標,涉及的領域也比較寬闊。


c.博導的權力分配


中國高校的本科和碩士生採取“嚴進寬出”的模式,畢業時缺少嚴格的管理和考核,這就導致了博士階段開始“嚴抓嚴打”。


但是,中國的在讀博士生在 10 年間增長了 19 萬,按比例來看,46% 的博導需要同時指導 7 名學生,最多高達 47 名。這就導致出現了一種“爭寵風氣”,導師的權力過大,而且大多數博士生沒有得到相應的指導,也就意味著他們的研究項目不達標,所以國內的博士生按期畢業率很低。


到了美國的博士階段,答辯委員會們普遍認為,如果給一個不合格的學生博士學位。就等於把學校的招牌給他了,所以教授們一般都非常謹慎,寧缺勿濫。


而且,跟本科和碩士一樣,篩選機制很強悍,只要你不是在野雞大學,沒有認真完成任務,那真的是分分鐘被退學。如果教授覺得你開題報告很差,怎麼改都很差的話,你就直接被刷掉,也有的博士生在答辯的時候 game over,就是這麼無情,按期畢業率也很低。


其次,導師一般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導師組。整個committee可以對論文/科研項目的各個方面提供指導。而且,權力的分配基本杜絕了國內“幹私活”的現象。有些項目導師更像學生的僱主,聯繫比較密切,但關係僅限於工作與學術。


所以,美國大學更看重的是博士生的資質和師資力量的分配,以及自己學校的名譽會不會受損,自然對博士生的把控會更加嚴格一點。


總而言之,只能說中美教育存在差別,而無法給孰優孰劣下個定義。畢竟兩個國家的經濟、文化、教育體制、培養重心都不一樣,也許中國教育的某個方面強於美國,而美國的某個方面又優於中國。如果將某一方的教育理念“一棒子打死”,未免太片面了一些。


同時,藉此對所有糾結是否要出國的小夥伴說,不如想想自己更適合,更喜歡哪種教育方式,孰優孰劣是因人而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