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一些人去超市不會討價還價,而和路邊擺地攤的人斤斤計較?

苗小二


超市的商品雖然不能討價還價但是可以打折,一般到超市快閉店的前一個小時好多食品開始打折處理,這個時候你可以給打標籤的工作人員討價還價,有可能給你打個最大的折扣。不管打多大折扣收銀員是不管的,還是按照實時的標籤結賬,其實這樣也就相當於討價還價了。

路邊攤不同,路邊攤是一個人經營,價格和結算收錢一個人說了算,能不能給你打折或者抹零有很大的自主權,一個人就可以說了算,所以討價還價可以使用,商家感覺不虧就可以賣給你,你覺得合適就可以買走,雙贏的局面。






邯鄲阿寶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說到討價還價,我覺得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那為什麼在超市沒有人討價還價,而面對擺地攤的商戶,總有人討價還價,這是為什麼呢?

梁一認為這還是得從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來討論這個問題,商品從擺地攤到超市,個人認為是一種進步,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體現,但這不意味著擺地攤就是不好,因為擺地攤本身也是一種文明,只是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一定程度後,市場規律會推著文明往前走。

先說擺地攤,擺地攤其實就是一種經濟集合的體現,從以物易物到貨幣交換,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慢慢地經過時間的洗禮,擺地攤成為了一種集市,是經濟集中的體現,是文明進步的現象。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商業很早就開始了,在以前,無論是擺地攤的還是有商鋪的,都是可以討價還價的,小到賣白菜、燒餅,大到賣黃金、珠寶,甚至是典當行都是可以還價的。就現在市場來講,在村鎮依然存在集市,這些集市依然可以進行討價還價,而大城市的一些店面也還是可以討價還價或者有折扣的,並不是說現在的超市就不能討價還價,主要是看貨物,比如服裝超市就可以討價還價啊,最典型的就是萬達裡面的服裝超市,就可以討價還價,那其他一些超市裡為什麼不能討價還價,又主要集中在那類超市不能討價還價呢?

超市,也分很多種類的超市,比如服裝超市和食品超市,服裝超市一般是可以講價格的,而日常食品的超市就不能討價還價了,不是因為它是食品,主要是因為品類太多,銷售人員太少,作為超市經驗者,只需要把價格錄製進入電腦,固定價碼,客人只需選取自己喜歡的食品,然後去結賬就行了。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超市裡的服務員,只是一些導購人員,只是介紹物品的位置在哪裡?有什麼優勢等,並不負責價格的變動,也沒有權限地變動價格,客戶即使是想討價還價,導購人員也不能做出決定。超市經理也是一樣沒有權限給予客戶討價還價的名額,因為這是一個系統管理,針對的是大眾客戶,如果人人都來討價還價,那超市的現代管理就失去了超市的意義,那導購員和職業經理也沒有必要了。

不管怎麼說,超市模式的出現都是人類文明在經濟領域進步的體現,超市不但集中了人力、物力、財力,也最大程度地節省了時間,合理利用了空間,也方便了絕大多數居民生活,也使得貨物更加安全、健康,有序地進行管理。擺地攤,也方便人們生活,但很多時候,因為缺乏管理,造成路面擁堵、凌亂、垃圾亂扔的現象,這也是近幾年城管加大了管理力度的原因,因為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擺地攤已經開始不符合城市管理服務了,所以要進行完善。所以,從時間段來講,兩者都是文明的體現,只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管理的需要,必然會淘汰落後的模式,這也是經濟發展規律,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不合適的區分。




梁一


無非以下幾個方面:

1、規則: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超市這個形態出現時,就是明碼標價,買賣公平,路邊小攤出現時,就是討價還價的場所,一旦習慣養成,不還價就感覺自己虧了一樣。跟中國式過馬路是一樣的心理。

2、規範:超市各種物品明碼標價,稱重規範,商品按照好壞差異化擺放,人員分工明確,收銀員不負責商品的擺放和答疑,只負責按標籤收費。路邊小攤斤兩不好說,商品好壞不分開放,價格按人報,毫無規範可言。

討價還價是人性的表現,只要制定好規則,大家還是願意遵守的,現在也有很多小攤小販明碼標價,誠信經營,大家也願意按照規則去執行,只要大家都誠信經營,相信大家都是願意相信對方,遵守規則的。


知了籃球


你好:

超市和地攤最大的區別在哪裡,道理我們其實都懂,超市賣的商品質量不見得就一定比地攤上更好,這樣的特徵以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尤為明顯。可是顯然,我們對於同樣質量的產品,即使地攤上的價格更低,我們卻仍然對超市的產品保持著較高的認可度。或許這就是人類表現出的一種難能可貴的“視金錢如糞土”的“賤氣”:“雖然它貴,可我就是願意買,不服打我呀~。”

曾經在菜市場看見一個大媽,對著地攤上大爺的兩根黃瓜品頭論足了20分鐘,隨後恨鐵不成鋼地把那兩根被她捂熱乎的、軟踏踏的黃瓜不屑一顧地丟回了大爺的攤位裡,然後痛心疾首地感慨:“哎呀呀,好像還不如超市呢!”大爺的臉色瞬間和他那兩根可憐的黃瓜一個色兒了。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泯滅天性“的狀況出現呢?

當我們逛超市的時候,會看到那些精貴的蔬菜被包裹在泡沫網裡,那些低賤的蔬菜也在光線的照耀下發出幽幽的綠光。每一件商品下面都會用同樣的字體標明價格,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身著同樣的服飾為你服務。無論身處超市的哪一個角落,你都會覺得有一束光無時無刻地不在跟隨著你,不禁有點毛骨悚然。等你停下來終於鼓起勇氣看看這光芒的來源,發現這是一個微笑的服務人員,在燈光照耀下閃閃發光的牙。

這樣一種標準化運作模式,會讓我們對超市經營的高昂固定成本產生認可,於是便情不自禁地認同了這樣的收費模式。

然而對於小商販我們則完全處於另一種情感狀態。甭管是貴的還是便宜的蔬菜,都攤在一張沾滿塵土的麻布上,別說幽幽的綠光了,沒看見從哪爬出一隻幽幽的青蟲都算是大吉大利了。而菜農們大多操著各異的方言,手握一杆稱,似乎你要是看了不買就能一秤砣敲死你似的。這樣隨意的經營方式讓人直接產生的便是對他們固定成本的懷疑,於是便覺得自己花的錢不值當,便開始了“分毛必爭“的討價還價。

 


山西張二


不同的場景和習慣是長時間形成的。超市的場景大家都感覺規範,所有商品明碼標價,結賬時你也沒有發現有人討價還價。街頭擺攤都是個體戶,為了賣東西你就是不講價,他們也會為了促銷自發降價,街頭一對一,講價氛圍濃厚,你大家不自覺的就會討價還價,不光是買東西,還有一種傳統一種滿足感。同樣是街頭擺攤的東西換個場景放到超市家樂福同樣人們也不會再講價。



天黑請閉眼2019


首先大家先想一下自己逛超市的畫面,推著個推車,一路走過去,這個有用,拿下,這個也有用,拿下,這個好像也有用,也拿下,最後塞了滿滿的一推車。去結賬的時候沒有人會講價,人們下意識的覺得超市的東西貴的好,不貴的也好,根本不會想到講價這兩個字,這就很恐怖了,那麼這種效果是怎麼辦到的?大家看看下面這張圖片。

1.其實我們都知道,超市的東西不一定比地攤上的好,水果蔬菜之類的產品尤為明顯。大家想一想超市的環境,光線有點像相機裡面的鮮亮色,一盒盒包裝的水果蔬菜很鮮亮,外表都是光鮮亮麗,這是從視覺上讓人們覺得高大上,至少老年人覺得好。

2.再看看超市的工作人員,全部穿著統一的工作服,看起來很專業,讓人不明覺厲。 為什麼超市能大量的複製建造,因為這是一種標準化運作模式,能讓進超市的人覺得超市的運營成本很高,能讓人們不由自主的認同這樣的收費模式。

3.最後說說小商販吧,一張布,一堆菜,就是這麼簡單,沒有什麼燈光,沒有什麼專業服裝,人們會下意識的覺得小商販成本低廉,那自然是能砍多少價就砍多少啦。


小毅影視


你好!我是小馬,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就你所提出的問題回答如下:

因為超市商品都是明碼標價,也沒有設立討價還價的對應人員,自然少有討價還價的現象。超市服裝專區有專人負責,是有討價還價的情況的。

路邊攤有專人負責,大眾普遍認為路邊攤就是促銷或者相對次一點以及想要更優惠所以討價還價,這是一種生活現象。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80後的小馬


為什麼一些人去超市不會討價還價,而和路邊擺地攤的人斤斤計較?

超市是明碼標價,不能討價還價。但經常會搞些商品促銷活動。如果人們進超市購物還討價還價,一定會當成笑話。路邊地攤菜市,價格都不統一,有的喊得高,有的叫得低。人們也形成了討價還價的習慣。斤斤計較,討價還價的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家庭確實貧困,菜買得便宜一點,就是減輕一些經濟壓力。所以爭取到一角錢就一角錢,爭取到一分錢就一分錢。另一種人則家裡富得流油,那些富婆買菜仍會斤斤計較,她們討價還價買到了便宜菜,心裡就會高興,證明自己不會被別人算計,反而別人會被自己算計。如果菜買吃虧了。她們心裡會不平衡,感到自己沒面子。儘管她們完全不在乎這點錢。


鍾奮生


誰買東西,誰都想少花錢,這是人的本性。超市商品都是明碼實價,你想講價也講不了,但質量是信得過的,價格比小型零售店還便宜,百姓大都願意去購物。路邊叫賣的商品在價格上一般比較隨意,你不講價就容易多花錢,質量不能得到很好地保障。當然了,地攤上的地產農產品價格,比如蔬菜、水果、雜糧等的價格,還是便宜的。


利眼看社會


超市沒有砍價的餘地,都是明碼標價。

超市賣的商品質量不見的就一定比地攤上更好,尤其水果蔬菜。但大多數人還是更認可超市的產品。

這就是認可度問題,超市有租金,有統一進貨渠道,有工作人員微笑為你服務,地攤上菜農們只需手握一杆秤,固定成本相對較少,於是人們便覺得自己花的錢不值當,開始分毛必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