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你还会跟你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桔皮


“孔融让梨”的故事里寄托了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徳,可以让孩子从中领悟分享好的东西给大家也可以获得快乐的道理,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呢?我们不仅现在要讲,而且要一直讲下去。瞧瞧现在有多少孩子、多少啃老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献,只知道自己享受,而缺少了社会责任感。这是教育的缺失所致,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只是古老的故事,在用来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善于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去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属于教育艺术的问题了,每个家长都得不断学习、探索。


忻州茂哥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的弟弟先挑,弟弟挑走了一个大梨。父亲让孔融挑,孔融却挑了个最小的梨。父亲看后十分惊讶,问孔融:“你为什么挑一个最小的梨啊?”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你为什么挑个最小的梨?”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父亲听了很高兴,夸奖孔融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要相互尊重、谦让,养成尊老爱幼的美德!我会给孩子讲这个故事,但我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会刻意引导孩子去“谦让”、“去分享”。


东东五岁了岁,每天上幼儿园老师都鼓励孩子分享,可当别的小朋友玩他最喜欢的恐龙时,无论妈妈怎么说就是不肯,显得特别“自私”。

  • 孩子真的是自私吗?也许是大人在让孩子分享的时候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分享。

“把你的玩具给弟弟玩一下,不然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把你的饼干给妹妹吃,不然妈妈以后再也不给你买了。”

“你是姐姐,弟弟比你小,你要把玩具给弟弟,妈妈给你再买一模一样的。”



父母在教导孩子分享时根本就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纯粹是“连哄带骗”引导。孩子发现,玩具分享出去了,有的再也拿不回来了,有的坏了,说好再买一个的也没有下文了。

  • 孩子在懂得分享之前,首先学会的是自我物品的保护,要让孩子知道分享的快乐。
“妈妈知道你最喜欢这个玩具,但是和弟弟玩可能会更好玩,可以吗?”

“你可以用积木搭个小车车,姐姐还会搭个房子,你俩一块玩,是不是会搭很多漂亮的东西那?”

“你看,妈妈给你留了你最喜欢吃的苹果,你可以把饼干给弟弟吃吗?”

孩子只要有自私的表现才知道分享的快乐,当孩子自私时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他分享会很快乐。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时,我相信你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大方。


晓晓的心愿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没有给孩子讲过,但是幼儿园的老师教了孩子们这样一首儿歌,我很喜欢。

“我是乖宝宝,我爱吃鸭梨,大的给奶奶,小的留自己。”


据说孔融是孔子的后人,4岁就会让梨,我想这个故事是不合适讲给我儿子听的。因为我十四岁的时候也做不到那样,何况现在我们家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哥哥让孩子来让梨。

看见好吃的东西每个人都想据为己有,这是人的天性。

有一次家里人过生日的时候,吃生日蛋糕,我让孩子把大块蛋糕的给爷爷,孩子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因为爷爷是大人,爷爷也和你一样喜欢吃蛋糕,大人饭量大就要吃大块的,孩子肚子小吃不了那么大的。

我不想我的孩子为了讨好大人而“孔融让梨”,尊老爱幼、谦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要让孩子在生活中慢慢养成这样的习惯而不是为了谦让而谦让。

我不喜欢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是你的玩具就是你的玩具,没有必要因为其他孩子喜欢就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而让给他人。


如花阿姨


让故事说话,先还原故事:孔融有5个哥哥,一个弟弟。孔融4岁的时候,有一次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了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呢不挑大的,不挑好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拿一个最小的?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他父亲又问他,但是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比你还是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所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做人就是要懂得谦让,尊长爱幼!所以这么好的一个故事,一定要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想培养孩子诚实不撒谎的好品质,就给他讲《狼来了》的故事。

想培养孩子努力读书学习,就跟他讲《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的故事。

培养孩子从小懂得谦让,就跟他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我们国家有很多的非常具有典故的这些历史故事、寓言故事,都是教育孩子很好的素材,所以作为大人一定要爱读书读好书,要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快乐健康的成长。现在的家长其实往往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智力教育!缺少了团结协作,尊老爱幼啊,孝敬长辈啊,等等一些传统、道德思想方面的教育,但是我觉得德育高于智育!我是 ,让故事帮你搞定一切。喜欢的请关注下,谢谢。


会讲故事会讲话


我会跟孩子讲孔融让梨故事。

我读小学课本就教孔融让梨的故事。做为千年传承的故事,一定有它生命力的地方。

传承尊老爱幼的谦让美德。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现在计划生育,很多家庭独生。一个小孩指挥6个大人,一般不缺吃,也不会看重一个梨子大小差别。但是小时候的我社会物质匮乏,吃个鸡蛋就不得了。妈妈给我们过生日,水煮两个蛋一碗面,三个姐弟,谁生日吃一个鸡蛋,另一个鸡蛋给其他姐弟瓜分半个鸡蛋。最辛苦的妈妈没有吃到蛋。想想心有不忍,那时候虽然学了孔融让梨,没有一个孩子把鸡蛋让给妈妈吃。知与行,还是有差距。

告诉弱者学会低头

百年青岛认为:“蕴含的哲理是契合人性和社会法则的。自然界存在的弱肉强食法则同样适应人类社会,那就是当你力量弱小的时候要学会低头,你才可能换来强者一句夸:这小子懂规矩。”我也觉得深有体会。记得我很小,没有弟妹的时候,去邻居家玩,我带的爆米花被邻居孩子强行瓜分。还哄骗我去偷拿爸爸钢笔,烟去给他们。当自己力量不够,没有能力要到大额度物质,不如学会舍。

深入了解,方知善始善终的难度

小时候孔融美德故事,家喻户晓,传承千年。这样孩子为什么成年后被曹操以不孝杀了?众多考证,历史真相湮灭在时间长河。人应如何做人处事,才得以善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能力不足,请为家人活着。


夏莲老师


我想我不会!

我想我多能体会的就是与时俱进!我不能否认的是,很多的精神很多的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保护,可是我们要知道的是要与时俱进。

现阶段孩子的教育出现了多样化,多媒体和知识的公开化让孩子和我们成人会更加的了解着是当代的进步和发展。孩子的谦让很重要可是我觉着在现代社会真实更加重要。看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努力的追求,是自己的东西就要保护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着实是为了面子失去了很多。朋友和孩子来家里玩,看上我儿子的一个小熊,我知道那是我儿子最喜欢的玩具,他每晚都会搂着小熊睡觉。儿子抓住不放,我并没有对儿子说什么让别人玩一会,要学会谦让。我只是对朋友的孩子说那是我儿子最喜欢的玩具,如果你喜欢下次叔叔可以给你带一个!虽然最后和朋友不欢而散,但是我看到了儿子眼神中的感激!有的时候,我们家交给孩子不仅又是谦让,还有做真实的自己!

我是秋风妩媚,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成长!


秋风妩媚


没讲过,因为我不认为这是个好的育儿故事。原因有三点,1、没有实操性,现在谁家也不缺梨,基本物质生活都能满足,干讲孩子也听不明白。2、教孩子共赢,比成全别人委屈自己更真实,不愿意让孩子长成表里不一的人。3、该纯真的年纪纯真,该成熟的年纪成熟符合成长规律,我不需要自己的孩子年少老成。

成年人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大概出于3点原因,1、礼让是传统美德,孩子在外人面前不知礼会让外人笑话。2、把“损己利人”当成懂事和乖巧。3、道德绑架(古代的小孩4岁已经懂了舍己为人的道理)。



如何让孩子学会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懂得分享和共赢呢?我也讲个小故事。

父母外出度假,留下5个孩子在家,最大的孩子16、7岁,最小的孩子3、4岁,父母走的时候,把不在家这段时间的食物给孩子们等量分好放在冰箱里,同时把每天该做的家务列了清单,父母走后,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吃饭时候发现的,每个人的食物是等量的,可食量不一样,大孩子根本不够吃,小孩子吃不了还剩不少。

问题二,干活时候发现的,每个人的家务工作是一样的,可年龄有别能力不同,繁重复杂的家务年龄小的根本干不了。



于是孩子们通过协商讨论重新调整了食物和工作分配方案,父母回家以后,看到家里一切井井有条,彼此相视一笑。

孩子们如何调整的呢?

小孩子多余的食物分给了大孩子,大孩子分出部分水果给了小孩子;小孩子帮大孩子干琐碎但轻省的活,大孩子帮小孩子干繁重复杂的活,因为方案是所有孩子一起定的,所以执行过程中没有产生异议。



孩子的成长过程里问题叠着问题是寻常事,为孩子好,就不能替孩子思考和代工,而是让孩子动脑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请父母帮忙,再介入也不迟,这样的帮忙孩子才会承情,孩子在担责和示弱的过程里自然学会了尊重和感恩。

最好的教育是唤醒,最快的成长是自燃。我是[阿娥你好],一个传播能量、乐于分享的妈妈,[关注]我的原创内容,和孩子一起进步,见证彼此的成长。

阿娥你好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千百年来,之所以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是因为这是一个关于情商,爱商,智商的故事。

小小年纪的孔融,在吃梨时主动把大的梨子🍐让给兄长,这是多么的懂事,让人钦佩。几岁的小孩就有了这样的觉悟,可见其父母平时的教育方式有多优秀,加之孩子本身的情商很高,做出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举动,都让人刮目相看。

如今,我们都身为人父人母,每次教导小孩也都是以身作则,谆谆教诲。当今社会,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教育子女,无不是从每一个细节处入手,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古人云:3岁看大,7岁看老,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会或这或那的犯些小错误,也正是从这些错误的认知当中,每一位小朋友才慢慢的学会了长大,明辩了是非。

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都过得很充实。学习.生活.娱乐三不误,笔者认为,小伙伴们在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也希望每位小朋友都能怡然自得,徳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长大后做一个有着中华优良传统的中国人!




行云流水999888999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耳熟能详,意在推崇谦让精神,或遵守良好的道德习俗。但我们绝对仅仅是简单讲一个故事给孩子听就好,因为社会在变化。


孔融让梨的另类解读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侯,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人每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于是我们三个人开始比赛剪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和代价!”


这大概是”孔融让梨“的美国版吧。两位母亲的本意肯定是好的。但是社会复杂,在教导孩子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懂得审时度势。谦让是善良,但是公正也很重要。如果披着善良的外衣而投机取巧,那不可取。


孔融其人其事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少有异才,勤奋好学,曾任北海相,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孔融让梨是真事吗?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最早的引用来自《融家传》,这本书从名可知,是孔家编撰的,是本什么书,何人所作、何时成书,现在无人知晓。因此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同样的,华盛顿的“落樱神斧”、爱迪生的“镜子无影灯”,都曾收入教材,但后来证明都是杜撰的。


史书上关于孔融的记载:

《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黄巾军从冀州至北海郡,孔融带人截击,被黄巾军击败,孔融束手无策,只能派太史慈去请刘备。刘备派三千人过来击退黄巾军。

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

大敌当前,谈笑自若,他以为他是诸葛亮呢?最后呢,城被破,妻、子被人俘虏。

还有后来不断得罪曹操。

后操讨乌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从这些来看,就算孔融让梨是真事,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也得分开来看,不是全部值得学习的。


殘陽暮里酹江月


作为一个四岁小孩的爸爸,我经常会给儿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本身是个传统文化爱好者,从这个故事可以衍生出「孝悌」「谦卦」「孔姓」「三国」很多方面,对小孩的教育很有帮助,可以建立良好的德道观,启蒙基础的文化素养。下面我就具体解析一下各个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家庭教育都有用。

“孔融让梨” 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虽然他一生争议较大,还留下了一些污名,最后也被诛杀灭族,但这些和这个故事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孝悌」说的是孝悌之道,这里主要是悌即兄则友,弟则恭。儒家思想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开来,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护,尊重和相互帮助。“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为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

「谦卦」提起“谦谦君子”,很多人都不陌生,其实这句话是来自《周易》中的第十五卦“谦卦”,是初六爻的爻辞,原文是: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姓」孔姓在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日众,从鲁国(山东曲阜)遍及全国各州府县。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

「三国」有一些和孔融有交集的历史名词。汉献帝即位后,任孔融为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建安七子之一,汉建安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分别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再加上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的文学成,得到了后世的普遍承认,文学特点统称为“建安风骨”。

其实还能发散更多,不过我这里就点到为止,如果各位还有什么想说的,可以下面留言。最后,我想说这么好的故事有什么理由不讲给孩子们听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