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從敘事結構、表現手法、情感表達解讀《野草莓》的藝術魅力

這部影片拍攝於20世紀50年代,只能使用黑白兩色來呈現電影內容,但是雖然技術有限,電影所呈現的魅力卻一點也不弱。@顧依暖



《野草莓》這部影片於1957年上映,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豆瓣評分高達8.7分。它曾經獲得第17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獎,更是在第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而餘華先生也曾經給予了這部影片相當高的評價:“我終於活到了27歲以後看到了第一部電影,以前看過都不是電影。”

這部影片講述了已近八十歲高齡的醫學教授伊薩克在返回母校接受榮譽學位頒發的過程中重遊舊地,追憶往事,並且不斷地陷入夢境,在此作用下,他也對過往自己的冷酷無情進行了反省,最終得到了心靈的救贖,平和地在晚間睡去。

這是一部以反思救贖為主線的電影,展現了伊薩克教授自我反省,從冷酷無情變得有情有愛的過程,也在這其中對人生的意義、上帝是否存在等問題進行探討,頗具哲學意味。

今天,我將結合《野草莓》的故事情節,從其交錯又不顯凌亂的敘事結構、精妙的表現手法來解讀這部電影長盛不衰的魅力所在。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這部影片以及我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分享幾個更好地體會電影中蘊藏的價值觀和情感的方法。

從敘事結構、表現手法、情感表達解讀《野草莓》的藝術魅力

01 交錯的敘事結構:影片利用了心理蒙太奇的手法,將夢境、回憶與現實交織,巧妙理清故事脈絡

《野草莓》從開場到結束,現實中的時間其實只過了一天左右,但是在這一天的有限時間裡,影片卻通過夢境、回憶和現實事件的穿插,有重點地為我們呈現了主人公伊薩克教授的人生經歷,呈現出了他的內心變化,最終完成了這場心靈救贖。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夢境、回憶、現實三者雖然是交替出現,但是也是相互聯繫,也各有分工:

①夢境:看似虛幻荒誕,卻是幫助伊薩克實現心靈救贖的關鍵

電影開場簡單交代了基本人物關係之後,就是第一場夢境。第一場夢境是一場噩夢,其中沒有指針的鐘表、面目全非的人、裝著主人公自己的棺材都顯得荒誕而怪異,但事實上,這是對教授的警示,警示他時間的緊迫,警示他不要讓自己變得面目全非。

第二次夢境中伊薩克教授接受了審判,面對了自己曾經做錯的事,夢境讓他反思自己。

夢境是《野草莓》這部影片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夢境在伊萊克教授的心靈救贖之旅中扮演了“引導者”的角色,它引導著他慢慢改變,給他暗示,給他忠告。

如果沒有夢境作為推動力,我認為伊萊克教授基本上是不可能進行自我反省的,因為他原本是冷酷自私的,活了快八十年也沒有反思過自己,如果沒有夢來引導,他很難意識到他需要反省。

從敘事結構、表現手法、情感表達解讀《野草莓》的藝術魅力

②回憶:追憶過往,尋找救贖

影片中的回憶,其實嚴格來說並不是伊薩克教授本人的記憶。

影片的大部分回憶講述了伊薩克少年時代的事,包括一大家子人,包括初戀情人薩拉從和他自己訂婚到離開他的過程。伊薩克以第三人稱視角目睹了自己曾經不知道的一些事,比如薩拉覺得他們兩個思想差距太大,並不太適合。

回憶的最後一小部分位於影片結尾,更像是幻覺。伊薩克以老年人的身份和年輕的薩拉相見,並由薩拉引導,尋找到了自己父母,也暗示著他尋找到了愛,最終獲得救贖,可以平和地睡去。

回憶帶領著伊薩克瞭解了許多他自己並不是很清楚的往事,也帶領著他將往事重現,讓他回憶完成之後能真正放下,就像最後一小部分回憶中一樣獲得救贖,尋找到屬於他的愛,讓他變得不再那麼冷酷無情。

③現實:教授的現實生活,慢慢展現教授的變化

夢境和回憶是引導教授發生改變的關鍵,而它們所起到的作用,都將在現實中顯示出來。

教授從不願意為兒子還借款,不願意對兒子兒媳的婚姻危機關心半分,到願意和兒媳就她的婚姻進行談論,願意反思婚姻,最後變得柔軟而有溫度。

不論是兒媳對伊薩克教授從不喜歡到喜歡的轉變,還是女管家從伊薩克教授嘴裡聽到“抱歉”時的震驚,這全部都印證了教授從冷酷無情到有情有義的變化,展示出了夢境和回憶的引導產生的結果——伊薩克教授實現了心靈救贖。

從敘事結構、表現手法、情感表達解讀《野草莓》的藝術魅力

02 精妙的表現手法:影片利用光影變化、獨白、象徵的表現手法,更好地呈現了主角的內心世界

《野草莓》這部電影的主線就是伊薩克教授的心靈救贖之旅,所以展現主人公的內心變化是電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伯格曼導演獨具匠心,通過一系列的獨特手法,將主人公的內心變化進行轉化,直觀地呈現在了熒幕上。

那麼,《野草莓》是如何通過各類表現手法,使主人公伊薩克的內心世界具像化的呢?①影片巧妙地利用光影變化引導觀眾把注意力放到伊薩克教授的內心活動上來

在經歷了夢境中出現的“審判”以及亡妻的控訴之後,伊薩克教授醒來,並和兒媳交談了關於他自己、他兒子、他母親幾乎一脈相承下來的冷酷。他已經開始對兒子和兒媳進行關心,並且由路遇的那一對不幸福的夫婦聯想到了自己失敗的婚姻,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

此時,三個年輕人帶著他們摘的鮮花走來,他們獻了花,並且讚美了教授,贊他聰明智慧,瞭解生活。

但是伊薩克教授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自己也隨著電影劇情的推進在慢慢了解自己的缺點。從一開始事事不關己,對兒子的婚姻和借款統統不上心到能夠主動反思自己的婚姻,他在不斷地推翻自己,否定自己以前的想法。但是這個過程當中,必然也是充斥著痛苦和迷茫。

影片中,在三個年輕人獻花完成,轉身之後,伊薩克抱著花,微微低頭,且他身後的背景驟然變暗,幾乎全部變成黑色

這樣一來,整個鏡頭中伊薩克教授變成了中心點,拉近了觀眾和他之間的距離。同時,他身後的黑色使畫面安靜了下來,也落寞迷茫了下來。透過這黑色的陰影,我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伊薩克教授的內心世界,看到他在反思過程中的掙扎。

除了上述畫面,影片開始和結尾都出現了伊薩克在床上睡覺的鏡頭。開始的夢是噩夢,最後的夢代表著伊薩克真正得到了救贖。

影片中的光影變化也與這兩點相呼應,同樣都是夜晚,一開始的鏡頭以陰影為主,光亮僅能支持讓觀眾看清伊薩克的臉,而結尾的鏡頭的陰影範圍明顯變小。

其光亮的強度和麵積都不是一開始的鏡頭能比的,伊薩克的臉在光亮下也更加柔和,體現出他已經得到救贖,也表示了結局基本上是一個美滿的結局。

從敘事結構、表現手法、情感表達解讀《野草莓》的藝術魅力

②伊薩克教授的獨白為我們最近距離地展現了他的內心世界

離伊薩克教授內心世界最近的人無疑是他自己,也許有的時候他也無法看透自己,無法總結好他自己的心理狀態,但是他展現給我們的獨白是最真實的。但是我們能更好地瞭解到他內心的波動,感覺到他內心的變化。

教授是一個冷酷的人,影片開始就和女管家吵架,能讓人明顯感覺到伊薩克教授是一個固執且不太能為他人著想的人。吃過早飯,在行駛路上,兒媳也控訴伊薩克教授,說他雖然表面上十分親和,但是心裡根本就不在乎別人,十分冷酷無情。

教授發生轉變的開始就是從又看見少年時代的野草莓地開始的。影片中,教授在野草莓地駐足,他俯下身輕撫野草莓的葉子,心裡想道:

“或許我有一點多愁善感,或許我有點累,感到一點難過,我開始想這想那並不是不可能,想起我童年玩耍的地方。”

通過這一小段獨白,我明顯感覺到教授開始“動了”。時隔多年,他再次來到自己少年時代的家,多年變得麻木冷酷的心終於開始軟化,而且這種軟化是被動的,他只能用“或許我有一點多愁善感,或許我有點累”來解釋自己為什麼不由自主地開始回憶。

自此,他開始從冷酷走向溫情,並且最終完成了對自我的反省與救贖。通過對主人公獨白的展現,使我們更近距離地觸摸到了伊薩克教授的內心。

比起通過外在的語言環境來暗示,用獨白的形式更加直接。表面上看好像不懂技巧,但其實這樣的方法更能直擊觀眾的心靈,有利於將觀眾的心和主人公的心相通,能更好地帶著觀眾走進電影,也能引發他們的感慨,進而不由自主地對自己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思,從而讓電影實現它的社會價值。

③影片將象徵這一手法巧妙運用,內含多處隱喻

作為影片片名的野草莓首先就極具象徵意味。

野草莓的出現是在伊薩克教授的回憶一開始的時候,他在野草莓地裡看到了自己的初戀情人薩拉。野草莓地出現在伊薩克教授小時候生活的房子周圍,而且草莓地裡的人又剛好是最開始深愛的女人。

野草莓對於他來說,正是代表了曾經的少年時代,代表了他的愛開始的地方,也刺激了他從一個冷酷無情的人開始向一個溫柔且會為他人著想的人轉變。

再比如,伊薩克的第一個夢中,他先是看到沒有指針的表,再是看見一個外形酷肖自己的人面目全非,最後遇見棺材,而棺材裡面躺著他自己。棺材裡的他緊緊地抓住他的手,而他在恐懼中醒來。沒有指針的表代表著他剩下的時間已然不多,面目全非的人正是暗示他自己的“面目全非”,而夢見他自己的死亡既是表現出了他對死亡的恐懼,又暗示了他雖生猶死。

這些意象的應用和電影中人物的心情、命運緊緊相連,極大地豐富了電影的內容,使得電影表達的情感更加豐富,表達方式更加的含蓄委婉,令人看來只覺韻味悠長,餘味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從敘事結構、表現手法、情感表達解讀《野草莓》的藝術魅力

03 基於故事內容,結合我對電影的理解,分享三個能幫我們更好地體會電影中蘊藏的價值和情感的方法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僅是將一個故事給觀眾,更重要的是要讓觀眾體會到電影中所傳達的價值觀和情感,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反思,讓電影發揮它的社會價值,作用於現實生活。

那麼,沒有對電影進行過專業學習的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體會到電影中蘊藏的價值和情感,從而使電影的價值得到更好的發揮呢?

下面,我將結合電影《野草莓》的內容,分享我自己總結出來的三個技巧:

①注意電影前後有所呼應的情節

電影來源於生活,但是並不等同於生活,電影中能夠進行前後呼應的情節是作為文藝作品擁有的獨特設計。仔細看就會發現,在電影中出現的有所呼應的情節,往往會和電影所表達的主題緊密相關。

比如《野草莓》通過兒媳從對伊薩克從不喜歡到喜歡,以及女管家聽到伊薩克教授就早晨的爭吵道歉時的震驚來體現出伊薩克的為人處事和以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再比如主人公伊薩克教授,電影一開始他在睡覺,電影結束時他還是在睡覺。但這兩個情節中,他雖然做的是一樣的事,但是心境完全不同,一開始是被噩夢纏身內心不安,最後是平靜安穩獲得救贖。

這樣明顯的對比突出了人物的變化和成長。進而,我們就可以思考,他是為什麼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以及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想必我們可以更好地去體會電影中蘊藏的價值和情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電影。

從敘事結構、表現手法、情感表達解讀《野草莓》的藝術魅力

②注意發現電影中包含的隱喻

除了野草莓、沒有指針的鐘表等物像,影片中的配角身上,也包含著不少隱喻。

比如薩拉,伊薩克的初戀情人薩拉在夢境中指引著伊薩克,帶著他找到父母,找到救贖,而與她同名的年輕女孩薩拉在現實中指引著伊薩克。兩個薩拉看似毫無關聯,其實都是伊薩克獲得救贖的關鍵。

再比如伊薩克路遇的那一對總是吵架的夫妻,就是他自己和妻子的一個影射,引他反思婚姻。

包含隱喻的物像可使電影內容更加豐富,表達的情感更為濃厚,而包含隱喻的配角們,則是人物成長的關鍵。這些配角可以看作是主角的“替身”,和主角總是有著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或是鼓勵主角前進,或是幫助主角反思己身的問題,為劇情的發展做出貢獻。

發現一部電影中的隱喻,往往更容易看懂劇情的走向,明白電影的主題。

從敘事結構、表現手法、情感表達解讀《野草莓》的藝術魅力

③儘量與主角“共情”,又要注意時刻抽離,聯繫自己所處的現實

一部電影最重要的角色必然是主角,主角的情感與價值觀也往往與電影創作者的心靈相通。如果我們能夠站在主角的立場上,隨著主角的視角去看完整部電影,則能夠更好的理解創作者的情感,體會他們的良苦用心,也就明白了電影的主旨何在。

我始終認為,看電影,就要讓電影在我們身上留下痕跡,幫助我們成長。不管我們是否認同電影創作者所傳達的理念,我們都要有所思考,同意有同意的原因,不同意也要有不同意的理由。

所以,既要以主角的視角看電影,也要思考自己該怎麼做,思考自己的觀點。這並不是多麼高深的東西,也不需要我們有多麼專業的眼光,只要影片對我們有所觸動,就不難。

比如說我看《野草莓》的時候,就看到有網友討論說自我反思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要等到快八十了才去反思。我認為這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在觀影過程中,如果能夠與主角“共情”瞭解電影,又能聯繫自己的現實生活來思考,則能更好地理解電影,使電影的社會價值得到該有的發揮。

總結一下:

在我看來,要想看懂《野草莓》,不僅僅要看它的故事情節,從電影的敘事結構、表現手法等進行分析,看到電影蘊藏的價值和情感,則能更好地發現其價值所在,也能更好地發揮它的現實意義。

因此,今天這篇文章就介紹了一下我對《野草莓》的故事以及故事之外的一些思考,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結合《野草莓》的情節,分享了三個能更好地體會電影中蘊藏的價值和情感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