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關羽的忠義不一定勝得過趙雲、張飛,但人們卻感覺他的忠比趙雲要烈,他的義比張飛要濃,這是因為什麼?

  中國人把“投降”視為屈辱。但關羽在曹營的投降經歷卻成就了他忠義雙全的聖人形象。

  劉備因參與行刺曹操而遭到曹軍攻打,結果寡不敵眾,孤身而逃,而駐守下邳(今屬江蘇徐州)的關羽被圍困在附近的一座土山上,既無救兵,又無糧草,也沒有實力突圍。這時,關羽的故交、曹軍將領張遼來勸降了。他先列出戰鬥而死的“三罪”——負盟、負託、負義,而後指出投降而生的“三便”——保嫂、守約、留身,為關羽的投降留好了臺階。於是,關羽動心了。

  但關羽在順坡下驢之前提出了“三事”:降漢不降曹;要求曹操用劉備的工資供養兩位嫂嫂;一旦知道劉備去向,立馬就走。這三個條件一下子就把關羽投降曹操的負面影響抵消了大半,同時在他身上塗上了第一層忠義的金粉。

  對於關羽的要求,求賢若渴的曹操欣然應允,而且對他是“上馬金,下馬銀”“三日一小宴,五曰一大宴”,神仙似的供著。見關羽的綠錦戰袍已舊,曹操特意用稀有的錦緞給關羽做了一身新戰袍,結果關羽卻將舊袍套在了新袍外面,原因是“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於上”。為了得到關羽的心,曹操慷慨地把赤兔馬送給了關羽,但關羽再拜之後卻說:“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

  面對曹操從物質到精神的體貼入微,關羽絲毫不為所動。這是羅貫中給關羽塗上的第二層忠義的金粉。

  關羽的神勇也伴隨著他的忠義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為了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關羽在白馬坡於萬軍之中探囊取物般割下了顏良的腦袋,又在延津口一刀要了文丑的性命。不久,關羽得到了劉備在河北的消息,便掛印封金,北上尋兄,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著實抖了一下威風,只可惜曹操手下那六員將領成了關老爺忠義之氣的犧牲品。其實,犧牲品還不止這六將,在古城被關羽殺死的老蔣蔡陽也算一個。關羽衝破重重阻礙到達河北時,劉備卻已經往汝南去了,於是,關羽又千里迢迢奔向汝南。等他趕到汝南時,劉備又回河北搬兵去了,於是,關羽又轉過頭來再回河北。幾番周折之後,兄弟二人才在河北邊界相逢。

  正因為降曹才有了千里尋兄,這是羅貫中為關羽塗的第三層忠義金粉。

  但讓關羽的義氣登峰造極的卻是他在華容道的意外舉動。

  回到劉備身邊以後,關羽還是和從前一樣捨生忘死地為大哥上陣殺敵,但他並沒有完完全全地忘記曹操。當曹操帶著赤壁的殘兵敗將逃到華容道(今屬湖北荊州)時,他和埋伏在此地的關羽別後重逢了。關羽本來已在諸葛亮面前立下了軍令狀,但義重如山的關羽最終還是以私廢公,冒著掉腦袋的危險,在華容道放走了雖是劉備勁敵、卻對自己恩重情深的曹操,從而將自己推上了義氣的最高峰。

  實事求是地說,關羽的忠義不一定勝得過趙雲、張飛,但人們卻感覺他的忠比趙雲要烈,他的義比張飛要濃,這全應歸功於他“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那段特殊經歷。換句話說,正是降曹的前因後果和其中過程,才成就了關羽“武聖人”的忠義美名。

(作者:憶江南 本文原載《傳奇故事·百家講壇》2014年紅版5期)


關羽的忠義不一定勝得過趙雲、張飛,但人們卻感覺他的忠比趙雲要烈,他的義比張飛要濃,這是因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