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三山两庙活石桥,四九起义策源地,沙颍河畔行流集

在颍泉区宁老庄镇北侧,沿X029县道向北约5公里,就到了毗邻沙颍河的行流镇。在新中国成立前数百年间,这里一直是沙颍河中游重要的水运码头,留下了税警局、山西会馆等历史建筑。

1928年,魏野畴等革命先驱在一河之隔的王官集发动武装暴动,点燃了“四九起义”星星之火。如今,沿河市镇的水路交通优势早已成为过去,相较于因阜太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宁老庄镇,偏居一隅的行流显得幽静而恬淡。

三山两庙活石桥,四九起义策源地,沙颍河畔行流集

行流镇退休教师王治平介绍税警局的历史变迁

行流集地名来历
据清乾隆廿年《阜阳县志》记载,“兴刘集,西北乡三十五里,小黄河(旧称。即今沙颍河、颍河)西岸。”其在《阜阳县境图》上也标得很清楚,沙颍河西是“兴刘集”,河东是“王用官集”(即今王官集)。
据《阜阳县地名录》记载,“清代,有刘氏大族在此兴集,称兴刘集。后刘氏后裔横行乡里,被县官改为行流集。别名上流集。

”这句话里蕴藏着一段故事,我市老一辈文史专家王襄天在《阜阳古今漫谈集》中记载下来:明末清初,今行流集一带有位绅士刘元勋,在地方上颇有威望。在他倡议下起了个集市。由于刘元勋德高望重,兴集给离城35里的乡亲办了件大好事,人们祝愿他今后更加兴旺发达,所以公议集名为“兴刘集”。但是,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刘氏后代出了个不肖子孙,横行乡里,称霸一方,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无故扎死人命。有人告到官府,阜阳县知县刘耀棒,“刚正清廉,抑强扶弱,性严急”,人称“刘鸡毛”。他亲自至现场验尸,受苦受害的百姓纷纷递上状纸,控拆当地刘某的罪行。刘知县查清了案情,了解了“兴刘集”的由来。认为,刘氏这样凶残,再兴旺下去那还得了,他就随口说道:“这个集今后不能再叫刘兴集了。”百姓就请刘知县重赐新名。刘知县想到百姓的习惯称呼,便采取改字不改音的办法,提笔写了“行流”二字。从此以后,行流集便流行下来了。


三山两庙活石桥,四九起义策源地,沙颍河畔行流集

行流镇退休教师王治平介绍税警局的历史变迁

三山两庙活石桥
在行流集镇上,东西方向的X023县道和南北方向的X029县道是两条主干道,其中X023县道通往老街和渡口。

冬至过后的沙颍河两岸枯叶飘零,冷清萧条,在没有硬化的颍右堤上,一条狭窄的乡间小路随着蜿蜒的河道向远处延伸,曾经繁荣一时的行流老街就坐落在颍右堤西侧的村庄里。
在行流老街西侧,至今保留着一处坐北朝南的清代建筑——大庙,当地民间“三山两庙活石桥”的传说就出自这里。
“要不是我家公公这几十年操心,火神庙早就塌了,不信你去看看街上的老和尚庙,现在只剩四面墙了。”行流村支委马翠荣说的老和尚庙就在X023县道南侧,这里曾是山西会馆所在地,东厢房曾作为佛堂,现在已难觅一处完整的建筑。
马翠荣的公公王治平是行流小学的退休教师,今年79岁,住在火神庙南侧的一处瓦房里,上世纪90年代借调到行流司法所。“院子里有两座庙,东边三间屋的地基高一点、房子也高一点,是祖师庙。”王治平告诉记者,西边三间歇山式砖木结构房屋是火神庙,当时火神庙借用了祖师庙的西山墙,从外面看是独立山墙,其实房梁是直接架在柱子上的,屋里并没有山墙。外面山墙可以拆卸,不影响房屋的结构和安全,“三山两庙”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火神庙东南方向30米处,有一低洼地,1957年修筑颍河大坝之前,这里有一条排水沟,上面一座石桥连接着老街南侧的商店。“这座桥用了几百年,过的都是木车轮箍着铁边的大车,上面没有轧出一条车辙印。”王治平说,有人说这座桥是活的,不怕轧,因为桥面石头质地坚硬,抗磨损。

如今,活石桥已经难觅踪迹,那条排水沟也成了低洼地,只有夏天暴雨过后才会积水。即便如此,“三山两庙活石桥”的典故在当地还是流传开来,吸引着慕名而来游客。


三山两庙活石桥,四九起义策源地,沙颍河畔行流集

四九起义策源地
沿着X023县道向东走,翻过颍河大坝就是行流渡口,河对岸就是“四九起义”策源地王官集。在2006年机构改革之前,王官集隶属于颍泉区邵营乡,两地的人员物资往来几乎全靠这个渡口。

2010年底,渡口上游不远处的行流大桥作为沙颍河上第一座“渡改桥”项目建成通车,这个使用了数百年的老渡口,过渡的人逐渐减少,以至最后无人问津。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行流集曾经横跨颍河两岸,东岸的王官集属于行流区管辖,老街上的大庙曾经是国民党税警局驻地。“民国时期,火神庙这个地方是阜阳县税警局所在地,当时沙颍河上有贩卖私盐的不法商贩,税警局主要负责查扣私盐,在火神庙设置有武器库。”王治平说。
史料记载,早在1925 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就开始在阜阳地区活动。1928年2月9 日,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原在杨虎城部担任政治处处长的中共党员魏野畴离开杨虎城部后,在太和主持召开了由军队和地方7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的紧急扩大会议,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实行土地革命的任务,通过了“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的决定,会议产生了中共皖北临时特委。3月25日,中共中央指示皖北特委 “发动群众斗争,领导群众暴动,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


在皖北党组织领导下,皖北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党员达1300多人,农民协会会员达1万人。同时,在阜阳县行流集和插花集等地组建了2000人的农民赤卫队,并控制了十九军教导团6个连的武装。“在发动武装暴动前夕,河西片的农民协会突袭了税警局,缴获了十几支长枪。”王治平说,农民协会会员缴获了新式武器,就掌握了革命主动权,为发动武装暴动创造了条件。
然而,当起义部署大体就绪之际,组织内部出现了叛徒,泄露了暴动计划。4月8日,特委获悉暴动计划泄露,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举行起义。4月9日凌晨大雨滂沱,阜阳东门起义士兵按计划将浇上煤油的棉絮点燃,发出起义信号。由于两支起义队伍未能按计划会合,而农民赤卫队也因大雨没能赶来支援,起义部队遂放弃占领阜阳城的计划,向农村转移,与农民赤卫队会合。
4月9日上午,昌绍先、杜聿德等率起义部队到达王官集,与农民赤卫队会合。下午,在王官集大寺庙召开了皖北工农兵起义大会,宣布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大会颁布了《临时土地法》《临时工会法》《农民协会组织纲领》;同时成立皖北工农红军,昌绍先任总指挥、杜聿德任副总指挥。当地许多青年前来参加红军,红军人数近2000人。
4月11日上午,国民党向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府疯狂反扑。魏野畴、杜聿德等一批党的优秀儿女英勇牺牲。“四九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却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在安徽乃至全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山两庙活石桥,四九起义策源地,沙颍河畔行流集

火神庙与苏式仓
据当地居民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后,从行流渡口一直到火神庙,两边都是饭店、商店。火神庙作为行流老街最大的公共场所,先后作过乡政府、税务所、打办室、市管会、幼儿园所、司法所的办公场所。2000年前后,才租赁给当地居民作仓库。


火神庙院门朝东,至今保留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式门楼,“八”字型外墙带着有南方民居大门的设计元素。“这些门窗都是以前的,当作幼儿园的时候油漆过几次,大殿就是办公室和教室,后面窗户也是那时候为采光开的。”今年68岁的汪松山曾担任行流幼儿园园长,他告诉记者,现在的行流集不能跟相邻的宁老庄相提并论,但在1957年修筑阜太路之前,行流是阜阳到太和的必经之路,宁老庄只是一个普通的过路店。
行流集的集市贸易也由此活跃起来。市场大、外来人口多,寺庙也多,现在人们常说的老和尚庙其实就是山西会馆,距汪松山的家只有一步之遥。“大庙和山西会馆应当是清中期以后建设的,与周边清真寺建筑年代相当,建筑样式也相近。”汪松山说。
1983年,幼儿园从行流小学迁出,在大庙办过一段时间。“当时,祖师庙和火神庙都漏雨,我们向上级部门申请了几千块钱修缮经费,把屋顶小瓦换成了大瓦,这些年一直在维修。”汪松山说,现在大庙的房子已经腾出来了,希望引起上级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连同山西会馆一起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把这两处古迹保护好、利用好。
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处颍河中游的行流集水陆交通优势明显,行流集、王官集都建有水陆码头和大型粮库。1954年,阜阳地区先后在水陆运输便利的阜阳县三里湾、行流集,临泉县的杨桥,阜南县方集,颍上县润河,蒙城县双涧,太和县郑渡口等20余处粮库内新建了一批苏式仓。前几年,还在颍泉区行流镇粮库、王官粮库等苏式仓内墙壁上发现了十几幅“大跃进”时期的壁画和大量反映当时形势的标语口号等。

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贾迅/文
特约摄影 余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