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一年見不了兩次面的親戚還有必有走動嗎?

古德里安586


什麼叫親戚呢,就是和自己的爸媽或多或少有點血緣關係的人。

走動到根本不在於一年見兩次面,而在於值不值得走動。

有的人一年在外,回家不過春節,一年見自己父母一面,難不成不走動?

有的親戚住在你家對面,每天你都能見到。但是每次見面就問“最近學習怎樣啊,快考試了吧”“還沒找對象嗎快三十了吧”你也會躲著走,巴不得一年只見兩次,永遠不來往。

所以走動和見面的頻率沒有關係。

中國人講究血濃於水,所以很多人抹不開面子,和一些根本不熟的親戚假裝客氣。一年兩次見面,大概率是春節和清明或者是春節和中秋。遇見個紅白事,一年多見一次。

平時工作大家帶著面具笑呵呵打招呼就夠累了,沒想到回家還得裝個笑臉。更可怕的是同事還算有個分寸,最多八卦一下。親戚很有可能知道你從小到大的事,打著關心你的幌子,各種扎心問題撲面而來。

路遙 在《平凡的世界》裡說:“小時候,我們常常把“親戚”看得多麼美好和重要。一旦長大,會發現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

我個人喜歡話不多的親戚,問西問東沒眼色的甚不喜歡。一般我會看是我爸家的還是我媽家的。他/她們批次聊的開心,我就會客氣客氣,實在不喜歡找藉口溜了。

如果我父母提起哪個親戚就嘆氣頭疼,那我會堅決反對來我們家做客。然後落個不懂事的名聲和耳根子清淨的下場。

當然靠譜的親戚,家裡有困難大家互相幫助的感情我都記得,逢年過節我也會主動走動走動。

人與人相處,別把那點血緣關係看的太重。親戚是上天定的不是我們能左右的。如果親戚還能客客氣氣的,會比朋友相處的更好。

重要的就是不管是不是親戚,別失了分寸,不把自己當外人。




安存墨


一年不見兩次面的親戚不能代表不親,有些親戚相隔很遠,一年能走上二次就相當不錯了。但對那種住一個城市,又不經常走動的親戚就要看情況了。

我有個住農村的親戚,家庭相當貧寒,可以說是吃上頓無下頓的那種。那時他有事沒事會來我家坐一坐,我父母會熱情招待他,走時會給點錢物。他以會給我們拿點新米土豆什麼的,很親熱。後來他的房子和田土被劃為商品用地,賠償了他三百萬和二套房一個門面。從哪以後就很少來我家了,這幾年直接沒見過他的面。只是去年親戚組識去上墳看見他,完全變了樣,說話不但牛逼哄哄,還指點別的親戚這樣怎麼做那樣怎麼做,像個家族老大,我看著就煩,沒和他多說話。只是感概人有錢真的不一樣!從那以後我們就沒來往了。

對待親戚我確得好走的多走,不好走的多走點。對那些你家裡有大物小事都不站上前的親戚就沒必要來往了。


於是4299


視情而定!我瞭解一些居住農村裡親戚。平日裡各忙各的,只有逢年過節有個來往,婚喪嫁娶才會隨份子。況且,有些人是遠嫁,連自家都顧不過來,哪有時間走親戚?

但倘若老一輩情感所需,又是實在親戚關係,必要的走動還是要有的。

比如我的母親從小過繼舅姥爺家,又都是親戚關係。姨多姥姥多。我們的習慣是姥姥在哪個姨家,逢年過節就去哪個姨家看姥姥。人生無常,姥姥姥爺都走了以後,我與其中一個深明大義的姨夫笑道:“姨夫,明年該輪到您啦”。姨夫風趣的答道:明白。

當時母親沒明白,問我怎麼回事。我留個懸念只告訴母親,明年春節您就知道了。果真從姥姥走後第二年起,母親養母家的大姨與姨夫,春節來看母親。母親一見到他們立刻明白道:原來是這個意思,我問還不告訴我。大姨和姨夫都笑了,對母親說,本來嘛,就您年紀大了,比我長十三歲,是該我們來看您了。閨女兒說的對!

後來這個習慣堅持了很多年,直到母親過世。再後來是每年春節,兄、弟和我必有一個人或一家人去姨家看姨和姨夫,禮尚往來感覺挺好!

城市居民較比農村,親戚關係與往來都要多些,情感也好些。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信息平臺多,大氣候左右並影響觀念在轉變。人們有比較也有羨慕。

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必要地方習俗與規矩還是要遵守的!





葉舞芭蕾時


該來往。有的親戚家裡抽不開身來往少了點兒可以理解,因人而論。以我為例吧,我媽媽的老家是貴州的離我們這裡幾千裡地,媽媽嫁到這裡60年,回老家用手智指能數的過來。第一次回孃家以經是離開家的23個年頭兒了。可是親人見面抱頭痛哭,第二次去孃家是接到電報我姥姥快不行了,我媽坐了三天兩夜的火車到家也沒看到我姥姥最後一眼,細數下來我媽媽一共回過孃家6次。到現在我媽媽的親人和我們關係特別好。現在交通也方便,坐火車也用不了兩天時間。有條件時坐飛機也可是可以的,電話,手機,視頻都可以。無論多遠只要有感情的話心是近的。離的近沒有感情心確遠了。





鄉村張姐生活錄


親戚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定要見很多面才去走動的,是要看你們之間的關係程度!就比如說:我跟我外婆,由於我個人工作的原因,我們倆有六七年沒見過面了,難道就不好了嗎?反言之,我們有時因為工作性質原因,跟父母之間一年也就見個兩三次,何況親戚之間的關係呢!走不走動其實看你個人,可能你是覺得沒必要,但是該走動的還是要走動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咚咚咚噠錘子


其實我也挺發愁的,可能是因為我個人情況的原因春節要去的親戚很多,每天就是不斷的走親戚要不然就是吃飯喝酒~相對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國慶節(可以有時間去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知道是長大了還是人變了(再也沒有小時候過年的期盼和濃濃的親情)現在很多都是應付了事…還不如各自安好,比較好的經常來往,一年走一次親戚都是應付了事兒~何必浪費大家時間(可能有點極端啊)…





北京小張


真的是用生命在過年。

有些親戚一年見一次面,一見面就問你學習,工作,婚姻。

然後開始誇自己家的孩學習好,工作棒,嫁的好。

我覺得真正在意你的親人只會默默替你著急,在很多人面前根本不問這些讓人尷尬的問題。

過個年,就覺得一直在比一直在比。好累。

我一直覺得你對我真心好,你怎麼說我都沒事。但是你跟我一般,還有說幾句我不好我真是進入不能


life玩笑家


回看舊時的社會,人們對於親戚間的感情似乎更加珍惜,老一輩人是怎麼做到保持親戚間感情維繫不斷的呢?大家是不是還有一種感覺,就是近代的社會,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人們對於親戚的觀念慢慢變得生疏。其實,當中的原因都很簡單,就是距離的問題,俗話說距離產生美,距離能讓人親近,也能讓人產生遙遠的隔閡。舊時的社會人們的流動性不大,全國大多數家庭基本上內家外家兩大家族人都住得非常近,有些隔壁村,有些同一條村,有些甚至同一條巷巷。這種近距離的群居生活模式使得親戚間經常能見到面,經常見到面自然而然的就會有走動有交往。甚至幾代人還有來往的大有人在。

相反,在近代社會卻讓人感覺人情越來越冰冷,親戚間聯繫越來越少。這也是由於距離導致的。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工作生活變得更加活躍,城鎮村裡年輕一輩都外出城市裡打工,小城市的年輕一輩也去更大的城市工作生活,慢慢的都離開了原來的生活地,逐漸在其他地方安居樂業。回老家的時間次數自然就少了,有父母在的話還好說,如果父母已經去世的,或者父母也都接走了,那麼回老家的機會就更少了,他們也許還能認識老家裡的親戚,等他們的下一代,對他們的老家完全沒有認知和感情的,就更不要說當中的七大姑八大姨表表堂堂的了。正所謂有句老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閒了了!

所以的,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也不一定能改變這個現象。但是可以建議,對於親戚之間還怎麼來往,我覺得直系親屬肯定要來往,至於表表堂堂之類的,幾年連面都沒機會見的,也就讓它自然淡下來吧,沒有什麼必要刻意的聯繫。所謂直系親屬就是指,你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你爸的親生兄弟姐妹、你媽的親生兄弟姐妹,你的親生兄弟姐妹。所謂非直系親屬可以不用刻意聯繫的是指:你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分支的一切親戚、你爸爸媽媽分支的表堂親戚、你自己的表與堂親戚。當然了,如果住的近或者平時也有來往,也可以繼續發展下去,也不必刻意的斷絕似得。如果壓根不在一個城市生活的,幾年都沒機會見面的,或者見到面都不認得甚至壓根不認識誰是誰這些表表堂堂的比較疏遠的關係可以不作聯繫!



廚妖路小福


一年見不了兩次面的親戚還有必要走動嗎?首先得明白親戚這兩個字的概念,親戚是由婚姻聯成的親屬關係,都是父母雙方承上啟下血統相關聯的親人,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既然是親人都有走動的必要!尤其是父母,他們是給你生命的恩人,父母是世界上恩比天大的大恩人,再忙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各種原因,而不去看望父母,最起碼每年過年要回家看看,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思,讓父母過個快快樂樂的幸福年。至於上下左右其他的親人,可因情況而定,不忙可以多看看,實在擠不出時間看望,也沒關係,現在人人都有手機,聯絡感情很方便,過年過節分不開身,給直系親屬打個電話發個微信,表示關心不是挺好的嗎?千萬別平時不聞不問,有事兒的時候才想起找親人幫助。親戚要常走動,才叫親戚,永不走動還能叫親戚嗎?朋友之間也是要常來常往,鄰居之間也一樣,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人生在世,親人之間要常走動,朋友之間要常走動,鄰里之間要有來往,做到了你就成功了!😄(本人看法)


河北廊坊孫英


我認為所有的感情都需要經營維繫,親情也好愛情也罷。“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也是這個道理!

人們只有相互幫助,被需要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責任。適時的見面維繫也會讓我們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哪怕凝聚在血緣的親情也是需要維繫的。

  • 作者說的親戚應該是旁系親戚,現在的我們對於人際關係的經營越來越局部話,就像我們的鄰居又有多少人知道對方家有幾口人“遠親不如近鄰”也成為我們的記憶!

哪怕是朋友聚會、家庭聚會、同學聚會基本上都是一個人抱個手機,這不知道是不是一種不幸,哪怕就是新婚的夫婦、年幼的孩子、我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

讓我們放下手機,陪一陪孩子,陪父母說說話,讓我們把所有的感情維繫好,這就是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