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了之后,为什么又被放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公元1449年,大明王朝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他们的皇帝朱祁镇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了!这是明军自创建以来的最大失败,史上称为“土木堡之变”

说来也怪不了别人,当初多少大臣劝朱祁镇不要亲征,他半句都听不进去,执意要学父祖御驾亲征,有这心是好的,但得先看看有没有那能力。不能知人善用把握战机,有再多的兵也是白搭。

大臣们傻眼了,一边后悔当初没有死谏皇上不可亲征,一边打起精神收拾局面。谁都知道瓦剌的下一步必然是挟着皇帝攻北京,怎么办?有人想到了迁都,唯有于谦力排众议,奏请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调集各地兵马急驰北京,稳住了人心。

(明英宗朱祁镇)

瓦剌果然带着朱祁镇来了,刀架在他脖子上,就问你们这些大臣开不开城门?开,不能保境安民;不开,你们就是不顾皇帝安危的奸臣。

于谦选了第三种,拥立朱祁钰为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拒不接受瓦剌的任何条件。在他做出这种选择的时候,也许已经想到了朱祁镇的结局,毕竟宋朝徽、钦二帝摆在那里呢。

但如果屈服于瓦剌,一城百姓就如同瓦剌刀下的牛羊。明朝也必然如同宋朝,从此生活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中。可以说于谦心中对于百姓和明朝的忠诚,战胜了对朱祁镇的忠诚。

谁都没想到的是,一年以后,瓦剌送来信息:快来把你们的皇帝接回去吧,我们不要任何条件。

朝堂再次哗然,一国之君被俘之后还能活着回来本身就是个奇迹,何况敌人还什么都不要!

(明代宗朱祁钰)

我认为瓦剌放回朱祁镇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不安好心,想乱明朝内政

无论中原王朝还是游牧民族,继承人们要是因为大位而发生争斗,那都是极其严重的内乱。

瓦剌知道朱祁钰已经成为新的明朝皇帝,而朱祁镇定然不甘心,把他放回去肯定会和朱祁钰起冲突,瓦剌或许能从中得利。

二、留着朱祁镇起不了大作用,杀了立刻就成明朝的大仇人

明朝决绝的放弃了朱祁镇,瓦剌无法利用他得到什么好处。而如果杀了他,立刻就成了明朝的大仇人,就算是为了面子,明朝也得发大军来攻瓦剌为皇帝报仇,也先承受不起这种后果。

既得不到好处,也不能杀,白养着吗?不太划算,还不如放回去呢。

(朱家兄弟)

三、朱祁镇的人格魅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朱祁镇的人格魅力。

《明英宗实录》中记载,也先得知手下俘虏了朱祁镇,立即向他请安行君臣礼,献上各种野味美食。这固然是因为朱祁镇的皇帝身份,也因为朱祁镇并无乞怜之态,神情自若,极其从容。

游牧民族悍勇,欣赏的是不惧生死的勇士,如果朱祁镇懦弱惊慌,哪怕他是大明皇帝,也先也不会尊重他。正如金国将领侮辱徽、钦二帝,和他们的软弱没骨气也有关系。

据说往后的日子里,朱祁镇和也先建立了某种程度的友谊,他在瓦剌生活得挺好,没受折磨。

(非常容易的夺门之变)

总之,瓦剌放朱祁镇回来,绝不是出于好心,只是他们也没想到的是,朱祁钰会那么干脆的把朱祁镇囚禁了七年,也先想通过朱祁镇得到什么都不可能了。

七年后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复位,此时也先已经死了两年,瓦剌也逐渐衰弱,不复当初强盛。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

虽然英宗年幼,但在张太后、三位贤臣(杨荣、杨士奇、杨溥的辅助下,明朝朝政管理得井井有条,并没有比仁、宣二宗时失分多少。

到了英宗十一年,张太后、三杨都相继去世,此时明英宗已经二十岁,正是热血青年一枚,就如冲出笼牢的鸟儿,心想终于可以大干一番治国安邦的大事业了!

(朱祁镇剧照)

机会很快便来临了。

1449年六月,东蒙古瓦剌部在太师也先的率领下,以明朝拒绝贸易为由,兵分四路进攻明朝。

就在这危急之际,明英宗急于证明自己,在启蒙老师、司礼监主管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极力反对,让皇弟朱祁钰留守监国,亲率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合计共20万大军出征讨伐瓦剌。

本来御驾亲征也没有什么事,打不过就逃就是了。

但好死不死的是,英宗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毫无作战经验的王振,行军途中很多随征的朝中大臣都不能参与军事议事,全是王振一人说了算。


王振的瞎指挥,导致明军中了也先诱敌深入之计,待到前线失败,想要班师回朝时,英宗又听信王振谗言,屡次改变撤退路线,导致最后被瓦剌军追上,被也先大败于土木堡。

据兵部右侍郎李贤《天顺日录》载(有删减):“明军于土木驻营,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合围大营,不敢行。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

土木堡一役,明朝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而明英宗也成了明史上首次御驾出征便被俘虏的皇帝,时间是1449年。

瓦剌军在土木堡一役中大获全胜,还俘虏了堂堂大明朝一国之君朱祁镇。但让人感到疑惑的是,也先没有杀朱祁镇,并于次年8月将他遣返回明朝,这是为什么呢?

此时明朝是一头步入中晚年的老虎,但余威犹在

也先对于杀不杀朱祁镇一直在犹豫不决,这时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出了留朱祁镇一命,以增加和明朝谈判和索要财物的筹码,也先采纳了该建议,朱祁镇得以逃过一劫。


(也先剧照)

而造成也先一开始犹豫不决的原因,无非就是因为明朝国力还处于强盛,让也先不敢第一时间痛下杀手。

早在明朝早期,明成祖曾五次北征蒙古,大大削弱了蒙古鞑靼、瓦剌等各部势力,最后瓦剌部不得不向明朝俯首称臣,变成了明朝的附属国。

此后每年瓦剌都会向明朝进贡财物,而明朝也会适当赐一些财物给瓦剌这个小老弟。

而瓦剌部落到了也先掌权之后,逐渐吞并了蒙古周边小部落,势力逐渐坐大,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开始打起了明朝这个老大哥的主意。

而明朝在朱棣的“永乐盛世”之后,又有了朱高炽、朱瞻基两帝的“仁宣之治”,社会比较安定,军队的战斗力虽比不上朱棣时期,但就如发过威的老虎,虽年事已高,但余威犹在。

(朱祁镇被俘)

由此可见,也先掌权的瓦剌,虽然实力不断壮大,但受限于地理位置,是不能和明朝同日而语的。

所以,也先才不敢第一时间对朱祁镇痛下杀手,而留下朱祁镇一命,增加和明朝叫板的筹码。

另外,明朝兵部尚书于谦是朱祁镇的救命恩人

英宗朱祁镇被俘后,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坚决立郕王朱祁钰为新的皇帝(朱祁钰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调遣河南、山东和南京的储军回京师勤王。

这个举动宣告了也先挟持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破产,而这时侯不杀朱祁镇的意义好像大一点了。

(朱祁钰)

也先恼羞成怒之下,挥师攻打明朝京师。而明朝这边兵马粮草早己准备充足,明军成功击退了瓦剌军。

也先无奈之下,只好撤军退回蒙古。为了防止明朝日后的报复,也先又派使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

朱祁镇知道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有人不高兴,这人就是景泰帝朱祁钰。

《明实录》载:“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这是景泰帝迎回太上皇朱祁镇的记载。

这朱祁钰当初死活不肯当皇帝,是兵部尚书于谦等大臣再三要求之下才愿意的,这时候皇上的凳子还没坐热,又要迎回太上皇,心里面当然是不情愿了。

《明史列传58》记载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所以,朱祁钰为了自身利益,将回京的太上皇朱祁镇囚禁于南宫中,并派锦衣卫严加看守,整整囚禁了七年。七年后,景泰帝朱祁钰病重,朱祁镇才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拥护下,复僻从新成了明朝皇帝。这就是朱祁镇被俘后最终得以回到明朝的经过。


小刀刀说史


土木堡之变,围歼明军主力才是瓦剌的主要计划,由此瓦剌取得了一个自北元溃败漠北以来最大的战略性胜利。也先也无限接近了重返中原的元朝复国梦。

可是意外的是,土木堡不但全歼了明军主力,居然还能俘获大明当今的皇帝,这是瓦剌人没有思想准备的,对也先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

那么瓦剌和也先会如何对待战俘朱祁镇呢?

首先分析也先方面。

1、瓦剌部曾经因老大马哈木截杀北元末代汗本雅失里而名噪一时。在与鞑靼相爱相杀中逐步壮大。鞑靼的衰落正是瓦剌崛起的机会。也先的祖父死于明成祖北征行动,也先的父亲脱欢曾经短暂的挑战黄金家族的汗权而自立为汗,结果却因为部族反对,不得不迎立具有黄金家族血统的脱脱不花,自己只能以太师把持大权。

到了也先这一代,进一步控制瓦剌全部,彻底架空了脱脱不花汗。所以从根本上说 ,也先家族从源头上是不可能或者不愿意为黄金家族打工的。

2、1439年正统四年,也先在接任父亲位子后,向西攻打哈密卫,与西北诸卫积极勾连;向东打败了兀良哈,控制了女真各部,称霸漠北,对明朝形成巨大压力。这个时候的也先觉得自己的实力已经不允许低调了,到了和明朝重新讨价还价的时候了。

3、虽然也先有足够的谋略和能力,但是瓦剌毕竟只是当时蒙古诸多部落的一份子,与当时的明朝相比还是力量有限,何况还有鞑靼,虽然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有被瓦剌欺负的敢怒不敢言的兀良哈,最重要的是对于也先家族一直以来“自立为汗”的基因不满的还有瓦剌本部部众,诸多因素牵制。

以上三点原因导致也先对明朝的用兵不可能是战略性的灭国行动。土木堡的军事行动虽然获得巨大成功,但押着俘获的明朝皇帝,也先对北京的攻击其实是一种计划外的战略试探。

由于朱祁镇的愚蠢,打乱了明廷的防务系统,还好明朝的中枢没有失去理智,迅速拥立了代宗朱祁钰,使得也先的冒险计划失去了着力点。这个时候,如何处置朱祁镇就很考验也先太师的政治智慧了。

一生精于算计的也先家族,从马哈木开始就是不断在算计利益的得失,无论是归顺明朝,还是与鞑靼争草原;无论是脱欢的自立为汗,还是挟脱脱不花汗以令部众,莫不如此。

在面对无法从军事上迅速打败明朝的情况下,也先不可能愚蠢的杀掉英宗,而是选择了放回朱祁镇。一方面缓和与明廷的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重新和谈争取更大的筹码。打着恢复大元的旗号高高举起,因送还英宗而轻轻放下,实际上为自己争取了最大的利益。既恶心了代宗一派,也不至于将来招致明朝的严厉报复。这就是也先放回朱祁镇的出发点。

其次分析明朝方面的因素。

1、因为代宗及于谦方面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声望很高,新的利益团体围绕着他俩正在形成,这个时候如能争取英宗活着回来,将能平衡一边倒的朝局,这对于官僚阶层限制君权非常重要。

2、还有一点就是嫡庶有别,英宗回来也有利于将来代宗的帝位回归英宗一脉,不因土木堡的意外而损害祖制,朝野各方都能接受。

结论,瓦剌的崛起与也先的崛起都是各方利益的博弈和计算的结果,明朝的危机和英宗的死而后生,也是各种利益交织的结果。

事实上也先因为这次交易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不久之后他真的扔掉了黄金家族的招牌遮羞布,自立为大汗了。而倒霉的英宗朱祁镇,也奇迹般的再次回锅当了八年皇帝。不得不说,人生如戏,全靠算计啊。

以上是南北镇抚司的答卷,欢迎围观。


南北镇抚司


朱祁镇当俘虏指的是明英宗十四年(公元1449年)朱祁镇率领大军攻打瓦剌部,全军溃败,堂堂天子沦为他乡囚徒的经历。

我国历史上和明英宗有类似经历的人是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俩。

为什么宋徽宗和宋钦宗死都不能回到故乡,而明英宗可以安然回到北京城呢?

这种对比很能说明明英宗的幸运之处。

明英宗身陷瓦剌后,北京城立即陷入一片混乱中。

两天后,明英宗的生母孙太后就做出反应,迅速命令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继皇帝位。同时,兵部尚书于谦、右都督石亨、陶瑾、高礼、孙镗等将领在朱祁钰的安排部署下,固守城门,以及动员力量运送粮草,保障后勤供应。

志在必得的瓦剌大军在首领也先带领下,攻打北京。瓦剌大败,退回草原。

也先失败后,极力利用手中的明英宗作为谈判筹码。明廷对此早有应对。新上位的皇帝是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已经是太上皇,失去了实权。

朱祁钰特地下令边境守将,如果也先利用太上皇朱祁镇提出要求,边将有权拒绝。

从名位到实质,明廷把明英宗身上的价值降到了最低处。

这样也先面临的局面就从最主动到被动。

他一开始以为明英宗奇货可居,到头来却捏了一块烫手山芋。明军在战场上稳步推进,他不能杀了明英宗,以免使得局势恶化。

他只能好好地养着明英宗。

这是朱祁镇在瓦剌部落的处境。形势对他较为有利。

他最大的变数是在明廷内部。

朱祁钰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朱祁镇以上皇的身份回归,是朱祁钰最大的权力威胁。

朱祁钰对此的想法大概是希望哥哥朱祁镇永远留在瓦剌。就如同当年的宋钦宗一样,隔得远远地,永远不要威胁到自己的权势。

皇权具有极强的排他性。皇帝的疑心和残忍就在于一旦被人分享了权力,他的性命就有可能保不住。

朱祁钰和朱祁镇,兄弟两个人前后登上皇位,却不是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他们的继承方式,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例来。

明英宗比宋钦宗幸运的地方在于,国家还没有覆灭,其次自己在北京城的势力没有被瓦剌一锅端了。

宋钦宗北上当了俘虏,他的大臣和军队基本上都被金人消灭掉了。宋高宗的朝廷里,能够帮他说得上话的人极少,所以宋钦宗只能老死金国。

明英宗的生母还是大明朝的皇太后,她能够启用朱祁钰,是为了解决危机。危机过后,孙太后不可能任由自己的儿子流落在外。

其次,明英宗的心腹大臣还在北京。他们的忠君思想比起前朝有过之而不及。就连被视为是朱祁钰一党的于谦,也极力要求和瓦剌也先谈判,迎会明英宗朱祁镇。

在大臣们的压力下,朱祁钰同意接回明英宗。朱祁钰唯一拒绝成功的地方,就是不在朱祁镇的回归典礼上行君臣之礼。

朱祁镇一回到北京,就被关进了南宫,不得与外界统消息。但他起码回到了故乡,和妻子儿女团聚。

不得自由,平安得保。

朱祁钰在宫外忙着改立太子生儿子,但唯一的儿子以夭折告终。

朱祁镇不一样,他在南宫内不缺女人,孩子一个接着一个出生。不知道朱祁钰听到这样的消息,内心是什么感受呢?

明英宗的经历,经过史书修改,被美化为“北狩”。他的幸运之处总结下来就是:

1. 第一次在位十四年的势力还在。他背后还有支持他为正统的官员。

2. 也先不是金人,没有金人那么强悍的势力。

3. 明廷的抵抗,为他的回归奠定了谈判基础和可能性。

没有像宋钦宗一样,余生都在异乡为囚,是明英宗的幸运。南宫八年的岁月,朱祁钰始终没有要他的性命,也算克制。

明英宗作为一代帝王,是不合格的。作为一个好人,他是出色的。也许是囚徒的经历,让他更加理解别人的苦难。他重登帝位后,下令释放建文帝活着的子女,给他们自由,把他们安置在凤阳,临终前下令终止宫妃殉葬制度。故此,明史不以功绩而是以善意评论,才定论为“英宗”。


熊沾沾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的异母哥哥,明宪宗朱见深的父亲。

明英宗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导致朱祁镇被瓦剌大军所俘虏,一年后得以回国,但是被弟弟朱祁钰囚禁于南宫整整7年。

景泰八年(1457年),趁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朱祁镇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这样本来是太上皇的朱祁镇又重新做了皇上,又一次创造了历史。

朱祁镇曾两次坐上皇帝的宝座,第一次是九岁登基,从1435年到1449年共14年的时间,第二次是1457年到1464年共7年的时间,总计21年的时间。

(朱祁镇)


朱祁镇前后在位20多年,在位初期,他稳定西南疆域,励精图治。但是由于宠信王振,导致宦官当权,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等人。但是,晚年的朱祁镇却颇英明,他任用明朝著名贤臣李贤,善于纳谏,并且仁俭爱民,同时还废除了殉葬制度,大家对他的赞誉声一片。

王振其人

王振是山西人,入宫前做过当地的教官,自愿净身入宫得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信任,担任了太子朱祁镇的老师。王振对朱祁镇要求很严,尽心尽力地做一名好老师,朱祁镇对他毕恭毕敬,总是喊他“先生”。

宣德十年,即1435年,朱瞻基病逝,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当时有五位顾命大臣,其中有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辅,还有张辅和胡濙。特别是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一直提防着王振, 朱祁镇刚一继位,张太皇太后就让人把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让他老老实实的,不要干政。并且,张太皇太后还不时会把王振叫过去敲打一阵。所以,在之后的七年后,张太皇太后在世的期间里,王振活得是非常胆战心惊。但是他也不忘记拉拢人,扩大自己的实力,比如让自己的侄子王山去当了锦衣卫。

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王振首先利用四朝元老杨士奇儿子杀人事件,击垮了他。之后诬陷户部尚书刘中等其他大臣。由此,王振开始独掌大权,鱼肉百姓。

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太师也先率领的瓦剌军来犯大明。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在自己称为“先生”的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反对与忠告,御驾亲征。同时,立庶长子,周贵妃所生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令他的弟弟朱祁钰代为监国。

(也先)


由于所有的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独行,行军路线也多次改变,后勤供应也跟不上,士兵疲惫不堪,饥渴难忍,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撤退,五十多万大军,只剩不到十万,在土木堡一带大败,部尚书邝野、王佐等几十名大臣战死,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也先其人

也先是明代蒙古瓦剌首领,明成祖时期,曾数次北伐,分别打击了瓦剌和鞑靼部落。1414年,成祖北伐击败瓦剌军,对其造成重大打击。瓦剌的实力在脱欢,也就是也先父亲的手中走向了鼎盛,他再一次统一了蒙古。

1439年,脱欢去世,其子也先继承他太师之位。

也先年轻时候就在与东察合台汗国的战争中初露锋芒,据记载他“总共打了六十一次仗”,除了一次以外,其他战斗都获得了胜利,也先凭其军功,在接任其父脱欢太师一职之时,内部没有发生任何动荡。

1453年,也先自立为汗,成为蒙古历史上第一位非“黄金家族”的可汗。也先死后,西蒙古卫拉特部(瓦剌部)从此一蹶不振,又被东蒙古鞑靼部反杀,不得不往西迁移。到其子孙葛尔丹时,被康熙征讨打败。

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为何又放了他呢?

1、也先想把朱祁镇当筹码,但明朝已立朱祁钰为新帝,朱祁镇被明朝放弃,没有了作为筹码的意义。

也先开始打的如意算盘是,自己既然俘虏了明朝的皇帝,那不但会引起明朝朝局的动荡,而且明朝会非得把皇帝给讨要回去。那么自己就有了筹码,可以制约明朝。

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明朝立即立了朱祁钰当皇上。这就是向也先释放一个政治信号,明朝已经放弃朱祁镇了,所以,也先手中有了朱祁镇,也就没了作为筹码的意义。

2、也先被明军打败,他们想借英宗寻求战机,但是被明朝识破。

明朝立了朱祁钰为新君之后,立即组织了有效的进攻。也先一看没辙了,就一面打着把朱祁镇送回明朝的旗号,带着朱祁镇来到了明朝的城楼下,而后面是也先的大军。

然后对守城的士兵和将军大喊,把皇上给他们送回来了。大家一看有诈,怎会打开城门?有的说天太黑,看不清。还有的说不认识。

也先一看也没辙了。

(朱祁镇与钱皇后)


3、也先被打败后,为了给自己个台阶,向明朝求和。

朱祁钰组织军队把也先给打败了,朱祁镇在也先自己手里也没有了意义。但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也先所以真心想求和的前提下,首先要放了朱祁镇。

4、瓦剌与鞑靼内部矛盾所致,也先不得不放了朱祁镇。

鞑靼部落的首领脱脱不花,名义上臣服也先,但也总想着有机会摆脱也先的控制,从而最终达到恢复鞑靼部的势力的目的。

脱脱不花此时看到了时机,偷偷派人去和明朝讲和,说是送朱祁镇回去。也先于是坐不住了,他非常明白,如果脱脱不花与明朝讲和成功,则有可能与明朝联手对付自己,那将是自己非常不愿看到的局面。

也先于是就想送回英宗,同时还使得明朝内部出现两个皇上,那样必将引明朝内部起争斗。同时,也先还可以打击脱脱不花的势力,自己还可以趁机提要求,一举三得。

5、人心所向,被朱祁镇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朱祁镇虽然处于囹圄之中,他被俘后,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庇护。比如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在与朱祁镇多次交流之后,非常佩服朱祁镇,暗中保护着朱祁镇。他临终前多次上书恳求也先放归朱祁镇。

6、朱祁钰在和谈中,也提出了赎回朱祁镇一事。

朱祁镇的钱皇后,一个对他始终不离不弃的女人,为他哭瞎了眼睛,同时还因天天烧香祈祷而跪瘸了一条腿。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私房钱充公,希望能救自己的丈夫回来。

《明史·卷一百十三 ·后妃列传第一》有记载:英宗北狩,钱氏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英宗在南宫,不自得,后曲为慰解。

后来,朱祁钰只好派了一个叫杨善的官员去和也先谈判朱祁镇回归的事情。而且,事情出奇的顺利,成功了。

(钱皇后)


明英宗复位

回到大明的朱祁镇被关在南宫7年,天天处于被囚禁状态,大门紧闭,只留一个小口可以送点东西。朱祁钰甚至把南宫周边的大树全都伐倒了,防止有人暗中联系朱祁镇。

而后来被立为皇后的钱皇后则与朱祁镇共患难,靠着做点针线活勉强度日。朱祁镇知道钱皇后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后,非常感动。

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英宗复位成功。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立无子的钱氏为皇后,而太子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则被放在一边。

《明史·卷一百十三 ·后妃列传第一》记载:后无子,周贵妃有子,立为皇太子。英宗大渐,遗命曰:“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


朱祁钰当皇上时,他的皇后汪皇后反对朱祁钰废了朱祁镇的太子朱见深,而立朱祁钰自己的儿子,杭氏所生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汪皇后说,朱祁钰能当皇上已经是非常侥幸了,万不可再做违背祖宗的事情。朱祁钰恼怒,于是汪皇后被废黜。而朱祁镇复位后,感念汪皇后对太子的一片情深, 又给她恢复了后位,并为其养老。


同时,复位后,朱祁镇善于纳谏,体察民情,任用贤臣,赞誉一片。因为不愿意让钱皇后因为无子而给自己殉葬,朱祁镇还特意废除了人殉制度。


综上,明英宗朱祁镇经历了当皇上、被俘、被释放、被囚禁、复位再当皇上的命运多舛的一生,真正体验到了人生的诸多滋味。


历史漫谈君



渔樵之人W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攻打明朝,击溃明朝二十万大军,俘虏明英宗朱祁镇,史称土木堡之变。当也先发现他们俘虏了大明王朝的统治者时,第一反应便是兴奋,他将明英宗视为没有限制的取款机,将其安排在弟弟伯颜帖木儿的帐篷中。最终也先没能如愿以偿,弟弟伯颜帖木儿还将朱祁镇视为挚友,将其放回中原。

也先俘虏明英宗,为钱,然无所获

也先俘虏朱祁镇之后并没有虐待这位敌人,反而是以礼相待,其衣食住行虽比不上中原的舒适,却也是蒙古族能够给予的极限。

也先对明英宗这么好自然不是因为为人善良,利字当头罢了,也先把朱祁镇当成了大明王朝的银行卡,想要以其为筹码获得财富,朱祁镇也表示他可以花钱赎自己。早在朱祁镇被俘的第二天,他就让梁贵回京送信,表明也先对自己以礼相待,希望用“九龙、蟒龙缎匹及珍珠六托盒、金二百两、银四百两”等财物来换取自由,然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回应。

十七日,也先带朱祁镇到宣府城下,朱祁镇还亲自叫门,然无论如何,大明的官员和百姓都忘记了这位被俘虏的皇帝,不愿意为了他付出任何东西。朱祁镇不断派人进城交涉,遣使活动都以失败告终,岳谦等人还将明朝另立新帝的消息散播到草原上。朱祁镇写书三封,“一禅位于郕王,一问安于太后,一致意于百官”,然其请求都没能获得满足。

明英宗对蒙古族而言成为了废物,也先留英宗的目的是希望兵不血刃获得大明的财富,他还将公主嫁给了明英宗,然从头到位,明朝都不为英宗买单,只有孝庄睿皇后把自己的家底送到也先希望赎回自己的丈夫。

明英宗的自救,人格魅力令其在蒙古获得友谊

朱祁镇被俘虏的一年都生活在伯颜帖木儿的帐中,然伯颜帖木儿并没有歧视这位皇帝,在伯颜帖木儿的心中,朱祁镇曾是大明的统治者,而大明是强大、富裕、文明的象征,即便他们有土木堡之变的大捷,心中的敬重却不是一场战争可以磨灭的。

明英宗在经过土木堡之变后开始改变,学会了知恩图报,利用自己大明皇帝的身份救下了不少汉人,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了中国被虏者,在随从袁彬生病时,他亲自对其护理,喂粥给他喝令其出汗。

明英宗的身份及所作所为得到了伯颜帖木儿的尊重,他们两人经常交流,慢慢地变成了挚友,英宗还分别为伯颜帖木儿的四个儿子起了白、梅、安、梁这四个汉姓,一个俘虏,一个掠夺者,两人成为了朋友,这都是因明英宗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朱祁镇南归后,也先曾多次遣使问候“太上皇”的生活起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明英宗的人格魅力,其在蒙古族中获得了真正的友谊。


也先俘虏明英宗,将其视为取款机,然发现这个取款机只吃不吐的时候,便没有了任何念想,没有价值的朱祁镇对也先来说只是个浪费粮食的废人,因此将其杀死或者放走成为了也先的选择。伯颜帖木儿将英宗视为挚友,希望放朱祁镇回家乡,也先虽然不快,却也没必要为了一个废人跟弟弟兵戎相见,自然是大手一挥,还给朱祁镇自由。

朱祁镇最后得以释放,根本原因是他当时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否则也先不会放过这个“太上皇”,而最终得以逃过一死,靠的便是朱祁镇本身的人格魅力,获得了伯颜帖木儿的友谊,成为其最后得以成功逃离的重要原因。

从三皇五帝开始,华夏文明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没有剧本的故事就此开始,永不落幕。我是水杯,希望我的文字为您带来欢乐,那就是我最大的幸运。

水杯喝历史


1447年9月3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也先把朱祁镇作为向明王朝讨价还价的筹码。

明朝做了三件事,也先的筹码顿时分文不值,也先只好放回“朱祁镇”。

1.拥立新皇上朱祁钰

土木堡之灾及皇帝被俘使朝廷一片混乱,此时精通战略的徐有贞,极力主张朝廷应该南迁。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于谦是朝廷的最高级军事负责人,他坚持留在北京抵抗,得到了孙太后,吏部尚书王直和礼部尚书韩雍、大学士陈循及宦官金英、兴安和李永昌的支持。他们作出了留在北京进行抵抗的决定。为了明王朝实现稳定局势和鼓舞军民抗敌的决心,拥护皇弟朱祁钰为新皇帝。朝廷给边将下达指令:以后的谈判只能以“国家为重”,以“英宗朱祁镇”名义发出的命令应予拒绝。

2.动用全国之力坚定保卫京城

为防御北京,新皇帝朱祁钰封于谦为兵部尚书,并且赋予于谦对所有文武官员行使权力。于谦调动全国部队,在敌人迫近北京时,守军又达到了22万人左右,粮食、装备都已储存,各处要害都重点都安排布置好防守,为北京的防务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户部与河南的税务联合办公,经过于谦协调布置,全城军民同仇敌忾、抗敌的信心与士气空前高昂。

10月27日,蒙古部队到达北京城外,也先假意请明朝派重要的大臣前来接英宗回京城,想取得更多的高级人质。这招被识破,随之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也先的军队有7万人,他的东部纵队已被居庸关的守将罗通成功地挡住,也先包围北京五天后,也先看到已没有成功的机会,于是撤军。这场保卫战,明朝击碎了也先想利用手中筹码的美梦。

3.处决给也先出谋划策的“汉奸喜宁”

1450年,由于汉奸喜宁被明朝处决,也先于是失去了他的明朝事务的专家和他的宏伟的入侵计划的制订者,也先于是退回草原,在1450年9月19日释放英宗朱祁镇。


删繁就简347


先介一下绍历史背景,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偏信宦官王振谗言,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执意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蒙古击溃,50万大军(一说20万)被屠戮殆尽,50余位大臣被杀,宦官王振被杀,朱祁镇被俘虏,而后蒙古首领也先以朱祁镇为筹码,要挟明朝廷,而明朝廷快也先一步,拥立朱祁钰为皇帝,也先恼羞成怒攻打北京城,结果惨败而归。被逼无奈之下,也先联系明朝廷,放掉了朱祁镇。



那么,拥有这么大一个筹码,蒙古为什么要选择归还朱祁镇呢?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三个:

第一,朱祁钰登基,朱祁镇已经没有那么大的价值了。蒙古扣押朱祁镇而不杀掉,无非是想把朱祁镇作为一个摇钱树,不断的向明朝廷索要物资,但是明朝已经另立皇帝,做出了要舍弃朱祁镇的姿态,这个时候再扣押朱祁镇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反而留给明朝一个日后攻打自己的理由,因此再继续留着朱祁镇是很不划算的。



第二,朱祁镇如同一个公开的间谍,不断离间蒙古内部。朱祁镇虽然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却是一个个人魅力极强的好人,对身边的人有很强的感染力。朱祁镇在蒙古度过了最初的危险期之后,负责看押他的人反而慢慢的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竟然有与之结交的趋势,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如果继续留下朱祁镇,说不定他能够带走一部分蒙古军队。



最后,政治博弈的结果。明朝虽然做出了放弃朱祁镇的姿态,而且朱祁钰也确实不愿意接回朱祁镇,但仍然有一大部分大臣希望能够接回朱祁镇,并由此实施了一些政治举措,蒙古打仗还可以,如果论玩政治,那与明朝这帮大臣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了,几经博弈,蒙古自己都感觉再扣押朱祁镇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了。

另外,再强调一下,蒙古在“北京保卫战”失败以后,已经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是明朝的对手,也确实担心明朝哪天突发奇想,举全国之力去征讨他,也先好不容易结束了蒙古的内乱,也确实担心会被再打散,毕竟朱元璋、朱棣对蒙古的打击确实太大了,印象太深刻了。


文史并蒂


真神护体

“土木堡之变”中明朝几十万军队死伤狼藉,数百名随行官员命丧荒野,朱祁镇单人匹马,却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蒙古人惊异万分,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就告诫众人:“两军相斗,枕藉死者以数十万计,今以万乘之军蹈不测之地,而镞矢不沾,寸兵不及,知天意固有在也!”就是也先本人,对于朱祁镇能在千军万马之中安然无恙也甚是吃惊,但他并不像兄弟那样诚惶诚恐,而是立即意识到奇货可居。于是,朱祁镇成了蒙古人向明朝政府进行要挟与敲诈的砝码。

拒不迁都

当时北京城内赢马疲卒不足十万,人心惶惶。翰林院侍讲徐理善观天象,根据他对星象的观察,明朝天命已去,惟有南迁方可纾难。此言一出,立时便有附和响应者。

所幸的是,朱祁镇出征时虽然带走了京营主力,却将一些有威望、有主见的大臣留在北京。礼部尚书胡濙是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元老,任礼部尚书也有二十多年。按当时的制度,廷议例由礼部主持。徐理南迁之议首先遭到胡濙的反对:“文皇(即成祖)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兵部侍郎于谦则声色俱厉叱道:“欲迁者可斩!为今之计,速召天下勤王兵以死守之。”胡濙、于谦的意见立即得到大学士陈循、吏部尚书王直及司礼监太监兴安、金英的支持。这些都是实权派人物,他们一表态,外廷便稳住了。但宫中孙太后仍是疑惑不定,多亏太监李永昌反复开导:“陵庙宫阙在兹,仓廪府库百官万姓在兹,一或播迁,大事去矣,独不鉴南宋乎?”

郕王监国

排除了迁都的意见,就得认真考虑如何对付瓦剌的进攻和也先的要挟。为此,孙太后于八月十八日命郕王祁钰监国:“迩者虏寇犯边,皇帝率六军亲征,已尝敕尔朝百官。今尚未班师,国家庶务,不可久旷,特命尔暂总百官、理其事。尔尚夙夜祗勤,以率中外。”又命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务,均听郕王发落。这一举措,使浮动的人心趋于安稳,故而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

一日后,司礼太监金英就传出一条“皇太后圣旨”。这道圣旨说将立皇帝的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让有关衙门拟定合行事宜,择日具仪以闻。

景泰即位

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即朱见深见深被立为皇太子以后的第六天,在京文武百官就联名给她上了一份奏疏,奏疏的要害是这样几句话:“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奠宗社。”意思就是说,英宗皇帝在北边失踪了,生死不明,皇太子年纪幼小,不足以应对这么危机的时刻,让郕王即皇帝位有利于控制局面。

根据明朝的制度,皇后出于寒微之家,外戚一般不得参与朝政。任孙太后有百般机变,面对群臣的联合行动,也是孤掌难鸣,只得作出让步。郕王朱祁钰经过“退让再三”,接受了群臣的劝进,于九月六日即皇帝位,这就是代宗景泰皇帝。祁钰即位的同时,遥尊仍在蒙古人手里的兄长祁镇为太上皇。于是形成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非常滑稽的三角关系:皇帝的哥哥是太上皇,太上皇的儿子却是皇太子,皇太子的叔父则是皇帝。

I AM BACK

根据当时各方面的记载,英宗朱祁镇对比他小几个月的皇弟郕王祁钰是很够情义的。按明朝制度,亲王成年后便得“就藩”,即离开京师往所封地居住,开始有拱卫皇室、弹压地方之意,后来形同幽禁。宣宗死时,祁钰才七八岁,自然不可能就藩。但到土木之变时,已二十出头,英宗仍让他“奉藩京师”,北征蒙古时又让他“居守北京”。而郕王对这位“大兄皇帝”,则显然有些蔑视,觊觎皇位的想法也非止一日。一旦登上皇位,竟然不愿“大兄皇帝”活着回来。但朱祁镇大难不死,偏又回来了。

景泰皇帝估计恨死也先了,你要么早点放了朱祁镇,要么弄死他,偏偏在我坐上皇帝宝座后把他放回来。英宗在位时宠信王振,善恶不分,出征蒙古又丧师辱国。现在被迎还北京,却无人提及让其复位。朱祁钰总算送了口气,杀不敢杀,只好幽禁南宫,等待其政治影响悄然消减。

也先其实也很无奈,本来以为奇货可居,结果明朝居然不管皇帝的死活,不但不跟瓦剌部谈判,在北京保卫战中还重创了蒙古军。朱祁镇不但没给瓦剌部带来战利品,反而成了烫手的山药。也先一赌气就把他放回去了。让你们去狗咬狗。

果然,八年之后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景泰被废。景泰时期的决策人物在英宗复辟后大多遭到清洗: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都督范广及司礼监太监王诚、施良、张永、王勤被杀,大学士陈循、工部尚书江渊、刑部尚书俞士悦及侍郎项文曜戍铁岭卫,大学士萧镃、商辂及侍郎王伟、古镛、丁澄削籍为民,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大学士高毂致仕。内阁、六部全部改组,部院大臣尽遭贬斥,取而代之的是夺门功臣及其亲信。徐有贞、许彬入了内阁,王骥、杨善分掌兵部和礼部,石亨、张軏、曹吉祥掌京营、参与朝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