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这类“绰号”父母一定要注意,它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自我评价

看过湖南电视台《少年说》节目的朋友应该记得,有一期节目登台的是一个叫“曾帅”的帅小伙。他因为这个名字被班上的同学嘲笑,起了个外号叫“真帅”。

孩子这类“绰号”父母一定要注意,它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自我评价

说实话,我感觉这个“真帅”的绰号不见得是同学们嘲笑他,更可能是一种调侃,并没有多大的杀伤力。我小时候同学之间起到外号那真叫厉害,像“老母鸡”、“泡子”、“四眼狗”……那外号是真难听,别人一这么喊你,你就有分分钟钟把他灭掉的冲动。但是你越不让他叫,他越来劲,所以这绰号基本会伴随很长时间。

无独有偶,明星的孩子也逃脱不了被起外号的命运。

在一期《老师请回答》的教育节目中,杜江和他的儿子杜宇麒做客,杜宇麒称他也有绰号,尽管他不喜欢,但是同学们依然喜欢叫他“肚脐眼”。而杜江也说他小时候也叫这个绰号。之所以有这个绰号是因为他姓“杜”。

孩子这类“绰号”父母一定要注意,它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自我评价

可是说这种起绰号的现象并不新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初中阶段,特别多。如果你问问你的孩子,你会发现班里肯定会有人被起了绰号,也许你孩子就有一个你不知道的绰号。

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起绰号呢?

孩子起绰号的动机

孩子为什么在小学初中时特别喜欢给人起绰号,而到了高中大学后这种绰号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我看来,孩子之所以爱起绰号跟他们融入社会过程中的自我定位有很大关系。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之间的竞争关系不强,孩子也不多,幼儿园也不会营造强烈的竞争氛围, 班级更多的像一个欢乐的大家庭,大家一起游戏一起欢乐。这意味着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团体,个体特征还不明显。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进入小学后,环境开始发生了变化。

首先,社交活动更多了,竞争更加激烈了。竞争的激烈使得他们的不同得以充分表现,孩子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于是他们产生了一个迫切的问题“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哪里厉害,哪里很差”,也就是说孩子开始了自我认知,对自我进行定位。

自我定位可以让孩子更清楚的认识自己,让他们在班集体中确定自己的合适位置,这其实就是合作的开始。比如有的孩子定位自己是班里的学习尖子,有的会定位自己是班里的搞笑担当……总之每个孩子都会对自己进行定位,确定自己的合适位置。

要定位自己,他们必然也要定位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跟别人更好的对比、区分。而绰号是对一个人最精确的定位,代表了这人最突出的特征,因此孩子也就喜欢给别人起绰号了。

同时,绰号还起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贬低别人,提升自我优越感。

尹建莉老师说:“孩子之间的交流是简单而存粹的,并不是存在那么多恶意,只是因为好玩罢了,绰号问题,只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对彼此称呼的改变,是友情的体现,家长的适当约束安慰,便能够让孩子的友情得到升华。"

对于尹建莉老师的这个观点我不是很认可,绰号并不是简单的称呼问题,也不全是友情的体现。

虽然绰号中褒义词、贬义词都有,但是相对来说,孩子们起的绰号偏向于贬义。比如形容人家读书好的,孩子会叫人家”书呆子“,却很少称人家为“学霸”。特别是那些流传较广,被人广泛称呼的,一般都是贬义词。正是因为带有很强烈的贬义,因此绰号会受到当事人的强烈抵制。

孩子之所以偏向于贬义的绰号,跟孩子这阶段的自尊建立有关。孩子在自我定位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想保持高自尊,希望定位的自己更厉害,但现实显然不可能。但有一种方法却可以变相的实现这种结果,那就是贬低别人。贬低了别人就变相的提升了自己,让自己显得比对方厉害,也就相对的提升来自己的自尊水平。所以孩子喜欢用绰号,并且是那种贬低性的绰号,并且乐此不疲,因为从中他们获得了优越感。

孩子这类“绰号”父母一定要注意,它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自我评价

绰号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千万别觉得”绰号“只是一个外号,无关紧要,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1、不利于孩子融入群体生活

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开始从家庭过渡到群体生活,群体对他们的意义越来越大。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重视朋友的意见,相反,对于家庭,却开始逐渐脱离。

但是,贬低性的绰号却让孩子难堪,使得他们不愿意加入群体。比如说,你一走到群体中,就有人喊你“鼻涕虫”,你会高兴吗?你还愿意出现在群体面前吗?所以,绰号很可能导致孩子讨厌参加群体活动。孩子的社交技能得不到锻炼,容易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化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有绰号的孩子反对人家叫他绰号的原因,因为绰号会让他在新朋友面前丢脸。

2、固化并放大“绰号”隐含的内容

当周围的人都在喊你的绰号时,你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就会不自觉得把绰号隐藏的含义内化,形成与绰号相符的自我认知。本来绰号代表的内容可能并不明显,但是一旦绰号被广泛认可,就会反过来强化原来的特征,于是你就真的变成了“绰号”象征的人。

比如说大家都喊你“胖子”,你原来可能不觉得自己胖,但是当大家喊你“胖子”时,你的内心也会认为自己胖了;当大家都喊你是“胆小鬼”时,你就会把“胆小鬼”内化,真的觉得自己时胆小鬼了……

这就像给人贴标签,本来不明显的特征,一旦标签化,这标签就变成真的了。所以,父母一定要留意孩子的“绰号”,千万不要觉得无所谓,从长远看,它会定义你孩子的认知偏好。

孩子这类“绰号”父母一定要注意,它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自我评价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绰号

避免别的孩子喊绰号是很难的,因为绰号是一种群体行为,一旦绰号得到了认可,就不是一个孩子叫你了,你很难制止一个群体行为。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要做好提前预防

父母应该提前做好预防,尽量避免孩子被起绰号的机会。

绰号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根据名字演化,因此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就要注意名字可能引起的问题,比如隐含意思、谐音等,避免孩子因为名字被起绰号。甚至我们可以进一步设计名字,引导名字往有益的绰号方向引导,这样孩子将来即使被起了绰号,也是一个有益的绰号。比如开头的“真帅”,这其实就是一个有益的绰号。

再比如在孩子上学前,提前给孩子准备一个有益的绰号,让孩子上学后主动说出,这也就避免了孩子被人家起恶劣的绰号。

其次,求助老师

在绰号刚开始出现时,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影响的时候,这也是我们扼杀绰号的唯一机会。

父母不要干预,可以找到老师,请老师制止。也不用说单独点名,指出你孩子的绰号问题,越是点名反而越容易强化该绰号。让老师在全班整治一番绰号问题,争取把孩子的绰号扼杀在摇篮里。

再次,引导孩子正面解读绰号

老师的制止没有起到作用,父母就需要给孩子调整心态,尽量引导孩子从正面积极的方面解读绰号。

比如文章开头的“真帅”,父母就告诉他,这名字是长辈们对他的殷切期盼,让他意识到父母起这名字的意义,孩子不仅不为这绰号焦虑,反而为它自豪。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限制,像一些明显贬义的绰号,父母可能无论怎么解释都无法自圆其说。如果绰号影响很严重,就只能用下面这种方法了。

最后,改变环境

当父母用尽了方法,也无法改变孩子被别人叫绰号,而且绰号非常恶劣,为了减少绰号的影响,那父母就只有一种方法,给孩子换班级,甚至换学校,换到一个没人认识的环境,孩子的绰号自然也就消失了。

孩子这类“绰号”父母一定要注意,它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自我评价

总结

总之,绰号的问题并不简单,特别是明显一些明显贬低,带有攻击性词汇的绰号,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社交活动,还会内化成孩子的性格特质,让孩子真的变成像绰号一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