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描写了一种怎样的心境?

书剑客申联军


问题:孟浩然的《望洞庭湖》描写了一种怎样的心境?


前言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是一首干谒诗,因此又名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孟浩然与王维的干谒故事

干谒诗类似于自荐信,这首诗就是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一封自荐信。张九龄当时担任唐玄宗的丞相,他对于孟浩然还是很欣赏的。不过张九龄却没有帮上孟浩然的忙,只是在自己被贬谪以后,邀请孟浩然去做了几天幕府。

和孟浩然齐名的王维也曾经干谒过张九龄,可惜也没有起到什么用。王维也写了一首诗:

珥笔趋丹陛,垂珰上玉除。步檐青琐闼,方幰画轮车。市阅千金字,朝闻五色书。致君光帝典,荐士满公车。伏奏回金驾,横经重石渠。从兹罢角牴,且复幸储胥。天统知尧后,王章笑鲁初。匈奴遥俯伏,汉相俨簪裾。贾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学易思求我,言诗或起予。当从大夫后,何惜隶人馀。《上张令公》

张九龄并不是不想帮孟浩然,估计他自己虽然是个丞相,但是没有太大的能力。

根据唐朝薛用弱 《集异记》的记载,王维后来走玉真公主的门路,被内定了状元。

而被王维挤走的原定状元叫做张九皋,这个张九皋是不是很眼熟,因为他是张九龄的亲弟弟。

二、孟浩然的干谒诗

据说孟浩然这首诗写在开元21年(733)年,孟浩然45岁时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不过也有人说张丞相是指张说 。至于到底是谁张说还是张九龄,老街也搞不清楚,不过与诗无关。下面简析一下这首诗,看看孟浩然是怎样求人的。

前四句写景物: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八月份雨水正多,水涨平堤,天水一色。 湖上雾气蒸腾,笼罩云梦泽。遥望宽广辽阔的湖水, 有波涌撼动之感。

后四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出句是比体(比喻),对句是赋体(直说),我想渡江却没有船,说的很委婉其实就是想做官却没人引荐的益思。自己做不了官,却要说在盛世之下不为君主效力是读书人的耻辱。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还是比喻,我就像一个坐观钓翁之人,只有羡慕的份了。 言外之意,麻烦您张丞相给推荐推荐吧,说不定咱也是姜子牙一样的人呢。

三、半古半律

八月湖水平,仄仄平仄平。

这首诗一般被归为五言律诗,不过这首五律的第一句就不是律句。这种情况在盛唐时并不少见,例如崔颢的《黄鹤楼》上半首古体,李白的《夜泊牛渚感怀》不对仗。

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第一句,“北阙休上书”, 仄仄平仄平,也是这种句式,看来孟浩然挺喜欢这种有古风特点的句式。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岁暮归南山》

结束语

孟浩然这类半古半律的律诗,在陈子昂、王维、李白、崔颢等初盛唐诗人作品中常见。这些人其实都能做标准的格律诗,估计是比较喜欢这种拟古的风格吧。

孟浩然年轻时隐居不仕,中年以后才出来求官,可惜屡试不第。不过倒是交了不少好朋友,如李

白、王昌龄等人。

据说孟浩然家境富裕,做不了官没关系,南山归敝庐的生活也不错。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r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r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r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r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r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r

白话翻译:\r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r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r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r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r

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r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r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r

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诗人王坚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孟733年西游长安,写此诗赠当时的张丞相,希望得到赏识录用。为了保持身份,写得委婉,极力泯灭干谒之迹。

首二句写湖水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广袤,容汇百川。颔联二句古称名句,上向虚拟想象,视通千里;下句取景眼前,如实勾勒。显出洞庭湖不仅广阔壮美,而且充满活力。

后四句抒情。想渡水,无舟可乘,欲闲居,有负圣朝。向张丞相表明心迹,说明自己出仕求官之情。末二句又巧用《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典故,说明自己只能徒羡他人仕途有路,热切希望丞相加以援手。

诗人在歌咏山水时,抒发了经世致用的积极抱负,情感激越自信,典型地体现了盛唐时代精神。作为干谒之作,此诗写得不卑不亢,措辞委婉,既点明自身所求,又不失身分,不露寒乞之相。在艺术上显得十分成功,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学而时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与另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唐朝时期,进行科举考试时,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了详细批阅试卷以外,还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所以,当时在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以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的人,都可以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名单名次,谓之“通榜”。

因此,那些应试举人为了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大多将自己平日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送给那些权贵名流,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


也有些举人将平日的诗作直接送呈礼部,供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员作参考,称为“纳卷”。纳卷虽好,但还是没有行卷有效。

孟浩然也不例外,他在西游长安时,为了走上仕途,便写了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唐朝时期,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

孟浩然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推荐。这种“投赠诗”也称为“干谒诗”,类似我们现代的自荐信。

孟浩然赠给张九龄的“求职诗”,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时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表达了当时诗人积极的济时经世的强烈愿望,想做官而没有途径的迷茫心境。


一簇新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且听枫吟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首《望洞庭湖》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作于公元733年,也就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应试之前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担任中书令的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其实这首诗放在现在来说就是一封委婉的求职信,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孟浩然想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诗中的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而张丞相即当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唐代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国政,都是宰相。张九龄在当时还是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也是著名的诗人,为人正直又怜惜人才。

孟浩然当时写给张九龄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干谒诗。在唐代,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也许知识分子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通过写诗表达自己的愿望。

这首诗的前面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面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诗的开头两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写作者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这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湖的广阔,目光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这里的“气蒸”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诗中后面四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作者笔锋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九龄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两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国学小知识: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小可时间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诗中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爱上学习教育


答:希望能帮到你。

1、八月之秋的洞庭湖充盈浩淼,高涨的湖水与绵延的湖岸齐平。交相辉映的水色天光,令人感觉格外清阔舒朗。云梦大泽丰沛的水气冉冉蒸腾,呼啸奔涌的波浪仿佛要撼动整个岳阳城。我想要渡水而过,却没有木兰舟楫。作为闲人,我羞愧自己在这清明盛世中的无所作为。旁观那些持竿垂钓的人,是那样的逍遥自在,我却只能空有一腔羡鱼的情怀。

诗的开篇描写远景,奔腾的无涯野水,高远的无际碧天。“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一名句中的两个动词“蒸”和“撼”用得尤为精彩,让人如临其境的震撼。诗人拉到近景,白茫茫的水气润泽着洞庭的生灵万物,雄伟的岳阳城在洞庭湖的衬托下也变得渺小。诗人用磅礴的诗笔突出描写了洞庭湖的浩然宏阔和无限生机,也暗示了自己才学和胸襟的广博。

在诗的后四句,诗人含蓄地带入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用“欲济无舟楫”,暗示自己在太平盛世因为投奔无门,前途受阻。垂钓者,代指张九龄。诗人说自己很钦佩张丞相,也希望自己能像鱼儿一样被张大人赏识看重。看着身边的好友们都有了好的前程,诗人唯有在无奈中空自羡慕。羡鱼,用典。出自“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诗的前半部分气势雄浑磅礴,后半部分气韵深沉温婉。也许有人会不懂,为什么这首唐诗前后的风格如此迥然不同,直接反转呢?我们先看看诗的题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写的是一首投赠诗,古称干谒诗。也就是古代的文人才子们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给某个权贵人物写首赠诗毛遂自荐一下。不但要在诗中含蓄地表达一下自己的才华志向,也顺便褒扬一下大人物的贤达。孟浩然的这首诗就是怀着这样的目的,写给当时朝中的实权人物宰相张九龄。

孟浩然青年时代自恃才高,加之对当世时事不满,干脆隐居鹿门山。后来虽然有心出仕,奈何应试不第。他曾经在太学赋诗,一言既出,四座皆惊。这样一位堂堂士子,可以说是一身傲骨,满腹才华。所以他借洞庭湖之磅礴震撼,含蓄地在前四句表达出自己博才和抱负。但是毕竟要有求于人,不能一味的“刚”,还要适当的“柔”。但是“柔”不等于摇尾乞怜,还要保持文人的清高和尊严。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构思技巧和写作功力在其中,于是在后四句里他委婉地表露出自己期盼得到援引,能做出一番事业的渴望心情。

孟浩然的这首传世之作,虽然前后风格截然不同,却是衔接自然,毫无违和之感。不过遗憾的是小诗虽然写得雄浑高妙,也得到了宰相张九龄的夸赞,孟浩然的仕途之路却依然没有丝毫起色。几年后孟浩然被张九龄召入荆州幕府,不久他便辞官回乡,最后归隐终老.

2、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全诗赏析

气蒸云梦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 涵(hán)虚混(hún)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作品赏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

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

气蒸云梦泽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

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济,渡的意思。

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

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

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

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

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

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

太清,就是天空。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

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

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魅力华夏文化中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用现在话来说就是自荐诗,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写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就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因其借用洞庭湖的景色,表达比较委婉,细细体味才能感受到味道。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体。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阔也极涵浑,与天相接,汪洋开阔,润泽着千花万树。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至湖的滋养,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波撼”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岳阳城犹如一小岛,更显得洞庭湖的广大,而且充满活力。

“欲济无舟楫”这句的意思是想要过去却没有船,作者而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已还在野之身,要找个出路却没有人引荐就像“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里的“圣明”是指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作者向张丞相表白,说明自己目前状态并非所愿,出仕求官还是心之所向,只是找不到门路。

”垂钓者“这里指的以张丞相为首的当朝执政的人。最后这两句是作者进一步呼喊:执政的张大人啊,你能够主持国政,我十分钦佩,但是我不能出朝为官追随你左右,只有羡慕之情。这里含蓄表达作者想请张大人帮忙引荐。

这首诗借景抒发作者的想法,含蓄,不落俗,不卑不亢,不露乞,不失作者身份。


微笑月亮yy


心情?

想当官呗!

别不信,小可说的是实话!听洒家一一道来,就是在下所言不虚耳!

先看标题有一个“张丞相”,就是张九龄,巧的是这个张九龄也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牛逼到不行的诗人。“天涯共此时”是他的,唐诗三百诗里第一首也是他的。

同样是诗人,为毛他成了丞相,我特么却在隐居轻游?会不会有人说我在扯淡?接着向下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涵虚就是水中天的意思,而这个天就是太清。引伸为我眼中的世界,天指的就是仕途,是官职,是孟浩然的虚荣心。但是天太高了,他够不着呀,哪怕天映在水里,也是虚的不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端端地好句,气韵浑然,雄壮千古。不要说这是形容景色的壮美,根据下一句完全可以解释为大唐盛世,天子的威仪和恩德加盖四方,让所有人心生感应,尤其是小孟同志。所以这个气,指大唐气运,这个波指大唐生机。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恰恰因为这一句才证明此诗就是想做官儿,我想当官儿,但是没有人牵线搭桥啊(欲济无舟楫),所以我空有满腹才华,我不应当呆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这是赤果果的耻辱啊!(端居耻圣明),古人不是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么?可是皇上啊皇上,您倒是开个价呀!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垂钓者就是张九龄,因为他在这江湖风景之中(入朝为官),而小孟只是一介平民,所以只能是眼巴巴地羡慕嫉妒恨。

最具讽刺意义的便是,后来的后来,孟浩然果然到了长安,用诗歌打篇长安无敌人,果然惹来了皇上,只不过是微服私访,吓得孟浩然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唐明皇说,出来吧,小子。朕知道你诗写得牛逼得不要不要的,来来来,你最近写什么好诗没有,读给朕听听。

他当时应该读这一首的,因为这一首是马屁诗,一会会夸得皇上龙颜大悦,然后加官进爵,可惜他当时不知道是吃错了药还是怎么滴,偏偏说什么“不才明主弃”,惹得唐玄宗好不生气,你如果在诗里说不想当官,朕根本不会来见你。你又没和我说你想当官,又为何冤枉我抛弃你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就是背错一首诗的结果!

所以,童鞋们,这首诗告诉我们,诗不是乱背滴!

自嘲(小可历来是先写评论,再去网上翻别人的赏析原来早有人说这诗是表达小孟想当官了,汗颜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