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精神衛生”不該是冷僻詞

地處宛平南路600號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上海人喜歡戲謔地稱之為“600號”。近來,600號也躥紅了。一方面,這裡的多名精神衛生專家馳援武漢,對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提供援助和保障;另一方面,該中心開設的與疫情相關的線上心理諮詢服務反響熱烈,每天的諮詢電話一度攀升到100多個,在特殊時期為市民的精神健康保駕護航。

“精神衛生”不該是冷僻詞 | 鋒評

毋庸諱言,過去許多上海人是比較迴避“600號”的。而且,“精神衛生”似乎始終是個冷僻詞,很多人談“精衛”色變。有調查, 我國有各種精神障礙患者達1600多萬,有1.9億人一生中可能需要接受包括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在內的精神衛生服務。青少年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也多達3000萬人。

遺憾的是,在相當多人的心裡,精神衛生不是必須品,反而像是奢侈品。拿心理諮詢來說,這個行業在我國是從1985年起步的,直到本世紀初才納入國家職業資格鑑定,正式成為一個健康相關職業。但是,心理諮詢的普及程度還不高,甚至還屬於小眾。真正承認自己的精神健康出了問題,並願意主動前往相關專業機構的人仍是極少數。“我心理有毛病?你才有毛病呢!”雖說是句氣話,但也著實反映了一部分人對待精神衛生的真實心態。

“精神衛生”不該是冷僻詞 | 鋒評

如今,普通市民除了對毒魔猖狂的懼怕,還有就是對悶在家裡不能社交、沒有戶外娛樂、缺少群體熱鬧的煩躁。雖然大家都懂得“悶在家裡也是愛國家、愛集體”的道理,但是,人總是喜歡放飛的,如果不做必要的心理調適,有的人的確是容易“悶壞”的。

因此,尋求心理援助,獲得心理疏導,就成為抗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比如,有的市民對疫情明顯表現出了焦慮、擔憂和恐慌,有的人稍微有點頭疼腦熱或咳嗽等輕微症狀,便陷入到“是否被傳染”的極度恐懼情緒裡。這恰是因為疫情本身的快速性、傳染性、嚴重性,對普通民眾來說形成了一種應激,導致心理出現不健康狀態。此時,必要的、及時的心理干預就顯得十分重要。

“精神衛生”不該是冷僻詞 | 鋒評

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醫學院主持召開座談會時指出,病人心理康復需要一個過程,很多隔離在家的群眾時間長了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病亡者家屬也需要心理疏導。要高度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動員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如果做好心理準備,一切準備都已經完成。”換種說法,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心理健康是一切生活美好與工作有成的前提。然而,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不遭遇坎坷,不經歷低谷,不碰到困境。有一顆“大心臟”固然好,但是,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始終不會心裡鬱悶、不會情緒焦灼,這就必須要有一個合理合法、安全順暢的傾述渠道,要能得到科學、規範的心理指導。精神衛生做得好,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都大有裨益。

新民眼工作室 王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