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渭南市实验小学赵芬芬:“空中课堂”也能“落地有声”

延期开学,“线上教学”是对老师和学生的全新挑战。老师们从茫然中及时调整,精心设计“空中课堂”,学生们紧跟老师的步伐,积极适应。我们很快克服了这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下面我以小学语文《惠崇春江晚景》一课来谈自己的线上教学。

一、“学习单”课前引领

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如《惠崇春江晚景》一课的预习要求:1.古诗朗读三遍,做到正确、流利。2.自学生字“惠、崇、芦、芽”,特别要注意“惠”字的第六笔是“竖”。在练习本上每个生字写一个拼音、一个生字、组两个词。3.结合注释, 想象画面,试着说说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第一点内容显而易见,诗文最少读三遍,程度是正确、流利。基础薄弱的孩子可以多读上几遍。第二点在会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写。俗话说:“眼看千遍,不如手写一遍。”一类生字必须读写结合。第三点在动嘴又动手中促使学生动脑,避免学生读儿歌,不过脑,也为学习古诗做铺垫。预习要点制定为突破本课重难点出发,从读文程度、生字书写、初步感知都有具体操作指引。也是从易到难,从基础到提升的过程。新授课前一天下发“学习单”,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作业,通过拍照、音频或视频上交,老师线上点评。实践证明“学习单”课前引领,行之有效,事半功倍。

二、 “知识点”课堂辅助

一节微课教学仅10分钟左右,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每学一课,老师都会取其精华,整理出知识点,以便学生查露补缺。如:古诗文教学,从四点归纳知识点(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奔着简洁、易懂、易记的原则,辅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附知识点:

《惠崇春江晚景》知识点

解诗题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知作者:苏轼,号称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明诗意词意:(1)蒌蒿:一种植物。 (2)芦芽:芦苇的嫩芽 (3)河豚:一种有毒鱼。(4)上:指逆江而上。句意:(1)清翠的竹林外,桃花刚刚开了三两枝。(2)春天江水回暖,在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知道。(3)萎蒿已经长满了河滩,芦苇的芽还很短。(4)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悟诗情: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绘了早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花样作业”课后巩固

作业的价值在于巩固课堂所学新知识。考虑到让学生机械式的反复抄写会使其厌烦,所以我切合语文学科特点设计作业。如《惠崇春江晚景》我设计的作业是:1.我是小画家——为古诗配画。2.我是经典传唱人——试着自己配乐唱古诗。3.我是故事大王——试着给家人讲讲画中的故事。4.我是小神厨——用蔬菜、水果拼一幅“春景图” 。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任选其一精心完成。“花样作业”倍受学生喜爱,使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四、“及时出手”答疑解惑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平时要求学生自己先用红笔标记,通过课堂学习还未解答,再问老师,问同学。如学习《惠崇春江晚景》一课时学生们就出现争议。问题是:“惠崇画的这幅《春江晚景》图上有没有河豚?一部分学生同意有河豚的观点,一部分持没有的观点,相持不下。我及时为学生线上讲解:1.审清题意是问题关键。“画中景物”有什么? 2.“欲”是“正要”、“想要”、“将要”的意思,是还没有发生。3.诗意:正是河豚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的时候。4.看诗文插图,惠崇所作的画中没有河豚,这是苏轼根据画面上的景物联想到的。老师及时出手帮助学生解疑惑,学生就不会一知半解,就能达到堂堂清、课课清,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五、“多元评价”促成长。在为期两周的网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老师评价的形式越丰富,孩子们的学习劲头就越足,离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越近。如:欣赏学生为古诗配的画。我这样评价:“小画家,你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真了不起。”听学生配乐唱古诗,我用学唱来评价:“小老师,我这个学生唱的怎么样!”学生的作业除了语言评价,还可借助QQ上“作业功能”、“表情功能”会使评价更灵动、更丰富。“多元化评价”不仅增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快速成长。 “空中课堂”,看似无法掌控,但只要我们潜心去学习新技能,用心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耐心而大胆的去实践、去创新、去总结推广经验,一定会做到“落地有声”。

渭南市实验小学赵芬芬:“空中课堂”也能“落地有声”

赵芬芬 ,陕西省教学能手、临渭区师德先进个人、临渭区优秀班主任。渭南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初审:贾伟宏

终审:贺维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