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危机不容忽视

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危机不容忽视

当下对抗新冠肺炎的战“疫”已进入防控和发展“两手抓”的重要阶段。目前从企业复工复产情况看,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快,上游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相对下游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度快。根据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稳步提高,但仍有近70%未复工复产

与复工复产率高的“专精特新”企业比,小微企业多为下游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不仅面临复工难、用工难、产业链配套难、资金支撑难、订单交付难这“五个难”,甚至还有生存危机。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主力的小微企业,为什么在此次疫情中危机重重?

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危机不容忽视

首先,小微企业的规模决定了其调度能力小、抗延期能力低。有数据显示,难以承受2周延期开工的企业高达67.7%,而能够承受延期1个月和2个月的,仅仅只有7.1%和1.7%。小微企业的员工工资、场所租金、设备维护等资金往往处于流动中,只有运转起来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当下疫情的阻断使很多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无法转变为流动资金。

其次,小微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矛盾集中。企业的运作处于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中,在这一“微循环”中,任何环节的阻滞都会造成上下游企业无法运转。小微企业一般处于链条下游,受上下游的限制多。以笔者了解到的一家小型制鞋厂为例。年前春鞋已经生产,但受疫情影响,春鞋销量差。如果复工,就要生产夏季鞋。但是一方面上一季的资金没有回流,另一方面不知道疫情对于夏季市场的影响情况,所以不敢贸然生产而导致原材料积压。到夏天产秋鞋的时候,滞销的春鞋会被重新拿到市场上,从而导致夏季生产再次处于观望状态。因此一个小鞋厂一年中三个季节都受到极大影响。

再次,很多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难。

很多地方实行封路封村政策,一些乡镇小微企业因此在原材料运输、员工复工返岗上受到阻隔;上下游产业链条中的企业分布在不同的疫情风险等级区域中,或者同一风险等级区域中的不同地区对企业复工的要求不同,导致同一链条中的企业复工不同步,上下游原料和产品供应链条断裂,小微企业很难运转,甚至难以维系;复工之前需要复杂的申请和较长的批准周期,以及对于员工的隔离等措施、工厂的消毒及防疫物资配备等,使得很多小微企业“等不起”。

企业稳则就业稳、经济稳。从小微企业的重要性上来说,根据央行曾给出的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中小微企业已发展到2000多万法人,此外还有6000多万的个体工商户,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小微企业关乎稳就业这一“六稳”之首,稳就业就必须稳企业。当下很多农民工返工复工难,当小微企业难以支撑,农民工往哪返工?农民工不返工,占大头的工资性收入减少, 农民工家庭何以稳定甚至生存?

因此,此次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其缓解危机。

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危机不容忽视

一是在政策上,2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以减轻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使企业恢复生产后有一个缓冲期。在信贷方面,部分银行开始推出小微企业专项资金,如工行提升信用贷款额度至1000万,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并新增优惠利率贷款。但也需要注意,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泛,政策下沉慢、触及不全面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二是在政府部门的职责上,以县(市、区、旗)为单位进行综合研判,在科学划分疫情风险等级的基础上明确分级分类的防控策略;取消对企业复工复产不合理的门槛和限制,缩短批准周期;“硬核”防控举措如封村封路等,要在防控的同时恢复生产的“动脉”,使企业尽快运转起来;政府部门还应在企业复工中提供服务,如提供必要的疫情防护物资等,让企业有能力做到生产复工两不误。

三是村镇层面,

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企业开工复工信息、防疫要求等,并指导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向农民工通报有关情况,使企业和村民之间信息畅通;配合当地企业复工工作,促进工人有组织返岗,可引导村民就近上岗,稳定就业;协助企业进行防疫保障,促进工人能够安全返岗。

当下中小企业复工率低,小微企业更是“命悬一线”,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才能尽快复工复产,渡过难关,从而担起农民工就业的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