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紐約MoMA為“極簡教父”正名

紐約MoMA為“極簡教父”正名 | 變化中發展,視空間為材料

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是戰後藝術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視為美國極簡主義的“教父”,他的作品改變了現代雕塑的語言。3月1日起,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將舉行展覽“賈德”,通過70件作品展現賈德三十餘年的藝術軌跡,呈現他對於形式、材料、方法和展示方式的探索。策展人安·特姆金表示,展覽試圖為賈德“正名”,讓人們意識到,他的創作並非那麼單一,而是在變化中不斷髮展。

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1928—1994)是戰後藝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他被認為是美國重要的極簡主義藝術家。極簡主義關於對於材料本身的忠誠,賈德在創作中使用鋁、亞克力等材料,創作出不附加任何意義的純粹形式。他的藝術不同於激情洋溢的抽象表現主義,也遠離平易近人的“波普藝術”,始終保持理性、冷淡和剋制的姿態。

纽约MoMA为“极简教父”正名 | 变化中发展,视空间为材料

唐納德·賈德

賈德的藝術生涯從繪畫開始,與此同時,他還研究了藝術史,並撰寫藝術評論。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努力超越抽象表現主義的新一代藝術家中,賈德從二維轉向三維,進入他所謂的“真實空間”,放棄對於藝術家姿勢的關注。從這一時期開始,他創造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拒絕一切幻想、敘事和隱喻的內容。

纽约MoMA为“极简教父”正名 | 变化中发展,视空间为材料

《無題》,1969年

在有限中創造變化

對於唐納德·賈德的藝術最普遍的一種誤解在於,他的藝術相對簡單,無外乎是由幾何體塊、盒子與傢俱堆疊而成的雕塑。而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上,博物館繪畫與雕塑部首席策展人、策劃此次展覽的安·特姆金(Ann Temkin)試圖打破這一誤解,她指出,賈德的藝術其實具有令人震驚的實驗性,並且在保持連續性的同時始終富有變化。

“我認為有這樣一種藝術家,他們將自己置於非常狹窄的範圍,然後利用這種侷限,去證明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特姆金說道,“在賈德的藝術生涯中有許多發展和變化,比起‘同一性’,人們更應該用‘多樣性’來形容他的創作。”

纽约MoMA为“极简教父”正名 | 变化中发展,视空间为材料

《無題》,1973年

此次展覽是美國三十多年來首次對賈德的作品進行系統研究,呈現自1960年至1992年的70件作品。展覽以1960年和1961年的兩幅未命名的平面繪畫展開,它們恰好作於其藝術出現關鍵轉折之前。到1962年,賈德的繪畫已經開始包含三維物體,那一年的晚些時候,他製作了一個獨立的鎘紅色木製雕塑,上面固定著一根黑色的金屬管。很快,他就開始製作塗漆的長方形模塊,它們堆在一起,從牆上伸出來。

展覽的第二間展廳呈現了另一個轉折點:在欣然接受鐵和鋁之後,這位藝術家在1964年時發現,他可以向鈑金工支付工錢,請他們在車間裡裝配他的作品,而他自己的工作室得以成為構思作品的環境。於是,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中,他負責給裝配工人們手繪規格草圖,以製作各種木製、鋁製或亞克力的盒子、傢俱等等,其中不少草圖也出現在此次展覽上。

雖然賈德為他的作品設計好了不同的版本,但是從展覽上看,他還會不斷地改變作品的規模和材料。“只有當你看到它們以如此之多的數量同時出現時,你才會理解讓每一件作品得以誕生的不同因素,”特姆金解釋道。

纽约MoMA为“极简教父”正名 | 变化中发展,视空间为材料

《無題》,1989年

展覽還講述了賈德在20世紀70年代為了尋求更寬闊的開放空間而前往得克薩斯州馬爾法城,這標誌著他作品的又一大重要轉變,他的創作開始走向建築的尺度。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從賈德基金會和賈德在馬爾法創立的辛那提基金會借展了大量作品。為了反映賈德畢生對於變化的渴求,展覽的最後一間展廳記錄了他在80年代時在瑞士安家的經歷,他在那裡找到了一些金屬加工者,他們用覆有粉末的鋁為其製作了各種顏色的作品。

纽约MoMA为“极简教父”正名 | 变化中发展,视空间为材料

賈德在馬爾法留下的作品

纽约MoMA为“极简教父”正名 | 变化中发展,视空间为材料

辛那提基金會

空間是最重要的材料

賈德一直拒絕將他的藝術稱為雕塑。“他堅決要讓自己與眾不同,不想與雕塑史中的英雄主義或浪漫主義式描繪聯繫在一起,”特姆金說道。賈德還避免給自己的作品命名,強調作品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不願以形而上或象徵主義的方式涉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

纽约MoMA为“极简教父”正名 | 变化中发展,视空间为材料

《無題》,1967

然而,當賈德在作品裡清空了藝術史的一切痕跡後,世界上發生的千變萬化卻要求將他所建立的“真空”形式填滿。在越南戰爭、平權運動和性革命的時代,純粹形式主義的理念不再流行,新的藝術種類層出不窮:大地藝術、表演藝術、影像藝術、觀念藝術。其中,許多人利用了賈德的形式,用歷史、生物學或科學來填滿那些“盒子”:伊娃·海澀(Eva Hesse)在盒子裡裝上奇奇怪怪的塑料品;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往裡面塞岩石;傑夫·昆斯(Jeff Koons)把家用產品裝進盒子,要求我們去崇拜它們;達米恩· 赫斯特(Damien Hirst)將肢解的動物放進盒子裡。最終,賈德沒有成為藝術史的終點,反而成為了一個“重啟鍵”,啟動了後來發生的一切。他試圖用盒子創造一種純粹物體形式,最終卻淪為了一個平臺或是一齣戲劇——在那裡,所有人都可以投射自己的觀點。

纽约MoMA为“极简教父”正名 | 变化中发展,视空间为材料

賈德完成於1991年的大型作品

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你會看到地板上橫放著各種盒子與楔形物,還有一些形狀懸吊在牆上,它們如同水一樣,隨心所欲又心安理得地佔據著空間。這裡的一切都嚴格根據賈德所畫的規格製作而成,他從來沒有親手觸摸過這些作品。然而,每一處細節看起來都是經過精心考量的,似乎經由他的大腦所觸動。美國著名的極簡主義藝術家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曾描述他的作品“精確到毫米”。

纽约MoMA为“极简教父”正名 | 变化中发展,视空间为材料

《無題》,1970年

雖然這種精確聽起來缺乏人性,只是一味追求高科技,但事實上,他的作品有血有肉,凌亂而脆弱。在尺寸上,擺放在室內地板上的作品差不多和一個普通人伸展雙臂的寬度差不多。你繞著它走一圈,跟隨盒子裡空氣的流動,感受它的空心,感知它的表面,理解它如何形成。塞拉說,賈德是“第一個同時處理室內空間與周圍環境的藝術家”。確實如此,於他而言,空間是最重要的材料。

展覽“賈德”從3月1日持續至7月11日。

複製鏈接收聽展覽作品導覽:https://www.moma.org/audio/playlist/306/3931

(本文編譯自The Art Newspaper、Vulture相關報道MoMA官網相關信息 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編譯)

《庫藝術》所發表過的極簡藝術家

(點擊人名進行觀看)

  • 唐納德·賈德 Donald Judd | 盒子的藝術家

  • 赫爾穆特·費德爾 Helmut Federle | 對我來說,藝術只是內心活動的視覺化

  • 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 從極簡跨向極繁

  • 艾格尼絲·馬丁 Agnes Martin | 至死方休

  • 弗瑞德·桑德貝克 Fred Sandback | 空心的“虛無”創作

  • 加里·奎恩 Gary Kuehn | 自由與邊界

  • 羅伯特·雷曼 Robert Ryman | 畫什麼不重要,怎麼畫才是個問題

  • 伊娃·海絲 Eva Hesse|走極端總比創造一些普通的東西有趣得多

  • 羅伯特·莫里斯 Robert Morris | 藝術對一個黑暗的世紀進行了見證

  • 理查德·塔特爾 Richard Tuttle | 我感興趣的是事物那種微妙的情緒

  • 索爾·勒維特 Sol LeWitt | 創作理念變成了一部能夠產生藝術的機器

  • 羅伯特·曼戈爾德 Robert Mangold | 把人為的設計扔得徹底

  • 菲利普·德克勞扎特 Philippe Decrauzat | 運動與幻象

  • 埃爾斯沃斯·凱利 Ellsworth Kelly | 我不是一個創作者

  • 理查德·安努斯科維奇 Richard Anuszkiewicz | 視覺魔術

  • 卡門· 赫雷拉 Carmen Herrera | 堅守著等到那個欣賞者

  • 奧利維爾·莫塞 Olivier Mosset | 任何人都可以在我的畫上簽名

  • 拉里·貝爾 Larry Bell | 光影與空間運動

  • 約瑟夫·阿爾伯斯 Josef Albers | 付出一生的時間來探尋色彩感覺的邊界

  • 理查德·塞拉 Richard Serra | 改變人們觀看方式,就可能改變他們的思考方式

  • 喬爾·夏皮洛 Joel Shapiro | 幾何形式中的意義

  • 託尼·史密斯 Tony Smith | 建築與藝術之間

  • 丹·弗萊文 Dan Flavin | 利用光去塑造空間

  • 卡爾·安德烈 Carl Andre | 如果要切割素材,不如把它們直接拿來切割空間

  • 安東尼·卡羅 Anthony Caro | 影響、交流和刺激

  • 菲利普·金 Phillip King | 既要思考,同時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 肯尼思·諾蘭 Kenneth Noland | 色彩、形式和抽象藝術

  • 伊米·克諾貝爾 Imi Knoebel | 探索繪畫和結構之間的關係

  • 林壽宇 Richard Lin | 我走的路已經窄得不能再窄了

  • 穆尼爾·法曼法瑪妮 Farmanfarmaian | 將伊朗傳統圖案與西方抽象主義相結合

  • 關根伸夫 Sekine Nobuo | 環境轉化成的藝術

  • 布里奇特·賴利 Bridget Riley | 律動的視覺魔術

  • 唐納德·薩爾坦 Donald Sultan | 尋常之物的力量

  • 維克托·瓦薩雷裡 Victor Vasarely | “動態藝術”

  • 雅科夫·阿加姆 Yaacov Agam | 動與光的藝術

  • 河鍾賢 Ha Chong-Hyun | 寧靜的姿態抽象


過程與偶發

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方法論構建

PROCESS AND INCIDENT

THE METHOD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纽约MoMA为“极简教父”正名 | 变化中发展,视空间为材料
  • 本期聚焦“方法論”,深入解析藝術家構思、創作全過程;

  • 收錄13位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個案樣本;

  • 《李禹煥、王舒野對談錄》限量版別冊,同步發行;

  • 全方位回顧第二期《庫藝術》“自由繪畫工作坊”;

  • 收錄“青年極簡”板塊,展現青年一代豐富多元的創作面貌。

現購買可獲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