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看东汉之疫

去年除夕时,老汪聊了聊古人饮屠苏酒的习俗,今年则讲到挂桃符( )。今年在写挂桃符习俗时,并未想到肺炎疫情发展如此迅速。近日响应防疫号召,宅在家里,便去查了查中国古代的瘟疫问题。发现,古人在新年期间喝屠苏酒、挂桃符,都是为了驱邪避疫、保健康。

瘟疫,是古人对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的统称。汉代刘熙写有一本字典《释名》,这本字典按字义的类别来分列各字,和我们今天按部首、拼音分类不同。《释名》里有一类“释疾病”,然而“疫”字并不在这类。

刘熙把“疫”字放到了“释天”里,为什么?《释天》这篇,先解释“天”的意义,然后是日月星辰、阴阳、寒暑、风雨,接着解释四季、五行、天干、地支。然后解释各种天气现象,如雨雪、雷电。

最后解释许多天文上的异象,比如日月食、流星、冰雹、霓虹,这些在古人看来都是“灾异”——异象带来了天灾。“疫”字就放在这部分,说“役也,言有鬼行疫也”。“疫”,有“役”的意思,即行动,什么行动?鬼的行动。所以刘熙认为,“疫”是一种天灾,是掌管疫病的鬼携带疫病,行于人间。

认为“疫”与鬼有关,不是刘熙一个人的看法,而是汉人流行的观点。所以汉人会在新年时立桃人、画门神等等来驱逐疫鬼。汉代的大学者王充称这种驱邪避疫的行为叫“解除”。王充的名著《论衡》里有一篇《解除》,专讲当时汉人的驱邪活动。

在《论衡·解除》里,说这种活动源自上古的“逐疫之礼”,上古帝王颛顼(zhuān xù)氏有三个儿子,死后分别变成了水鬼和疫鬼。从此百姓在年末时,会有驱逐疫鬼的礼仪,以除旧、迎新、纳福。

当然,王充是典型的儒家人物,他这篇文章主要批评民间的解除法不符合儒家的礼仪。他提出了一个为当时和后世儒家都普遍认可的观点:


行尧、舜之德,天下太平,百灾消灭,虽不逐疫,疫鬼不往。行桀、纣之行,海内扰乱,百祸并起,虽日逐疫,疫鬼犹来。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周之季世,信鬼修祀,以求福助。愚主心惑,不顾自行,功犹之立,治犹不定。故在人不在鬼,在德不在祀。


王充说,尧舜这样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候,天下自然没有祸患,没有逐疫礼,疫鬼也没法横行。夏朝的桀、商朝的纣这些亡国之君统治时,天下纷乱,祸患并起,即便有逐疫礼,也仍然瘟疫流行。

所以只有衰乱的世道、愚昧的人才不反省自我、修整道德、治理社会,而是盲目地祭祀驱鬼。结果就是祭祀驱鬼没用,社会仍然混乱。所以疫病流行的根本原因还是人没有道德,社会治理不当。

这就是汉代流行的“天人感应”思想。瘟疫虽是天灾,却是人类社会道德缺失、政治混乱所带来的。汉人信奉鬼神,有迷信者,有理性者,迷信者就是王充批评的那些人。

另一儒家学者王符在他的名著《潜夫论》里说,在疫病流行时,有些黑心人拿虚假的言论欺骗民众去信从,让民众不去看病吃药。民众被骗了,病死了,还被认为是信从这种假神太晚。

汉代的名医张仲景在他的经典之作《伤寒杂病论》序言里,也批评了这些迷信的民众。他说世间的人,尤其那些识字的读书人,平时不好好学习,有点医学常识,来给自己、家人和贫困百姓治病保健,而是把聪明才智用在追名逐利上。等到突然病了,就着急去求神祷告,已经晚了。

汉人认为的瘟疫与人类社会道德缺失、政治混乱的关系,在汉末魏晋的时候,史书中有所记载,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就与当时疫病流行有关。张仲景是道家人物,道士擅长医术者众多,东汉末年除了张仲景在治疗疫病上很有建树,其他道士也有治疗疫病的活动。


看东汉之疫

大邑鹤鸣山上远眺

比如汉末的道教两大流派——太平道和天师道。太平道的高道于吉、张角在汉末的瘟疫中用符水、咒语、医药等方法治好了许多百姓,因此吸引了大量信众。张角的信徒在十多年间发展到几十万人,遍布全国,设立了基层组织,最后形成“黄巾军”反抗汉末的腐败政权。

汉末这场持续多年的大瘟疫,偏在西南地区的巴蜀也不能幸免。在这里,给民众治疗疫病、组织起正常的基层治理的是天师道。天师道的创建者张道陵天师在蜀地修道,在今天成都所辖的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创立教派。

该派给人治病、收人受道,只出五斗米,当时人称“五斗米师”。张道陵天师还以鹤鸣山为中心设立了二十四治,在汉末乱世中建立了能有效防治疫病、安定社会秩序的基层组织。张道陵天师的后人世代相传为天师,后来江西龙虎山就成为张天师的道场,是今天的正一道派祖庭。

汉末的这次瘟疫,不是一次病而已,而是在各地有此起彼伏的一场场瘟疫,伴随着混乱黑暗的汉末政治和军阀争霸的战争。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年间,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团体,后人称之“建安七子”(我们幼时熟知的“孔融让梨”故事里的主角孔融,就是其中一员)。建安二十二年(217)有一场大瘟疫,建安七子里有四人死于这场瘟疫。

这场大瘟疫,曹操的儿子曹植写了一段小短文《说疫气》来记录,其中说到当时的惨状是“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yì),或覆族而丧”,家家户户都有死人,有些甚至全家、全族都死了……

这次大瘟疫从东汉末持续到晋代,道士对瘟疫的治疗一直持续。比如与四川德阳颇有渊源的许逊天师,在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到德阳(当时称旌阳)当县令,赶上大瘟疫,死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许天师用符咒、医药救治,立竿见影。当时蜀地的人民称颂许天师治理下,没有盗窃、治安良好,官吏清廉,在许天师救治下,疫病很快消失。

关于古代疫病的医治,道士的医学名著里记录有各种药方和医法,我们可以下篇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