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当年高考作文6分,被985大学录取的学生,现在怎么样了?

鬼都没有


该考生现状我们先不说,因为我们并不是本人。

我们简单从本质上去看问题,寻根就源地随便聊聊。以下浅述2点:

一、首先说考生,就高考而言,高考不是儿戏,因为这是可以决定一个学生未来的大事。

1、如果考卷写明了用甲骨文编写,那你用甲骨文写作没毛病。可事实是考卷上并没有要求考生以甲骨文编写作文,而你却用了甲骨文来编写,单从这点明显可以看出这个考生的对学习的态度。这位考生,麻烦你审下题吧!这是病,而且该考生已经放弃治疗了。

2、绞尽脑汁用甲骨文完成的作文才得6分,何不干脆把写甲骨文的时间来把作文修改几遍来得有效。6分,你觉得阅卷老师看懂了吗?如果看不懂会给分吗?6分是不是给多了?或者是期望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挥毫给你来个0分?

3、被院校破格录取的惊喜似乎来得太突然,以至于院校返聘甲骨文教授一对一辅导两年还醒不过来。人贵在自知,自己几斤几两心里没点数吗?勤能补拙,几年的时间浪费难道都去补觉了?

二、考生就聊到这里了,接下来该说是家长?阅卷老师?还是招生办的问题呢?好吧,都是老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1、我想弱弱地问一句,家长去哪了?

2、“窥一斑而知全豹。”阅卷老师难道看不清考生的问题吗?怎么还能扯到招生办?

3、“因材施教。”招生办老师,我想问问你们从哪点看出这个考生可以破格录取的?会写甲骨文吗?会用甲骨文写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幼儿园小朋友也会怎么办?

态度决定一切。归根结底,还是该考生心态有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么长时间里,老师都不能发现这个考生的问题吗?惑不解,又如何能继续传道授业。学生才不负你破格录取之赐,才不负你而成才。


广汽丰田北海沃达店


大家好,我是麻花,我来分享。


一个投机分子而已,占着自己认识几百个甲骨文就目中无人的家伙,再被985大学录取后更是让他膨胀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把别人对他寄予的厚望变成是缺他不可。这个事情的主人公叫黄蛉。下面麻花给大家说说这个事情。

事情回顾

时间回到2009年6月7日的上午,作为高考大军中的一份子,黄蛉走进了语文考试的考场,开始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作答,考试结束后,一切看上去都和往几年没什么分别。

直到2009年6月17日,网上传出了一篇名为“四川语文高考试卷惊现甲骨文”的帖子走红后,黄蛉的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在众人的眼中。但当时最让人震惊的不是这篇甲骨文作文,而是这篇作文只得了6分。

由于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这篇6分的作文使用的是甲骨文,纷纷嘲笑。后来真相大白后又纷纷奉为大神,反而说阅卷老师不识货。这就现在这些键盘侠最擅长的。

好了,一个会甲骨文的高三学生那应该很厉害啊,不是学神也应该是一个学霸吧,结果人家当年的高考总分只有428分,连当年的三本线都达不到,有这样的学霸吗?

犹记得学渣麻花是07年高考的,参加的是全国联考,文科总分509分,也只是一个三本,而且往后几年中的录取分数都比07年高,可想而知428分的黄蛉注定是没有本科上了。

而一篇剑走偏锋的甲骨文作文却差点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而他却没有珍惜。川大锦城学院(三本)特招将黄蛉录取,并在两年后被全国“985名校”四川大学录取。

与此同时,川大为了这颗“好苗子”能够接受更好、更专业的教育,特地让在甲骨文上造诣非常之深的何崝教授作为他的“一对一导师”。不过没过多久,何崝教授主动提交辞呈称自己教不了这个学生。事情到这,其实问题已经回答了。

事情背后

我们客观的来看,确实如今能认识甲骨文的都是一些专门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一般的老师是不可能认识的,就算意识到这可能是甲骨文,但作为高考,用一种只有极少部分能够看懂的文字作文,麻花不会觉得你多牛,只会认为你在哗众取宠的行为。

而且,从作文题目来看,黄蛉的这篇作文和题目没有任何关系,在不考虑甲骨文的因素情况下,这就是典型的低分作文。

而从黄蛉的高考总分其实可以很容易看出他本不是一个好学之人,更不用说是钻研某一项学科了。这里麻花借用网络上一部分人对黄蛉的评价来说一下,因为麻花觉得很有道理,就是黄蛉自觉没有能力考上本科院校,于是利用自己的学识剑走偏锋,在作文时采用了甲骨文。

果然,这招很好用,他破格成为了“985”名校中的一员。并得到了名师的一对一教导,可以说是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如果此刻的黄蛉能够正视这份厚望变成自己的动力,那么他注定是一个国之栋梁。

然而跟随上述的逻辑来看,黄蛉并不是一个这样的人,一个喜欢投机的人,尤其是在尝到甜头后还会认真刻苦吗?相信大家心里明镜似的,这里麻花就不说了。

所以其实他的结果是注定的,从一个教授抛弃自己的学生这件事上来看,这个学生是要有多不堪啊,这点我们可以从何崝教授的表态中看出。

“我教他的是先秦文献以及古文字方面的东西。但在接受采访时,他信口开河,说会读《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什么著作?这是南北朝时刘勰的著作,这个跟我们的古文字研究没有多大的联系。他说他在读这个书,就是在吹捧自己。连《文心雕龙》都读得懂了?这个学生有些浮夸,靠不住。”

由此就可以看出黄蛉就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学者应该有的精神吗?所以黄蛉不是一个钻研学术的人。

事情结果

虽然何崝教授放弃了这个“怪才”,但黄蛉确实已经进入了川大,而且根据当时川大的政策,黄蛉极有可能保研,在这样优异的学习环境下,如果黄蛉能够静下心来钻研下自己的特长,而不是用自己的特长来卖弄,相信他的未来还是一片光明的。


后记

这个事情教会了麻花两件事情。其一,我们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种钻研的精神,不断进取,就像我们写头条、答题一样,每一篇文章都要有所进步,而不是因为某一篇爆文就沾沾自喜、卖弄自己的成就,其实自己还什么都不是,只有踏踏实实不断的做好这件事,才有资格去卖弄。

其二,像甲骨文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让我们用来卖弄的,它是一个载体,记载了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这方面的专家、教授、学者对于它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是为了发扬我们国家其他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其他的一些传统文化同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一个完整的它们才有我们国家5000年灿烂的文明。


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耐心的看完。希望大家喜欢。喜欢和赞成的朋友欢迎点赞加关注,以后还有更多的历史话题和大家分享。谢谢。


麻花的故事


2009年的高考考场上有一个考生用甲骨文写了一篇高考作文,但是很可惜的是这篇“特殊”的作文因为离题,所以只得了6分。但是这篇6分的作文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甚至惊动了四川大学,惊动了教育部。于是乎教育部安排四川大学的一批古文学专家对这个考生进行了测试。




这个考生就是黄蛉,甲骨文作文的当事人,因为对古文字感兴趣,所以在高考的时候就用了甲骨文来写,但谁想到离题了。导致最后总分只考了428分。不曾想到最后因祸得福,这个分数原本还在发愁可以去哪所学校读书,谁知道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抛来了橄榄枝,破格录取他。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只是挂名在川大下面的一个三本学院,跟川大并无关系,也不是一个985高校,所以题主的说法是错误的。不过黄蛉最终还是进入了川大,他在见面没实现了从三本到一本的二级跳,进入四川大学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就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校还特意为了他返聘了一个教授回来当他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只可惜这个怪才只是怪而已,并没有才气。他的导师最后居然罢工了,受不了这个怪才要辞职回家养老了。他的导师如此评价他“这个两年中,感觉到他学习不是很踏实。他就不是这块料,不是做学问的,非常浮躁。他吹起牛来比谁都厉害,很多书他都说读过了。像这样的一个学风,我们怎么能容忍呢?他在这个甲骨文方面还不是非常的突出。他只是认识一些甲骨文,好像是几百个吧。我们找一个中学生,培养他一两个月,他基本上就可以认识上千个甲骨文了。这个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于是就一拍两散了,黄蛉的“户口”也落回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于黄蛉以后的路,按照四川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黄蛉应该是往研究生的方向去培养。不管怎么样,一个高考只考了428分的考生能够进入985高校,并且还绕过了考研这座山,怎么样都值了。按照人才培养方案,黄蛉现在应该研究生毕业了。


大三老学长


首先大家很好奇,高考作文只得了6分,是什么作文?为什么得6分?先来一睹为快:

看完后,你什么感觉?我也是醉了,这都写的什么呀?一字不识,难怪被判6分!后来,经过专家团鉴定,不得了,人家是用甲骨文写的文章。厉害了,难怪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有眼无珠”。于是,有“惜才怜才”者,立马给这个“奇才”黄岭开了“绿灯”,黄岭以428分的成绩,先是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两年后,四川大学又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黄岭幸运地进入985大学,接受一对一的教育。

于是,黄岭成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何崝的“门生”,如此看来,黄岭的人生真是“开挂”的人生,一路凯歌,羡煞众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黄岭能够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珍惜学校对自己的厚爱,踏实认真、孜孜不倦地求学,也许黄岭真的能成为“一匹千里马”,在自己的领域学有所成。

可惜的是,黄岭因其浮躁的心性,浮夸的学风,引起了导师的反感。导师自愿“请辞”,不想再教这位“奇才”了,在导师看来,黄岭也不过就是多识一千多个甲骨文文字而已。这样的水平,就算一个初中生教上两年,也完全可以达到。没有自己的创新领域,没有踏实向学的精神,还经常通过“网红效应”抬高,吹捧自己,这对于一个严谨治学的教授而言,是无法容忍的事情,至此,黄岭“开挂”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不过,学校还是尽力想把他往研究性人才的方向培养,难得了学校的一片苦心。

其实,黄岭当初用甲骨文写作,也不过是一种投机的心理,因为本身学习不太好,怕考不上,用甲骨文写作,意图标新立异,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得个高分,没想到,心想事成,走了捷径。这时,他如果能静心深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踏实学习,还有可能学有所成,不幸的是,他沿袭老路,还想通过“博人眼球”,取得成功!那,怎么可能呢?

学问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没有踏踏实实,刻苦钻研的努力,是不会有成就的。谨以此言,献给题海泛舟的莘莘学子,祝大家学有所成。


静静助学


老师本以为发现了一个“王者”,最后才发现原来是一个“青铜”!他不是什么人才,也不能算“怪才”,只能算是一个投机分子,这种投机,短期见效,最终会被遗弃。

这个学生叫黄蛉,这个事情发生在10年前,按常理说他也应该大学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了,应该发表一些著作或者小有成就才行,毕竟从一个不够三本线被三本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院破格录取,然后在大学里直接转让985高校——四川大学,这样的人才,如果没有成绩,着实让人说不过去,而他现在唯一的新闻,就是和导师何崝闹翻导致导师辞职了。

一、黄蛉凭什么上四川大学?

作文因为跑题,只得8分(据报道是8分,不是6分,满分60分),总分428,他未能达到三本省控线。但是幸运的是,他的特殊才能得到川大"垂青\

赢在高三


高考可能人生中唯一的一场公平的比赛了,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每年都会有稀奇古怪甚至有些奇葩的事件,他们可能觉得自身的与众不同,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想当反抗世界的先锋。

这些人当中就有这样的一位学生,当年高考作文仅得了6分,却被985大学破格录取,如今的他怎么样了?

这个学生的名字叫黄蛉,是来自四川的一名高考生,他当年的高考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很优异,但从小就对甲骨文有些浓厚的兴趣,经常研究,并且在高考作作文的时候出人意料的用甲骨文写作,这可惊呆了好多人,基本上没人能理解,为什么他要用甲骨文来写作文?



大家都知道,高考作文并没有规定不能用甲骨文写作,但是国人基本用的都是汉字,人们都想不到居然还有学生用甲骨文写作,这就让批卷老师们感到意外了,出于负责的态度,老师们对他的作文也是很认真的检查。但结果发现这同学仅仅用甲骨文来吸引眼光,作文里面的文法,语录排序全部是乱的,没办法最后只能给6分。但也因为这样被身为985的四川大学的教授给看上了,破格入取,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四川大学刚开始也是非常的看中他,甚至请来了研究甲骨文的何崝教授来对他进行一对一的甲骨文教学。当然,如果这位老兄谦虚点或许前途明朗些,只可惜黄蛉素日里喜爱吹捧自己,学习上不行兢兢业业,两年过去了却没有什么大出息,何崝教授自然也不愿意再教他了就提出了辞呈了。很多人都说他分明有天分,却不愿尽力去虚心学着,着实令人惋惜。


Ssoul先知


先把题目的错误纠正一下,按照当时的报道,这个考生当年的高考作文不是6分,而是8分;还有一个错误是,他并不是直接被985大学录取的!下面我来展开具体说明一下:

低分高考作文为他开启了开挂模式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黄蛉,是2009年四川高考的一名考生。他当年高考成绩只有428分,连四川省的三本线都没有达到。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如果没有意外,他只有复读或者从此告别校园的命运!

然而他却很受老天爷的眷顾,那一年高考落榜的他得到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当时的三本院校)的青睐,为他开了绿灯,他才得以进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这所985高校之所以为黄蛉开了绿灯,就是因为他那篇仅考了8分的高考作文!

他的高考作文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竟然能够引起高校的注意?

原来黄蛉当时已经意识到,以自己的实际水平根本与大学无缘,于是他走了一步险棋,他在作文上动了点小心机,用一种特殊的字体——甲骨文写了他的这篇高考作文,以此来吸引改卷老师的注意!

正如他想的那样,他的作文成功地吸引到了改卷老师的注意,但经过改卷专家团的统一判定,他这篇作文虽然主体采用了甲骨文字体,但由于偏离主体太远,改卷老师统一把分定为8分!


然而一个高中生能够用甲骨文写出一篇高考作文,自从恢复高考以来,这可是首例!而且能够用甲骨文完成一篇800字的高考作文,也算得上是难得的偏才了!如果加以培养,将来对甲骨文的研究发展或许会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得到两所大学的联合培养

于是这个高考落榜的幸运儿就这样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得到了四川大学语言文学教授的垂青!

按照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毛主任的说法,黄蛉当年的高考成绩没有达到三本分数线,但因为他有着往甲骨文方面发展的特长,四川大学打算特招他,但又不能够破格录取!

于是四川大学和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建立了一个联合培养的合作计划,计划先让黄蛉进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习两年,两年后经过考核,如果合格了,就转入四川大学继续深造!

由三本连跳两级进入一本大学学习

当时的黄蛉知道了四川大学垂青于他,那两年时间里学习特别努力,最终他也不负众望,两年后他的各项考核指标都达到了四川大学专家组的要求,于是他顺利地进入了四川大学!

两年时间,黄蛉从一个高考落榜生,到进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习,再到985院校四川大学深造,实现了高考落榜意外“逆袭”,再经过“二连蹦”,从三本大学连蹦两级跳入了985名校学习,真让人羡慕呀!

更让人羡慕的是,根据四川大学的特长生人才培养计划,黄蛉是很有机会往考研方向发展的,而且有小道消息称,当初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考古研究中心很可能会破格录取黄蛉作为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学习!



“剧情出现了大反转”

按照这样顺风顺水的上升趋势,我们都会觉得黄蛉要开启他开挂的人生了!然而故事情节却发生了逆转!

可能这美好的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了,进入四川大学学习后,黄蛉不再像原来那样脚踏实地地学习,变得有点飘飘然!

终于在2011年11月4日,四川大学的返聘教授何靖,也就是黄蛉的学术指导老师,以黄蛉太过浮夸为由向学校申请不再继续对黄蛉进行学术指导!



至此,黄蛉的光环慢慢退去,最终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如今黄蛉发展得如何,我们也无从得知!

原本顺风顺水、有着大好前程的高考落榜生,却未能华丽地走到最后,确实很可惜!但愿他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能够少一点浮夸,多一点务实!

以下是黄蛉的高考作文:



最后附上这篇作文的译文


桃园成长学堂


这事发生在2009年的四川,有位考生的作文运用了甲骨文,但后来专家在审卷子时发现该名考生不仅运用了甲骨文,还用了金文和小篆。正当大家以为这篇文章就像满分作文《吊屈原赋》和骈体满分作文《绿色生活》一样得到满分时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这篇甲骨文作文仅得到6分。



原因是因为作文里出现了大量的错别字,且文章偏题严重。虽然作文只得了6分,但这篇作文的主人黄蛉还是凭借着通篇的甲骨文火了,被网友称为“古文字达人”,而且他本人表示希望能就读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去孔子学院教书。




然而黄蛉的高考总分只有428分,没有达到本科提档线。但是教育部因为其出众的甲骨文知识,又给了他一次机会,专门组织古文字专家对黄蛉进行测试。最终通过测试的黄蛉破格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录取。并且为了能够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发展黄蛉的潜力,四川大学专门请来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何崝教授来培养黄蛉,并给他单独制定了学习方案,希望他能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大展宏图。

但令人意外的是仅仅两年后何晴教授就提出辞呈,表示不想再教黄蛉。究其原因,是因为何晴教授认为黄蛉做事浮夸,沉不下心,学习情况也不乐观,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也没有多大的造诣。


教授的话已经很清楚了,黄蛉是对甲骨文有天赋,但是他并不是真的想沉下心来做研究。而是想利用甲骨文作为一个走捷径的踏板,帮助自己吸引眼球,进入更好的大学。也许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他沉迷于自己的投机,在成功一次之后还想有第二次第三次。可是套路太多,最后还是会坑了自己,被别人识破。

没有真本事,即使一时把你捧上天,你也只会是再把自己摔下来,而且会比上去之前更惨。做学问,只能是踏踏实实,一点也马虎不得,也没有一点捷径可走。


ZXYZZX


2009年高考的时候,一个叫黄蛉的考生,高考成绩只有428分的他,却因用甲骨文写了一篇作文。,被既是985,也是211的四川大学破格录取。

(黄蛉旧照)

那么,黄蛉后来过得怎样呢?

黄蛉是四川绵阳南山中学的一名考生。

据说,黄蛉在读高中时,他的语文老师蒲体超发现,他很喜欢研究甲骨文。蒲体超是一个甲骨文爱好者,他认为在当今社会,能去研究甲骨文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所以他平时也会和黄蛉交流一点甲骨文的文化等。

2009年6月7日,黄蛉和其他考生一样,走进了考场,开始考语文。

在写作文之前,黄蛉想到蒲体超曾说过,由于高考卷子太多的缘故,老师在给作文打分的时候,往往会看个开头,写得出彩才会继续往下看。

黄蛉想到自己已经复读了一年,不能再浪费光阴了。所以他决定剑走偏锋,用甲骨文写一篇作文,以达到“出彩”的效果。

这份考卷还真难倒了阅卷的老师。老师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向阅卷组组长汇报了这件事情。考虑到高考作文又没有规定不能用甲骨文写,同时高考也是件严肃的事,最后他们请甲骨文专家来帮忙阅卷,才算搞明白黄蛉的作文内容。不过由于作文跑题,最终经过讨论后,老师慎重地给出了6分。

高考成绩出来后,黄蛉一共考了428分。这个成绩,也只能上个专科学校或者高职。

不过,就在这时,黄蛉的甲骨文作文却被人当作高考花絮,发到网上。

没想到,这个帖子发出后,就立刻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而黄蛉也因此成为网络红人,并被大家封为“古文字达人”。

(黄蛉的甲骨文作文)

随着媒体发酵,一些高校也开始注意到了黄蛉。

尽管他的成绩只有428分,但是本着“特殊人才,特殊对待”的理念,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某学院都表示愿意破格录取他。

甚至,西南财经大学某学院表示愿意减免他的学费等。

不过,黄蛉认为自己对财经没有兴趣,所以最终选择了仅是三本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为了检验黄蛉的甲骨文水平,四川大学的考古专家,还专门对黄蛉进行了一次入学测试,尽管并没有向外公开黄蛉的成绩,但是专家对他给予了肯定。

黄蛉先是在锦城学院学习了两年,由于该校没有关于甲骨文的专业,因此他在那里学的是汉语言文学。

在学校里,黄蛉算是知名人物。许多学生曾很好奇地问他,是否就是那个“甲骨文作者”,他都予以否认。就算有学生认出他来,他也总是谦虚地说他认识的甲骨文有限。

除此外,媒体记者在听说他入读锦城学院后,也纷纷到学校采访他。这让他觉得非常尴尬。在他看来,他只想静静地通过学习来研究甲骨文,而事实上,采访却成了常态。

为了能让黄蛉在甲骨文上有更大的进步,四川大学领导经过讨论,最后直接把他的学籍从三本的锦城学院,转到一本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再次被破格升为一本,而且即是985又是211的大学,黄蛉再次成为话题人物。

很多学生对他的幸运表示羡慕,毕竟不用通过考试,就能得到了提升。这样的教育机遇,简直是千载难逢的。

还有人认为,学校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这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进步。毕竟黄蛉研究甲骨文,本来就是稀缺人才。有他这样的人传承甲骨文文化,中国的历史文明就不会被遗忘。

(何崝教授)

四川大学也特意为黄蛉返聘了已经退休的老教授何崝为他的导师,指导他进行甲骨文方面的学术研究。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何崝教授在教授黄蛉不久,却向学校递交了辞呈,表示他不愿意继续做黄蛉的导师。他说,黄蛉为人浮夸好吹牛。他多次提醒黄蛉要潜下心来做学问,不要接受记者采访,但是黄蛉却表现依旧。

另外,黄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多次吹嘘自己正在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像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并称这是何崝教授所教。

何崝教授曾公开表示,他教黄蛉的,是先秦时期的文化及古代文字等方面的学识,从没有教授他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同时,何崝教授还表示,黄蛉在甲骨文研究上,并没有太多天分。在教授了他两年后,他所掌握的甲骨文也只有上千个字而已。而如果教一般的学生,一年下来也基本上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自从何崝教授离开后,学校里暂时没有专门为黄蛉安排别的教授来给他开小灶了。

随着媒体对黄蛉的关注慢慢减少,黄蛉的消息,也再没有出现在网络上。

转眼已经过去了上十年,其间曾有网络说,黄蛉差点被川大劝退,当然其中真伪已经不必考证。总之黄蛉的确是通过“甲骨文作文”,改变了命运。

不过由于他自身的缺点,最终没能成为甲骨文方面的研究专家,这不仅是对支持他的人的辜负,也是浪费了高校的一个好资源,所以,川大的“特招”行为,还是值得反思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位考生名叫黄蛉,他2009年参加高考。当年的高考题目是《熟悉》,黄蛉用甲骨文写了一篇作文,最后作文得了6分。一开始评卷老师以为是考生乱写的符号,后来经过研究发现是甲骨文。但是即便如此,这篇文章的内容实在是没有影响,属于随意拼凑的文章,离题深远。

黄蛉当年的高考分数只有428分,没有达到三本的分数线。但是后来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而这个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当年属于三本。两年之后,川大本部破格录取他,并且返聘了教甲骨文的何崝教授,作为他的一对一导师。这一刻可以说是黄蛉大学最高光的时刻。

当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黄蛉未来不可限量的时候,何崝教授却首先受不了自己的弟子了。何教授在辅导黄蛉2年之后向川大提出了辞呈:黄蛉素日里喜爱吹捧自己,学习上无法做到兢兢业业,两年过去了却没有什么大出息,自己不愿意再教他了。


这个时候人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黄蛉,很多人认为他实际上是靠投机获得了川大的青睐。而川大在录取他时实际上也是看走了眼!


会写甲骨文和研究甲骨文是两回事。何教授认为黄蛉除了浮躁,在甲骨文方面也并不突出,他只是会几百个甲骨文而已。而一个人如果专心练习甲骨文,那么会写1000多个甲骨文是不难的。何教授的原话:找个普通中学生培训两个月,都可以认识上千个甲骨文字了。

黄蛉当年依靠自己独特的“作文”赢得了川大的青睐,这是非常幸运的。但是后来他的表现辜负了川大的信任!

当然,也许当年黄蛉只是觉得自己上大学很困难,用甲骨文写作文只是一时兴起而已。川大对他寄予太高的期望,他本身的能力无法和这个期望相匹配。最后的结局,实在是让人觉得有点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