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凭什么被誉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在唐诗中,边塞诗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在众多的边塞诗中,又以王昌龄的《出塞》评价最高,它被誉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响彻古今!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凭什么被誉为唐代七绝

这首诗是王昌龄《出塞二首》中的第一首,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诗从写景入手。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诗人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你觉得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当得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的称号吗?(编辑阿白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