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分別給懂理財和不懂理財的人各5萬元,3年後,兩人手上的現金資產將會有什麼變化?

用戶1761835321298


首先看看懂理財的

第一年:懂理財的會把5萬等分成4份,然後在銀行股票基金保險等等進行各種投資,一年以後股票腰斬,基金不能兌付,銀行有點利息,保險按現金價值算,年後綜合計算2.04萬塊

第二年:不甘心,將剩下的分成兩份,一份投股票,一份放基金,一年後,股票又腰斬,基金又不兌付,剩下0.52萬塊。

第三年:還不甘心將0.52萬塊繼續投股市,一年後又腰斬,剩0.25萬,但是驚喜的是基金法院判歸還本金,綜合計算2.02萬塊

懂理財的5萬塊三年後剩2.02萬塊。

再來看看不懂理財的

第一年:不懂理財的把5萬都放支付寶餘額寶,每個月取出2塊錢買1張彩票,12個月,中了一張5萬塊,稅後4萬塊,一年後綜合計算9.04萬

第二年:繼續把9.04萬放支付寶餘額寶,每月取4塊錢買2張彩票,12個月,中了2張,共10萬,稅後8萬塊,第二年年底綜合計算17.1萬

第三年:繼續把17.1萬放支付寶餘額寶,每月取6塊錢買3張彩票,12個月,中了3張,共15萬,稅後12萬,第三年年底綜合計算29.14萬。

不懂理財的5萬塊3年後29.14萬塊。

那你說

懂理財的是真懂理財還是不懂理財?

不懂理財的是不懂理財還是懂理財?


金錢日爆


先說不理財

5萬塊如果不亂花只是存銀行,按照2015年起執行的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表,3年定期利率在2.75%。四大國有控股銀行和其他股份制銀行還有一些區域性商業銀行的3年定期整存整取利率也不完全一樣,有高的有低的,咱們這裡就按3%算。還有錢在定期期限內都是單利計息的,所以3年後,手裡的5萬變成5.45萬。

利息計算如下:50000*3%*3=4500


根據當前的CPI判斷,每年的通貨膨脹率怎麼也要3%。錢數看起來多了,購買力卻縮水了,多出來的4500元幾乎沒意義。


再說理財

理財的話,是不是就要選擇利率高於3%的理財產品,尋找收益率高於3%的投資形式呢?不是的!理財是管理我們財務的全過程,並不只是賺錢,更不只是直接說買什麼理財產品,選哪隻股票、哪隻基金或者什麼債券這麼簡單。


如果理財投資是一場比賽的話,我們普通人可很難戰勝專業投資選手啊。那普通人投資理財還有意義嗎?必須有!作者託尼·羅賓斯採訪了全球50位投資巨匠,得出了資產配置是投資理財致富的終極法寶。怎麼配置呢?手中5萬塊錢,要怎麼分配呢?


至少應該分成2部分,一部分求穩,選擇本金安全、收益固定的理財形式;另外一部分求進,選擇能產生更高收益的投資形式。因為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這時要做的,是先設置自己的理財目標,測評風險承受能力,根據自己所處的人生階段決定投資期限,再選擇對應的產品。這裡有個問題,高收益伴隨高風險,那低收益風險就低嗎?真不一定。這兩天網傳寧波一位投資者選擇年化收益率5.5%的私募產品鉅虧5.5億,稍微好點兒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和這個差不多啦,夠冤的。這裡關於這5.5%利率的產品是怎麼回事咱們先不多說,只是小夥伴兒在投資理財的時候一定擦亮眼睛,不要僅從表面現象判斷問題,盲目接觸自己不懂的投資。


5萬分成2部分,先說求穩部分,往細了說,比如有沒有留出能夠滿足一段時間生活的備用金?如果工作忽然出現問題,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短時間沒有收入,哪怕是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得滿足日常穿衣吃飯不是?比如有沒有給家裡的經濟支柱配置相應的人壽保險?不是唱衰,萬一一場大病來臨,辛苦奮鬥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怎麼辦?比如有沒有固定收益類的投資,不論股市如何崩盤,定期也有收益入賬啊。


再說求進的部分,是買股票還是買債券呢,或者其他形式的投資,本質都脫離不了股權或者債權,選好一個大力買進行不行?不行,在市場上最難的就是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看看生活裡,比如在超市結賬,隊伍看起來都差不多,咱們肯定選看起來最快的隊伍,但是結果一定最快嗎?不一定吧。婚姻也是,千挑萬選的另一半有多少沒走到最後?生活中的選擇很難,在金融市場上選擇更難。根據截至3月底的數據,蘋果公司不僅在全球市值最高,而且利潤顯示是全球最賺錢的公司,“股神”巴菲特今年第一季度的投資組合裡持倉蘋果公司股票達到400多億。可是蘋果股票不僅在2019年初經歷過一次大跌,5月中旬的大跌又讓蘋果公司的市值蒸發了580億美元。所以,投資求進的錢還要繼續劃分,說白了,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那求穩的部分放多少錢,求進的部分放多少錢呢?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看每個人自己的情況!願意承受多大的風險,現在的階段有多少錢來進行投資,這部分錢能投資多長時間不動。


真正的投資理財,並不僅僅是追求手中一點兒閒錢的增長,而是真正讓自己的資產之船,無論在任何風浪下,都不被掀翻或者擊沉。


海倫兒朱


理財的道道有很多,不同的人對於理財的理解並不相同!不過,如果分別給懂理財與不懂理財的人,各5萬元初始資金,三年後,兩者之間的資產的差距可能會明顯!

首先,對於不懂理財的人來說,一旦有5萬元資金,除了存銀行,就是餘額寶,甚至還可能被“忽悠”購買成銀保產品

  1. 銀行三年定期存款,目前利率大抵在4.125%左右,期滿本息和為:5萬×(1+4.125%×3)=5.618萬元。

  2. 餘額寶、零錢通等貨幣基金,最新七日年化收益率為2.5%,期滿後大約資產能有5.375萬元。

  3. 如果一不小心購買了銀保理財產品,年化收益3.85%,三年後提前退保,扣除1%初始費用、3%手續費,則剩餘資金為:5萬×(1-1%)×(1+3.85%×3)×(1-3%)=5.356萬元。

也就是說,不懂理財的人,5萬元三年後的資產大抵會在5.356萬~5.618萬元之間。

其次,懂理財的人,會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將5萬元分散投資、追求最大的收益,且能兼顧一定的流動性

  1. 1萬元,購買智能存款,利率可達到5.45%(持有三年以上),期滿能有1.1635萬元。

  2. 1萬元,購買銀行結構性存款,預期年化收益5%,三年後則能有1.157萬元。

  3. 2萬元,定投2~3只指數型(或股票)基金,持滿三年,平均年化收益能達到10%以上,此塊能有2.6萬元。

  4. 剩餘1萬元,直接購買藍籌股,每年只需確保5%以上的收益即可。然後一有新股就申購,如果中籤,可將靈活資金取出(智能存款)。三年只需中一隻新股,可輕鬆獲利2萬元!

換句話來說,5萬元的初始資金,三年後收益能有6.07萬~7.907萬元之間。兩者收益相差有2萬元左右,對於5萬元本金來說,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總之,平時學習一定的理財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初始資金是50萬、500萬,兩者之間的差距會更加明顯!當然,理財也是有一定的風險,的確存在虧損的可能,不過如果將時間拉長到五年、十年,對於理財本身而言,這點虧損是足可承受和彌補的!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財經者思】,記得多多點贊哦!!!


財經者思


答:五萬現金交給懂理財和不懂理財的兩個人,三年後兩人的現金資產差別巨大。

會理財的人可以通過投資讓錢生錢,達到資產增值的目的;而不會理財的人只會把錢放在自己看得見的地方無法增值,最好的情況也是存銀行。



三年後兩人的區別體現在哪裡,我下面做分析說明。

01.

不會理財的人五萬放在手裡就是死錢,相當於一潭死水。

不會理財的人錢只會放在手裡或者銀行活期內,他們害怕虧損或者臨時急用錢,以為五萬存銀行一年也沒幾個利息,不存也罷。

02.

懂理財的人知道錢不入急門,懂得積小利成大利。

五萬元在懂得理財的人手裡就是一隻會下金蛋的母雞,他們通過投資理財讓錢生錢,使得資產增值。



方法一:存支付寶一年定期,如長江養老盛年享收益率在4.18%,那麼一年的利息就有2000元,三年高達6000多元。

方法二:可以進行基金定投,分12期投入基金,按照往年平均收益率12%來算,三年估計收益1.8萬,不過要注意風險。

方法三:進行股票價值投資,分批分期買入銀行股票,跌時獲得4%以上分紅收益,漲時又可以買股盈利。這種方法有虧損的風險,但是如果盈利的話收穫也是巨大的。

總結

懂和不懂理財的兩個人,剛開始起點是一樣的,但是長期下來兩者的差別將是巨大的。

假設每年收益率穩定在10%,那麼平均7年就可以讓資產翻一翻,35年後就能上漲5翻之多。那意味著5萬起步經過35年就可以變成160萬。


小方聊投資理財


懂理財和會賺錢是有區別的,雖然是分別給了懂理財和不懂理財的人各5萬元,但不一定就說不懂理財的人後面就一定是虧錢,懂理財的人後面就一定賺錢,這是需要因人而異的。

雖然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是理財也是有陷阱的,不理財的人如果不懂的把資金投入實體中,無疑會面臨貨幣貶值的風險,但是能做好生意,照樣賺錢。

懂理財如果投資不當,入了各種跑路的項目或者股市,也可能三年後資金比不懂理財的人還要少,這就是存在的區別。

那兩人手上的現金資產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一、懂理財需要更懂風險,才能比不懂理財的人更易獲得財富。

理財分為低,中,高三大風險產品,懂理財就必然要把資金投在自身風險能力承受範圍的產品中,比如,低風險有貨幣基金,存款,債券等等。中風險有指數基金,混合基金,黃金等等。高風險有股票,期貨等等,懂得理財,要更懂的風險,才能在三年後實現資產增值的可能性,如果都是盲目理財,任何人是逃脫不了70%的虧損風險幾率,那懂理財未必就是會賺錢,反而會更悲催。

二、不懂理財註定輸給懂理財的人,但是不懂理財並不一定就會窮。

理財觀念的普及,讓很多人想理財,用資金理財。但是理財真正能實現收益的產品都是存在風險的,把錢存入銀行並不一定跑的贏通脹,從近幾年的中高理財風險回報來看,很顯然80%的投資者都是虧損的,那懂理財並不一定就穩賺。

不懂理財的人懂得做實業一旦成功生活的也很滋潤,如果僅僅是拿著5萬放三年,那肯定是貶值了,資金用在合理的地方,有時候不理財也不一定是壞事。

總之:懂理財的人只是多了機會,但並不是說就一定能賺錢。不懂理財貨幣會貶值,但也要懂得投入生意中,人生本來就是拼搏,懂與不懂都是存在機會,但也隱含著風險,不能說三年後誰贏誰輸。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懂不懂理財標準是什麼?它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基礎上,或實際操作上,更重要的是一種融合理論、經驗和觀念於一體的綜合理財素質的體現。即是說,如果不能將資金的效益性、安全性以及流動性做到最佳結合,即使很懂理財,也未必一定賺錢,甚至也有虧損的可能。

在實踐中,具有一定理財基礎知識以及操作能力的人,肯定會更佔優勢。比如一些人由於缺乏理財知識和訊息,按照傳統觀念一輩子只知道定期存款。而在當前,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3年期定期存款中,一般最高利率也就3.85%,而地方性小銀行定期存款3年利率一般在4.15以上,少量的還可以超過5%,民營銀行智能存款5年期複合利率則接近6%;而3年期儲蓄國債利率也可以達到4.%,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也在4.3%左右,而餘額寶和微信零錢通活期理財產品7日年化收益率僅2.5%左右。因此,從這方面來看,同時給5萬,3年後懂理財的人肯定比不懂的人賺的更多。


但是,懂理財的人也並非包賺不賠。之所以我們一再強調需要更高的綜合理財素質,就是說理財不能將目光僅僅盯著收益,而應該同時兼顧安全性與流動性。

同時給5萬,懂理財的人完全可以自鳴得意,不顧一切風險進入一些高風險理財領域,比如P2P平臺理財和股市等,因為這些領域投資門檻都不高。眾所周知,過去的一年是平臺理財違約事件頻出的一年,各類觸雷跑路屢見不鮮,投資者的命運幾乎完全掌握在平臺手中,運氣不好完全可能血本無歸。同樣的道理,假如投資5萬進入股市,誰又能保證它穩賺不虧呢?在股市的驚濤駭浪中,鉅虧的和被套牢的也不乏高知和所謂的高手。在特殊條件下,再有深厚的理論和經驗,都將不堪一擊。這時,選擇將錢存入銀行的,所謂不懂理財的,也許才會笑到最後。

一款產品經過深入研究,廣泛對比,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5%,且風險等級屬於中低風險,符合投資門檻,但封閉期限為一年。持有半年後突然有事急需用錢,但封閉期無法贖回,其他渠道也無法借錢,救急怎麼辦?這是很多人在理財中容易遇到的尷尬。有的銀行可以提供理財產品質押服務,但一般高於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且不會100%借款。假如質押貸款利率7%,除去貸款利息,這筆理財最終收益基本會是虧損的,因為貸款利率高於理財預期收益率,虧的就是利差。

所以,同時給5萬,如果懂理財的人只求收益率,而不顧風險與流動性,3年後的結果還真不一定,綜合理財素質不高,理財終究還是冒進和危險的。


龍門山財經


很早聽一句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包括購買理財產品,銀行存款,購買基金,參加保險,投資國債,炒股。投機房產。一般人都會銀行存款,所以說不會理財應該是“指風險意識不強,不求收益率高低。三年以後理財不理財有啥區別真不好說,家鄉有一人04年辦織布廠,賺了很多銀,12年開始炒股,請人打理工廠,自己盯盤,兩年以後,錢套在股市,沒錢進原料,到年底為發工人工資割肉離場,大虧,兒子大了,也沒錢支持兒子。而這個人的弟弟從沒輝煌過,父母都不待見,每年在哥哥廠打工,女兒到南京工作就幫女兒負了首付買了房,理財不理財結果真不好說。


少喝開水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問理財與不理財會產生什麼樣的區別。

錢是掙出來的,更是理出來的。巴菲特說過:‘‘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並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錢勝過人找錢,要懂得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正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若理財,財可生財。

雖說理財的重要性,也很多人開始理財,但是每個人的景界水平也不同,得出的結果肯定也有很大差別。重要的是我們要學習,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再結合自身的條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讓財富穩定增長。

至於你說到的5萬元,三年後有多大區別。這也取決於理財的這個人的水平,不能下定論說相差多少。只能說是會理財的人肯定比不理財的人更容易積累財富。


雙手創天下


其實大家首先要知道理財和投機的區別,我覺得理財的首位是本金第一,收益第二,同時兼顧流動性,是否容易變現。如果本金都沒了,何談打理財富呢。而投機呢,是博取高收益


外貿匯


懂理財的會知道風險性,理財分保本理財和非保本理財,一般保本理財會好一點!收益還可以,就是一點不好,中途如果要用,不能取,除非網上銀行做質押!存款利息低一點,但隨時可以取,不管是理財和存款,主要取決於客戶對這兩個的看法和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