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明朝最后的希望,崇祯当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许不会亡

在葡萄牙里斯本阿儒达图书馆中,藏有两封徐光启的信件,表达了自己对葡萄牙的信任

。如果崇祯皇帝当初能够深思信件的内容,可能一改历史结局。但是他被身边保守派的谗言蒙蔽了耳目,将大明朝正式推向了灭亡的边缘,帮大明朝选择了一条绝路。

明朝最后的希望,崇祯当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许不会亡


明朝后期的危险局势

明朝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上黑暗无涯。不仅国家内部局势不安,在外不断有蛮夷势力率兵进攻辽东,内忧外患一同夹击,明朝后期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在沈阳、辽宁一代失守之后,明军的军事能力越发薄弱。

为了击败外来的蛮夷军队,明朝官员想尽了办法,但是国库亏空,社会腐败,导致明军的表现实在糟糕,久久没有战胜的消息。

这时一个叫做徐光启的明朝官员引起了崇祯皇帝的注意,他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他一生苦读诗书,经历过了各种官职,但是他并没有被文字束缚,反而对科学一类的书籍很感兴趣。他的思想开放,懂得接受外来技术

明朝最后的希望,崇祯当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许不会亡

在当时的葡萄牙是西方最早通过航行访问中国的国家之一。路线成熟之后,洋人将中国人发明的火药、火炮传入欧洲,使得欧洲的火炮技术发展迅速,技术上逐渐赶超中国。等到十六世纪新航路的发现,让西方巨舰大炮来到中国,让大明朝看到了新希望。

于是徐光启向皇帝上奏,觉得凭借西洋的火器可以制裁蛮夷,并且要求招募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作为教习,教导士兵学习使用火器

得到皇帝的首肯后,明朝末期政府开始购置西方火炮,招募西方士兵来教士兵学习炼药和填药的方法。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却受到了明朝末期保守派的阻挠,他们不相信西洋人是好心的帮助朝廷,于是以水土不服为由,组织了他们呆在大陆,将其全部遣返回了澳门。

虽然教习走了,但是好在已经有一批士兵受到了他们的火炮训练,并且在宁远之战中大发神威,让满洲八旗军受到了不小的挫败。获得战绩之后,徐光启有了底气能够与保守派对衡,向皇帝要求继续引进西洋火炮,并且请来

葡萄牙的火炮教习人士。


引进西洋火器

对于明朝皇帝的要求,身在澳门的葡萄牙人选择了顺从。当时共有三十二位葡萄牙铳师携带多门枪炮去往北京。那年皇太极从张家口杀入华北地区,兵临北京城。并且派兵把守附近四座城池,准备来年一举收复京城。原本是国难当头的局势,但是在葡萄牙铳师到达之后,参与到攻战之中,不仅让皇太极失去了把守的四座城池,还将满洲八旗打得溃不成军

明朝最后的希望,崇祯当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许不会亡

将八旗军击退后,明朝少有的获得了胜利,葡萄牙人自然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嘉奖。不仅赐予了宅邸金银,还派人安排妥当成为明朝的大恩人。徐光启看到西洋大铳见效了,于是向皇帝建议发展西洋火铳,打造精锐的火器营,由葡萄牙人负责指挥教习,只要军队形成,明朝就重新拥有了实力。


组建精锐的火器军队

在战功当前,崇祯皇帝满口答应。徐光启有了动力,命令孙元化着手训练士兵。之后孙元化带领着葡萄牙人在东江皮岛展开作战,双方都以命相搏大获全胜。可见这只精锐的西洋军队一旦练成,明朝的战斗实力大增,逆转乾坤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但是在1632年,孙元化的部将孔有德突然发动了军变,历史上称这次变动为吴桥兵变。叛军杀害了十二名葡萄牙炮手,重伤了十五名铳师。让徐光启没有想到的是,

最终叛变的并不是这些外来的西洋人,而是自己下将的士兵。

明朝最后的希望,崇祯当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许不会亡

葡萄牙人一开始并没有要叛变的动机,早在嘉靖年间,就有葡萄牙人贿赂地方官员,在澳门进行商贸活动。虽然澳门为葡萄牙租界,但是明朝对西洋人并不信任,一直没有与葡萄牙建立正式的通商关系。能够答应赞助火炮车和葡萄牙教习,也是想要抓住这次机会,争取到可以在华正式贸易的权力,这样才算正式在澳门有了稳固的根基。


重组火器军队

但是经过兵变之后,孔有德等叛兵带着百余艘船和大量火炮投靠了皇太极。徐光启之前苦苦筹备的西洋武器成为了敌人手中的利器。但是徐光启并没有因此退缩,他继续向皇帝请命招募了两百葡萄牙火铳军。并且递交了信函给皇帝,表达了自己对西洋军的信任:

“我们对天主充满信心,知道随着他们的到来,战争很快便会结束。此事成功后将会给澳门以及天主教在华传播带来积极影响。”

明朝最后的希望,崇祯当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许不会亡

葡萄牙人虽然也在这次事变中有伤亡,但是还是同意了明朝的请求,召集了三百二十位葡萄牙火铳精兵一路北上,来到了南昌。

但是此时朝廷中的保守派却开始反对葡萄牙人参与国事,尤其是朝廷中的礼部官员,他们认为葡萄牙人居心叵波,如果征招葡萄牙人组建火器军队,不仅让葡萄牙人有机可乘,还会丧失天朝的颜面,自己的国家没有人去驻守,而是寻找外援的帮助,只怕会遗臭万年。

保守派整日在崇祯皇帝耳边进言,最终说服了崇祯皇帝,遣散了这只火器部队。

殊不知这是明朝皇帝最后翻身的机会


令人惋惜的结局

明朝最后的希望,崇祯当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许不会亡

最后崇祯皇帝的结局都有目共睹,在葡萄牙图书馆中收藏的徐光启的信函,让世人感到叹息

虽然这只三百二十人的火器部队都由外国人组成,但是他们从头至尾都没有表现出要背叛天朝的意思。他们在战场上也是拼上了自己的性命,并且教导炼炮填炮都是一丝不苟。他们对明朝的忠心只有少数人看到了,但是没能被崇祯皇帝看到,最后听信了保守派的谗言,相信了投降于敌人的明朝士兵。

不知道崇祯皇帝和保守派,在看到了最后的结局后,会不会也想当初是否应该信任葡萄牙人的效劳,凭借他们对火器的操控,也许能够一举击败满洲八旗。

但是这些也都是后人对明朝末期的猜测,明朝的灭亡是否能够借此机会避免也不得而知。这也体现出崇祯皇帝经事不足,耳根子软的弱点。崇祯皇帝十七岁被推上了朝位,在位的十七年间不仅要面对国库亏空、民间洪涝、干旱的灾害,在其登基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存在动荡不安的问题。

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朝中有一手遮天的大臣,外有来势汹汹的外寇,四处都是农民起义。崇祯皇帝年幼不经事,好在懂得用人之道,提拔了徐光启并对其重用。

虽然徐光启的救国之路没能被采用,他奋其一生也没能实现挽救明朝得梦想,但是他的才智能力是后人有目共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