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孔融如何自寻死路

曹操曾经杀过很多人,其中最有名的文人是孔融,其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在当世时的声誉非常好,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然而历史记录中的他很多行为却实在让人难以恭维。

孔融四岁的时候,才思敏捷,巧言妙答,被人称为神童,并且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后世,被誉为懂礼节、重孝悌、能忍让、识大体的典范案例,可是结合后几十年做的事情,反观其四岁的行径就会得到另外的结论。

孔融如何自寻死路

第一阶段巧舌杠精

1、十岁的时候,跟父亲到京师,当时为要见洛阳太守李膺,孔融对门者自称李家的世交通家,李膺见到问他祖父与自己有什么交情时,孔融说:“先人孔子与您先祖李老君同德同义,又是师友关系,所以我和您为累世通家。”在座都赞叹不已,其中有人就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大用。”孔融接着话就说:“照这么说,莫非您小时也挺聪明。”

虽然还是个孩子,孔融已经把其聪明巧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了,甚至争强好胜的图口舌之利开始杠上了,而且毫不发怵;但是当时都盛赞其聪明、才思敏捷。

2、孔融十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悲痛过度要人扶了才能站起来,因此被州里称赞其孝顺。小编以为悲痛到扶起来很正常,并不能表明有出奇的孝顺,反而这样夸奖以后,会让其常常用夸张的行为装饰自己,以赢得别人的称赞。

3、孔融十六岁的时候,因收留哥哥的朋友张俭入狱,由于张俭是朝廷钦犯,必须追究窝藏之罪,孔融与哥哥孔褒争着承担罪名,最后朝廷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著名,州郡里请他当官都不去。其实孔融去争罪也是必须的,没有必要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这样一来,反而助长了其骄气。

孔融如何自寻死路

第二阶段书生意气

1、孔融虽然不接受接受州郡的官衔,朝廷司徒杨赐的征召还是去的,当时到处察访、检举贪赃枉法的官员,而且面对朝中官员责问,都显示的刚直不阿。

2、其中有次“杨赐遣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谒还府,投劾而去。”奉命拜访何进,却因为不通报而丢名帖,得罪何进,如果觉得不该拜访何进,就应该在奉命的时谏言不从,可见孔融此时已经膨胀,有点书生意气了。

3、结果何进为了表现心胸宽广,还升了孔融的官,做上了侍御史,更加助长了骄气,于是在与上级领导不对付的时候,直接托病回家了。

4、由于其名声显赫,接着又升官了,直到虎贲中郎将。适逢权臣董卓总揽朝政,想废除汉少帝,孔融激辩争执,董卓事后暗示三府将其派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当国相。

由于孔融的才华横溢,口才又好,家世背景也好,各种赞誉不但助长其骄横,也使得其仕途貌似越来越顺畅。

孔融如何自寻死路

第三阶段志大才疏

1、孔融到了北海,“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幽州精兵乱,至徐州,卒到城下,举国皆恐。融直出说之,令无异志。遂与别校谋夜覆幽州,幽州军败,悉有其众。”

其意气风发,招兵买马,炫耀军威,到处联络串联,幽州兵变,凭口舌之辩平息后其更加张扬,充分发挥其天性,一心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一番大事业。

2、然而孔融平时都“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其自理甚疏。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

总之,其招揽人才,却只好清谈的文士,平时办公都只考虑文章做的好不好,不管能否施行,干事风风火火,漏洞百出;发现了问题,就一怒杀人了事;底下乱了也没办法处理,实际农事和民变的根源不去处理。

3、当黄巾军来后一败再败,最后还被管亥所围,遣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才使贼兵解围散去。

这时周边袁绍、曹操势力强大,属下治中左承祖献策劝孔融与曹操、袁绍相结纳,孔融认为袁、曹最终会篡位,不愿意和他们一起,所以愤怒的杀掉了左承祖。

有人献策不用杀掉,有良将陷阵求援不能用,有精兵统帅解围不能留,孔融最后等到袁谭围城的时候,假装镇静读书论议自若,直到城破了,自己就抛弃家人逃跑了,结束了六年的北海相生涯。

4、如果孔融这个时候死节北海,那么顶多就是留下文人守城,很多过往的经历会被美化修饰的过去,但是他不但没死节,还抛弃了家人,那么他之后的所作所为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孔融如何自寻死路

第四阶段行尸走肉

1、公元196年,孔融43岁,汉献帝迁都许昌,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每逢朝会访问召对之时,孔融常引证定议,公卿大夫斗不过挂名而已。

其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孔融能够升官得重用,未必不是曹操的功劳,可是想起那个屈死的左承祖,如骨在喉,在看看他参加朝议的几件大事,就真的觉得他此时就是行尸走肉。

2、太傅马日磾出使淮南袁术处,被滞留忧愤呕血而亡,遗体回京师本来要礼葬的。孔融上奏言,依附下级,欺瞒朝廷,奸诈事君,不应该受袁术威胁等等。总之不应该加礼,朝廷最后应允了。行尸走肉才会没有记忆力忘记了自己如何逃亡的,才会看不到实际情况,只会找到机会体现还活着,还能动弹。

3、接着舆论想要恢复肉刑,孔融的建议就是要么死要么生,受罚的人会继续作恶等等,总之不是好办法,最后肉刑无法恢复。其实保留部分肉刑,可以判断刑罚的轻重,极端的否定了恢复肉刑,让刑罚更加武断,更加残酷。小编私想他是觉得反正不会有人杀他,没有肉刑,就不会处罚他。

4、当时,荆州牧刘表不朝贡,逾越的事情做了不少,并且还像君王一样祭拜天地。朝廷下诏要把行为宣示天下,孔融上书认为应该隐瞒这件事,来维护朝廷的脸面。此时已经忘记当初杀左承祖了,上奏不给马日磾礼葬了,孔融肯定以为这是变通。

孔融如何自寻死路

第五阶段自寻死路

随着越来越被重视,名声越来越大,其随着自己心意耍嘴皮子杠精的毛病越来越大,以前怼天怼地都好,这次到了许都一次次怼曹操侵犯了权臣的权威、搅乱了政事。

1、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曹丕私娶袁熙之妻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想当然耳”来嘲讽曹操,却不对屠城事件给予置评,足见其已经丧心病狂。

2、操要去讨叛逆乌桓,又嘲讽说,肃慎不进贡箭矢,丁零偷苏武的牛羊,可以一起讨伐。国家政治兵戈大事,反对却不拿出证据理由,可想要么没心思考,要么为了反对而反对。

3、最严重的是,饥荒战乱,曹操上表禁酒,孔融多次写信反对,认为不要禁酒,言语还是一贯的侮辱和轻慢。还上奏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外面自立的军阀管不了,附近的亲近的臣子得不到分封,这奏折就是往沟里带。反对的内容已经不合时宜,还对权臣态度傲慢,当然就只有走向死亡。

孔融如何自寻死路

当有人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时,曹操毫不犹豫支持下狱,并将近十年的怨气全部发泄出来,并指使人枉奏孔融一系列罪名,于公元208年处死孔融,并株连全家。

可见曹操对孔融以前有多宽容和尊重,当得到的回报是处处作对,还时常往错的地方议论朝政,这时的恨意就足以诛杀全家,不过即使如此,想想左承祖无罪名被杀,而且是为孔融划策而被杀,也算知足了。

孔融的从小天才儿童,由巧舌杠精走向书生意气,可惜志大才疏,只能行尸走肉,最后自寻死路的名士之路就这样走完全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